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分析
1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王青 石春茂 徐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78,共9页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元选择,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并对比分析它们在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就年平均状况而言,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及其波动性比非喀斯特区大,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为非喀斯特区大于喀斯特区。②从季节状况看,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在春、夏、秋三季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冬季无明显差异;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的波动性在冬季为喀斯特区大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在4个季节均大于非喀斯特区。③从各月看,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在各月均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差异波动性在4月份大于非喀斯特区,其余月份基本一致;除去3月份和4月份,其余各月的非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均比喀斯特区稳定。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差异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下载PDF
基于快速多维经验模态分解的北半球冬季近地表气温和积雪覆盖频率变化趋势提取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权 姚凤梅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北极正在以全球平均水平2倍的速度变暖,而北半球中纬度冬季出现明显的变冷趋势。这种异常的气候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使用改进的快速多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提取北半球中纬度近地表气温和积雪覆盖频率的长期趋势和变化率。从累积变化趋势来... 北极正在以全球平均水平2倍的速度变暖,而北半球中纬度冬季出现明显的变冷趋势。这种异常的气候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使用改进的快速多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提取北半球中纬度近地表气温和积雪覆盖频率的长期趋势和变化率。从累积变化趋势来看,自1990年代开始,亚欧大陆中部地区变冷,西伯利亚高压增强,积雪覆盖频率增大;但从变化速率来看,欧亚大陆中部的快速变冷和积雪覆盖频率的快速增加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代,之后变率趋缓。因此,随着变化率进一步降低,北半球中纬度冬季的快速变冷可能发展为一个短期而非长期趋势。本研究展示的近地表气温和积雪覆盖频率趋势的演化过程,对探究北半球中纬度变冷的成因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积雪覆盖频率 快速多维经验模态分解
下载PDF
利用HJ-1B遥感数据反演西北地区近地表气温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剑波 赵凯 +2 位作者 赵之重 肖志峰 钟德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45-153,共9页
近地表气温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参数,为了给农业研究提供空间上连续的气温信息,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区,利用HJ-1B数据运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TVX)反演近地表气温。首先采用修正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 近地表气温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参数,为了给农业研究提供空间上连续的气温信息,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区,利用HJ-1B数据运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TVX)反演近地表气温。首先采用修正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利用同一地区的MODIS温度产品进行了对比验证,然后利用2010年7月20日、2010年8月28日、2011年8月8日3景影像结合研究区气象站点观测的气温资料推算饱和NDVI值,最后将推算结果应用到2011年8月28日影像,利用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对TVX方法反演的气温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反演地表温度与MODIS温度产品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符合研究区的地表覆盖状况;反演气温与反演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提供比气象站点观测数据更理想的空间异质性信息;反演气温值比观测值偏高,二者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16 K,均方根误差RMSE为2.72 K。为快速有效获取大范围的气温时空信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气象 遥感 反演 近地表气温 HJ-1B 温度-植被指数方法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 被引量:19
4
作者 徐永明 覃志豪 沈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3-68,共6页
近地表气温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参数,为了给农业研究提供空间上连续的气温信息,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根据MODIS地表温度和NDVI数据运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反演了2005年全年的气温,并通过进一步去除温度-植被指数空间窗口的残余云和水体信... 近地表气温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参数,为了给农业研究提供空间上连续的气温信息,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根据MODIS地表温度和NDVI数据运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反演了2005年全年的气温,并通过进一步去除温度-植被指数空间窗口的残余云和水体信息扩大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最后利用气象站点观测气温数据对遥感反演值进行了精度验证,分析了误差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常规温度-植被指数方法的气温反演误差为2.39℃,但是只有72.23%的样本能适用该方法。在去除温度-植被指数窗口内残余云和水体信息之后,温度-植被指数方法适用样本比例提高到了80.15%,误差为2.44℃。温度-植被指数方法的反演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间窗口内植被覆盖及地表异质性的影响,在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误差明显偏低。论文提出的改进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在农田区域及农作物生长期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精度,为有效获取大范围农田气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近地表气温 反演 长江三角洲 MODIS TVX方法
下载PDF
基于ENVI-met模式的城市近地表气温模拟与分析——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祝善友 高牧原 +1 位作者 陈亭 张桂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9-507,共9页
城市不同下垫面与建筑物空间形态对近地表气温等微气候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城市气温时空变化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城市热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Geoeye-1立体影像,在建筑物高度、下垫面覆盖类型... 城市不同下垫面与建筑物空间形态对近地表气温等微气候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城市气温时空变化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城市热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Geoeye-1立体影像,在建筑物高度、下垫面覆盖类型信息提取的基础上,选择南京一中、光华东街、玄武湖、头陀岭4个区域,采用ENVI-met微气候模式,以城市基本气象站南京站的实时气象数据作为背景气象场,模拟不同区域近地表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ENVI-met模拟气温与实测值之间吻合程度较高;在空间分布上,南京一中与光华东街区域气温时空分布规律总体相似,但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使得局部区域气温变化不同,玄武湖区域气温由陆地中心向外围呈递减趋势,而头陀岭地形复杂多变,白天气温变化剧烈,夜间空间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ENVI-met模式 微气候 城市空间形态 模拟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近地表气温估算 被引量:20
6
作者 徐伟燕 孙睿 +1 位作者 金志凤 胡波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气温是各种植物生理、水文、环境等模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近地表气象参数,多年来气温数据均以气象站点资料插值得到。近年来,卫星遥感数据被用于气温估算,且精度不断提高。为研究基于MODIS数据的近地表气温估算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 气温是各种植物生理、水文、环境等模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近地表气象参数,多年来气温数据均以气象站点资料插值得到。近年来,卫星遥感数据被用于气温估算,且精度不断提高。为研究基于MODIS数据的近地表气温估算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利用33个站点2011年逐日每10 min一次的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产品及参数因子,建立了MODIS地表温度和地面观测的气温的线性关系,同时通过考虑归一化植被指数、水汽压、地表反照率、高程4个影响因子,得出了卫星过境时刻MODIS地表温度和气温的多因子估算模型;利用Zaksek等提出的基于能量平衡的遥感模型进行了气温估算,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该模型重新进行了拟合,得到近地表气温。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7、0.94、0.9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35℃、2.31℃、2.78℃,多因子估算模型得到的结果最好。同时对其分白天和夜间进行检验,二者的RMSE分别为2.27℃、1.93℃,夜间精度比白天高。对于季节的变化,秋季估算结果最好,春季次之,冬季稍差,夏季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MODIS 地表温度 遥感
下载PDF
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方法综述 被引量:4
7
作者 冷佩 廖前瑜 +1 位作者 任超 李召良 《中国农业信息》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在农业研究中,近地表气温是影响作物发育速度的关键因子。尤其是在全球气温变暖趋势下,对区域尺度气温进行实时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对目前常用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未来近地表气温... 【目的】在农业研究中,近地表气温是影响作物发育速度的关键因子。尤其是在全球气温变暖趋势下,对区域尺度气温进行实时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对目前常用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未来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方向进行展望。【方法】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近地表气温反演已成为目前获取高时间/空间分辨率区域气温的最有效方法。该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研究进展,将其归纳为4类:大气廓线外推方法、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基于数据统计的方法以及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的方法。最后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述和展望。【结果】近地表气温主要受辐射、湍流及平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准确获取近地表气温十分困难。尽管目前已有多个行之有效的遥感反演方法,但这些方法大多依赖地面辅助数据,尤其是在有云情况下,由于无法有效获取诸如地表温度和地表反照率等气温反演的重要参量,目前的方法很难有效得到应用。【结论】国内外学者针对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目前仍然缺乏独立于地面辅助数据的普适性方法。建议未来在有云条件和不同地形条件下大气辐射传输过程以及大气流动对气温影响的量化建模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提升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精度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大气廓线 TVX 数据统计 地表能量平衡
下载PDF
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分布特征及其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游婷 张华 +1 位作者 王海波 赵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5-850,共16页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其光学厚度整体呈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且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总云量整体呈-0.3%a^-1显著减少趋势,其中低云的贡献(-0.27%a^-1)最大;总云光学厚度为0~0.1 a^-1增加趋势,其中低云光学厚度(0.06 a^-1)和中低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增加趋势,而中高云光学厚度(-0.08 a^-1)和高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减少趋势。模式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云的温度效应(Cloud Effect Temperature,CET)均为负值,表现为降温效应。低云、中低云、中高云和高云的年均CET值分别为-2.9℃、-2.7℃、-2.2℃和-1.7℃。其中,低云在华北平原降温可达-5℃;中低云和中高云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降温可达-7.8℃。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2004年前(后)近地表气温呈现下降(上升)趋势,不同类型云的CET在此期间呈下降(上升)趋势,表现为云的降温效应增强(减弱)与近地表气温下降(上升)相对应,体现了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4种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都呈正相关关系。特别地,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其CET与近地表气温的相关系数高达0.63。综上,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不同,但均呈正相关关系。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可以为定量研究云反馈对区域增暖的作用以及合理预估未来区域增暖情景提供必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类型云 近地表气温 中国中东部 云的温度效应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陕西省西安市近地表气温估算 被引量:3
9
作者 冯瑞 杨丽萍 +3 位作者 侯成磊 王彤 张静 肖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人口激增,城市气候与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开展城市近地表气温遥感监测研究能够为改善城市气候、减缓热岛效应、打造适宜人居环境提供参考。针对传统气温监测方法在多因素复杂关系模拟中的局限性,以陕西省西安...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人口激增,城市气候与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开展城市近地表气温遥感监测研究能够为改善城市气候、减缓热岛效应、打造适宜人居环境提供参考。针对传统气温监测方法在多因素复杂关系模拟中的局限性,以陕西省西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可以集成多要素、学习复杂、非线性映射关系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基于Landsat 8卫星遥感数据以及SRTM高程数据相关参数的综合分析,构建多种近地表气温估算的随机森林模型,通过性能对比评估优选最佳模型,估算了2016年5月16日西安市近地表气温,分析了近地表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近地表气温影响因子中,高程对随机森林模型近地表气温估算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地表温度。所有随机森林模型训练集的判定系数(R^(2))均高于0.916,均方根误差(RMSE)均低于0.467℃,验证集判定系数均高于0.726,均方根误差均低于0.840℃;训练集判定系数均高于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均低于验证集;最优随机森林模型训练集判定系数为0.934,均方根误差为0.425℃,验证集判定系数为0.795,均方根误差为0.783℃;气温估算精度判定系数为0.792,均方根误差为1.055℃。西安市中心城区气温高于郊县区,中心城区最低气温平均值、最高气温平均值及气温平均值分别高于郊县区1.54℃、0.01℃和1.76℃。综上所述,西安市近地表气温南低北高,空间差异明显,自中心城区、郊县区至南部山区逐渐降低,呈现出显著的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随机森林 估算 地表温度 热岛效应 高程 Landsat 8 西安
下载PDF
昆仑山提孜那甫河流域2012—2016年近地表气温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从建 李伟 +2 位作者 陈伟 张子宇 陈若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68,共10页
基于典型高寒内陆河--提孜那甫河流域的6个不同海拔自设气象站的2012-2016年气温数据,分析了该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近地表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低、中、高山区均温均可被sine函数高度拟合(R^2>87%),且随海拔... 基于典型高寒内陆河--提孜那甫河流域的6个不同海拔自设气象站的2012-2016年气温数据,分析了该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近地表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低、中、高山区均温均可被sine函数高度拟合(R^2>87%),且随海拔增高气温波动减弱,时间变化延迟,气温变幅差异减小。(2)日均温与月均温最低值出现月份不同步,且这一情况在海拔相对较高区更易出现。(3)年内尺度不同区域气温空间差异:D1区(麻扎-库地)在秋、冬季最大;D3区(库地达坂-西合休)在春、夏、秋最小;D4区(西合休/库地达坂-莫木克)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D5区(莫木克-江卡)在春季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空间分异受海拔影响大。研究结果将对提高高寒山区气候特征认知及改善冰雪水循环模拟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内陆河 提孜那甫河流域 近地表气温 山区气候特征
下载PDF
多源地表温度估算近地表气温的精度对比
11
作者 许慧慧 高美玲 +1 位作者 李振洪 胡羽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8-578,共11页
气象站点稀疏会导致观测到的近地表气温空间不连续,基于地表温度数据结合辅助变量估算气温成为获取气温空间分布的有效方式。目前,已有多种地表温度产品,但鲜有研究评估多源地表温度数据在估算气温时的精度及其适用性。针对该问题,首先... 气象站点稀疏会导致观测到的近地表气温空间不连续,基于地表温度数据结合辅助变量估算气温成为获取气温空间分布的有效方式。目前,已有多种地表温度产品,但鲜有研究评估多源地表温度数据在估算气温时的精度及其适用性。针对该问题,首先,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和随机森林算法,基于Landsat、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LDAS)3种地表温度数据源估算了黄河流域近地表气温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然后,结合站点观测分析了多源地表温度估算气温的精度及适用性。结果表明,3种地表温度数据源估算夏季气温平均值时精度差异较小;对于气温极值估算,GLDAS数据显著优于MODIS和Landsat数据;每种数据源估算气温极值的精度低于其估算气温均值;此外,地表温度的时间分辨率会显著影响近地表气温的估算精度。该成果可以为长时序气温产品估算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LANDSAT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Google Earth Engine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遥感近地表气温估算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德军 祝好 +3 位作者 杨世琦 叶勤玉 何泽能 张鑫钰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8-517,共10页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考虑近地表气温与自变量之间的空间非平稳性,实现重庆市近地表气温的估算。并将估算结果与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模型(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TVX)和普通线性回归模型...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考虑近地表气温与自变量之间的空间非平稳性,实现重庆市近地表气温的估算。并将估算结果与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模型(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TVX)和普通线性回归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算法估算的近地表气温与站点实测数据空间分布趋势保持一致,但不同日期GWR算法估算的近地表气温与站点实测值间的RMSE均低于OLS和TVX算法,其中TVX算法估算值与实测值间的RMSE均值为2.83℃;OLS算法RMSE均值为1.65℃;GWR算法RMSE均值为1.58℃。此外,各验证站点处GWR算法估算的近地表气温与实测值间的差值(Temperature Deference,TD)的标准差以及绝对值的均值均小于OLS和TVX算法,体现出GWR算法在复杂地表环境下近地表气温的估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地理加权回归 多元线性回归 温度-植被指数
原文传递
中国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及其季节和类型差异 被引量:21
13
作者 江净超 刘军志 +2 位作者 秦承志 缪亚敏 朱阿兴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38-1548,共11页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推测近地表气温空间分布的重要参数。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直接使用反映对流层平均状况的单一气温直减率(0.65℃/100 m)很难表征中国近地表气温直减率的季节和类型差异。本文利用中国839个国家气象站...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推测近地表气温空间分布的重要参数。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直接使用反映对流层平均状况的单一气温直减率(0.65℃/100 m)很难表征中国近地表气温直减率的季节和类型差异。本文利用中国839个国家气象站点2000-2013年的近地表气温数据,分别在国家尺度和综合自然区划尺度上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各个季节的平均气温直减率(lr_(meanT))、平均最低气温直减率(lr_(minT))和平均最高气温直减率(lr_(maxT)),并借助空间插值算法对气温直减率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分析了其季节和类型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国家尺度上,3种气温直减率均小于0.65℃/100 m;lr_(minT)、lr_(meanT)和lr_(maxT)的季节差异分别为0.05、0.13和0.24℃/100 m,且一般有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的季节规律;春、夏、秋、冬季气温直减率的类型差异分别为0.12、0.05、0.11和0.26℃/100m,且有lr_(minT)>lr_(meanT)>lr_(maxT)的规律。(2)在综合自然区划尺度上,气温直减率大多低于0.65℃/100 m,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夏季气温直减率一般大于冬季气温直减率,季节差异大多超过0.10℃/100 m;气温直减率类型差异半数区域超过或等于0.10℃/100 m,在春、夏、秋季,半数左右的区域lrmax T>lrmin T,在冬季,多数区域的lr_(minT)>lr_(maxT),lr_(meanT)一般处于lr_(maxT)和lr_(minT)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 综合自然区划 平均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平均最高气温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白琳 徐永明 +1 位作者 何苗 李宁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0-397,共8页
近地表气温是城市热环境的重要表征,是改变和影响城区气候的重要因素。为获得空间上连续的近地表气温,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5/TM数据计算分别得到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地表反照率、不透水... 近地表气温是城市热环境的重要表征,是改变和影响城区气候的重要因素。为获得空间上连续的近地表气温,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5/TM数据计算分别得到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地表反照率、不透水面盖度,并结合气象站点气温和高程作为输入参数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反演近地表气温。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反演的近地表气温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80℃,均方根误差(RMSE)为1.06℃,与传统多元线性气温回归方法相比,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提高0.06℃和0.09℃。研究表明,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反演近地表气温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此外,对随机森林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重要性分析,地表温度对气温反演模型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随机森林
原文传递
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5
作者 祝善友 张桂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4-730,共7页
高时间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是许多陆面过程模型中非常重要的输入参数之一。在常规气象观测站点稀少或没有的情况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较高时空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估算与反演,在理论方法与业务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根据... 高时间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是许多陆面过程模型中非常重要的输入参数之一。在常规气象观测站点稀少或没有的情况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较高时空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估算与反演,在理论方法与业务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根据地表能量平衡与辐射平衡原理,在气温遥感反演物理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气温遥感反演的研究进展,主要方法可归纳为5类:单因子统计方法、多因子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和地表能量平衡方法,并从遥感反演气温的时空分辨率、反演模型中影响因子的考虑、模型的可移植性与实用性角度,讨论了已有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地表温度 遥感 反演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从建 李伟 +3 位作者 李新功 张子宇 陈若霞 陈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70-1282,共13页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西北部1951—2013年的9个标准气象站以及2012—2016年的高山自设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Tave、Tmin、Tmax)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西北部1951—2013年的9个标准气象站以及2012—2016年的高山自设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Tave、Tmin、Tmax)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LRTave、LRTmin、LRTmax)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随高程增大有显著下降趋势。研究区两个区域的LRTave、LRTmin、LRTmax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基于气象站的LRTave、LRTmin高于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其中LRTmin差异最为显著,而LRTmax空间差异较小。2)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象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高、夏季较高、冬季低,而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其中气象站LRTmax在四季中的差异最显著,而高山观测站的LRTmin的季节差异最大。高山观测站的气温直减率在4—9月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值。3)青藏高原西北部LRTave、LRTmin在气温突变年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LRTmax无显著的变化。其中,在气温突变年之后,LRTave、LRTmin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LRTave、LRTmin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显著,而LRTmax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显著。研究将有效改善青藏高原西北部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响应等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 青藏高原西北部 平均气温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原文传递
结合HASM和GWR方法的省级尺度近地表气温估算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佳 赵亚鹏 +1 位作者 岳天祥 卢涛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98-2107,共10页
卫星遥感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可用于近地表气温的估算,但现有方法的估算精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获取空间上连续且精度较高的近地表气温,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首次将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用于遥感和气温实测数据的融合,并将综合了... 卫星遥感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可用于近地表气温的估算,但现有方法的估算精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获取空间上连续且精度较高的近地表气温,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首次将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用于遥感和气温实测数据的融合,并将综合了气温、地表温度、海拔、坡度、坡向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拟合结果作为HASM模型的初始温度场,进而采用此种结合HASM和GWR的求解算法(HASM-GWR),融合MOD11C3地表温度产品与190个气象台站的气温实测数据,开展省级尺度近地表气温估算,并通过比较HASM-GWR、GWR以及普通线性回归(OLS)3种方法的估算精度,评估各模型对近地表气温的估算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估算模型,采用HASM-GWR数据融合方法能有效提高近地表气温的估算精度。采用该方法的近地表气温估算残差,72%介于-1~1℃,90%介于-2~2℃;且与GWR和OLS模型相比,估算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25.42%和3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卫星遥感数据 高精度曲面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普通线性回归模型 数据融合 精度 四川省
原文传递
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的遥感反演及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海日古丽·纳麦提 玉素甫江·如素力 +1 位作者 玛地尼亚提·地里夏提 肉克亚木·艾克木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96,共8页
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研究提供可靠、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数据源,该文以气象站气温数据、再分析气温数据以及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反演了近地表气温并进行精度验证。在此基础上,揭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 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研究提供可靠、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数据源,该文以气象站气温数据、再分析气温数据以及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反演了近地表气温并进行精度验证。在此基础上,揭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反演精度与实测值相近,且精度较好。②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呈四周高,中部低,平原区高,丘陵、山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年际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年内呈周期性单峰变化的趋势。③2001-2016年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以不显著增加为主,占显著降低的区域甚少。研究结果证明用多元回归模型可以提高近地表气温的遥感反演精度,为今后近地表气温研究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数据及其获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天山中段 多元回归模型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气温分析及地表模拟
19
作者 蔡慧雯 韩帆 《中国新通信》 2019年第10期80-81,共2页
本文以遥感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结合MODIS表面覆盖类型数据。对北京市地表温度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三维建模,模拟城市温度分布可视化。结果表明,北京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本次研究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地表温度,实现地表温度和近... 本文以遥感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结合MODIS表面覆盖类型数据。对北京市地表温度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三维建模,模拟城市温度分布可视化。结果表明,北京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本次研究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地表温度,实现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的回归模型,结合表面温度及其分布规律,探讨了近地表温度的反演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遥感反演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的剧烈变化对深圳市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连婧慧 王钧 曾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2-700,共9页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得到1986年和2011年深圳市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采用中尺度气候模式WRF/UCM,在较高分辨率的地形资料和城市冠层参数支持下,将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作为模式强迫参量,分别进行两组数值模拟试验。将模拟结果与自...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得到1986年和2011年深圳市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采用中尺度气候模式WRF/UCM,在较高分辨率的地形资料和城市冠层参数支持下,将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作为模式强迫参量,分别进行两组数值模拟试验。将模拟结果与自动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和验证,发现WRF模式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深圳市月平均气温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986—2011年,深圳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发生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近地表气温整体上呈现增高趋势。其中,7月增温幅度(0.91℃)普遍大于1月(0.42℃),各种自然植被覆盖型用地转变成城镇建设用地的升温幅度大多为0.70~1.57℃。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导致地表反照率减小,净辐射和感热通量增加,潜热交换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UCM模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近地表气温 深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