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文连动式结构英译策略研究--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为例
1
作者 黄阳 张杏玲 《新潮电子》 2023年第12期232-234,共3页
中文连动式结构的概念最早是由赵元任在1948年的《国语入门》一书中提出的。汉语句子中一个主语可以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作谓语;它们之间不用关联词连接,但在意义上都与同一主语形成主谓关系,而且动词互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中文连动式结构的概念最早是由赵元任在1948年的《国语入门》一书中提出的。汉语句子中一个主语可以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作谓语;它们之间不用关联词连接,但在意义上都与同一主语形成主谓关系,而且动词互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句子中这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称作中文连动式,这反映了动词在汉语句子中的高使用频率,而在英语中则相反。作为一种意合语言,汉语的句子往往包含几个动词,它们共用一个主语,而英语作为一种形合语言,更注重句法规则,多用名词,少用动词来体现形式。这种动词使用上的差异给中文连动式的英译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连动式 英译策略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为例
下载PDF
连动式在英译汉中的运用探索
2
作者 王楠 《新潮电子》 2023年第10期271-273,共3页
翻译是一项系统的语言工作,实践中,要考虑的不仅是文体,段落,更应该细致地分析和判断句子、词、甚至词根,只有这样一丝不苟,步步为营,才能译出比较好的文本。本文主要从句子层面分析,如何将英语句子的动词译成地道的汉语连动式。
关键词 英译汉 句子 连动式
下载PDF
兼语式是一种句法连动式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街生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8,共7页
本文从小句结合入手,通过变换分析法说明为什么兼语式应是一种句法连动式,并以此解释兼语式中V1的语法化及其它形式特征。我们认为,汉语中存在S(Sam e)S(Sub ject)和D(D instinct)S(Sub ject)两种句法连动式,两种连动式之间存在过渡区... 本文从小句结合入手,通过变换分析法说明为什么兼语式应是一种句法连动式,并以此解释兼语式中V1的语法化及其它形式特征。我们认为,汉语中存在S(Sam e)S(Sub ject)和D(D instinct)S(Sub ject)两种句法连动式,两种连动式之间存在过渡区域。汉语是一种连动型语言,连动式是汉语的类型学特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语 句法连动式 词汇连动式 小句结合
原文传递
汉语连动式双音词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武文杰 徐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29,共4页
通过对汉语高频连动式双音词的研究发现,连动式双音词内两个动词性语素具有不同的论元结构特征。根据论元的数量,连动关系可分为以下类型:包含一个论元的、包含两个论元的、包含三个论元的。其中,包含两个论元的连动关系可细分为3个小类... 通过对汉语高频连动式双音词的研究发现,连动式双音词内两个动词性语素具有不同的论元结构特征。根据论元的数量,连动关系可分为以下类型:包含一个论元的、包含两个论元的、包含三个论元的。其中,包含两个论元的连动关系可细分为3个小类,包含三个论元的连动关系细分为7个小类,而且词语的数量分布与子类型数量分布之间不具有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连动式 双音词 论元结构 结构特征
下载PDF
从句法结构看复合词中的一种新的构词方式——连动式构词 被引量:18
5
作者 饶勤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5-16,共2页
很多的语法学家都认为,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陆志韦先生就谈到:“一个语言片段的内部结构有种种类型,一个类型,单就它的各部分的关系来说,可以是构词法和造句法共有的”。张志公先生也谈到:“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组合... 很多的语法学家都认为,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陆志韦先生就谈到:“一个语言片段的内部结构有种种类型,一个类型,单就它的各部分的关系来说,可以是构词法和造句法共有的”。张志公先生也谈到:“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组合具有一致性”。王勤、武占坤谈得就更加明确:“句法构词是现代汉语构词法中的主要构词类型”。一般说来,现代汉语复合法构词中,语素和语素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偏正、支配、补充、陈述等,这里要讨论的是,两个语素之间表现出一种连动关系,比如:“验收”、“离休”,它们之间不是联合、修饰、支配的关系,也不是补充、陈述的关系,而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后顺序,“验收”是经过检验才接收,“离休”是先离开岗位然后休息。这些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是动词性的,如果用V<sub>1</sub>和V<sub>2</sub>分别代替这两个动词性语素,则V<sub>1</sub>先于V<sub>2</sub>发生,V<sub>2</sub>是V<sub>1</sub>的后续动作。比如“认领”,“认”是先行动作,“领”是后续动作,“撤换”也是如此,“撤”先发生然后才“换”。那么“批阅”能不能看成是连动关系呢?虽然它也是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却没有逻辑上的先后次序,就是说V<sub>1</sub>“批”应该发生在V<sub>2</sub>“阅”之后,至少也得是同时进行,可是并没有“阅批”的说法,因此“批阅”不是连动式构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动式 构词方 从句 动词性语素 复合词 支配 补充 连动关系 偏正 现代汉语
原文传递
论连动式中的语序-时序对应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亚非 麦迪森 《语言科学》 2007年第6期3-10,共8页
形式语法对语序的解释能力来自于其内在结构上的不对称。文章证明,把这种结构性的非对称应用于连动式中的语序-时序对应现象,充其量只能处理小部分的语料。因此自然语言中至少应该包含两种本质不同但共存的语序机制:源于非对称结构的先... 形式语法对语序的解释能力来自于其内在结构上的不对称。文章证明,把这种结构性的非对称应用于连动式中的语序-时序对应现象,充其量只能处理小部分的语料。因此自然语言中至少应该包含两种本质不同但共存的语序机制:源于非对称结构的先后顺序和语序与数个被描写事件的时间顺序的直接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序-时序对应 结构的非对称性 连动式 语序
下载PDF
连动式VP聚合语义的逻辑表述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可胜 贾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41,共6页
VP聚合语义是指当VP表示事件类时的语义表现,按照常规的"一阶谓词逻辑+事件语义学"的形式化方法,这类语义很难处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借鉴对NP聚合语义的处理方式,即采用多体语义模型,引入集群事件个体来表征事件类,同时... VP聚合语义是指当VP表示事件类时的语义表现,按照常规的"一阶谓词逻辑+事件语义学"的形式化方法,这类语义很难处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借鉴对NP聚合语义的处理方式,即采用多体语义模型,引入集群事件个体来表征事件类,同时定义一些新的关系谓词,并依据区间语义学定义相关的算子,从而达到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充分地表述连动式中事件类和事件例的不同语义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语义学 聚合语义 连动式 语义计算
下载PDF
论两汉时期趋向连动式向动趋式的发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魏兆惠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动趋式是趋向连动式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变化而来的。《左传》中趋向连动式已经以趋向动词位于动词之后占优势。西汉时期的变化是动词和后面的趋向动词之间的插入成分大大减少,使二者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后带宾语的情况也大大增加,... 动趋式是趋向连动式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变化而来的。《左传》中趋向连动式已经以趋向动词位于动词之后占优势。西汉时期的变化是动词和后面的趋向动词之间的插入成分大大减少,使二者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后带宾语的情况也大大增加,东汉时期“动词+趋向动词+施事宾语”这种全新的语法形式标志着动趋式的真正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东汉 趋向连动式 动趋
下载PDF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铁根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2期14-18,共5页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李铁根本文考察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①。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一、“了”、“着”、“过”的单用1...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李铁根本文考察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①。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一、“了”、“着”、“过”的单用1.1“V1”中的“了、着、过”“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 连动式 “了” 述宾短语 “过” 述补短语 《白鹿原》 《南泥湾》 单个动词 句子的理解策略
原文传递
试论上古汉语连动式中的连词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兆惠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71,共4页
上古汉语连词用于连动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从《尚书》到《左传》到《史记》,连词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连动式中连词的使用频率则经历了从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连词在上古连动式有语法、语用和语义三个方面的功用,其使用频率的变化... 上古汉语连词用于连动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从《尚书》到《左传》到《史记》,连词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连动式中连词的使用频率则经历了从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连词在上古连动式有语法、语用和语义三个方面的功用,其使用频率的变化则存在连动式语法化等方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连动式 连词 功用 语法化
下载PDF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环海 甘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9-63,共5页
连动式结构在汉语中很普遍,也是世界语言中一种广泛存在的语法结构,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充满矛盾与争议。现就现代汉语连动式的命名、存废、分类等三个方面进行述评,力图展示半个多世纪的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貌。
关键词 连动式 命名 存废 分类 现代汉语
下载PDF
从《史记》用例看连动式的由来及其发展状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章新传 吴立 牟玉华 《新余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0-64,共5页
西汉是连动式及其相关句式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在对西汉经典巨著《史记》作专书考察和定性分析后发现,其用例能够显示出连动式的由来(相关复句经由语法顺裁而成)及其在向动结式发展进程中的状态(绝大部分尚未发展动结式,当然,此时也已... 西汉是连动式及其相关句式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在对西汉经典巨著《史记》作专书考察和定性分析后发现,其用例能够显示出连动式的由来(相关复句经由语法顺裁而成)及其在向动结式发展进程中的状态(绝大部分尚未发展动结式,当然,此时也已具备了动结式产生的基础,也有个别连动式已然发展成为动结式)。《史记》连动式相关用例的史料价值由此也得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用例 连动式 动结 由来 发展状态
下载PDF
连动式在汉语中的地位及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增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57-62,共6页
动词连用是汉语一种重要的语言机制,它与汉语语法体系相适应,可以弥补汉语词汇方面的不足,并发挥类似非连动语言中的功能成分的作用,是汉语语法自我调整、自主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结构,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促动的结果。
关键词 连动式 汉语语言体系 语言的文化性
下载PDF
《左传》的趋向连动式及其与动趋式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兆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趋向连动式是含有趋向动词的连动式,它是贯穿古今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句法现象。《左传》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有的和现代汉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已经非常接近。从趋向动词在连动式中的位置看,部分趋向连动式已经初步具备了语... 趋向连动式是含有趋向动词的连动式,它是贯穿古今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句法现象。《左传》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有的和现代汉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已经非常接近。从趋向动词在连动式中的位置看,部分趋向连动式已经初步具备了语法化为动趋式的条件;但是从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真正的动趋式还没有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趋向连动式 动趋 句法 语法
下载PDF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时态标记“着”与连动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淑梅 杨凯 张志华 《孝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8-31,共4页
时态标记"着"与连动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着"在连动式中的隐现条件;第二,"着"与连动式中动作的时间顺序;第三,"着"对连动式语意诠释的影响。汉语时态标记"着"除了与连动式中的第... 时态标记"着"与连动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着"在连动式中的隐现条件;第二,"着"与连动式中动作的时间顺序;第三,"着"对连动式语意诠释的影响。汉语时态标记"着"除了与连动式中的第一个动词的类型有关之外,还必须考虑连动式中两个动作进行的时间顺序以及影响连动式的语意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时态标记 连动式
下载PDF
秦汉时期汉语连动式及类型学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兆惠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9-181,共3页
连动式是汉语的特色句式之一。秦汉时期汉语的连动式经历了连词从《尚书》时期的较少使用到《左传》时期的大量使用再到《史记》时期的较少使用这样一个过程,介词的产生、动趋式和动结式的出现都对其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 连动式是汉语的特色句式之一。秦汉时期汉语的连动式经历了连词从《尚书》时期的较少使用到《左传》时期的大量使用再到《史记》时期的较少使用这样一个过程,介词的产生、动趋式和动结式的出现都对其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可知汉语的一些亲属语言、方言以及非洲的一些孤立语和秦汉连动式有着相似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汉语 连动式 类型学考察
下载PDF
再论连动式中的语序—时序对应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永忠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1-18,共8页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所谓的连动式中的语序—时序对应问题进行了分析,对Baker(1989)的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证明形式语法对连动结构的句法结构和词法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一对语序的解释力正是来自于各个成分在深层结构上的不对称。连...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所谓的连动式中的语序—时序对应问题进行了分析,对Baker(1989)的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证明形式语法对连动结构的句法结构和词法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一对语序的解释力正是来自于各个成分在深层结构上的不对称。连动结构可以被视为一个以V1为核心的动补结构,V2充其量只是V1或VP1的补足语,表示结果、状态或目的。V1在语序上先于V2,在句法结构位置上高于V2,处于主导地位,因而处于主谓词位置,V1或VP1非对称性成分统制V2或VP2。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连动结构中V1和V2在结构位置上的问题,从而否定了李亚非(2007)的论断,即形式语法充其量只能解释小部分连动结构语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序-时序对应 非对称性成分统制 连动式 语序 动补结构
下载PDF
从汉语连动式结构的英译看汉英句子主谓关系的差异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晓媛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4-68,共5页
连动式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谓语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句法。相比而言,英语句法中不论一个句子多长,在没有任何纽带连接的情况下只能存在一个谓语动词,句中的其他动词要以非谓语动词形式存在,或者将句中含有动词的结构转换成介词结构、... 连动式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谓语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句法。相比而言,英语句法中不论一个句子多长,在没有任何纽带连接的情况下只能存在一个谓语动词,句中的其他动词要以非谓语动词形式存在,或者将句中含有动词的结构转换成介词结构、从句等形式。文中阐述了连动结构中主谓关系,连动关系,以及连动结构的英译表达策略。通过对比汉语连动式结构的谓语构成关系和主谓关系,着眼于汉英句子主谓关系的差异。汉语的主谓关系相对比较松散,而英语的主谓关系严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动式结构 英译 主谓关系
下载PDF
认知语法关照下的汉语连动式语义融合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恩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66-68,共3页
文章通过对连动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发现:一个连动式"NP+VP1+VP2"所表达的语义是其组成成分"[NP+VP1]"与"[NP+VP2]"两部分语义的联结。"[NP+VP1]"与"[NP+VP2]"的联结是通过NP的语... 文章通过对连动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发现:一个连动式"NP+VP1+VP2"所表达的语义是其组成成分"[NP+VP1]"与"[NP+VP2]"两部分语义的联结。"[NP+VP1]"与"[NP+VP2]"的联结是通过NP的语义重合实现的,其联结的过程就是同一个自主成分NP对不同的依存成分VP1和VP2凸显的次结构射体进行阐释的过程。自主/依存联结是"[NP+VP1]"和"[NP+VP2]"联结的认知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动式 自主/依存联结 语义重合
下载PDF
现代汉语连动式的句法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甘露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0-82,共3页
连动式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句式。以往对连动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连动式是否应该取消,以及连动式的语义特点、语义类型等。曾经从连动式的表层结构入手,深入到深层结构,对连动式的结构特点进行过研究,而从连动式的句法结构对连... 连动式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句式。以往对连动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连动式是否应该取消,以及连动式的语义特点、语义类型等。曾经从连动式的表层结构入手,深入到深层结构,对连动式的结构特点进行过研究,而从连动式的句法结构对连动式做一些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动式 句法 动词连用 有界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