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学史与近代学科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1
《留学》 2023年第11期19-19,共1页
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官网消息,2023年5月20-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和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学史、理论与伦理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留学史与近代学科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 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官网消息,2023年5月20-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和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学史、理论与伦理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留学史与近代学科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研究中心 留学史 近代学科 医学史 留学生 江苏师范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载PDF
张之洞近代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思想及其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传燧 袁浪华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97,127,共8页
鸦片战争以降,面对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社会问题越渐突出的现实,传统学术与教育日显空疏无用。面对此种局面,作为"晚清通晓学务第一人"的张之洞,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努力思考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构建符合时代需要... 鸦片战争以降,面对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社会问题越渐突出的现实,传统学术与教育日显空疏无用。面对此种局面,作为"晚清通晓学务第一人"的张之洞,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努力思考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应对举措。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对中西学科的认识、知识的社会价值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张之洞提出了自己关于近代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想,认为符合近代社会需要的学科知识体系应当是包含"中学"与"西学"各自合理成分的新型知识体系。张之洞这种学科知识体系思想对我国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和近代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近代学科 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 影响
下载PDF
近代学科引入中国的历程(1862-1922) 被引量:1
3
作者 崔跃峰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66-70,共5页
鸦片战争后,近代学科被引进中国,基于史实,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追求学科设置的实用性、系统性、民族化三阶段,这反映了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规律。
关键词 近代学科 实用性 系统性 民族化
下载PDF
严复与近代学科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天根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31,共14页
就现实与学理的关系而言,严复对近代学科的建构既有学理的追求,又有对现实政治中救亡图存的反思。以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为界限,严复对近代学科建构可分两个阶段。从甲午战争到清末新政宣布废除科举,严复侧重用狭义的进化论结... 就现实与学理的关系而言,严复对近代学科的建构既有学理的追求,又有对现实政治中救亡图存的反思。以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为界限,严复对近代学科建构可分两个阶段。从甲午战争到清末新政宣布废除科举,严复侧重用狭义的进化论结合学科知识,探求西方富强之缘由。1905年前后君主立宪得到朝野呼应,严复在学理上将广义的进化论诠释为狭义的社会进化阶梯,从改良层面解释政治制度变革的艰难。在治学方法及治学路径的选择上,严复以天演进化论为学科理念及对逻辑论证方法的强调,是"不变"的一面。严复对近代学科的建构既有西方学理成分,更有近代世变之亟的困境下实现民族救亡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近代学科 进化论 救亡图存
原文传递
我国世界近代史学科中的“现代化体系”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宇博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5-69,共5页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发生理论变化的时期。现代化理论与世界近代史学科的结合,催生出以现代化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即不同于传统的“苏联体系”的“现代化体系”。相关高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变化...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发生理论变化的时期。现代化理论与世界近代史学科的结合,催生出以现代化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即不同于传统的“苏联体系”的“现代化体系”。相关高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地反映出这种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体系” 世界近代学科体系 高校教材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 被引量:14
6
作者 欧阳军喜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8-67,共10页
中国的中国近代史学科形成于 2 0世纪 3 0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看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一 )新材料的发现 ,包括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及海外中国近代史资料的搜求 ,特别是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 ,直接改变了学者... 中国的中国近代史学科形成于 2 0世纪 3 0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看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一 )新材料的发现 ,包括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及海外中国近代史资料的搜求 ,特别是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 ,直接改变了学者关于近代史的观念 ,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 ;(二 )史学新思想、新方法的输入 ,可以说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 ,就是新史料运用新史学的实践的结果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进步史观的输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近代化叙事模式”的确立 ;二是重视史法的倾向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编撰模式的转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学科 发展历史 内阁档案 史料 进步史观 编撰模式 普遍史 史学研究
下载PDF
浅论留学生与南高师近代学科的建立(1915—1923年)
7
作者 马军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年第11期191-192,166,共3页
近代学科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设立是近代中西方文化接触、交流、冲突、融合的结果。在西学东进的过程中,留学生成为近代学科引进中国的主要载体。他们不仅在国外学习近代学科的先进知识,回国后进行传播,而且也致力于这些近代学科在... 近代学科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设立是近代中西方文化接触、交流、冲突、融合的结果。在西学东进的过程中,留学生成为近代学科引进中国的主要载体。他们不仅在国外学习近代学科的先进知识,回国后进行传播,而且也致力于这些近代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使之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本文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1915年-1923年)为例,探讨留学生在近代高等师范教育新学科的建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南高师 近代学科 1915年-1923年
原文传递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立
8
作者 李育民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52,M0003,M0004,共20页
新中国初期,在构建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代表性成果中,林增平195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作出了独特建树,具有重要地位.林增平在继承老一辈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撰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新中国初期,在构建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代表性成果中,林增平195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作出了独特建树,具有重要地位.林增平在继承老一辈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撰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通史.该书是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讨论的首部成果,体现了讨论的基本精神,尤其是明确阐释了两个过程的基本线索,并以此为主干将相关规范完整纳入其中.该书重视经济、文化,突破了单纯革命史和政治史的原有体裁.教科书是学科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国近代史》作为第一部高校教材,推动新的近代史学科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同.该书固然存在种种局限和不足,但揭示了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增平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港波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77-84,88,共9页
分期问题是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心问题,也是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近年来史学方家发表的文章中不乏有识之见。但是,总的说,仍未完全摆脱教条化的束缚,有待于进行新的探讨。本文企望抛砖引玉并得到史学前辈和同行的... 分期问题是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心问题,也是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近年来史学方家发表的文章中不乏有识之见。但是,总的说,仍未完全摆脱教条化的束缚,有待于进行新的探讨。本文企望抛砖引玉并得到史学前辈和同行的斧正。一、分期的标准分期的标准,即分期的理论依据,这是分期的关键,是世界近代史诸家意见发生分歧的焦点。标准不一,分期各异。我认为要想找到一个恰当实际的标准,不能驾轻就熟,在某种现成的经典结论中去选择。思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近代史分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十六世纪 分期问题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方面 世界近代学科体系 殖民地 工业革命
下载PDF
沈子善与“中国书学研究会”:催生书法学会诞生的土壤
10
作者 菅野智明 范丽雅 《美术大观》 2023年第8期116-123,共8页
“中国书学研究会”是1943年以国民政府要员、著名书法家及教育家等为发起人兼赞助人,诞生于重庆的学术研究团体,书法家、教育家沈子善是该团体的创建者兼核心人物。因该团体还发行《书学》杂志,故一直被视为全国规模书法学会的先驱。... “中国书学研究会”是1943年以国民政府要员、著名书法家及教育家等为发起人兼赞助人,诞生于重庆的学术研究团体,书法家、教育家沈子善是该团体的创建者兼核心人物。因该团体还发行《书学》杂志,故一直被视为全国规模书法学会的先驱。鉴于围绕这一团体的既往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迄今尚未厘清,因此,本文首先是从以往书法/书学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中的存在方式出发,对沈子善在该团体的设立及运营中起主导作用的要因加以探讨,厘清民国后期书法作为书学获得学术地位的过程。接下来,在对沈子善作为该团体的实质性主导者予以确认后,通过他本人的研究经历以及比较“中国书学研究会”与旧有的书法/书学研究组织,考察沈目标所指的“中国书学研究会”作为学会组织的独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学研究会 沈子善 书法 书学 学会组织 传统学问与近代学科
下载PDF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与努力方向
11
作者 胡卫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105-107,117,共4页
综合性是古代知识的一大特点。当时“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称,因为人们还没有能力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对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笼统直观的阶段。在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之后,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近代学科逐步从... 综合性是古代知识的一大特点。当时“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称,因为人们还没有能力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对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笼统直观的阶段。在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之后,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近代学科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在以后的几百年间,分化一直取代综合的主导地位,各门学科不断产生分支,而且各分支之下不断地涌现新的分支。例如现代数学的第二、三层共有五十多个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语言学 努力方向 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论 乔姆斯基 自然辩证法 语言形态 语言研究 现代科学 近代学科
下载PDF
“重访”与“重读”: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扩充与收缩
12
作者 章清 《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0期45-47,共3页
就学科属性而言,史学攸关于以怎样的方式讲述“过去”,故此,每一代或许都在思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问题。步入近代以后,史学受“西学”“东学”的影响成长为近代学科,不仅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书写样式较之过去大异其趣,... 就学科属性而言,史学攸关于以怎样的方式讲述“过去”,故此,每一代或许都在思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问题。步入近代以后,史学受“西学”“东学”的影响成长为近代学科,不仅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书写样式较之过去大异其趣,还发生了新名词入史。此亦意味着,当下对历史学“三大体系”的反思,有必要置于近代中国思想学术发展较为长程的时段,尤其是史学作为分科知识成长的历程中加以考量。由此,则不仅问题之缘起便于把握,同时也能更好说明何以需要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其意义何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体系 近代中国思想 近代学科 学科属性 何以需要 三大体系 学科体系 话语体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发轫初创及其启示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浦劬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2,M0002,共12页
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轫和创立的历史,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治学科的智慧源流和鉴知明镜。以宏大历史的视野,基于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端和拓展的研究,可知近代中国政治学科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发轫,在启蒙知识分子努力以近... 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轫和创立的历史,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治学科的智慧源流和鉴知明镜。以宏大历史的视野,基于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发端和拓展的研究,可知近代中国政治学科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发轫,在启蒙知识分子努力以近代西学取代传统儒家、以西方制度变革拯救民族危亡的知识努力下创建的。为此,近代中国政治学的诞生是偶然与必然、传承与转换、移植与选择多重矛盾辩证作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样态和特征。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发轫创立,既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明的转换和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知识传统和教育体系的重大转折和突破,又必然带有旧传统的深刻遗痕和新学术的先天不足和缺憾。它在学科建设宗旨确定、学术思想确立、体制机制优化以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一流政治学科具有多方面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政治学科 发轫创立 样态特征 历史意义 启发价值
原文传递
刘大年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理论贡献
14
作者 张剑平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49-355,420,共7页
著名史学家刘大年一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历史学的研究,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杰出代表。面对各种思潮,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史学研究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早在1980年代初,他就强调唯物... 著名史学家刘大年一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历史学的研究,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杰出代表。面对各种思潮,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史学研究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早在1980年代初,他就强调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理论的区别,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和学科的发展。他对中国近代史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如革命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阐发,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刘大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多方面的理论思考,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史学遗产,值得当代史学工作者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年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近代学科建设 实事求是学风
下载PDF
构建科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学料教学体系
15
作者 贾风珍 《知识经济》 2020年第15期87-88,共2页
在构建科学的中囯近代史学科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应创建一套完善的中国近代史学科课程体系。基于此,相关人员应始终秉承史料第一性与多样性的原则。基于此,应以明确中囯现代史研究范畴中各学科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明确中国现代史... 在构建科学的中囯近代史学科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应创建一套完善的中国近代史学科课程体系。基于此,相关人员应始终秉承史料第一性与多样性的原则。基于此,应以明确中囯现代史研究范畴中各学科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框架与方向、确立构建科学的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核心问题三方面内容为切入点,进而形成有效策略推动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利用科学、完善的中囯近现代史学科体系展开教学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中囯近代学科 教学体系
下载PDF
民国时期考古学学科生成环境论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玲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6,共7页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刺激下,近代考古学因特殊的实证作用被推到了中国文明探源的最前沿,成为重建中国古史体系的唯一承载工具。然而,由于新的考古学观念与中国本土文化观念相凿枘,社会对新的考古方法认可度普...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刺激下,近代考古学因特殊的实证作用被推到了中国文明探源的最前沿,成为重建中国古史体系的唯一承载工具。然而,由于新的考古学观念与中国本土文化观念相凿枘,社会对新的考古方法认可度普遍较低。加上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考古工作环境恶劣等,又严重掣肘了近代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重托下的掣肘构成了民国时期考古学学科生成的特殊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近代学科 考古学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建朗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9,M0003,共17页
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强大,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获益于社会的进步,获益于平等的学... 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强大,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获益于社会的进步,获益于平等的学术对话,获益于社会的开放与对外学术交流的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并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研究 近代学科体系 学术史
原文传递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18
作者 赵文亮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8年第5期52-52,共1页
分期问题是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心问题。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定义、特点、研究对象、分期的标准与依据、上下限和内部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关键词 世界近代史分期 分期问题 世界近代学科体系 学术界 基本定义 研究对象 近二十年 中心问题 上下限 问题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经济"视角刍论——对“音乐经济”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慧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3,共6页
引言20世纪初叶,随着叶伯和、郑觐文、缪天瑞、王光祈等前辈学者相关著述的问世,具有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音乐史学得以确立。至20世纪中后期,以杨荫浏先生为代表的音乐史学家又将中国音乐史推向一个更高阶段。特别是杨先生著《中国古代... 引言20世纪初叶,随着叶伯和、郑觐文、缪天瑞、王光祈等前辈学者相关著述的问世,具有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音乐史学得以确立。至20世纪中后期,以杨荫浏先生为代表的音乐史学家又将中国音乐史推向一个更高阶段。特别是杨先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出版,更直接奠定了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路及书写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史 杨荫浏先生 中国音乐史学 王光祈 缪天瑞 郑觐文 近代学科 前辈学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