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瘫痪的疗效 被引量:3
1
作者 卜淑华 汪学军 何杏玲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4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瘫痪的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急性脑梗死运动瘫痪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连续治疗2w。随访...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瘫痪的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急性脑梗死运动瘫痪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连续治疗2w。随访12w,对比两组患者FMMS评分、NIHSS评分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FMMS评分明显较高、NIHSS评分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瘫痪可明显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运动瘫痪
下载PDF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瘫痪的前瞻性对照试验 被引量:4
2
作者 田红英 李通 何宁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880-881,共2页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瘫痪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持续纳入急性脑梗死病例并随机分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134例)。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瘫痪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持续纳入急性脑梗死病例并随机分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134例)。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分别在治疗14d和28d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后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组FMMS评分显著提高(P=0.03),亚组分析提示该药在上肢瘫痪及重度脑梗死患者中疗效更为明显。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运动瘫痪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上肢瘫痪或瘫痪较严重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运动瘫痪 小牛血清
下载PDF
电针治疗运动瘫痪膀胱性尿潴留案
3
作者 刘勇 刘骞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第4期55-55,共1页
患者,女,26岁,2016年3月28日就诊。该患者于2015年11月18日在某医院行颈部脓肿切除术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肌酐258.70μmol/L,尿素氮17.44mmol/L。双肾超声示:双肾弥漫性病变,双肾Ⅱ度积水,双侧输尿管扩张,膀胱残余尿557mL。
关键词 运动瘫痪 尿潴留 电针 医案
下载PDF
穴位注射治疗脑性瘫痪不自主运动型竖头不稳65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孟庆萍 《四川中医》 2010年第1期118-119,共2页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是锥体外系受损引起的脑瘫类型之一,占所有脑瘫的10%~30%,其运动残疾程度往往较重,治疗难度较大,其中使竖头稳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目的:观察用脑蛋白水解物针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不自主运动...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是锥体外系受损引起的脑瘫类型之一,占所有脑瘫的10%~30%,其运动残疾程度往往较重,治疗难度较大,其中使竖头稳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目的:观察用脑蛋白水解物针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不自主运动型竖头不稳的疗效。方法:取颈部的穴位,注射营养神经药物。结果:总有效率8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不自主运动 竖头不稳 穴位注射疗法
原文传递
康复指导在瘫痪后下肢运动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白雪梅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15期50-51,共2页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在瘫痪后下肢运动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12月治疗的下肢瘫痪患者76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在瘫痪后下肢运动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12月治疗的下肢瘫痪患者76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4个月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肢体功能、自我效能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1、2、3及4个月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5 d日常生活、健康行为、遵医行为、情绪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4个月护理方法 、康复指导形式、指导内容、护理服务态度及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指导用于瘫痪后下肢运动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指导 瘫痪后下肢运动 肢体功能 自我效能 护理满意度
原文传递
以单上肢纯运动性瘫痪为临床表现的17例脑梗死患者误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钟洪智 钱德才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612-1613,共2页
目的探讨单上肢纯运动性瘫痪脑梗死患者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上肢纯运动性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误诊的17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上肢纯运动性瘫痪脑梗死患者在非神经内科就诊误诊的几率较大,容易耽误患者的早期治疗及二... 目的探讨单上肢纯运动性瘫痪脑梗死患者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上肢纯运动性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误诊的17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上肢纯运动性瘫痪脑梗死患者在非神经内科就诊误诊的几率较大,容易耽误患者的早期治疗及二级预防。结论对单上肢纯运动性瘫痪脑梗死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应意识到脑梗死的可能,应积极到专科就诊及进行相关的检查,才能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上肢纯运动瘫痪 脑梗死 误诊
下载PDF
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疗效 被引量:1
7
作者 聂利华 罗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13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究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C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80例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运动训练方式,观察组40... 目的:探究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C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80例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运动训练方式,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10 m步行速度评估(MWS)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BBS评分、MWS评分及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各项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性运动型CP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躯体运动与感知功能,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运动训练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 儿童
下载PDF
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瘫痪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谈廷萤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23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瘫痪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4例行运动再学习技术康复治...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瘫痪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4例行运动再学习技术康复治疗,观察组60例行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IN)、功能独立性评分(FMI)、改良式Bathel指数(MBI)评分情况,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V1期两组MIN评分无显著差别,两组MBI评分、FMA评分相差不大,组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后V2期两组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BI评分、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P<0.05)。结论: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瘫痪肢体运动能力的提升有显著效果,能促进微循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运动再学习 脑卒中 神经功能 瘫痪肢体运动
下载PDF
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甄雪克 田宏 +3 位作者 许骏 徐晓利 张黎 于炎冰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最常见的非基因遗传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201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CP发病率约为2‰~3‰[1]。CP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及活动受限,而绝大多数患者的认知功能是正...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最常见的非基因遗传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201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CP发病率约为2‰~3‰[1]。CP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及活动受限,而绝大多数患者的认知功能是正常的。依据CP的运动障碍性质,进一步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DCP)、共济失调型等类型,其中DCP占所有CP的10%~15%,以锥体外系受累为主,临床可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舞蹈样动作、震颤等,其治疗方法乏善可陈,药物疗效常不理想[2-3]。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植入大脑深部特定神经核团的电极产生的电脉冲对核团进行电刺激而达到消除或改善患者症状的一种可控、可逆的神经调控方法[4]。传统DBS是依靠有框架的立体定向装置将电极植入[5]。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出现,凭借其无需框架、高效、微创等诸多优点,在DBS手术中的使用频率逐年增高[6]。虽然DBS治疗DCP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到目前为止,国外的报道多为个案病例,而国内的报道更为少见,使用机器人辅助DBS治疗DCP的报道尤为罕见。本文报道了2例由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机器人完成的DCP-DBS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并总结经验,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 手术机器人 脑深部电刺激
原文传递
循经按摩配合神经运动发育学疗法治疗小儿脑瘫32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西晓 汪东 +1 位作者 赵小燕 刘黎利 《陕西中医》 2009年第7期872-873,共2页
目的:传统推拿循经按摩结合现代神经运动发育学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方法:对照组32例采用Bobath、Vojta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治疗组32例采用循经按摩结合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评定。结果:经90d治疗后2组患儿GMF... 目的:传统推拿循经按摩结合现代神经运动发育学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方法:对照组32例采用Bobath、Vojta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治疗组32例采用循经按摩结合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评定。结果:经90d治疗后2组患儿GMFM88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评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比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循经按摩结合神经运动发育学疗法治疗本病疗效较单纯使用神经运动发育疗法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型瘫痪/运动疗法 脑型瘫痪/按摩疗法 儿童 按脊
下载PDF
马来熊后肢瘫痪成功治疗一例
11
作者 王建明 苏凯 雷英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3期346-348,共3页
1只雄性马来熊突发后躯瘫痪,初始表现为精神委顿、行动迟缓,继而发展为双后肢肌肉麻痹、瘫软,并伴随大小便失禁,因四肢无力支撑躯体,行动时后肢须拖拉前行。采集患熊的粪、尿镜检,结果未见异常,结合其发病突然的临床特征,诊断为因外力... 1只雄性马来熊突发后躯瘫痪,初始表现为精神委顿、行动迟缓,继而发展为双后肢肌肉麻痹、瘫软,并伴随大小便失禁,因四肢无力支撑躯体,行动时后肢须拖拉前行。采集患熊的粪、尿镜检,结果未见异常,结合其发病突然的临床特征,诊断为因外力损伤造成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是脊髓周围神经或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针对病情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一方面利用冲击疗法肌肉注射泼尼松龙,以抑制神经炎症的蔓延,并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的传递;另一方面采用穴位注射疗法,将地塞米松、盐酸普鲁卡因、VB_1和VB_(12)注射液混合均匀后于患熊的"百会穴"注入,直接作用于受损神经周围,使其在刺激下加速修复;同时口服大活络丸,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经过4周左右的积极治疗,该马来熊后肢逐渐恢复,直至站立自如,精神活泼,完全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熊 运动神经元瘫痪 冲击疗法 穴位注射
下载PDF
作业疗法结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
12
作者 功能的研究 曹宝龙 吴小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8期25-25,共1页
探讨作业疗法结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4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运动训练、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采用针灸、推拿、运动... 探讨作业疗法结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4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运动训练、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采用针灸、推拿、运动训练、物理因子疗法,在此基础上作业疗法结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FM值提高更显著。结论:作业疗法结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能显著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有效促进脑瘫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作业疗法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13
作者 熊华春 袁素雅 +6 位作者 肖宁 李杨 唐国皓 赵会玲 冯欢欢 孟文彬 芦静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6-811,共6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DCP)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DCP患儿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干预组、RAGT组、联合干预组, 每组患儿20例。常规干预组仅给...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DCP)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DCP患儿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干预组、RAGT组、联合干预组, 每组患儿20例。常规干预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RAG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AGT训练, 联合干预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AGT联合TO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后, 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WT)、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D能区(站立位)和E能区(走、跑、跳)评价3组患儿的下肢步行能力。结果治疗12周和24周后, 3组患儿的10MWT、GMFM-88 D和E能区的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 且治疗24周后, 联合干预组10MWT[(0.765±0.105)m/s]、GMFM-88 D能区评分[(32.72±4.00)分]和E能区评分[(42.94±6.22)分]均显著优于常规干预组和RAGT组同时间点(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AGT联合TOT, 可显著改善DCP患儿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 步行能力
原文传递
颈椎手术后节段性神经根麻痹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宇 陈德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55-157,共3页
关键词 神经根损伤 颈椎手术 节段性 手术后 麻痹 神经系统并发症 后路全椎板切除 ROOT 运动瘫痪 感觉障碍
原文传递
综合康复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脑干听觉功能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11
15
作者 熊华春 宋钰娟 +4 位作者 朱登纳 李湘云 牛国辉 翟红印 王军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1-633,共3页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不同年龄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脑干听觉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2例,采用听觉综合康复...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不同年龄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脑干听觉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2例,采用听觉综合康复训练加运动疗法;对照组60例,给予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对2组患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分析治疗前后BAEP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儿BAEP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期及Ⅴ波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岁组患儿BAEP各项指标:t=1.330、0.074、0.185、0.185、0.325、1.127、0.147;3 ~6岁组患儿BAEP各项指标:t=1.770、0.789、0.589、1.445、1.772、0.218、1.026,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BAEP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岁组患儿BAEP各项指标:=5.716、5.005、4.203、3.416、5.939、6.950、3.589;3 ~6岁组患儿BAEP各项指标:t=5.377、9.561、6.015、8.640、6.830、6.918、11.388,P均<0.05).观察组患儿1~3岁总有效率明显高于3~6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2%比56.0%,H=5.532,P<0.05).结论 听觉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脑干听觉功能的恢复,对3岁之内脑干听觉功能异常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疗效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综合康复训练 @@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对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韩艳 徐甜颖 +3 位作者 刘颖 张鑫 展妍 王冬梅 《健康之路》 2018年第3期18-19,共2页
目的:分析并研究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对其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5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29例,对对照组患者... 目的:分析并研究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对其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5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29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及治疗,对实验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5周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早期康复治疗 瘫痪肢体运动功能 恢复
原文传递
易感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TATA盒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小燕 唐久来 +5 位作者 梁兵 尚清 徐玲 潘家华 王慧琴 刘维民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易感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TATA盒的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发病的相关性,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41例(A组),高胆红素血症38例(B组),健... 目的探讨易感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TATA盒的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发病的相关性,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41例(A组),高胆红素血症38例(B组),健康对照36例(C组)。分别抽取患儿及健康新生儿外周静脉血2mL,参照试剂盒说明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UGT1A1基因,设计UGT1A1基因启动子TATA盒、引物序列,产物片段长度528bp。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找出相应的突变点。结果3组儿童孕龄、体质量、性别及喂养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3组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41例患儿杂合子A(TA)6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占36.6%,B组38例患儿(TA)6/7占15.8%,C组儿童无;而纯合子A(TA)7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A组占2.4%,B、C组均无;A组、B组基因型突变率明显高于C组,A组高于B组。结论易感基因-UGT1A1TATA盒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具有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感基因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TATA盒突变 高胆红素血症 脑性瘫痪 不随意运动
原文传递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护理
18
作者 方晓初 章祖成 +2 位作者 周海燕 陈红梅 叶巧红 《海军医学杂志》 1997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痉挛型脑性瘫痪约占脑性瘫痪的60%,以往常采用矫形外科手术和物理康复训练治疗,长期疗效不满意,问题是痉挛不能得到缓解。随着电生理技术及显微外科的发展,国外70年代末开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束枝切断术治疗脑瘫的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护理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的护理和康复
19
作者 过莉莉 《宜春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89-90,共2页
早期的康复训练介入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可较好的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 ,促使末端突触再生 ,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 。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运动瘫痪 康复医学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瘫痪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僚阳 张秋 程薇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年第14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研究与分析瘫痪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168例瘫痪肢体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 目的研究与分析瘫痪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168例瘫痪肢体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病程、治疗认知度、心理状态、经济状况、居住情况及医疗保险情况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瘫痪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依从性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68例瘫痪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依从性较高者占61.90%(104/168),其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病程、治疗认知度、心理状态、经济状况、居住情况及医疗保险情况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研究因素均是此类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瘫痪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依从性有待提升,且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病程、治疗认知度、心理状态、经济状况、居住情况及医疗保险情况均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应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瘫痪肢体运动障碍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 治疗依从性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