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缘意识下的自我言说:新历史主义影片观照
1
作者 陈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5,共4页
自新历史主义传入中国后,分属不同代际的电影人从各自的理解出发实现了电影与该理论的互动,为国产历史题材电影注入了活力。第五代电影人以历史寓言引发民族自省,第六代电影人以底层叙事为社会边缘群体代言,其他不能被代际划分阵营的电... 自新历史主义传入中国后,分属不同代际的电影人从各自的理解出发实现了电影与该理论的互动,为国产历史题材电影注入了活力。第五代电影人以历史寓言引发民族自省,第六代电影人以底层叙事为社会边缘群体代言,其他不能被代际划分阵营的电影人,则在关注市场的同时进行着自我表达。新历史主义电影利用一些碎片化的、似真非真的“小历史”文本与观众进行对话,与传统正史进行商榷,让观众看到了历史的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边缘意识 自我言说
下载PDF
所有路的尽头——论弋舟小说的边缘意识
2
作者 蒋梦姣 卢兆旭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3年第1期47-51,共5页
“孤独”“救赎”是弋舟小说永恒的主题,弋舟关注边缘群体的孤独处境,怀着悲切的痛感书写边缘群体的精神创伤。小说中流露出的痛感既是边缘群体的精神写照,也是当下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基于弋舟坚持的精神书写,从对边缘群体的社会认同... “孤独”“救赎”是弋舟小说永恒的主题,弋舟关注边缘群体的孤独处境,怀着悲切的痛感书写边缘群体的精神创伤。小说中流露出的痛感既是边缘群体的精神写照,也是当下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基于弋舟坚持的精神书写,从对边缘群体的社会认同、边缘群体的精神创伤两方面探寻边缘群体的孤独与弋舟的边缘意识,证实了弋舟的小说为当下人类的精神救赎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弋舟 孤独 救赎 边缘意识
下载PDF
《饲育》中的“歧视”与大江健三郎初期创作的边缘意识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奕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饲育》创作时代日本社会"歧视"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时代思潮围绕该问题所显示出的盲目迟钝,促使大江健三郎坚守一种批判性的边缘立场,通过重构贵贱逻辑等策略对日本传统的等级体系进行了有力的颠覆。作品在着力颂扬对抗权威... 《饲育》创作时代日本社会"歧视"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时代思潮围绕该问题所显示出的盲目迟钝,促使大江健三郎坚守一种批判性的边缘立场,通过重构贵贱逻辑等策略对日本传统的等级体系进行了有力的颠覆。作品在着力颂扬对抗权威话语的边缘力量的同时,也描述了弱势人物难以根除的不安与矛盾。"歧视"视角为我们探讨大江健三郎早期边缘意识的内涵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育 大江健三郎 歧视 边缘意识
下载PDF
论边缘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田世宏 谭培文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18-21,共4页
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全球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存在着异彩纷呈的边缘意识形态。在我国,边缘意识形态的存在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既有积极推动的正效应,也有消解削弱的负效应。国家软实力的打造离不开边缘意识... 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全球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存在着异彩纷呈的边缘意识形态。在我国,边缘意识形态的存在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既有积极推动的正效应,也有消解削弱的负效应。国家软实力的打造离不开边缘意识形态的多样与争鸣,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整合,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与整合边缘意识形态,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影响
下载PDF
华人新生代作家边缘意识和身份建构比较论——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马来西亚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琴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在20世纪以来的世界汉语文坛中,华人“新生代”作家作为一种“代际”现象,因其不同的在地性而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他们虽存在时空背景、社会形态、文化语境的差异,但在文学立场上却具有共通的后现代解构、颠覆精神。因... 在20世纪以来的世界汉语文坛中,华人“新生代”作家作为一种“代际”现象,因其不同的在地性而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他们虽存在时空背景、社会形态、文化语境的差异,但在文学立场上却具有共通的后现代解构、颠覆精神。因而,立足于比较研究视角,从新生代命名、边缘意识、身份建构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华人新生代作家的异同性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新生代 边缘意识 身份建构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中的“中心主义”与“边缘意识”——论中国政党的现代性“移植”与“建构”
6
作者 朱俊瑞 赵宬斐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1,17+155,共10页
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中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边缘意识的崛起与地方性知识的建构,摆脱了"中心主义"霸权意识的束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实现了现代性的创造性转换;与此同时,中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中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边缘意识的崛起与地方性知识的建构,摆脱了"中心主义"霸权意识的束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实现了现代性的创造性转换;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加强自身现代性建设,推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逐渐实现对现代性的探索由革命的逻辑到规范的逻辑的成功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心主义 边缘意识 中国化
下载PDF
多元与整合——边缘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 被引量:1
7
作者 田世宏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72-75,共4页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边缘意识形态和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整合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边缘意识形态和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整合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它必将经历一个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扬弃与整合过程中实现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不断扬弃与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引领 整合
下载PDF
“边缘意识”与“深层结构”——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心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秀明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03-105,共3页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关键词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边缘意识 深层结构
下载PDF
论边缘意识形态的边缘性和多样性
9
作者 田世宏 刘亚红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10,共4页
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差异、开放的经济环境、众多的民族以及文化的多元,凡此种种因素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边缘意识形态呈现出既融于主流文化之中又具有分化的张力。作为一种观念体系,边缘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多元文化... 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差异、开放的经济环境、众多的民族以及文化的多元,凡此种种因素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边缘意识形态呈现出既融于主流文化之中又具有分化的张力。作为一种观念体系,边缘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多元文化的复杂适应性和综合化趋势,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对于亚文化的整合,以此为思路,笔者从边缘性和多样性的视角对边缘意识形态的特征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意识形态 边缘 多样性 差异
下载PDF
论边缘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与整合
10
作者 田世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11期65-69,共5页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边缘意识形态和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整合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边缘意识形态和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整合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它必将经历一个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扬弃与整合过程中实现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不断扬弃与整合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互动 整合
下载PDF
谈高考物理复习过程中边缘意识的重要性
11
作者 张江宁 《物理通报》 2005年第2期49-51,共3页
新一轮高三物理复习又紧张而有序地展开了.笔者再一次回顾了这几届复习指导工作中的得失,感触颇深.现对物理复习过程中边缘意识的重要性略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 高考 物理 复习指导 边缘意识 学习方法
下载PDF
"边缘意识"与"皮肤感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太宰治文学
12
作者 陈潇潇 杨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61,共7页
对太宰治文学的已有研究中不乏对其女性独白体小说的研究,但对其中"女性""女性特质"的功用却鲜有探讨。本文借助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从社会性别、性别操演的角度探讨太宰治与女性在"边缘意识""皮肤... 对太宰治文学的已有研究中不乏对其女性独白体小说的研究,但对其中"女性""女性特质"的功用却鲜有探讨。本文借助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从社会性别、性别操演的角度探讨太宰治与女性在"边缘意识""皮肤感觉""非理性"等层面的关联,剖析太宰治的反俗逻辑,并借此提出从女性主义视角深化太宰治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宰治 女性独白体 女性主义 边缘意识 皮肤感觉
下载PDF
卡夫卡与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13
作者 施羽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2-55,共4页
卡夫卡与大江健三郎分别是20世纪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使他们自身具有"边缘意识",并且两位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边缘意识"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文章选取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城堡》... 卡夫卡与大江健三郎分别是20世纪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使他们自身具有"边缘意识",并且两位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边缘意识"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文章选取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城堡》与《审判》以及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作品《个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来分析与比较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意识 卡夫卡 大江健三郎
下载PDF
底层视域与边缘意识——论第六代电影的主题承载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桂茹 《艺苑》 2006年第1期43-47,共5页
关键词 底层 知识分子 边缘意识 第六代导演 第五代电影 影片 情感纠葛 边缘 视域 主题
下载PDF
试论施蛰存都市小说的边缘意识
15
作者 边祥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5-89,94,共6页
施蜇存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从社会学边缘性理论分析,认为他的边缘意识源自其出生成长的环境和求学工作于大都市的特殊经历,他身份的边缘性又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都市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呈... 施蜇存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从社会学边缘性理论分析,认为他的边缘意识源自其出生成长的环境和求学工作于大都市的特殊经历,他身份的边缘性又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都市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边缘性特征。解析施蛰存都市小说的边缘意识,让我们从中反思当时都市畸形弊病的现状,审视传统乡村文化的淳朴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都市小说 边缘意识 个性自觉 边缘性理论
下载PDF
沃克作品中的边缘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16
作者 封金珂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3-57,共5页
艾丽斯·沃克的"共同体"建构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简单的二元对立:黑人与白人、女性与男性、人与自然等。这种二元对立既形成了她创作中的"边缘意识",又促使她突破"边缘",迈向"共同体";而超越... 艾丽斯·沃克的"共同体"建构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简单的二元对立:黑人与白人、女性与男性、人与自然等。这种二元对立既形成了她创作中的"边缘意识",又促使她突破"边缘",迈向"共同体";而超越的完成得益于她用"和谐共存"的妇女主义和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想的创造性改造,使其作品具有指向人类理想未来的伦理期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 沃克 边缘意识 共同体意识 妇女主义
下载PDF
试论大江健三郎小说的边缘意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国琴 《河池师专学报》 1998年第3期53-56,共4页
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及作家的经历出发探讨大江健三郎小说边缘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文章认为,边缘意识源于存在主义的影响及大江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它在大江小说的表现,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气质。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小说 边缘意识 日本
全文增补中
伊丽莎白·乔利小说的边缘意识 被引量:11
18
作者 梁中贤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4-140,共7页
回顾伊丽莎白·乔利的一生,读者很容易发现被边缘化的生活经历渗入了她的整个创作过程,折射出乔利作为一名混血儿、女作家和澳大利亚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她作品中人物的历史边缘感、社会边缘感和文化边缘感反映了边缘人的... 回顾伊丽莎白·乔利的一生,读者很容易发现被边缘化的生活经历渗入了她的整个创作过程,折射出乔利作为一名混血儿、女作家和澳大利亚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她作品中人物的历史边缘感、社会边缘感和文化边缘感反映了边缘人的心理恐惧,历史的歧视以及意义的缺失。她以同情的笔调描写边缘人的痛苦与困惑,挖掘新的人生意义,使无序而悲伤的故事透露出某种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乔利 小说 边缘意识
原文传递
论小说的“边缘意识”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鹏程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5,共7页
"边缘"相对于"中心"而言,没有"边缘",也就无所谓"中心"。有了"边缘","中心"才得以凸显,二者才构成了对立统一之整体。从物理空间意义上而言,"边缘"可能意味着偏僻、贫穷、落后、愚昧和野蛮,但从社会—文化结构的视角来看... "边缘"相对于"中心"而言,没有"边缘",也就无所谓"中心"。有了"边缘","中心"才得以凸显,二者才构成了对立统一之整体。从物理空间意义上而言,"边缘"可能意味着偏僻、贫穷、落后、愚昧和野蛮,但从社会—文化结构的视角来看,"边缘"却保留了差异性、多元性,保存了未被中心压抑遮蔽的独特性、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意识 小说 对立统一 空间意义 文化结构 差异性 多元性 体性
原文传递
“边缘意识”的新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覃德清 《民族艺术》 1999年第1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边缘意识 主体意识 岭南人 岭南文化 中心意识 社会整合机制 框架结构 养浩然之气 对立统一 历史经验教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