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计算方法
1
作者 李鑫冉 赵海斌 +3 位作者 唐玉华 于喜双 王秀海 李彬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7-368,共12页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和危险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小行星碰撞概率则是评估近地小行星威胁程度的关键因素。回顾了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工具,详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线...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和危险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小行星碰撞概率则是评估近地小行星威胁程度的关键因素。回顾了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工具,详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线性和非线性碰撞概率计算方法,同时梳理了在极短弧资料轨道、非引力效应等特殊条件下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计算效率和采样完备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基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分析,展望了该研究方向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防御 危险评估 碰撞概率
下载PDF
地月DRO星载光学测量近地小行星轨道确定
2
作者 刘佳 宋叶志 +2 位作者 黄乘利 胡小工 谭龙玉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98,共18页
针对地基光学监测系统对近地小行星在近太阳方向的监测存在盲区的问题,提出了远距离逆行轨道(Distant Retrograde Orbit,DRO)天基光学平台对近地小行星进行跟踪定轨的方法.通过可视性分析,筛选仿真观测数据,利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 针对地基光学监测系统对近地小行星在近太阳方向的监测存在盲区的问题,提出了远距离逆行轨道(Distant Retrograde Orbit,DRO)天基光学平台对近地小行星进行跟踪定轨的方法.通过可视性分析,筛选仿真观测数据,利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公布的小行星初始轨道信息对不同轨道类型的目标天体进行轨道确定,将计算结果与参考轨道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测量精度2角秒,定轨弧长3年的情况下,DRO平台对仿真算例中所选择的近地小行星的定轨精度可以达到几十公里量级,其中Atira型轨道精度可达10公里以内.由此可见,DRO天基平台对近地小行星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定轨精度能实现对目标小行星的精确跟踪,并对其进行轨道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近地小行星 航天器:DRO卫星 天体力学:轨道确定 方法:天基光学监测 数值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动力推离在轨处置策略与效能分析
3
作者 薛璐瑶 彭玉明 +3 位作者 段晓闻 黄帆 张恒 袁渊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3-419,共7页
针对近地小行星频繁的撞击威胁,论证了小行星动力推离偏转处置任务。该处置方式通过侵彻锚固小行星表面并采用电力推进对小行星多次推离。通过建立近地小行星动力推离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自转状态小行星在动力推离处置策略下,其轨道... 针对近地小行星频繁的撞击威胁,论证了小行星动力推离偏转处置任务。该处置方式通过侵彻锚固小行星表面并采用电力推进对小行星多次推离。通过建立近地小行星动力推离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自转状态小行星在动力推离处置策略下,其轨道偏移变化的情况。以2019VL5偏转小行星为例,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动力推离处置效能及工程可实施性。仿真结果表明,在约4年的预警时间中,在特定轨道位置施加0.4N小推力,小行星能够获得的最大偏转距离2.91万km,在处置结束2500d后小行星能够获得9万km的最大偏转。小行星动力推离处置可使对具有威胁的小行星实现有效偏转,可用于未来小行星防御偏转和抵御其它太空物体攻击的轨道转移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行星防御 动力推离 偏转处置
下载PDF
基于日地L1点近地小行星天基观测系统的天地协同观测效能分析
4
作者 冯思亮 喻志桐 +6 位作者 胡馨然 田坤黉 李彬 杜菲 宋政吉 尚海滨 刘志敏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8-386,共9页
小行星天基监测预警是未来行星的防御重要发展方向。开展天地协同观测可充分发挥天基、地基望远镜优势,提高系统整体的小行星天基监测预警观测效能。构建了近地小行星观测模型,分析设计了日地L1点轨道的天基观测系统方案并提出了效能评... 小行星天基监测预警是未来行星的防御重要发展方向。开展天地协同观测可充分发挥天基、地基望远镜优势,提高系统整体的小行星天基监测预警观测效能。构建了近地小行星观测模型,分析设计了日地L1点轨道的天基观测系统方案并提出了效能评估方法,基于危地小行星数据库仿真了日地L1点轨道观测系统的协同观测效能,计算分析了相关预警效能并提出了区域和时域分工协同观测的设计构想,对未来不同天基观测系统效能评估和天地协同观测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仿真结果表明:在信噪比阈值为5的条件下,日地L1点红外、可见光系统在1年时间可对库中危地小行星编目完备率达到49.4%和38.2%,均能较好开展监测;加入地基观测站开展协同观测后,对应的系统编目完备率可分别达到58.9%和50.6%,是协同前的1.19倍和1.35倍,说明协同观测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观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日地L1点 天基观测系统 天地协同 效能评估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5
作者 金岩 梁子璇 +5 位作者 杨大陶 李明涛 唐梦辉 赵海斌 宋政吉 石方圆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9-377,共9页
风险等级研究是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重要前提。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预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分析了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危害形式与严重后果,并梳理了撞击风险等级划分的要素;探讨了相对成熟的都灵指数模型和巴... 风险等级研究是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重要前提。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预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分析了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危害形式与严重后果,并梳理了撞击风险等级划分的要素;探讨了相对成熟的都灵指数模型和巴勒莫指数模型,并以等效直径与撞击概率为主要考虑因素,设计了撞击风险等级划分方案,建立风险等级精细划分模型;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模型,进行了仿真对比与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在近地小行星等效直径和撞击概率的整个值域范围内连续描述撞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撞击风险 风险等级 精细划分 都灵指数
下载PDF
联合国框架下的近地小行星防御全球合作与协调机制概述
6
作者 许菁菁 王钊 《国际太空》 2023年第6期47-52,共6页
历史上多次发生小行星近距离接近地球事件,如2013年2月,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一颗直径约20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层,这个事件使国际社会认识到这一全球性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采取应对措施。小行星撞击地球虽然概率很低但却极具风险... 历史上多次发生小行星近距离接近地球事件,如2013年2月,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一颗直径约20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层,这个事件使国际社会认识到这一全球性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采取应对措施。小行星撞击地球虽然概率很低但却极具风险,会对地球生物造成重大威胁。小行星防御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抵御小行星撞击地球风险,发挥各国的设施和能力来制定规则、协同处置联合应对。近年来,联合国框架下已经建立了小行星防御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在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空间任务计划咨询组(SMPAG),在联合观测、协调应对、联合演练、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地球生物 全球性问题 协同处置 学术交流 联合演练 制定规则 咨询组
下载PDF
国外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飞 孟林智 +1 位作者 王彤 邹乐洋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5,共9页
调研了国外8种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的技术途径,从基本原理、优缺点、适用性、成熟度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国际上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技术大多处于概念阶段,除了撞击技术已在"深度撞击"(Deep Impact)任务中得到验... 调研了国外8种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的技术途径,从基本原理、优缺点、适用性、成熟度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国际上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技术大多处于概念阶段,除了撞击技术已在"深度撞击"(Deep Impact)任务中得到验证,其余均没有通过在轨验证;除核爆和撞击属于短期防御技术外,其余均为长期防御技术(几年甚至十几年);采用现有的单一概念和技术完成防御任务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所以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组合的方式。通过技术途径的分析,对我国开展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任务提出了初步建议,主要包括尽早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进行防御技术的在轨演示验证,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国际预警与防御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防御 预警 撞击 离子束引导 引力牵引
下载PDF
一种提升近地小行星防御中拦截效率的方法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毅 陈鸿 +2 位作者 兰胜威 任磊生 柳森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7年第6期585-592,共8页
利用核爆直接炸毁小行星或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以避免其与地球相撞,是近地小行星防御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文章基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超高速小行星拦截器(HAIV)概念,提出一种将原撞击引导器改为长杆撞击器的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欧拉型冲... 利用核爆直接炸毁小行星或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以避免其与地球相撞,是近地小行星防御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文章基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超高速小行星拦截器(HAIV)概念,提出一种将原撞击引导器改为长杆撞击器的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欧拉型冲击动力学仿真软件NTS模拟长杆撞击器对小行星连续开坑的过程,并在仿真中加入能量源以模拟核爆装置在不同深度爆炸对小行星产生的偏转与破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长杆撞击器并合理控制撞击速度,能够引导核爆装置进入更深的地下爆炸,从而更加高效地耦合核爆能量,提升偏转小行星或直接摧毁小行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超高速碰撞 撞击防御 核爆 仿真研究
下载PDF
辛算法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数值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林 廖新浩 季江徽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49-651,共3页
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对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数值研究,在力学模型中除考虑各大行星的引力摄动外,还考虑了后牛顿效应,而在算法上则着重探索辛算法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当这类小行星与某一大行星靠近时... 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对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数值研究,在力学模型中除考虑各大行星的引力摄动外,还考虑了后牛顿效应,而在算法上则着重探索辛算法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当这类小行星与某一大行星靠近时辛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轨道演化 辛算法 小行星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数值研究与辛算法有效性的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林 季江徽 廖新浩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本文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symplecticalgorithm)和嵌套的RKF7(8)积分器对43颗已命名(或编号)的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数值研究.在力学模型上,除考虑各大行星的引力振动外,还增加了后牛顿效应,而在算法上则着重探索辛算法... 本文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symplecticalgorithm)和嵌套的RKF7(8)积分器对43颗已命名(或编号)的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数值研究.在力学模型上,除考虑各大行星的引力振动外,还增加了后牛顿效应,而在算法上则着重探索辛算法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当小行星与某一大行星靠近时辛算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结果可为了解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状况和对它们进行监测提供可靠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轨道演化 辛算法 有效性
下载PDF
关于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林 季江徽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52,共16页
本文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和嵌套的PKF7(8)积分器同时对86颗已命名(或编号)的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了数值研究,在103-104年的时间尺度上,给出了这些小行星轨道演化的状况以及它们与几颗大行星靠近的最小距离,特别是与地球... 本文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和嵌套的PKF7(8)积分器同时对86颗已命名(或编号)的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了数值研究,在103-104年的时间尺度上,给出了这些小行星轨道演化的状况以及它们与几颗大行星靠近的最小距离,特别是与地球接近的最小距离可小于0.01天文单位,甚至可能比月球还更靠近地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轨道演化 辛算法 最小距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 被引量:3
12
作者 焦维新 钟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55-3959,共5页
从数以万计的近地小行星(NEAs)中选择探测目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小行星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NEAs的轨道参数、自旋周期、大小、科学价值、表面特征以及到达NEAs的时间.本文采用排除法从众多近地小行星中确定候选者,并根据... 从数以万计的近地小行星(NEAs)中选择探测目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小行星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NEAs的轨道参数、自旋周期、大小、科学价值、表面特征以及到达NEAs的时间.本文采用排除法从众多近地小行星中确定候选者,并根据科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最终探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目标选择 速度增量 自旋周期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林 季江徽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80,共6页
主要阐述近年来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一些基本结果 ,即合理的力学模型和相应的有效算法 ,并以实际预报算例 (近地小行星与地球的交会状态 )与有关权威性的结果作了比较 ,证实这些研究结果确实是可信的 .在给出的力学... 主要阐述近年来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一些基本结果 ,即合理的力学模型和相应的有效算法 ,并以实际预报算例 (近地小行星与地球的交会状态 )与有关权威性的结果作了比较 ,证实这些研究结果确实是可信的 .在给出的力学模型中 ,考虑了所有可能影响近地小行星运动的力学因素 ,包括各大天体和较大的主带小行星的引力作用、有关天体的扁率影响以及源于太阳引力的后牛顿效应 .而在计算方法中 ,合理地处理了变步长问题和月球位置量这种相对而言的快变化问题 ,使得数值求解一个高维方程组时 ,对各天体而言 ,可采用同一步长进行积分 ,避免了求解过程中的复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演化 动力模型 数值方法 交会 长期共振 近地小行星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极短弧定轨的进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鑫冉 赵海斌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2-911,共10页
近地小行星的巡天项目不断涌现,得到了海量的观测数据.而巡天观测方式使获得的数据弧段过短,传统方法在定轨和识别上存在极大困难,加之短弧定轨问题本身的病态性,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短弧数据对于发现、监测和评估小行星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近地小行星的巡天项目不断涌现,得到了海量的观测数据.而巡天观测方式使获得的数据弧段过短,传统方法在定轨和识别上存在极大困难,加之短弧定轨问题本身的病态性,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短弧数据对于发现、监测和评估小行星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化算法下构建极短弧定轨的计算框架,选用三变量的(a, e, M)优选法,保持维数较低的同时,使优化结果不再依赖观测量.采用参数较少、操作简便的差分进化算法,利用不同偏心率小行星的轨道模拟数据进行试验,对获得的最优解及其分布聚集区域进行分析,大偏心率轨道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会对算法搜索的灵敏度产生影响,需缩小搜索空间以提高搜索能力.结果表明算法在小偏心率问题中表现较好,可以得到有效结果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信息,大偏心率问题在传统方法失效的情况下,虽然最优解在整体分布中并不明显,但分布仍包含真实解,可结合分布密度和适值大小进行分析.未来需要对大偏心率问题作进一步研究,考虑其观测位置和观测时刻对算法产生的影响,分类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初轨计算 极短弧定轨 进化算法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天地基光学监测系统预警能力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旭 赵柯昕 +2 位作者 甘庆波 刘静 姚永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7-1313,共7页
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分析研究了各类典型天地基光学监测系统的短期预警能力.提出了短期预警圈的概念,利用太阳系内天体光学反射模型,仿真计算了以LSST为代表的大口径地基望远镜,以日地L1点、类金星轨道和大幅值逆行轨道三种... 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分析研究了各类典型天地基光学监测系统的短期预警能力.提出了短期预警圈的概念,利用太阳系内天体光学反射模型,仿真计算了以LSST为代表的大口径地基望远镜,以日地L1点、类金星轨道和大幅值逆行轨道三种典型轨道为代表的天基光学监测系统的短期预警能力,并比较了三种天基系统对太阳方向来袭的近地小行星的预警能力.结果表明,L1点预警覆盖稍好但可提供的预警时间较短;类金星轨道星座预警时间长、天区覆盖广,但存在相位间隙会导致漏警;大幅值逆行轨道针对太阳方向具有覆盖率高、预警时间长等优势.可见,通过部署若干天基系统监测节点,可以为地基监测系统提供有力补充,解决太阳方向的覆盖盲区问题,全方位预警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短期预警 日地L1点 类金星 大幅值逆行轨道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季江徽 刘林 廖新浩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7-206,共10页
近地小行星由于与地球的特殊关系为世人所瞩目, 对其研究始于50 年代, 近年来已成为太阳系动力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关于近地小行星( 小天体) 的研究状况, 包括对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阐... 近地小行星由于与地球的特殊关系为世人所瞩目, 对其研究始于50 年代, 近年来已成为太阳系动力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关于近地小行星( 小天体) 的研究状况, 包括对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阐明了在轨道演化过程中相应力学模型的选取、有关数值方法的引用以及积分步长变化的处理等具体问题, 并介绍了轨道长期共振的作用以及对这种共振的处理方法, 最后给出了根据目前研究所知的与地球轨道距离最近的一些小行星的轨道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轨道演化 平运动共振 长期共振
下载PDF
载人近地小行星探测器系统质量减小途径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开强 张柏楠 李志海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5,共8页
为减小载人近地小行星探测器的系统质量,提出采用先期运送部分推进舱至小行星、可伸缩式舱体、发展核推进技术的3种技术途径。介绍了国内已有的载人近地小行星探测器的系统组成及其质量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载人登陆探测近地... 为减小载人近地小行星探测器的系统质量,提出采用先期运送部分推进舱至小行星、可伸缩式舱体、发展核推进技术的3种技术途径。介绍了国内已有的载人近地小行星探测器的系统组成及其质量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载人登陆探测近地小行星的算例,给出了采用上述3种减小质量途径的载人探测器系统质量估算结果。对3种技术途径的探测器总质量减小效果进行了对比,对各技术途径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3种技术途径均可有效地减小载人探测器系统的总质量,有助于提高载人近地小行星探测任务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载人探测器 技术途径 质量减小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基本物理性质的测光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晓彬 黄佳宁 +1 位作者 王翱 刘怡思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49-2562,共14页
暗弱的近地小行星一方面存在碰撞地球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它是离我们人类最近的自然天体,成为人们研究太阳系行星和小天体起源和演化以及未来人类所需矿物质补充采取的目标。但是,利用地面望远镜,很难直接“看到”近地小行星大小... 暗弱的近地小行星一方面存在碰撞地球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它是离我们人类最近的自然天体,成为人们研究太阳系行星和小天体起源和演化以及未来人类所需矿物质补充采取的目标。但是,利用地面望远镜,很难直接“看到”近地小行星大小和形状,对其质量和内部结构的测量就更困难。目前,人们多是利用小行星光度的测量值及其时序变化开展小行星形状、自转参数及物质组成的反演研究。本文选取适用于无大气天体表面的散射律,假设从简到繁的小天体形状(三轴椭球-Cellinoid椭球-凸面体),开展了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内的小行星基本物理参数的反演研究。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实现了小行星凸面体反演参量(形状、自转轴指向、自转速率以及表面散射参数)的不确定性评估。利用Lommel-Seeliger椭球模型,分析了阿波罗型近地小行星(155140)2005UD的形状、自转轴及自转周期以及相位函数参数的测定;利用Cellinoid椭球体模型,实现了小行星(106)Dione的测光数据分析;利用凸面体模型,对小行星(103)Hera及(345)Hermentaria的测光数据进行了反演分析。针对观测数据少,且存在对地球碰撞危胁的近地小行星,可采用参数较少的Lommel-Seeliger椭球体光度模型,快速得到小行星的三维大小及自转参数的粗略估算。增加了3个形状参数Cellinoid椭球体模型可以提高对具有不对称峰值光变曲线的拟合。小行星凸面体模型对小行星光变曲线的拟合最好。新建立的凸面体模型加蒙特卡洛算法,实现了小行星凸面体模型中待测参数的最佳解及其不确定性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测光观测 光度模型 形状 自转参数 表面散射性质
下载PDF
国外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光明 武强 +4 位作者 陈川 龚自正 张品亮 曹燕 杨武霖 《空间碎片研究》 2021年第2期27-34,共8页
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是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是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设计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本文综述了国外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在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方面的进... 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是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是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设计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本文综述了国外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在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方面的进展,总结了国外软件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超高速撞击 在轨处置 软件开发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2016HO3表面温度建模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晓宇 杨晨 +1 位作者 王彤 文毅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5期470-480,共11页
2019年4月1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公布了小行星探测计划,将近地小行星2016HO3作为探测任务目标之一。主要梳理了2016HO3热环境分析的要素,通过调研国际上目前观测数据,得到2016HO3的初步环境参数,使用近地小行星热模型(NEATM)与小行... 2019年4月1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公布了小行星探测计划,将近地小行星2016HO3作为探测任务目标之一。主要梳理了2016HO3热环境分析的要素,通过调研国际上目前观测数据,得到2016HO3的初步环境参数,使用近地小行星热模型(NEATM)与小行星热物理模型(TPM)开展了小行星2016HO3表面温度场建模与分析,综合得出小行星温度上限为412 K;同时结合其可能的自转条件,仿真分析了不同位置的昼夜温差变化特性,发现2016HO3最大温差大约为30 K。由于两个模型均不能直接处理极夜情况,在TPM模型基础上采用对自转周期光照进行平均思路,给出了极夜条件下的温度分析方法,并获得小行星2016HO3的温度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2016HO3 热物理模型 热环境 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