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输导机制及输导体系定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玉祥 孙宁富 +5 位作者 郭凤霞 闫晓霞 孟彩 李晓凤 刘虎 李秀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7-245,共9页
为了减少输导体系多解性和更客观、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该文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基于油气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将输导要素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必要的输导要素(包括输导空间、输导动力和... 为了减少输导体系多解性和更客观、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该文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基于油气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将输导要素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必要的输导要素(包括输导空间、输导动力和输导流体);第二类为描述输导体系重要特性的输导要素(如输导方向、输导能力);第三类为补充说明输导体系的输导要素(如输导体系的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等)。提出的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命名原则为:输导体系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输导能力+输导方向+输导动力+输导空间。同时根据各输导要素对油气运聚成藏的贡献,建立了各类输导要素优劣的定量评价标准与赋值原则。总结了成藏期古输导体系恢复方法和步骤,其中古孔隙和古构造的恢复是成藏期输导格架建立的关键。这为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奠定了基础,从而可以更好地根据输导体系预测潜在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与分类 输导要素 定量评价 油气输导机制 油气输导体系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输导机制及运聚规律 被引量:3
2
作者 贾京坤 王梓媛 +4 位作者 尹伟 潘懋 师永民 佟颖 黄胜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5,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运聚规律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综合地质、气测录井、测井数据以及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结果,推导出在致密砂岩条件下油气沿断裂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模型,进而对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运聚规律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综合地质、气测录井、测井数据以及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分析结果,推导出在致密砂岩条件下油气沿断裂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模型,进而对红河油田延长组油气输导机制进行研究,剖析油气运聚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油气沿断层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为(0.028±0.01) MPa/m,沿裂缝向下输导的压力衰降梯度约为0.24 MPa/m;油气先沿裂缝垂向输导、再沿断层垂向输导的运移接力的压力衰降梯度为0.14~0.18 MPa/m。在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长7段主力烃源岩,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沿断层破裂带及裂缝垂向运移至长8段,并在长8段输导层中进行短距离、小范围、树枝状的侧向运移,至有效区域聚集成藏。红河油田长8段有利勘探目标为断裂系统开启与输导层发育叠合区、储层物性"甜点"区域的岩性圈闭及局部良好侧向封堵条件的岩性-构造圈闭、超压带剩余地层压力低值区与相对低势区的叠合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 压力衰降模型 输导机制 运聚规律 延长组 红河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断裂输导流体的机制及输导形式探讨 被引量:59
3
作者 孙同文 付广 +1 位作者 吕延防 赵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1-1090,共10页
张性正断层断裂带一般具有二分结构,即断层核和破裂带,断层核伴生裂缝、连通孔隙及破裂带诱导裂缝均可作为输导流体的通道。断裂活动具有幕式的特征,一次活动周期可以分为活动期、活动—间歇过渡期和间歇期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以伴生裂... 张性正断层断裂带一般具有二分结构,即断层核和破裂带,断层核伴生裂缝、连通孔隙及破裂带诱导裂缝均可作为输导流体的通道。断裂活动具有幕式的特征,一次活动周期可以分为活动期、活动—间歇过渡期和间歇期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以伴生裂缝为优势输导通道,一般以"地震泵"控制下的幕式运移机制为主;活动间歇期输导能力较弱,通道为连通孔隙,遵循浮力控制下的缓慢渗流机制;而活动—间歇过渡期兼具有活动期和间歇期的部分特征,主要输导通道为破裂带诱导裂缝。断裂输导具有3个方向的运移分量,即沿断裂纵向方向、沿断裂走向方向和横穿断层面方向,与此相对应,目前断裂输导形式分为"2型4类",包括沿断层面输导和横穿断层面输导两大类型,其中,沿断层面输导型又可分为沿断裂纵向向上输导、沿断裂走向输导和沿断裂向下"倒灌"式输导3类。沿断裂纵向向上输导是目前最重要的断裂输导形式,进一步分为3种亚类,即线性输导、"Y"形输导和似花状输导,似花状输导所占比例最大。具体的输导形式及方向取决于活动时期断裂与两侧地层的配置关系及多种运移动力、阻力的矢量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内部结构 输导通道 输导机制 流体运移特征 断裂输导形式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月 胥凯 +1 位作者 颜世永 林玉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与圈闭,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机制,对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输导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油气在空间输导网络中的运移机制...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与圈闭,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机制,对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输导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油气在空间输导网络中的运移机制,主要包括输导载体、输导动力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提出油气输导体系的分类命名原则为输导关键时期—输导方向—输导动力—输导空间,据此可以确定油气输导体系的有效性,进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以及指导油气勘探。以东营凹陷南斜坡为例,将其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油气输导体系分为3类,分别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向上—中高压—中孔隙油气输导体系、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横向-向上—中高压—大孔隙油气输导体系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横向—中高压-浮力—大孔隙油气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体系 油气输导机制 断层 骨架砂体 不整合
下载PDF
沁水盆地郑庄—樊庄区块煤系储层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慧 杨海星 +3 位作者 赵承锦 吴玉琛 朱传真 林玉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2,共7页
基于沁水盆地郑庄—樊庄区块煤层气藏与顶板致密砂岩气藏之间存在共生性与不对称性迁移的现象,提出了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的概念。以煤系储层微观输导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实验、低温液氮吸附测试和核磁共振分析等方法,对静态... 基于沁水盆地郑庄—樊庄区块煤层气藏与顶板致密砂岩气藏之间存在共生性与不对称性迁移的现象,提出了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的概念。以煤系储层微观输导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实验、低温液氮吸附测试和核磁共振分析等方法,对静态微观输导体系的特征和动态输导机制研究后发现,研究区煤岩静态微观输导体系由过渡孔—微孔为主导的孔隙型输导要素与高密度、高角度的裂隙型输导要素构成;构造抬升引起的降压是煤层气微观输导的动力。古近纪末期至现今,由于构造抬升引起压力变化使得煤岩吸附气解吸,每吨煤解析出14.29 m^3的甲烷。古近纪末期(距今约30 Ma),甲烷分子在煤岩孔径范围内发生Fick型扩散;现今在孔径为5~15 nm的煤岩中发生过渡型扩散,在孔径为15~100 nm的煤岩内发生Fick型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 构造抬升输导动力气体 扩散模式动态输导机制
下载PDF
输导体系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奕松 赵俊峰 《地下水》 2012年第4期155-160,共6页
输导体系作为联结生、储、盖、圈的桥梁和纽带,是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关键,也是现油气运移研究的薄弱环节。输导通道宏观上主要分为储集层、断裂和不整合输导体系,且其具有独立性、时空性、复杂性、输储转化性以及运移油气时的非均一性... 输导体系作为联结生、储、盖、圈的桥梁和纽带,是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关键,也是现油气运移研究的薄弱环节。输导通道宏观上主要分为储集层、断裂和不整合输导体系,且其具有独立性、时空性、复杂性、输储转化性以及运移油气时的非均一性和幕式运移等特点。储集层、断裂、不整合输导体系及各输导体系的空间组合或时空配置不同时,其输导机制和输导性能不同。在综述前人对输导体系的研究后,总结现输导体系研究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的主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输导机制 输导性能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征沙村地区征10井的勘探发现与启示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惠民 张关龙 +3 位作者 范婕 曾治平 郭瑞超 宫亚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8-1128,共11页
油气勘探领域向深层-超深层拓展对准噶尔盆地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准噶尔盆地腹部征沙村地区征10井的成功钻探,揭示了准中地区超深层巨大的勘探潜力。以征沙村地区为例,从油气藏特征入手,在分析源岩、储层和输导条件等成藏要素... 油气勘探领域向深层-超深层拓展对准噶尔盆地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准噶尔盆地腹部征沙村地区征10井的成功钻探,揭示了准中地区超深层巨大的勘探潜力。以征沙村地区为例,从油气藏特征入手,在分析源岩、储层和输导条件等成藏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成藏模式,并指出其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新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征沙村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包括3个方面:①低温-超压控烃机制延长了生油时窗,提高了生油转化率,极大地增加了油气资源量;②“冷盆、超压、颗粒包壳、沸石溶蚀”四元控储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碎屑岩储层发育的深度下限,扩展了油气勘探空间;③断-压双控输导机制提供了高能油气输导通道,控制了油气在纵向上差异运移,保障了超深层油气高效充注。根据超深层烃源岩演化史、压力演化史、成岩演化序列、成藏期和构造演化史等多要素演化叠合特征,建立了征沙村地区“温-压控烃、四元控储、断-压控输”的油气成藏模式,以期为征沙村地区勘探部署和培育新的战略接替阵地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机制 源岩演化 优质储层 深层-超深层 征沙村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圣柱 吴倩倩 +2 位作者 宋梅远 于洪洲 张关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59-1567,共9页
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是哈山构造带成藏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成像)测井、薄片等资料开展断裂带结构层识别与划分,建立了火山岩区逆断层断裂带结构模型。断裂带结构观测统计与伴生裂缝充填脉体包裹... 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是哈山构造带成藏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成像)测井、薄片等资料开展断裂带结构层识别与划分,建立了火山岩区逆断层断裂带结构模型。断裂带结构观测统计与伴生裂缝充填脉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认为,断裂一般经历破裂、碎裂和碎裂流作用,由二维断层面逐渐演化为三维地质体,呈由内向外"扩展式"发育特点。通过对油气藏与探井油气水空间分布关系解剖,探讨了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断裂带"四维"属性控制了油气输导方式的转换、幕式输导时限和差异运聚成藏,在断层活动期与停止活动后至完全充填胶结之前的2.9~9.8Ma时间内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具有良好的输导性,推覆体浅部与中—高角度推覆断裂对接,且具有良好盖层的圈闭与深部中—低角度推覆断裂下盘圈闭为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断裂带内部结构 “四维”属性 输导机制 哈山构造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