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后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1
作者 浦奔放 曾冉 +4 位作者 王燕 宋冬雷 盖延廷 王威 彭方强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6-90,94,共6页
目的 评价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EP)作为早期判断取栓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10月于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急诊机械取栓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入院,其中3例急性栓塞部位发生在大... 目的 评价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EP)作为早期判断取栓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10月于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急诊机械取栓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入院,其中3例急性栓塞部位发生在大脑中动脉,7例发生在颈内动脉。所有患者均符合取栓指征,并在取栓术前及血管开通后记录双侧肢体的MEP波幅。术后半年对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的变化情况以及血管开通前后MEP波幅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开通后患肢MEP波幅增加幅度较基线大于50%以上,术后预后情况良好。而当血管开通后患肢MEP波幅增加幅度较基线小于10%,即使影像学上脑部灌注情况良好,患者最终预后情况仍不佳。结论 MEP能单独反映在脑组织恢复灌注情况下运动传导通路的受损情况,血管开通后患肢MEP波幅较基线平均增幅大于50%,半年后肌力恢复情况及预后普遍良好。术中电生理MEP监测能较早且准确地反映取栓术后的预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运动诱发电位 肌力 预后
下载PDF
压迫性颈脊髓病术中运动诱发电位改善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
2
作者 林向全 王树杰 +1 位作者 郑忠 李超雄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56-59,共4页
目的前瞻性评估运动诱发电位(MEP)改善在预测压迫性颈脊髓病(CCM)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接受颈脊髓减压的CCM患者121例,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术中MEP改善组(n=39),MEP无明显变化组(n=65),MEP降低组(n=17)。术前... 目的前瞻性评估运动诱发电位(MEP)改善在预测压迫性颈脊髓病(CCM)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接受颈脊髓减压的CCM患者121例,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术中MEP改善组(n=39),MEP无明显变化组(n=65),MEP降低组(n=17)。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量化评估采用mJOA评分系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量化评估采用mJOA改善率。结果所有CCM患者颈脊髓减压后,39例MEP改善,65例无明显MEP改变,17例MEP降低。其中MEP改善组中,术后患者即刻运动或感觉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6个月后mJOA改善率,mJOA改善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61.5±4.3)%vs.(48.8±3.7)%vs.(40.1±7.4)%,P<0.05)]。结论CCM患者颈脊髓减压完毕后MEP改善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预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迫性颈脊髓病 运动诱发电位 mJOA改善率 神经功能恢复
下载PDF
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崔润红 姜雪 +2 位作者 范驰 陈新意 吴丹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02—2021-12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及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 目的探究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02—2021-12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及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持续干预30 d。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电生理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治疗10 d、30 d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10 d、治疗30 d后外展、后伸、屈曲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10 d、治疗30 d后波幅大于对照组,皮质潜伏期、CMC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虚拟现实训练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肌张力,改善神经缺损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作用机制在于改善电生理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KINECT 体感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训练 中枢系统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功能恢复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中运动诱发电位变化与椎管容积改善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陈焕雄 何贤波 +6 位作者 李国军 唐崧杰 钟贞浩 黄涛 林友才 林素羽 孟志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588-593,602,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椎管减压后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的波幅变化、术后CT测量椎管的3D容积改变与临床症状的改... 目的:通过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椎管减压后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的波幅变化、术后CT测量椎管的3D容积改变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的相关性,探讨MEP波幅变化及椎管容积改变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长期临床预后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IS-TLIF手术治疗L4/5椎管狭窄症患者68例,记录术中椎管减压前、后MEP波幅变化与3D椎管容积改变,以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ODI)评分。结果:68例患者MIS-TLIF术中椎管减压后的MEP波幅较椎管减压前增高159.04%(P<0.01)。术后3D椎管容积(4.89±1.27)cm3较术前(3.78±1.08)cm3增加31.22%(P<0.01)。患者术后末次随访VAS、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分别改善78.55%与80.60%(P<0.01)。减压侧MEP波幅改善率与术后椎管容积改善率呈正相关关系(r=0.272, P=0.025)。术后椎管容积改善率与末次随访VAS及ODI改善率亦存在正相关(r=0.656、r=0.490, P<0.01)。此外,减压侧MEP波幅改善率与末次随访VAS及ODI改善率亦存在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22与0.235,P<0.05)。结论: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中椎管减压后MEP的波幅增高,与术后椎管容积的增加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密切相关。因此,MEP波幅监测是MIS-TLIF手术预后预测的重要监控方式之一,对患者远期预后有确切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运动诱发电位 椎管容积
下载PDF
基于蓝牙传输的TMS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系统设计
5
作者 代宁宁 刘煦 +2 位作者 靳静娜 逯迈 殷涛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3年第6期19-24,共6页
目的 :针对现有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检测仪器体积大、难以便携的现状,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的便携式TMS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系统。方法:该系统由MEP调理模块、MEP实时... 目的 :针对现有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检测仪器体积大、难以便携的现状,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的便携式TMS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系统。方法:该系统由MEP调理模块、MEP实时采集模块和PC数据接收端组成。其中,MEP调理模块包括仪表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二级放大电路、电平抬升电路以及电源电路;MEP实时采集模块包括基于STM32F407的模数转换器、串口通信模块和蓝牙模块;PC数据接收端基于Qt开发平台设计。结果:MEP调理模块的放大增益倍数在1 000~1 500范围内可调,共模抑制比约为110 dB,通频带为11~1 300 Hz;TMS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系统的采样率可达到10 kHz,能够实现MEP的检测。结论:TMS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系统体积小且便携,为基于TMS运动诱发电位的健康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MEP检测 蓝牙
下载PDF
基于抓力-运动诱发电位的大鼠脑干锥体束功能损伤程度研究
6
作者 石菁菁 傅倩颖 +6 位作者 杨袖菊 蒲山山 王国祥 朱林娜 王迅 尹志勇 刘盛雄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036,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抓力(grasp strength,G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方法对大鼠脑干锥体束损伤后产生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分为1.25 m致伤组、2.25m致伤组和正常组,采用经典Marmarou模型制作... 目的探讨利用抓力(grasp strength,G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方法对大鼠脑干锥体束损伤后产生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分为1.25 m致伤组、2.25m致伤组和正常组,采用经典Marmarou模型制作锥体束部位的创伤性轴索损伤模型,致伤组均于损伤后1、3、5、7、14、28、42 d对大鼠进行肢体GS信号和MEP波幅检测,3组大鼠均于麻醉后相应时间进行对照检测。结果致伤组随损伤程度的增加,MEP波幅和最大GS下降比例明显增大;两个高度下GS与MEP测量值具有明显正相关性。损伤程度较小时,前期MEP比较敏感,后期MEP不敏感;损伤程度较大时,前期与后期MEP变化均较为敏感。结论采用GS-MEP联合评估可以为锥体束损伤后产生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定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事故 脑干锥体束 颅脑损伤 抓力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末端驱动型机器人步行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重塑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7
作者 田飞 孙晓龙 +7 位作者 赵晨光 刘慧琳 郗宵 胡旭 田梅 邢英茹 袁华 薛艺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87-1290,共4页
步行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1]。既往的研究表明,约38%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仍不能行走[2],而那些出院时可以步行的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步行能力也大幅下降[3]。因此,恢复步行功能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步行能力 步行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步行训练 皮质脊髓束 回归家庭 驱动型
下载PDF
运动诱发电位联合曲唑酮治疗中老年女性复发性抑郁伴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谢艳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4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诱发电位联合曲唑酮治疗中老年女性复发性抑郁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襄阳市安定医院收治的96例中老年女性复发性抑郁伴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 目的:探讨运动诱发电位联合曲唑酮治疗中老年女性复发性抑郁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襄阳市安定医院收治的96例中老年女性复发性抑郁伴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曲唑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运动诱发电位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多巴胺(DA)水平、5-羟色胺(5-HT)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PSQI、HAMD、MA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HAMD、MAD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DA、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诱发电位联合曲唑酮治疗中老年女性复发性抑郁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与DA、5-HT水平,改善抑郁情况,且安全性较高,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曲唑酮 复发性抑郁 睡眠障碍
下载PDF
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评估颅内动脉瘤术后运动功能 被引量:9
9
作者 史琤莉 周倩 +1 位作者 张明铭 蒋宇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i6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9例表现出MEP的异常,其...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i6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9例表现出MEP的异常,其中6例术中采取相应措施后,1~40min内MEP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结束时3例MEP未能恢复到基线水平,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结论:MEP的改变可较早地获得脑缺血的证据,预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指导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时间。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在巨大及复杂动脉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监测面神经通路完整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术中监测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麻醉深度与肌松程度对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巧恒 左明章 +1 位作者 谢红雯 刘树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比较麻醉深度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cMMEPs)的影响。方法  2 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病人 ,分别在清醒时及BIS值为 75~ 6 5、6 5~ 5 5和 5 0~ 30时记录tcMMEPs的波形 ;维持肌松使 4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刺... 目的 比较麻醉深度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cMMEPs)的影响。方法  2 5例择期行脊髓手术的病人 ,分别在清醒时及BIS值为 75~ 6 5、6 5~ 5 5和 5 0~ 30时记录tcMMEPs的波形 ;维持肌松使 4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刺激T1在 5 0 %左右 ,重复上述实验。结果  (1)在没有神经肌肉阻滞时 ,麻醉后tcMMEPs的波幅在各BIS值范围内与清醒时相比均显著减小 (P <0 0 0 1) ,但随后并不随着麻醉的继续加深而下降 (P >0 0 5 ) ,只有当BIS值达到 5 0~ 30的范围时其波幅与BIS值在 75~ 6 5时相比才有显著下降 (P <0 0 0 1)。 (2 )当T1在 5 0 %左右时 ,各BIS值范围内的波幅与清醒时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0 1) ,且每个BIS范围内的数值与同组T1为 10 0 %时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而各BIS范围之间的波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肌松程度 运动诱发电位 比较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肌肉阻滞
下载PDF
异丙酚对脊柱手术患者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振幅影响及机制探讨
11
作者 宗明江 刘少朋 +3 位作者 边春生 高路盈 付佳郁 张守文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5-88,共4页
目的 通过全麻下的诱发肌电图(H-反射波、M-波和F-波),评估异丙酚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振幅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使用靶控输注,在三种异丙酚浓度(2.0、3.0和4.0 mg/L)下测... 目的 通过全麻下的诱发肌电图(H-反射波、M-波和F-波),评估异丙酚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振幅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使用靶控输注,在三种异丙酚浓度(2.0、3.0和4.0 mg/L)下测量比目鱼肌诱发肌电图,以及拇短展肌、股四头肌、胫骨前肌、展肌、比目鱼肌和腘绳肌的TCE-MEP。结果 随着异丙酚剂量增加,患者比目鱼肌右侧M-波振幅增加(所有P<0.05)。随着异丙酚剂量增加,患者拇短展肌、股四头肌、胫骨前肌、拇展肌、比目鱼肌和腘绳肌的TCE-MEP振幅均降低(所有P<0.05)。观察期间患者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异丙酚不会影响H-反射波和F-波振幅,而TCE-MEP振幅在较高异丙酚浓度下降低,说明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脊髓上运动通路,从而抑制TCE-MEP振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诱发肌电图 脊柱手术
下载PDF
运动诱发电位及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翁名相 康德智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3期2017-2020,共4页
由于体感诱发电位(SSEPs)只能反映脊髓背侧柱的信息,当手术中在运动传导通路上出现损伤时,单纯的SSEPs无法反映出来,监测运动通路的技术就在这个需要下孕育而生了。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s)被认为是在术中监测皮质脊髓运动通... 由于体感诱发电位(SSEPs)只能反映脊髓背侧柱的信息,当手术中在运动传导通路上出现损伤时,单纯的SSEPs无法反映出来,监测运动通路的技术就在这个需要下孕育而生了。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s)被认为是在术中监测皮质脊髓运动通路有效而实用的方法。实践证明,S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的联合运用可以大大降低手术造成的损伤。现主要就运动诱发电位中TES-MEPs的原理、方法、麻醉的影响、警报标准、安全问题予以个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术中监测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彭源 张瑾 +3 位作者 苏常春 张顺喜 温璐璐 陈钰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7-550,57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21)和安慰刺激组(n=20)。TAES组采用TAES治疗仪治疗于患侧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4个穴位...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21)和安慰刺激组(n=20)。TAES组采用TAES治疗仪治疗于患侧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4个穴位行频率100Hz、脉宽0.2ms和患者可耐受最大强度的电刺激治疗,1次/d,1h/次,5次/周,连续3周;安慰刺激组接受TAES安慰刺激(即仅连接TAES治疗仪,不开机)。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时行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及患侧皮质MEP的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类似(P>0.05)。治疗第2周和第3周两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TAES组FMA-UE、MBI评分及MEP的改善较安慰刺激组明显(P<0.01)。结论:TAE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推测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曾明 沈芳 +8 位作者 朱美红 王晶 崔尧 傅建明 顾旭东 姚云海 王春苑 时美芳 孙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不同的几何图...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不同的几何图案及数字符号,然后模仿特定动作;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患侧大脑皮质M1区、第7颈椎棘突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2.32±12.56)、WMFT评分(51.57±11.45)、MBI评分(73.57±10.17),MEP的潜伏期(22.69±2.11)ms、波幅(1.25±0.38)mV、中枢运动传导时间(10.12±1.46)ms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梗死后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观察疗法 镜像神经元系统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马玉娟 黄杰 +2 位作者 方征宇 王秋 尤春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皮质潜伏时
下载PDF
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Nogo-A及其受体NgR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伍芳 龚标 +5 位作者 李学智 黄思琴 王力 方毅 李凤 吕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和梗死周围组织神经抑制因子Nogo-A及其受体NgR等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和模型组按照改进后的Longa的...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和梗死周围组织神经抑制因子Nogo-A及其受体NgR等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和模型组按照改进后的Longa的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第1天进行电针治疗。3组均在造模后1 d和14 d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14 d时进行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ogo-A和NgR在脑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14 d时,电针组MEP N1波的潜伏期(15.38±1.58)ms和N2波的潜伏期(33.60±3.58)ms较模型组N1波的潜伏期(21.28±4.00)ms和N2波的潜伏期(41.78±3.07)ms明显好转(P<0.01);HE染色结果显示,电针组脑组织较模型组梗死区域的神经细胞病变程度明显改善;Nissl染色结果显示,电针组的Nissl小体数目较模型组增多,肿胀的神经细胞内可见Nissl小体分布;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电针组的Nogo-A和NgR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电针组Nogo-A蛋白(22.45±0.95)%和NgR蛋白(26.76±1.14)%较模型组[Nogo-A蛋白(43.75±6.21)%,NgR蛋白(54.50±5.00)%]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传导通路,改善梗死区组织病理表现,减少Nogo-A和NgR在脑组织内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梗死 运动诱发电位 Nogo—A NGR
原文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慧华 燕铁斌 +1 位作者 刘非 陈月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93-796,共4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S治疗频率30Hz,脉宽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治疗前后分别接受SEP及MEP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及N20潜伏期和波幅,MEP检测中正中神经的肘部刺激点,臂丛区刺激点,C7刺激点及皮质刺激点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同一测试时间点MEP重复检测的信度,并对组内同侧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SEP、MEP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MEP值各部位5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值均在0.8317—1.0000之间;2组患者患侧皮质MEP均未引出;FES组治疗后患侧SEP及MEP潜伏期均有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5);FES组健侧和安慰刺激组双侧刺激后SEP及MEP变化不明显;刺激前后变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ES后SEP及MEP潜伏期有缩短,波幅有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脑卒中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海雁 朱泽章 +4 位作者 史本龙 邱俊荫 邱勇 马正良 顾小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 MEPs)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 MEPs)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7月在鼓楼医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63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均行术中SSEPs监测,其中50例患者行TCe MEPs监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术中SSEPs和TCe MEPs等神经电生理监测资料。分别计算单模式SSEPs、单模式TCe MEPs和联合应用SSEPs与TCe MEPs的成功率、报警率、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种监测模式的监测结果。结果:单模式SSEPs监测成功率为95%,单模式TCe MEPs监测成功率为96%,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成功率为100%;单模式SS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单模式TCe M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三种监测模式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模式SS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25%,单模式TCe 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50%,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SEPs和TCe MEPs监测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联合应用两种监测方法可提高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监护的预警价值,获得满意的监护成功率、敏感性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CHIARI畸形 脊柱侧凸
原文传递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新宇 王芳 +2 位作者 原所茂 翟永华 郑燕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岁,术中进行CSEP及TES-MEP联合监护;B组29例,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13~20岁,平均15.8岁,单纯采用CSEP监护作为对照组。术中持续观察CSEP及TES-MEP波幅及潜伏期变化,出现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或刺激强度高于初始刺激强度100V仍未引出者,停止手术并对症处理,术后给予激素治疗。结果:A组术中出现CSEP异常者4例(10.8%),TES-MEP异常者19例(60%)。术中CSEP及TES-MEP均异常者4例(10.8%),无术中CSEP异常而TES-MEP正常者。2例(陈旧性结核并后凸畸形1例,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1例)术中合拢截骨平面时,TES-MEP波形均消失,但仅1例出现CSEP异常,经术中积极处理,至手术结束时波形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余35例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假阴性率0%)。B组9例(21%)术中出现CSEP波形异常,其中2例虽经减少矫形角度及激素冲击治疗,术后仍出现双下肢瘫,余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3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者,术后出现重度不可逆性脊髓损伤(假阴性率10%)。结论:CSEP结合TES-MEP联合监护能较可靠、准确的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可降低监护假阴性率,为手术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监护 脊柱畸形
原文传递
兔分级脊髓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吕飞舟 姜建元 +2 位作者 张志玉 黄煌渊 顾玉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与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MEP在判断运动预后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对21只兔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分别用60、120gcf gram×centimeter×f...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与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MEP在判断运动预后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对21只兔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分别用60、120gcf gram×centimeter×force(gcf)冲量打击兔T10-11脊髓,建立不同程度SCI模型,并在伤前及伤后24 h连续记录兔双侧腓肠肌MEP,用Tarlov’s评分衡量兔下肢运动神经功能。结果 脊髓轻度打击伤时,兔MEP波幅明显降低,但恢复良好;中度打击伤时,MEP波幅的下降更明显,且不能完全恢复;重度打击伤时,MEP波均无法引出,至24 h也不能恢复MEP波形。结论 MEP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护脊髓功能的手段,并可作为判断运动神经功能预后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诱发电位 预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