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6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油田:能源保供担当“顶梁柱”
1
作者 张一峰 贾东红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24年第4期62-63,共2页
3月22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迎来开发建设54周年纪念日。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辽河石油人矢志奉献能源,积极投身勘探开发主战场、科研攻关最前沿、转型发展新实践,贡献了“为祖国加油”的辽河力量。接续奋斗,三十八年连续稳产辽河油田自1... 3月22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迎来开发建设54周年纪念日。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辽河石油人矢志奉献能源,积极投身勘探开发主战场、科研攻关最前沿、转型发展新实践,贡献了“为祖国加油”的辽河力量。接续奋斗,三十八年连续稳产辽河油田自1970年开发建设,先后破解稠油、高凝油、超稠油开采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1986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截至2023年连续38年保持油气千万吨规模稳产,创造快速上产、长期稳产的辽河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发展 辽河油田 高凝油 能源 科研攻关 主战场 勘探开发 世界性难题
下载PDF
辽河油田第一座储碳库实现碳循环注入
2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109-109,共1页
截至2023年12月20日,辽河油田双229块循环注入站整体投运后,已平稳运行10天。这是辽河油田首套可实现捕集、液化、注入、循环处理全部功能的CCUS配套地面工艺系统,将有力支撑双229块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同时为下一步碳封存做铺垫,... 截至2023年12月20日,辽河油田双229块循环注入站整体投运后,已平稳运行10天。这是辽河油田首套可实现捕集、液化、注入、循环处理全部功能的CCUS配套地面工艺系统,将有力支撑双229块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同时为下一步碳封存做铺垫,迈出了辽河油田打造区域储碳库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提高采收率 辽河油田 地面工艺系统 循环处理 注入站 平稳运行 碳封存
下载PDF
辽河油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前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成坤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211-213,共3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呈现出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特点,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建”核心内容。石油行业技术正逐步由传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呈现出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特点,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建”核心内容。石油行业技术正逐步由传统石油专业技术向两化深度融合方向发展,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信息技术 数字化转型 智能化发展
下载PDF
星载时序InSAR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形变监测
4
作者 王金日 于冰 +2 位作者 桑明智 张椿雨 罗富元 《测绘》 2023年第3期108-113,118,共7页
长期开采地下油气资源使开采区域储量下降,储层稳定性随之下降,进而发生地表沉降的现象,该现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地下水系统和采油厂设施均有着负面影响。本文以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为研究区域,选择2019年6月到2021年12月的40景升轨与3... 长期开采地下油气资源使开采区域储量下降,储层稳定性随之下降,进而发生地表沉降的现象,该现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地下水系统和采油厂设施均有着负面影响。本文以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为研究区域,选择2019年6月到2021年12月的40景升轨与39景降轨Sentinel-1影像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获取该区域地表沉降信息,并分析地表沉降与石油资源开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地表最大沉降速率为204.6 mm/a,累计沉降量最高超过了510 mm,整体体现出沉降梯度大、范围广的特点。经分析发现,大幅度沉降区域周围分布着密集的采油设备,沉降规模与采油设备分布密集程度呈现正相关规律。研究表明了SBAS-InSAR技术在油田显著形变监测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曙光采油厂 SBAS-InSAR 形变监测与分析
下载PDF
辽河油田S6储气库注气工艺系统振动治理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李洪军 汪生平 +3 位作者 魏晓峰 黄剑华 林琳 邓森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4-54,共1页
1.目的,中国石油辽河油田S6储气库通过提高压缩机入口压力,避免了先降压进入压缩机,再升压进入注气管网的流程,充分利用管网压力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但是在生产运行中,压缩机撬内三级出口管线、压缩机撬外过滤分离器出口汇管及阀门振... 1.目的,中国石油辽河油田S6储气库通过提高压缩机入口压力,避免了先降压进入压缩机,再升压进入注气管网的流程,充分利用管网压力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但是在生产运行中,压缩机撬内三级出口管线、压缩机撬外过滤分离器出口汇管及阀门振动程度严重超标,最大振动值达到了49.5 mm/s,造成较大安全生产隐患,可能导致注气系统停产、天然气泄漏、工艺线路断裂等事故。通过对S6储气库注气工艺系统振动检测与数据分析,利用气流脉动与机械振动分析软件、建立压缩机组及注气工艺管网力学模型、使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受力等技术,解决了S6储气库注气工艺系统振动严重超标的问题,避免生产运行中出现安全事故,同时为其他储气库注、采系统振动问题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过滤分离器 辽河油田 天然气泄漏 气流脉动 振动检测 管网压力 出口管线
下载PDF
辽河油田S6储气库井场一体化撬块应用
6
作者 魏晓峰 屈志伟 +3 位作者 王乾 黄剑华 李洪军 魏铭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5-155,共1页
1.目的中国石油辽河油田S6储气库于2013年建成投产,目前采气管线采用大口径碳钢。近年来随着注入气源变化,双6区块井口采出气CO_(2)分压逐渐上升,2021年CO_(2)分压已达到0.021~0.028 MPa,需要在各井场增设注缓蚀剂撬块,向采气管线内加... 1.目的中国石油辽河油田S6储气库于2013年建成投产,目前采气管线采用大口径碳钢。近年来随着注入气源变化,双6区块井口采出气CO_(2)分压逐渐上升,2021年CO_(2)分压已达到0.021~0.028 MPa,需要在各井场增设注缓蚀剂撬块,向采气管线内加注缓蚀剂以防止CO_(2)造成管内腐蚀。但区块内1~6号井场面积有限,需要扩建才能满足撬块摆放需求。由于井场位于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相关改建工程批复手续已暂缓。此外,新设备投资费用也较高。因此,笔者所在团队通过改造原有注甲醇撬块,增加注缓蚀剂功能,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气管线 撬块 储气库井 辽河油田 采出气 设备投资费用 缓蚀剂 改建工程
下载PDF
辽河油田化学驱产量持续攀升
7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4期53-53,共1页
今年年初以来,辽河油田持续攻关化学驱调控关键技术,推进化学驱规模不断扩大。截至4月12日,这个油田化学驱井组数达142个,较去年同期增长4.4%;日产量达660吨,较去年同期增加5.3%。配方体系更优。辽河油田油藏类型复杂、油品性质多样,而... 今年年初以来,辽河油田持续攻关化学驱调控关键技术,推进化学驱规模不断扩大。截至4月12日,这个油田化学驱井组数达142个,较去年同期增长4.4%;日产量达660吨,较去年同期增加5.3%。配方体系更优。辽河油田油藏类型复杂、油品性质多样,而化学驱普遍具有“一藏一方、一块一策”的特点,配方研制、油藏设计与调控等普适性差,无法用一个模式规模推广化学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化学 化学驱 油品性质 配方研制 配方体系 辽河油田 日产量 油藏类型
下载PDF
新能源系统格局下辽河油田地面工程发展对策
8
作者 杨爽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3年第8期6-11,共6页
基于辽河油田近些年取得的提质增效成果和特色工艺技术,以国家实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中国石油“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为导向,聚焦地面系统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将“工艺优简”与“绿色替代”作为地面... 基于辽河油田近些年取得的提质增效成果和特色工艺技术,以国家实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中国石油“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为导向,聚焦地面系统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将“工艺优简”与“绿色替代”作为地面系统节能降耗的发展理念,从突破技术瓶颈、挖潜产品附加值、储气库建设、碳利用和碳埋藏(CCUS)先导试验探索,控排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运用地面系统与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物联网技术驱动智能油田建设等手段,促进油田绿色、高质量发展。该发展对策可为其他油田的提质增效工作提供参考,助力其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地面工程 提质增效 节能减排 清洁能源
下载PDF
《国外测井技术》44年情系初心全球尊敬(十三)应中国石油驻辽西地区石油石化企业协调组组长、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孙崇仁同志邀请,《国外测井技术》编委会执行主任、秘书长、总编辑杨清明同志赴辽河油田访问
9
《国外测井技术》 2023年第3期39-39,共1页
辽河油田勘探局地处辽河下游,是中国石油集团骨干企业和辽宁省重点企业,业务领域包括石油工程技术、能源勘探开发、装备制造、生产贸易服务等主营业务。2007年全局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了一个辽河油田勘探局,为加速我国... 辽河油田勘探局地处辽河下游,是中国石油集团骨干企业和辽宁省重点企业,业务领域包括石油工程技术、能源勘探开发、装备制造、生产贸易服务等主营业务。2007年全局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了一个辽河油田勘探局,为加速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辽河油田传承发扬又一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干企业 石油石化企业 辽河石油勘探局 中国石油集团 我国石油工业 石油工程技术 测井技术 辽河油田
下载PDF
《国外测井技术》44年情系初心全球尊敬(十三)应中国石油驻辽西地区石油石化企业协调组组长、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孙崇仁同志邀请,《国外测井技术》编委会执行主任、秘书长、总编辑杨清明同志赴辽河油田访问
10
《国外测井技术》 2023年第6期15-15,共1页
辽河油田勘探局地处辽河下游,是中国石油集团骨干企业和辽宁省重点企业,业务领域包括石油工程技术、能源勘探开发、装备制造、生产贸易服务等主营业务。2007年全局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了一个辽河油田勘探局,为加速我国... 辽河油田勘探局地处辽河下游,是中国石油集团骨干企业和辽宁省重点企业,业务领域包括石油工程技术、能源勘探开发、装备制造、生产贸易服务等主营业务。2007年全局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了一个辽河油田勘探局,为加速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辽河油田传承发扬又一范例!为此,应中国石油驻辽西地区石油石化企业协调组组长、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孙崇仁同志邀请,《国外测井技术》编委会执行主任、秘书长、总编辑杨清明同志专程前往学习调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石化企业 辽河石油勘探局 骨干企业 中国石油集团 我国石油工业 石油工程技术 测井技术 辽河油田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含气性评价 被引量:32
11
作者 徐波 李敬含 +5 位作者 李晓革 王传峰 刘凯波 徐美香 景佳骏 聂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0-458,共9页
通过类比国外页岩气盆地的页岩有机质类型、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厚度等指标,初步确定辽河油田东部凹陷存在发育页岩气藏的条件。页岩吸附气量实验研究表明,东部凹陷页岩吸附气量与暗色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和热演化程度呈正比关系,东... 通过类比国外页岩气盆地的页岩有机质类型、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厚度等指标,初步确定辽河油田东部凹陷存在发育页岩气藏的条件。页岩吸附气量实验研究表明,东部凹陷页岩吸附气量与暗色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和热演化程度呈正比关系,东部凹陷页岩吸附气量为0.2-1.2m3/t,与加拿大Gordondale页岩和中国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基本相当。利用气测全烃值,结合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含气页岩厚度等指标,对不同层系页岩含气性进行了整体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指出驾掌寺—二界沟洼陷为东部凹陷内页岩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东部凹陷 页岩气 吸附气 含气性 气测全烃 有利勘探区
下载PDF
辽河油田超稠油废水潜流湿地处理系统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籍国东 孙铁珩 +2 位作者 常士俊 马学军 郭书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5-88,共4页
首次以经过驯化的芦苇湿地为介质处理超稠油废水.在辽河油田进行的中试研究表明,即使超稠油废水的BOD5/COD仅为0.06,潜流湿地系统也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当系统的水力负荷为2cm/d时,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为石油类91.83%,COD 83.16%,BOD5 90... 首次以经过驯化的芦苇湿地为介质处理超稠油废水.在辽河油田进行的中试研究表明,即使超稠油废水的BOD5/COD仅为0.06,潜流湿地系统也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当系统的水力负荷为2cm/d时,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为石油类91.83%,COD 83.16%,BOD5 90.66%,TN 89.37%;出水平均浓度为:石油类 2.26mg/L,COD 77.34mg/L,BOD5 3.13mg/L,TN 1.66mg/L.中试研究还表明,该系统出水水质稳定、耐冲击负荷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超稠油废水处理新技术.对系统内外芦苇的生长量、纤维素、木质素、戊糖及纤维素的长宽比的研究表明,超稠油废水对芦苇材质无明显影响,可回收用于造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湿地 采油废水 难降解污染物 辽河油田 稠油 油田废水处理
下载PDF
辽河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2阶段生物修复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培军 台培东 +3 位作者 郭书海 刘宛 蔺欣 张春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4-78,共5页
建立了污染土壤预制床处理工程 ,对不同类型原油污染土壤分别进行堆腐处理 ,历时 2个阶段 ,共运行2 1 0d .当稀油、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总量 (TPH)为 2 5 8~ 77 2 g·kg- 1时 ,经过 5 3d(为第 1阶段 )的运行 ,TP... 建立了污染土壤预制床处理工程 ,对不同类型原油污染土壤分别进行堆腐处理 ,历时 2个阶段 ,共运行2 1 0d .当稀油、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总量 (TPH)为 2 5 8~ 77 2 g·kg- 1时 ,经过 5 3d(为第 1阶段 )的运行 ,TPH去除率 3 8 3 7%~ 5 6 74 % .第 2年 (为第 2阶段 )继续处理 1 5 6d ,TPH降解率达到 66 5 9%~80 96% .连续运行结果表明 ,污染土壤中易分解的石油烃污染物大部分在第 1阶段得到降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石油污染土壤 辽河油田 堆腐
下载PDF
辽河油田欧利坨子潜火山岩及其成藏机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吴昌志 顾连兴 +2 位作者 任作伟 赵明 张光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167,T005,共7页
辽河油田欧利坨子油气的主要储集岩为侵位于沙三期烃源岩中的岩镰状潜火山侵入体。在岩浆侵位过程中,由于侵入体中挥发份的逸出并在岩体顶部聚集,于冷凝壳下发生“隐爆作用”,在冷凝壳内形成隐爆角砾岩砾间缝,在隐爆角砾岩附近震碎带形... 辽河油田欧利坨子油气的主要储集岩为侵位于沙三期烃源岩中的岩镰状潜火山侵入体。在岩浆侵位过程中,由于侵入体中挥发份的逸出并在岩体顶部聚集,于冷凝壳下发生“隐爆作用”,在冷凝壳内形成隐爆角砾岩砾间缝,在隐爆角砾岩附近震碎带形成网状裂缝;由于岩浆上拱力,在岩体顶部冷凝壳内形成垂向裂缝;岩体的冷凝收缩还形成了大量张性微裂缝。油气通过连通烃源岩与岩体的构造裂缝由下方烃源岩进入岩体上部裂隙系统,形成了工业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粗面斑岩 潜火山岩 储层 裂缝 形成机制 成藏机制 烃源岩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中段走滑断层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延玲 杨长春 +3 位作者 贾曙光 李明生 林会喜 刘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52-1155,共4页
走滑构造不仅加速含油气盆地油气的运移和富集,而且在促使油气圈闭的形成过程中也促使形成圈闭中的优良储集层。在具备生、储、盖地质条件时,花状构造样式的含油气性优于其他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而且走滑断层的应力释放区... 走滑构造不仅加速含油气盆地油气的运移和富集,而且在促使油气圈闭的形成过程中也促使形成圈闭中的优良储集层。在具备生、储、盖地质条件时,花状构造样式的含油气性优于其他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而且走滑断层的应力释放区往往是油气富集区。扭应力作用使生油层中的分散油气被“强拧”驱赶、运移至花状构造背斜核部,在负花状构造的上升盘中形成高产油气流。辽河坳陷内的黄沙坨和欧利坨子地区便是郯庐断裂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段的应力释放区,对该区走滑断层的识别和解释,不仅对东部凹陷中段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及富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可为寻找同类油气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走滑断层 郯庐断裂 花状构造 黄沙坨 欧利坨子 油气圈闭
下载PDF
辽河油田稠油开发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89
16
作者 任芳祥 孙洪军 户昶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135,共8页
辽河油田稠油资源丰富,油藏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在近30 a的开发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深层稠油油藏特点的开发技术,完善配套了8项稠油核心开发技术,支撑了辽河油田稠油持续高产稳产,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结合辽河油田稠油开发实际... 辽河油田稠油资源丰富,油藏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在近30 a的开发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深层稠油油藏特点的开发技术,完善配套了8项稠油核心开发技术,支撑了辽河油田稠油持续高产稳产,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结合辽河油田稠油开发实际,分析总结了稠油开发形成的技术成果及认识,可为同类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稠油开发 技术与实践 蒸汽驱 SAGD 火烧油层
下载PDF
辽河油田超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研究 被引量:57
17
作者 刘尚奇 包连纯 马德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0-81,共2页
辽河油田杜84 块兴隆台油层是一个超稠油油藏。由于地下原油粘度大,流动性差,因此常规直井蒸汽吞吐效果很差,平均周期油汽比只有0.35。为了提高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在油田现场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采用高效真空隔热油管... 辽河油田杜84 块兴隆台油层是一个超稠油油藏。由于地下原油粘度大,流动性差,因此常规直井蒸汽吞吐效果很差,平均周期油汽比只有0.35。为了提高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在油田现场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采用高效真空隔热油管、加深注汽管柱、采用大泵抽油等,措施后,周期油汽比提高到了0.559。同时,根据该油藏地质特征及原油性质,研究并试验了水平井注蒸汽开采、成对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水平裂缝辅助蒸汽驱及垂向燃烧辅助水平井重力泄油等新技术及开采方式。结果表明,水平井技术与重力泄油相结合,将是提高厚层超稠油开采效果的一种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油藏 开采 采油方式 辽河油田
下载PDF
辽河油田含水超稠油流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为民 李恩田 +2 位作者 申龙涉 王树立 石兆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69-71,75,共4页
 以辽河油田含水超稠油室内试验为依据,讨论了含水原油的转相问题以及含水率、温度和剪切速率对含水原油流变性的影响。影响含水原油相转变机理的因素包括含水率、油的粘度、混合物流速、液滴尺寸及其分布和流态。辽河油田含水超稠油...  以辽河油田含水超稠油室内试验为依据,讨论了含水原油的转相问题以及含水率、温度和剪切速率对含水原油流变性的影响。影响含水原油相转变机理的因素包括含水率、油的粘度、混合物流速、液滴尺寸及其分布和流态。辽河油田含水超稠油的转相点为18%。在转相点之前,油为连续相,含水原油表观粘度随含水率上升而增加,且受温度影响较大;在转相点,含水原油表观粘度急剧下降。转相点后,水为连续相,含水原油表观粘度缓慢下降,受温度影响小。含水率和温度对流变指数也有较大的影响。含水率越高、温度越低含水原油流变指数越偏离1,非牛顿性越强。含水原油的全粘温曲线分为放射段和直线段。在放射段,原油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减小;而在直线段,表观粘度与剪切速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含水率 超稠油 流变特性 研究 转相
下载PDF
辽河油田兴42块兴53井组MD膜驱油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高芒来 陈素青 +2 位作者 孟秀霞 陈定珊 潘惠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69.7,共6页
将辽河油田兴42油藏岩心以不同方式处理并饱和兴隆台采油厂脱气脱水原油,在65~67℃下用兴二联回注水驱替至流出液含水98%,再用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分析试剂)的0.01mmol/L水溶液驱替至含水98%,得到了如下驱油结果并从MD膜驱... 将辽河油田兴42油藏岩心以不同方式处理并饱和兴隆台采油厂脱气脱水原油,在65~67℃下用兴二联回注水驱替至流出液含水98%,再用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分析试剂)的0.01mmol/L水溶液驱替至含水98%,得到了如下驱油结果并从MD膜驱油机理作了解释:在水驱基础上MD膜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在直接饱和原油的岩心上一般很高,3个岩心为13.32%~15.73%,1个岩心为8.86%;在含束缚水的油饱和岩心上略低(15.92%和9.37%);在洗油、洗盐的含束缚水的油饱和岩心上极低(1.96%);在油中长期浸泡后的洗油、洗盐、含束缚水油饱和岩心上则很高(16.19%和15.93%);在直接饱和油的非油藏岩心上很低(4.04%)。在兴42块兴53一注五采高含水井组实施了MD膜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井组油井含水80.0%~98.3%,平均92.4%),1998年5~10月注入有效成分25%的工业膜驱剂40t,注入液浓度2500~3000mg/L,注入总量0.005PV。5口采油井中有4口增产油、增产气并减产水,有效期超过2年。截止2000年11月有效期尚未结束,每注入1t工业膜驱剂已增产原油172t,经济效益可观。给出并讨论了膜驱油前后全井组和2口典型井的产油、含水曲线及全井组产气曲线。膜驱油过程伴随油井增产气过程,其特点是检验膜驱是否有效及有效期长短的矿场判据。图5表4表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兴42块兴53井组 MD膜驱油 研究 分子沉积 MD膜驱剂 单分子双季铵盐 岩心驱替实验 驱油效率 先导性矿场试验
下载PDF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储层非均质性 被引量:18
20
作者 党犇 赵虹 +2 位作者 周立发 隗合明 顿铁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6,共5页
兴隆台油层储层微观非均质性以上、下层系的成分与结构差异明显为特点 ,上层系岩石相组合以不含砾砂岩为主 ,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 ;下层系岩石相组合以含砾砂岩为主 ,主要为岩屑砂岩 ,较上层系分选性差、颗粒粗。宏观非均质性以储层砂体... 兴隆台油层储层微观非均质性以上、下层系的成分与结构差异明显为特点 ,上层系岩石相组合以不含砾砂岩为主 ,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 ;下层系岩石相组合以含砾砂岩为主 ,主要为岩屑砂岩 ,较上层系分选性差、颗粒粗。宏观非均质性以储层砂体发育不均及物性变化大为特点。垂向上 ,上层系单砂层厚度小、砂层频率高、砂岩密度小 ;下层系单砂层厚度大、砂层频率低、砂岩密度大。平面上 ,上层系分东、西两个砂体 ,且东砂体相对发育 ,向上逐渐连为一体 ;下层系砂体分布开阔 ,但向上面积逐渐缩小 ,且东厚西薄。上层系的储层物性较下层系好。层间、层内及平面非均质性明显 ,且层间非均质性较层内非均质性强 ,层内非均质性自下而上逐渐增强。引起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曙-区 杜84块 兴隆台油层 储层 非均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