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罗庆 何清 +7 位作者 吴慧秋 寇力月 方旭 张鑫雨 李缘 柴育廷 张瑞生 代文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3-340,共8页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但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类型,导致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组分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有差异。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及保护具有重要意...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但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类型,导致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组分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有差异。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辽河口湿地为对象,选取5种土地覆盖类型(翅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光滩裸地、油井区和农耕区),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以期探明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并确定土壤理化性质对辽河口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芦苇群落碳储量最丰富,达(52.6±3.80) g·kg^(-1),光滩裸地碳储量最少,为(28.2±7.05) g·kg^(-1);在植物覆盖下土壤有充沛的碳输入而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这一现象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轻组分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重组分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和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均与SOC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相关性大小为EOC>HFOC>LFOC。SOC含量与pH值、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受含水率、总可溶性固体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现象可能与有机碳组分特征有关。辽河口湿地土壤碳库中HFOC占比最大,EOC占比最小,碳库结构较为稳定。pH值、阳离子交换量主要通过影响HFOC积累速率来影响SOC含量。因此,提高湿地土壤中较为稳定的HFOC储量,有助于提升湿地土壤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碳汇功能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湿地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土壤理化性质 土地利用 重组分有机碳
下载PDF
辽河口地区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
2
作者 王金海 徐志国 《东北水利水电》 2024年第1期36-40,72,共6页
浮游植物可作为鱼产潜力估算的重要依据,在水域生态系统的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对环境因子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针对2015年平水期和丰水期的大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及绕阳河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 浮游植物可作为鱼产潜力估算的重要依据,在水域生态系统的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对环境因子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针对2015年平水期和丰水期的大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及绕阳河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采样分析,通过对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研究,间接反应出了河口营养时空分布状态,有助于提升河口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可为我国河口海域的生态监测和管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 浮游植物 丰水期 平水期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辽河口悬浮泥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因素分析
3
作者 赵学凯 郭凯元 +4 位作者 周运浩 贾莉园 杨智博 张勤旭 张明亮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6,共11页
基于2019—2020年HY-1C CZI的L2B级泥沙数据和同期气象、水文数据,应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开展辽河口海域悬浮泥沙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潮汐是该海域悬浮泥沙日变化的主导因素,落潮期平均悬浮泥沙质... 基于2019—2020年HY-1C CZI的L2B级泥沙数据和同期气象、水文数据,应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开展辽河口海域悬浮泥沙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潮汐是该海域悬浮泥沙日变化的主导因素,落潮期平均悬浮泥沙质量浓度高于涨潮期;径流对辽河口海域悬浮泥沙质量浓度影响的范围主要在近岸区域,一般不超过5 m等深线;当落潮流流向与风向相反时,浑浊带常横向扩展,而当落潮流流向与风向相同时,浑浊带则收缩在辽河口顶部;风速与悬浮泥沙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离岸越近,风对悬浮泥沙的作用越强烈,这可能与风、浪的协同作用有关;受潮流、径流和风浪的影响,8 m等深线内侧通常发育为最大浑浊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1C CZI 辽河口 悬浮泥沙 时空变化 动力因素
下载PDF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下辽河口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许笑笑 郑冬梅 +2 位作者 李新宇 王玉琦 郑美洁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2期8-13,共6页
为探究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以1985—2020年间辽河口湿地4期遥感影像为对象提取湿地典型景观。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35年间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利用水文连通性指数评估湿地水文连通性;皮... 为探究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以1985—2020年间辽河口湿地4期遥感影像为对象提取湿地典型景观。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35年间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利用水文连通性指数评估湿地水文连通性;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探究景观格局演变驱动下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结果表明:芦苇田、水稻田和养殖场景观趋于破碎、形状不规则、景观格局分散;翅碱蓬和河流较破碎;滩涂边界形状趋于复杂,景观格局更聚集和紧凑;建筑景观形状趋于规则,但较离散。湿地水文连通性较差,且逐期降低。河流景观景观类型的比例指数(PLAND)与可能连通性指数(PC)呈显著正相关,滩涂景观的散布与并列指数(IJI)与PC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湿地 景观格局 水文连通性
下载PDF
辽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特征研究
5
作者 孟翔 袁秀堂 +5 位作者 张安国 齐玥 吴楠 袁蕾 康婧 宋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121,共11页
2020年对辽河口潮间带7条断面46个站位开展了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进行摄食功能群划分,研究了其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组成及特征。共发现46种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肉食者功能群种类数... 2020年对辽河口潮间带7条断面46个站位开展了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进行摄食功能群划分,研究了其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组成及特征。共发现46种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肉食者功能群种类数最多,且主要为环节动物类群;浮游生物食者功能群则在丰度及生物量方面占优势地位,且主要为软体动物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各摄食功能群丰度及生物量(除肉食者外)均表现出春季高于秋季,且在断面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浮游生物食者在靠近辽河入海口的断面(B和C断面)占据绝对优势。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摄食功能群的种类数、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变化上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辽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变化规律,并为生物资源保护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摄食功能群 潮间带滩涂 辽河口
下载PDF
辽河口潮滩潮沟形态特征与水文连通强度评价
6
作者 陈旭 秦梦恩 +4 位作者 贾莉园 周运浩 郭凯元 姜博 张明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1-679,共9页
为了解潮沟形态的空间变化特征,以辽河口潮滩为例,基于潮位校正原理精确划分潮区,采用半自动方法提取精细化线状潮沟图像,基于潮沟分级算法对潮滩潮沟进行分级,定量分析潮沟的形态特征参数,并对潮滩上潮沟网络连通度进行定性评价。结果... 为了解潮沟形态的空间变化特征,以辽河口潮滩为例,基于潮位校正原理精确划分潮区,采用半自动方法提取精细化线状潮沟图像,基于潮沟分级算法对潮滩潮沟进行分级,定量分析潮沟的形态特征参数,并对潮滩上潮沟网络连通度进行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潮沟的级别与平均长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潮沟级别增加,研究区域潮沟平均长度呈指数上升,潮沟数量呈指数下降(R 2>0.99);随着潮滩高程逐渐降低,潮沟总密度显著减小,随着潮沟级别增加,潮沟密度与频数均大幅下降;潮滩距离外海愈近,潮沟曲率愈低,高潮滩潮沟分汊率最高(Rb=3.54),潮沟最不稳定;辽河口潮沟网络连通度与潮沟总分汊率、环岛潮沟数量呈正相关,潮沟网络发育程度则主要由潮沟曲率和支潮沟的密度决定,其中,高潮滩潮沟网络水文连通度最好,潮上带潮沟网络发育程度及排水效率最高。研究表明,潮汐水动力对辽河口潮沟形态特征演变及水文连通强度影响较大,进一步加强辽河口潮沟网络的排水效率可有效缓解辽河口潮滩湿地退化进程,实现盐沼植被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潮滩湿地 潮带分区 潮沟提取 潮沟形态特征 水文连通
下载PDF
岸线变迁下辽河口潮流数值模拟
7
作者 聂会 张宇亮 +3 位作者 朱姝娴 金波 唐颖滢 董晓惜 《珠江水运》 2023年第19期56-58,共3页
本文基于水动力数值模拟方程,对辽河口模拟得到的潮位潮流进行分析研究。辽河口属强潮河口,常年带入大量泥沙和沉积物进入渤海,在入海口形成浅滩,也使得近年来辽河口的岸线不断外移改变了两岸的水文状况.。通过研究2013至2020.年的岸线... 本文基于水动力数值模拟方程,对辽河口模拟得到的潮位潮流进行分析研究。辽河口属强潮河口,常年带入大量泥沙和沉积物进入渤海,在入海口形成浅滩,也使得近年来辽河口的岸线不断外移改变了两岸的水文状况.。通过研究2013至2020.年的岸线变化,得到结论:在七年间河口控制点的最大潮差提高了163m,潮流界年均上移021km,潮差的扩大和潮流界的上移增加了河口水文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使污染的扩散更加严重,为今后河口规划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 数值模拟 潮流界
下载PDF
辽河口网箱暂养大宗淡水鱼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8
作者 吴丽娜 封岩 +3 位作者 李敬伟 肖祖国 乔辉 闫有利 《科学养鱼》 2023年第11期15-16,共2页
辽宁作为我国淡水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2022年拥有池塘、水库、稻田等淡水养殖面积19.23万公顷,养殖产量为83.13万吨,年产值为109.44亿元。全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约为64.28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7.33%,占淡水鱼总产量的86.49%;其中... 辽宁作为我国淡水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2022年拥有池塘、水库、稻田等淡水养殖面积19.23万公顷,养殖产量为83.13万吨,年产值为109.44亿元。全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约为64.28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7.33%,占淡水鱼总产量的86.49%;其中鲤养殖产量为32.34万吨,占辽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的5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产量 淡水养殖 淡水渔业 提质增效 大宗淡水鱼 辽河口
下载PDF
大辽河口N、P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9
作者 雷坤 郑丙辉 +2 位作者 孟伟 秦延文 苏一兵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2,27,共5页
利用2003年9月在大辽河口水域进行水质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大辽河口N、P营养盐的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感潮河段、口门至口外的海域,N、P营养盐的含量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N营养盐保守性较好,其分布主要受海水和河水的混合... 利用2003年9月在大辽河口水域进行水质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大辽河口N、P营养盐的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感潮河段、口门至口外的海域,N、P营养盐的含量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N营养盐保守性较好,其分布主要受海水和河水的混合产生的物理稀释的影响;相比之下,PO4-P由于其缓冲特征,保守性较差。根据调查区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结果,在辽河口口门附近海域和靠近辽东湾东岸的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和中等营养水平,在远离海岸的海域,水体呈贫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 营养盐 分布 富营养化
下载PDF
辽河口营养要素的化学特性及其入海通量估算 被引量:44
10
作者 蒋岳文 陈淑梅 +1 位作者 关道明 付宇众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45,共7页
本文根据1992年5月和8月辽河口水域营养要素的两次实测结果,讨论了溶解态无机氮(NO-N、NO-N、NH-N)、活性磷酸盐(PO-p)和活性硅酸盐(SiO-Si)在辽河口水域的含量,分布特征,化学特性及其入海通量。... 本文根据1992年5月和8月辽河口水域营养要素的两次实测结果,讨论了溶解态无机氮(NO-N、NO-N、NH-N)、活性磷酸盐(PO-p)和活性硅酸盐(SiO-Si)在辽河口水域的含量,分布特征,化学特性及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江河口水域溶解态无机氮含量范围为12.13~222.70μmol/L,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为0.71~2.81μmol/L活性硅酸盐含量范围为3.56~90.46μmol/L。辽河口水域的溶解态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基本呈保守性的化学行为,其入海通量分别为7.08×10 ̄3t、216t和5.92×10 ̄3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化学特性 通量 海洋营养要素 辽河口
下载PDF
夏季辽河口各形态营养盐的河口混合行为 被引量:17
11
作者 于立霞 简慧敏 +2 位作者 王兆锟 姚庆祯 陈洪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8-74,共7页
利用2009年7月对辽河口水域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水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辽河口水域营养盐的变化范围较大。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其余依次是颗粒态磷PP、溶解有机磷DOP,三... 利用2009年7月对辽河口水域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水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辽河口水域营养盐的变化范围较大。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其余依次是颗粒态磷PP、溶解有机磷DOP,三者含量相差不大;氮主要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其余依次是溶解有机氮DON、颗粒态氮PN、亚硝酸盐、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溶解有机氮DON、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态总氮DTN、总氮TN、颗粒态磷PP、溶解有机磷DOP、溶解态总磷DTP、总磷TP和硅酸盐的行为是保守的,其行为主要受咸淡水混合过程控制;磷酸盐、氨氮和颗粒态氮PN的行为是非保守的。辽河口水域无机氮均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磷酸盐也属于或高于四类海水水质,属于严重污染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 营养盐 形态 分布特征 行为
下载PDF
辽河口芦苇湿地蒸散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颖 郑西来 +1 位作者 伍成成 张淑慧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1-358,共8页
在研究区用带有地下水补给的芦苇培养箱测量蒸散量,同时,采用PM-5型稳态气孔计测量了不同水深条件下芦苇的蒸腾速率,并与同一实验条件下的水面蒸发和裸地蒸发进行对照,分析了辽河口芦苇湿地区的蒸散耗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控制水位... 在研究区用带有地下水补给的芦苇培养箱测量蒸散量,同时,采用PM-5型稳态气孔计测量了不同水深条件下芦苇的蒸腾速率,并与同一实验条件下的水面蒸发和裸地蒸发进行对照,分析了辽河口芦苇湿地区的蒸散耗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控制水位在地表以上10 cm时,芦苇蒸腾速率曲线呈"单峰"型,而且芦苇的蒸腾作用在这种地表积水情况下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受到抑制;当控制水位在-5 cm、-20 cm、-40 cm和-60 cm时,芦苇蒸腾速率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并且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芦苇群落的蒸散发比值有一个极小值埋深,在-20~-40 cm。地表积水时芦苇群落的蒸散量是自由水面蒸发量的2倍左右,水位在地表以下时芦苇群落蒸散量是裸地蒸发量的3.0~3.5倍。芦苇蒸散影响量与日均光合有效辐射、日均大气温度和日均相对湿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当无实测芦苇蒸散量数据时,可以通过建立芦苇蒸散影响量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式,根据裸地蒸发量得到芦苇的蒸散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芦苇 蒸散 蒸腾 辽河口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大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爽 马安青 +2 位作者 李正炎 李福建 焦俊超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共5页
基于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四期TM数据,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定量分析大辽河口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大辽河口地区的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先... 基于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四期TM数据,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定量分析大辽河口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大辽河口地区的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湿地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或人工景观,具体表现在转化为建筑用地、水稻田、养殖区。1988~1995年期间,大辽河口地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该地区生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降低,造成了一些物种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消失;但是自1995年以后,该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升高,抗干扰能力增强,环境质量有所提高。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景观变化 辽河口
下载PDF
辽河口近岸海域水体营养物推荐基准值的制定方法 被引量:13
14
作者 胡莹莹 王菊英 +2 位作者 张志锋 宗虎民 陈淑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6-1000,共5页
确定水质参照状态是近岸海域营养物及其响应指标基准制定的关键,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分析确定参照状态并提出推荐基准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以辽河口近岸海域为例,根据1995年~1999年和2003年~2009年的数据分析,主要应用频数分析法确定了参... 确定水质参照状态是近岸海域营养物及其响应指标基准制定的关键,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分析确定参照状态并提出推荐基准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以辽河口近岸海域为例,根据1995年~1999年和2003年~2009年的数据分析,主要应用频数分析法确定了参照状态,并结合1976年的数据分析,提出了该海域营养物(溶解无机氮、总氮、活性磷酸盐、总磷)及响应指标(叶绿素、溶解氧)的推荐基准值.分析显示,辽河口近岸海域营养物溶解无机氮、总氮、活性磷酸盐和总磷的推荐基准值分别为0.11,0.19,0.006,0.032mg/L;响应指标叶绿素、溶解氧的推荐基准值分别为0.0009,6.14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物基准 参照状态 推荐基准值 辽河口近岸海域
下载PDF
辽河口水域溶解氧与营养盐调查与分类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继龙 郑丙辉 +4 位作者 秦延文 齐凤霞 雷坤 万峻 张雷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2-96,共5页
根据 2 0 0 3年 9月辽河口水域营养盐和溶解氧的调查结果 ,讨论了辽河口水体中的溶解性无机氮 (NO3- N、NO2 - N、 NH3- N)、活性磷酸盐 (PO4 - P)和溶解氧 (DO)的含量、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辽河口溶解态无机氮含量... 根据 2 0 0 3年 9月辽河口水域营养盐和溶解氧的调查结果 ,讨论了辽河口水体中的溶解性无机氮 (NO3- N、NO2 - N、 NH3- N)、活性磷酸盐 (PO4 - P)和溶解氧 (DO)的含量、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辽河口溶解态无机氮含量范围为 3.2 6~ 5 9.6 7μm ol/L,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为 0 .0 5~ 0 .95 μmol/L,溶解氧范围为0 .0 86~ 0 .2 0 8mmol/L。溶解氧、营养盐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DIN与 AOU (表观耗氧量 ) ,PO4 - P与 AOU之间显著或高度显著相关 ,营养盐之间也存在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 溶解氧 营养盐 水体
下载PDF
辽河口湿地碳、氮、磷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特征 被引量:35
16
作者 罗先香 张珊珊 敦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7-104,共8页
以2008年10月和2009年5月2次对辽河口湿地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辽河口湿地生源要素碳、氮和磷的时空分布特征、湿地植被对营养元素的累积及对土壤营养元素氮、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5月和10月含... 以2008年10月和2009年5月2次对辽河口湿地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辽河口湿地生源要素碳、氮和磷的时空分布特征、湿地植被对营养元素的累积及对土壤营养元素氮、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5月和10月含量分别在0.62~13.17 mg/g和11.06~40.74 mg/g之间,10月盐化草甸土和滨海沼泽盐土有机碳含量较高,5月4种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差异;全氮5月和10月含量分别在0.80~3.43 mg/g和0.77~2.90mg/g之间,盐化草甸土和滨海沼泽盐土表层土壤氮含量相对较高,滨海潮滩盐土最低;无机氮(NH4+-N和NO3--N)含量较低,且以铵态氮为主,5月略高于10月含量;全磷含量均在0.36~0.66 mg/g之间,无显著季节差异。碳、氮和磷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全氮、无机氮和全磷含量明显高于各底层,以芦苇为主要植被的盐化草甸土各剖面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以翅碱蓬为主的滨海潮滩盐土含量。5月芦苇对氮磷的积累量高于10月,且氮磷含量在芦苇地上器官的分布趋势为叶〉茎〉穗。植被的生长对湿地土壤中生源要素碳、氮和磷含量的季节变化有重要影响,其对营养元素氮、磷的累积降低了表层土壤中氮、磷的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湿地 生源要素碳、氮、磷 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下载PDF
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评价 被引量:26
17
作者 林倩 张树深 刘素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6,共6页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健康标准及河口湿地的生态特征,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从压力、环境状态以及生物响应3方面构建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突变级数法,对1996年和2000年辽河口湿地生态...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健康标准及河口湿地的生态特征,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从压力、环境状态以及生物响应3方面构建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突变级数法,对1996年和2000年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979 1,2000年则降至0.961 8,即由健康状态转为亚健康状态,其主要原因为水资源不足和石油类污染加剧。应加强对辽河口湿地区域石油开采的管理,并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保障湿地生态用水,促进辽河口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湿地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突变理论 PSR模型
下载PDF
辽河口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康婧 孙永光 +5 位作者 李方 袁蕾 齐玥 付元宾 马红伟 林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722-4733,共12页
以辽河口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0年、2007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对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分析了围填海、养殖用海、工业用海等主要用海活动对河口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建立了海域使用变化下... 以辽河口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0年、2007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对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分析了围填海、养殖用海、工业用海等主要用海活动对河口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建立了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ESI),并分析其变化过程;最后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法,获得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1990~2014年辽河口区域海域使用面积由1990年的2977.32km^2至增加至2014年的3059.96km^2,主要增加类型为开放式养殖用海、围海养殖用海和工业用地,主要由开放海域、盐地碱蓬和泥滩转变而来.研究区人为干扰度呈上升趋势,2007~2014年间变化率较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由1990年的4.65×10~9元减少到2014年的3.34×10~9元,人为干扰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负相关系.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由2001年的2.5增加到2007年的4.7,再增加至2014年的4.8.总体而言,近25a来辽河口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对海域使用变化的响应程度不高.虽然近10a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但整个河口生态系统的所受的影响还不太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使用变化 人为干扰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 辽河口
下载PDF
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爽 马安青 李正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87,共7页
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支持下,利用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辽河口地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辽河口地区的湿地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 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支持下,利用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辽河口地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辽河口地区的湿地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或人工景观,具体表现在转化为建筑用地、水稻田、养殖区。驱动力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辽河口地区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开发等人类干扰是引起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变化 辽河口 驱动力
下载PDF
大辽河口溶解态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小静 张帅 +2 位作者 简慧敏 姚庆祯 于立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86,共8页
分别于2009年7月和2010年4月在大辽河口采集表层水样,测定了水体中溶解态Cu、Pb、Zn、Cd和Cr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除2010年4月Cu,及个别站位Pb、Zn含量较高外,表层水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 分别于2009年7月和2010年4月在大辽河口采集表层水样,测定了水体中溶解态Cu、Pb、Zn、Cd和Cr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除2010年4月Cu,及个别站位Pb、Zn含量较高外,表层水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0年4月表层水中Cu、Pb、Zn、Cr的浓度大于2009年7月,2航次Cu、Cd、Cr的含量由河向海呈逐渐上升趋势,2010年4月Pb、Zn的含量表现为河口段高于口外海滨。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主要受径流量、潮汐作用以及风浪扰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 重金属 盐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