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整合模式对近视前期双眼及单眼调节能力的研究
1
作者 刘冰 韩翠平 +1 位作者 李智深 陈豪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58-161,共4页
目的:比较正常组、近视前期组、轻度近视组的双眼及单眼调节功能,研究近视前期组调节功能的特征,为延迟/阻止近视的发生,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横断面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10/2023-02学校视力筛查提示视力异常和/或高... 目的:比较正常组、近视前期组、轻度近视组的双眼及单眼调节功能,研究近视前期组调节功能的特征,为延迟/阻止近视的发生,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横断面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10/2023-02学校视力筛查提示视力异常和/或高危,转诊至翠竹街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复查的儿童179人,其中男92人,女87人,年龄6-12(平均8.55±1.66)岁。根据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度数分为:正常组(+0.75 D<SE≤+2.00 D)、近视前期组(-0.50 D<SE≤+0.75 D)、轻度近视组(-3.00 D≤SE≤-0.50 D),双眼近视分组以屈光度数低的眼定义组别。检查双眼的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灵活度(AF),单眼的AF、调节幅度(AA)等。比较不同组别年龄、双眼及单眼调节功能。结果:不同组间性别构成比无差异(χ2=0.167,P=0.920)。正常组和近视前期组年龄无差异(P=0.310),轻度近视组和正常组、近视前期组有差异(P=0.018、<0.01);双眼NRA、PRA、AF正常组和近视前期组均有差异(P<0.01),近视前期组和轻度近视组均无差异(P>0.05)。单眼AF在正常组与近视前期组均有差异(P<0.01),在近视前期和轻度近视组中均无差异(P>0.05);单眼AA在各组中均有差异(P<0.05)。结论:近视前期屈光度数在正常范围,双眼的NRA、PRA,单眼、双眼的AF已经显著下降,降至与轻度近视组无明显差异;单眼的AA在近视前期已经下降,和轻度近视组有明显差异。对近视前期儿童应进行调节功能检查,将异常的视功能通过视觉训练恢复或许是防控近视前期进展到近视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近视前期 青少年 调节 视功能
下载PDF
SPOT屈光筛查仪在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中的应用
2
作者 黄丹 陈吉 +5 位作者 颜琪 李蕊 吴竹健 竺慧 张佩斌 刘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907-912,共6页
目的:分析SPOT屈光筛查仪检测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准确性,并计算其筛查近视及近视前期的最佳转诊标准。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就诊的学龄前儿童。使用屈光筛查仪和睫状肌麻痹检... 目的:分析SPOT屈光筛查仪检测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准确性,并计算其筛查近视及近视前期的最佳转诊标准。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就诊的学龄前儿童。使用屈光筛查仪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法分别获取受检儿童的屈光度数值。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共纳入812名儿童,年龄(4.2±1.0)岁,男404名,女408名;近视儿童94名(11.6%),近视前期儿童232名(28.6%)。屈光筛查仪较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低估等效球镜度(SE)(+0.25 D vs.+1.12 D,Z=-20.22,P<0.001),其筛查近视的最佳转诊标准为≤-0.50 D,敏感度91.49%,特异度88.58%,约登指数0.80;筛查近视前期的最佳转诊标准为≤0 D,敏感度69.63%,特异度81.07%,约登指数0.51。结论:SPOT屈光筛查仪可能低估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其检测近视及近视前期的最佳转诊标准分别为≤-0.50 D和≤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近视前期 学龄前儿童 屈光筛查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