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75篇文章
< 1 2 2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电流密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疗效分析
1
作者 张大华 宋为群 +3 位作者 程亦男 袁英 汪洁 马佳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电流密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5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予以低电流密度(0.028 mA/cm2,低密度组)、中等电流密度(0.057 mA...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电流密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5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予以低电流密度(0.028 mA/cm2,低密度组)、中等电流密度(0.057 mA/cm2,中密度组)和高电流密度(0.080 mA/cm2,高密度组)电刺激(每组各15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评价量表(FMA‑UE)和上肢动作研究测验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不同电流密度组患者治疗后FMA‑UE(F=284.343,P=0.000)、ARAT(F=180.427,P=0.000)和mBI(F=487.159,P=0.000)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各组间FMA‑UE(F=2.293,P=0.000)和ARAT(F=2.572,P=0.00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密度组和中密度组FMA‑UE(t=2.426,P=0.029;t=2.140,P=0.035)和ARAT(t=2.537,P=0.024;t=2.353,P=0.028)评分均高于低密度组。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尤以电流密度0.057和0.080 mA/cm2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卒中 运动障碍 上肢
下载PDF
S100钙结合蛋白β与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及运动障碍的关系
2
作者 李婷 郑丽娜 +1 位作者 张叶 王黎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8-421,共4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水平与患者抑郁及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D患者194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非抑郁组102例(0~13分)及抑郁...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水平与患者抑郁及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D患者194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非抑郁组102例(0~13分)及抑郁组92例(≥14分)。运动障碍采用Hoehn-Yahr(H-Y)分级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进行评分,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S100β及α-syn水平与患者抑郁及运动障碍的关系。结果抑郁组体质量指数低于非抑郁组,H-Y分级、UPDRS-Ⅲ评分、S100β、α-syn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Y分级、UPDRS-Ⅲ评分、S100β、α-syn为PD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D患者S100β水平与H-Y分级、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r=0.698,P=0.005;r=0.637,P=0.011);α-syn水平与H-Y分级、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r=0.654,P=0.021;r=0.611,P=0.035)。ROC曲线显示,S100β、α-syn诊断PD患者抑郁的截断值分别为486.65μg/L、3894.27 ng/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95%CI:0.812~0.923)、0.761(95%CI:0.714~0.828),S100β曲线下面积显著优于α-syn(P<0.05)。结论PD患者血清S100β、α-syn水平与其抑郁发生及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S100钙结合蛋白β亚基 Α突触核蛋白 抑郁 运动障碍 LOGISTIC模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fMRI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马宁 李晓宁 刘佳惠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运动功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这种具有极高空间分辨率的评估手段,结合局部与全局的fMRI研究方法,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运动功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这种具有极高空间分辨率的评估手段,结合局部与全局的fMRI研究方法,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脑功能变化,并对针刺促进卒中后运动障碍康复的中枢机制进行探索,以期为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FMRI 针刺 运动障碍 脑网络
下载PDF
中国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药物治疗和研究现状及国内外差距
4
作者 李睿 曾端 +2 位作者 和申 沈一峰 李华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6-168,共3页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一种因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而引发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目前已尝试多种药物治疗TD,部分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然而,相对国外已经批准新药且疗效确切的治疗现状,我国TD治...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一种因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而引发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目前已尝试多种药物治疗TD,部分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然而,相对国外已经批准新药且疗效确切的治疗现状,我国TD治疗与之有较大差距。新型单胺类囊泡转运体2(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 2,VMAT2)抑制剂的应用和相关研究是中国TD治疗的趋势和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运动障碍 药物治疗 戊苯那嗪 氘代丁苯那嗪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欣然 李瑞青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近年来,中国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且其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往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作为一种新兴康复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就NMES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作... 近年来,中国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且其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往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作为一种新兴康复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就NMES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作用的参数、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进行了归纳总结。未来应进一步探讨NMES作用的具体机制及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肌肉电刺激 运动障碍 康复 综合疗法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经皮经颅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刺激参数应用规律
6
作者 修靖云 马良宵 +4 位作者 马凌慧 孙天祎 钱旭 张秦墉 王修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2-47,共6页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刺激参数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刺激参数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2000年1月-2023年5月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探究核心腧穴及电刺激参数应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79篇,提取128组数据。TEAS核心腧穴主要包括外关、手三里、足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等,上下肢最常用配伍为手三里-外关、阳陵泉-足三里;电刺激参数中频率选择多样,100 Hz最常用,刺激弛缓型偏瘫上肢腧穴时亦多选用2 Hz;其他电刺激参数应用较一致,多选用脉宽200~250μs的双向对称方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t DCS刺激电极多置于脑部M1运动区在头皮的投影,安全刺激强度为1~2 mA。结论 采用TEAS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应根据卒中后不同康复阶段患者肌肉状态选择刺激腧穴及电刺激参数,尤需关注刺激频率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运动障碍 经皮穴位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电刺激参数 数据挖掘
下载PDF
从“动筋调气”探析痉挛性运动障碍的针刺治疗
7
作者 张洲 马良宵 +5 位作者 钱旭 马凌慧 张秦墉 孙天祎 修靖云 王修琰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痉挛性运动障碍是因大脑或脊髓损伤导致的以肢体痉挛、关节挛缩为主要表现的运动功能障碍。本研究总结梳理了针灸临床治疗痉挛性运动障碍的几种特色针法,以期为优化针刺临床方案及抗痉挛刺法的研究提供依据及思路。通过归纳比较头针运... 痉挛性运动障碍是因大脑或脊髓损伤导致的以肢体痉挛、关节挛缩为主要表现的运动功能障碍。本研究总结梳理了针灸临床治疗痉挛性运动障碍的几种特色针法,以期为优化针刺临床方案及抗痉挛刺法的研究提供依据及思路。通过归纳比较头针运动针法、动气针法、浮针疗法、筋针疗法、滞动针疗法、动筋针疗法以及恢刺法等常用有效的抗痉挛方法,发现其共性特点是动态留针与带针运动,即针刺调理经脉气血与运动拘急经筋的结合。基于“动筋调气”理念的运动类针刺法有助于缓解中枢损伤所致的肢体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及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运动障碍 动筋调气 刺法 恢刺
下载PDF
针刺疗法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影响
8
作者 刘铁柱 魏艳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064-1067,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3例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方案分为早期康复训练组(51例)和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52例)...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3例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方案分为早期康复训练组(51例)和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52例)。早期康复训练组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针刺疗法。康复治疗2个月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三维步态参数(步速、步频、左右步长差、患肢摆动相)、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反应蛋白(CRP)]、跌倒效能[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结果康复治疗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为90.38%,高于早期康复训练组的72.55%(P<0.05);康复治疗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步速、步频、患肢摆动相高于早期康复训练组,左右步长差低于早期康复训练组(P<0.05);康复治疗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血清NSE、GFAP、CRP水平低于早期康复训练组(P<0.05);康复治疗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MFES、BBS、MBI评分高于早期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康复治疗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改善三维步态、跌倒效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运动障碍 针刺疗法 早期综合康复训练 表面肌电图 三维步态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障碍的影响Meta分析
9
作者 胡梦飞 潘宾 许萍萍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障碍的效果。方法:检索中文电子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英文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筛选出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障碍的效果。方法:检索中文电子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英文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筛选出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研究并进行文献提取,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2022年7月。Meta分析使用R Software (R-4.1.3)软件。结果:经筛选,最终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收录1 080例患者,得出针灸联合康复能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指标NIHSS评分[SMD=-1.04,95%CI(-1.19,-0.89),P=0.13]、CSS评分[SMD=-1.29,95%CI(-1.59,-0.98),P=0.25],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FMA上肢评分[SMD=1.99,95%CI(1.27,2.72),P <0.01],FMA下肢评分[SMD=1.30,95%CI(0.82,1.79),P <0.01],FMA上下肢统一评分[SMD=2.48,95%CI(0.70,4.26),P <0.01],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BI指数[SMD=1.63,95%CI(0.52,2.74),P <0.01]。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障碍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治疗,但最终鉴于纳入研究的文献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同时存在方法学方面的不足,故结论尚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针灸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缺损 肢体运动障碍
下载PDF
2例中国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患者致病变异的鉴定
10
作者 郑海霞 周王继 +1 位作者 田欣伦 刘雅萍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677-682,共6页
目的分析2例中国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致病变异鉴定。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和Sanger测序鉴定PCD的潜在致病变异,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候选变异... 目的分析2例中国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致病变异鉴定。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和Sanger测序鉴定PCD的潜在致病变异,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候选变异的致病性。结果2例中国PCD患者均有双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鼻呼出一氧化氮(nNO)水平均低于正常值。WES结果发现两例患者均携带PCD已知致病基因的移码突变。患者1携带外动蛋白臂对接复合物亚基1(ODAD1)(NM_144577)基因纯合变异:c.702_705dupGCAG(p.P236Afs*11),患者2携带动力蛋白轴丝组装因子6(DNAAF6)(NM_173494)基因半合子变异:c.532_533delCT(p.L178Sfs*2)。2个变异均未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收录。这两个移码突变均会引起开放阅读框改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ODAD1基因c.702_705dupGCAG变异被判定为致病变异(PVS1+PM2+PM3+PP4),DNAAF6基因c.532_533delCT变异被判定为致病变异(PVS1+PM2+PM3+PP4)。结论本研究新发现的ODAD1变异c.702_705dupGCAG及DNAAF6变异c.532_533delCT分别是这2例患者的致病变异,支持其PCD诊断。以上结果将丰富ODAD1和DNAAF6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全外显子组测序 致病变异
下载PDF
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白伟杰 张志强 何烨欣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收治的6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西... 目的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收治的6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岐黄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岐黄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可有效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岐黄针疗法 运动障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的研究
12
作者 何丹丹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基础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基础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联合组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rTMS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评分及血清100β(serum 100β,S100β)的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S100β水平低于基础组;ADL、FMA评分高于基础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rTMS联用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疗效显著,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肢体运动障碍
下载PDF
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对其功能恢复、Barthel评分效果观察
13
作者 王海旭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46-0149,共4页
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10月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患者,均分为基础护理组(常规护理)和早期干预组(早期康复护理),比较预后。结果 早期干预组遵医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生活质... 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10月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患者,均分为基础护理组(常规护理)和早期干预组(早期康复护理),比较预后。结果 早期干预组遵医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基础护理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基础护理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运动障碍 早期康复护理 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帕金森病运动障碍与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高文蓝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01-0004,共4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运动障碍和其他症状。脑小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部循环系统的血管发生变化,导致脑组织缺氧、营养不良、神经元死亡和脑功能异常。有相关研究发现,以上两种病症会出现共同发病现象,患有脑小血管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运动障碍和其他症状。脑小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部循环系统的血管发生变化,导致脑组织缺氧、营养不良、神经元死亡和脑功能异常。有相关研究发现,以上两种病症会出现共同发病现象,患有脑小血管病的帕金森患者,通常存在明显的运动障碍,但是在临床工作中,该类患者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本文就两种病症,近几年研究作以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小血管病 运动障碍 预防 进展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儿童悬吊对运动障碍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分析
15
作者 黄新旺 廖俊贵 李林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37-0040,共4页
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儿童悬吊训练对于运动障碍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在2022年1月~2023年期间收诊入院治疗的运动障碍儿童中随机抽取120例为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儿分入两组中,其中对照组组接受常... 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儿童悬吊训练对于运动障碍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在2022年1月~2023年期间收诊入院治疗的运动障碍儿童中随机抽取120例为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儿分入两组中,其中对照组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儿童悬吊训练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康复治疗3个月,记录两组的CMFM-88评分等。结果 治疗3个月后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A、B、C、D、E五个区域评分以及BBS平衡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康复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童悬吊训练配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平衡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运动障碍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下肢康复机器人 儿童悬吊训练
下载PDF
康复护理对运动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帮助
16
作者 曲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58-0061,共4页
探究康复护理对运动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帮助效果。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相关数据。结果 研究组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明显,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改善显著,护理... 探究康复护理对运动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帮助效果。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相关数据。结果 研究组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明显,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改善显著,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 运动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具有较为理想的肢体功能恢复帮助和促进作用,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运动障碍 肢体功能
下载PDF
内热针与传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强 贾晶晶 +1 位作者 刘小丽 林瑞珠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3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内热针与传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20年8月—2021年8月本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期上肢运动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内热针与传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20年8月—2021年8月本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期上肢运动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内热针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上肢肌群共同收缩率(CR)、肩部疼痛程度、肌肉痉挛程度、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122例患者中110例完成治疗,每组各55例。两组治疗后FMA-UE评分、上肢Brunnstrom、BBT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屈曲位肱二头肌CR、伸展位肱三头肌CR、VAS评分与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比较,内热针可更有效地缓解患者肌肉痉挛和疼痛程度,改善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治疗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针 针刺 脑卒中 上肢运动障碍
下载PDF
SHOW模式在脑卒中致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回授法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18
作者 王江红 邓爱华 +3 位作者 王琼 谢佼峨 杨艳霞 袁春梅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754-759,共6页
目的分析SHOW模式在脑卒中致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回授法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某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7例脑卒中致肢体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 目的分析SHOW模式在脑卒中致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回授法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某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7例脑卒中致肢体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回授法康复护理,观察组予以SHOW模式回授法康复护理,评估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患肢肌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患肢肌力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传统回授法康复护理相比,SHOW模式回授法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脑卒中致肢体运动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行为生活方式等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肢肌力恢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SHOW模式 回授法 康复 肢体运动障碍 护理
下载PDF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致新生儿呼吸窘迫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骆学勤 臧娜 +1 位作者 罗健 罗征秀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0,共7页
目的报道1例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儿的新生儿期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PC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PC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 目的报道1例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儿的新生儿期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PC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PC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总结PCD的新生儿期表现。结果本例患儿女,1个月13 d,因“活动后发绀1个月余,咳嗽喘息3周,加重3 d”入院。足月儿,生后1 d出现活动后发绀,后渐出现咳嗽及喘息,因肺炎而加重,住院期间需无创通气,且存在持续CO_(2)潴留,肺炎临床治愈后仍有持续氧依赖。外显子测序提示DNAH1复合杂合突变,结合临床诊断为PCD。检索到PCD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的病例报道9篇,共12例,均为足月儿,存在不同程度呼吸窘迫,主要表现为气促、胸壁凹陷、呼吸费力、发绀、低氧血症、氧依赖等,其中8例(66.7%)有内脏转位、6例(50.0%)有肺不张、6例(50.0%)需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检索到DNAH1致PCD的文献报道3篇,共9例,其中儿童期确诊7例、成人期确诊2例,主要临床表现包括Kartagener综合征5例(55.5%)、支气管扩张3例(33.3%)、肺不张2例(22.2%)、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3例(33.3%)、新生儿呼吸窘迫1例(11.1%)、女性不孕1例(11.1%)。结论PCD的新生儿期表现主要为不明原因的呼吸窘迫,且内脏转位和肺不张发病率较高,呼吸支持需求率较高。提高对PCD生命早期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新生儿 呼吸窘迫
下载PDF
通调针刺法联合芪蛭三七汤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及对血清BDNF、NPY水平的影响
20
作者 王坤 张闻东 +8 位作者 倪璐 陈赟 沈志强 陶龙 吴志东 齐涛 白琳 卫星 蒋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通调针刺法联合芪蛭三七汤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效果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肽Y(neuropeptide,NP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运... 目的探讨通调针刺法联合芪蛭三七汤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效果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肽Y(neuropeptide,NP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51例)和对照组(n=51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另给予通调针刺法联合芪蛭三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清BDNF、NPY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半身不遂、偏身障碍、意识模糊、口舌歪斜、气短乏力、手足肿胀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半身不遂、偏身障碍、意识模糊、口舌歪斜、气短乏力、手足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和BBS评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水平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NPY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调针刺法联合芪蛭三七汤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改善运动障碍及BDNF、NP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调针刺法 芪蛭三七汤 脑卒中 运动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