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现况
1
作者 郑启昌 胡佑华 姚志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9-21,共3页
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40年代初,欧美出现Dragstedt式(1943年)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迷走神经切断术60年代在国内应用于临床.Burge(1960年)和Criffith(1962年)相继提出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olle和Hunt(1967年)... 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40年代初,欧美出现Dragstedt式(1943年)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迷走神经切断术60年代在国内应用于临床.Burge(1960年)和Criffith(1962年)相继提出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olle和Hunt(1967年)等主张施行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Taylor(1982年)报道了将胃小弯浆肌层切开的迷走神经切断术,Richter则提出在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同时,将幽门窦部粘膜整块切除.近年来,人们对该术式仍有新的研究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 消化性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超微结构 高选迷切术 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 胃酸分泌 并发症 迷走神经 手术适应症
下载PDF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抑制腹腔给予LPS诱导的延髓内脏带内Fos表达 被引量:28
2
作者 杨志军 饶志仁 +1 位作者 邱建勇 鞠躬 《解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1,I001,共5页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在免疫系统至延髓内脏带 (MVZ)通路中的可能性。 方法 对雄性 SD大鼠行膈下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或假切断手术 ,存活 4周后再经腹膜腔注入免疫刺激剂脂多糖 (L PS)或无菌生理盐水(NS) ,3h后处死 ,用免疫组织化学 AB...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在免疫系统至延髓内脏带 (MVZ)通路中的可能性。 方法 对雄性 SD大鼠行膈下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或假切断手术 ,存活 4周后再经腹膜腔注入免疫刺激剂脂多糖 (L PS)或无菌生理盐水(NS) ,3h后处死 ,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对 MVZ进行 Fos染色。 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腹腔给予 L PS后 ,MVZ可发现大量 Fos表达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组大鼠腹腔给予 L PS后 ,MVZ内的 Fos表达量则明显减少。 结论 迷走神经参与外周免疫信息向中枢的传递 ,外周免疫信息可经迷走神经传至 MVZ,MVZ是“免疫 -脑通讯”的中继站 ,机体内存在“迷走神经→ MVZ”神经免疫调节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内脏带 膈下 迷走神经切断 FOS 脂多糖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被引量:10
3
作者 蔡逊 卢绮萍 +1 位作者 曹廷加 曹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889-891,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LHSV )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操作要点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腹腔镜下修补溃疡穿孔 ,超声刀游离胃迷走神经并进行高选择性切断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 2 0例。结果  2 0例患者均获得...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LHSV )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操作要点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腹腔镜下修补溃疡穿孔 ,超声刀游离胃迷走神经并进行高选择性切断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 2 0例。结果  2 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 ,无中转开腹手术者。术后 15例溃疡症状消失 ,半年复查胃镜示溃疡已经愈合 ;5例病人术后溃疡症状明显减轻 ,易为药物治疗控制。结论 LHSV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效果好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外科学 消化道性溃疡穿孔/外科学 腹腔镜术 迷走神经切断
下载PDF
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与传统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宏 鲁鹤臻 +3 位作者 李志宏 王凯忠 任平 付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LNF)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LNFHSV)与传统LNF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效果,为LNFHSV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实施LNFHSV的GERD 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实施LNF的36例GERD患... 目的:比较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LNF)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LNFHSV)与传统LNF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效果,为LNFHSV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实施LNFHSV的GERD 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实施LNF的36例GERD患者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和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烧心严重程度评分和术后Demeester评分等临床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和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FHSV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LNF组(P<0.05);LNFHSV组患者术后烧心严重程度评分和Demeester评分明显优于LNF组(P<0.05)。结论:LNFHSV是治疗GERD,尤其是伴有高胃酸分泌的GERD患者的有效手术方式,其治疗效果优于L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 胃食管返流性疾病 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
下载PDF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降低LPS所致大鼠发热及室旁核神经元放电频率 被引量:3
5
作者 路秀英 杨贵贞 +1 位作者 姜文 黄民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是否可以作为LPS信息由外周组织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桥梁。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 ,实验组为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并给予LPS组 ,三个对照组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 ,假手术LPS组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生理盐水组。用数字体...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是否可以作为LPS信息由外周组织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桥梁。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 ,实验组为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并给予LPS组 ,三个对照组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 ,假手术LPS组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生理盐水组。用数字体温检测仪测定大鼠体温。用玻璃微电极记录正常大鼠和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大鼠给予LPS前后下丘脑室旁核的单位放电。结果 :体温变化 :实验组大鼠体温变化值与假手术LPS组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5 )。单位放电变化 :正常大鼠给予LPS后室旁核单位放电放电频率明显增加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大鼠给予LPS后室旁核单位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 LPS 大鼠 发热 室旁核神经元放电频率 传递路径 免疫应答
下载PDF
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跃东 魏琪 +2 位作者 袁晓明 蔡秀军 张强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9年第2期54-55,共2页
该文报道了6例十二指肠溃疡行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初步体会。1995年11月~1997年3月,行腹腔镜迷走神经后干切断和前干高选择性切断5例,行腹腔镜迷走神经前后干高选择性切断1例。平均手术时间3.75h,术后24~... 该文报道了6例十二指肠溃疡行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初步体会。1995年11月~1997年3月,行腹腔镜迷走神经后干切断和前干高选择性切断5例,行腹腔镜迷走神经前后干高选择性切断1例。平均手术时间3.75h,术后24~36h进食流质,术后3~5d出院。术后随访1年,1例溃疡复发。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具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 十二指肠溃疡
下载PDF
改良Goligher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病:附217例报告 被引量:5
7
作者 郑英键 王文龙 +1 位作者 尹美蓉 全国梁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483-485,共3页
目的 探讨改良Goligher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MGHSV )治疗各种类型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975~ 1992年施行MGHSV术的 2 17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 2 0 9例获得随访 ... 目的 探讨改良Goligher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MGHSV )治疗各种类型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975~ 1992年施行MGHSV术的 2 17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 2 0 9例获得随访 ,随访率达 96.3 % ;随访时间 10~ 2 0(平均 14 )年。术后疗效按Visick分级 ,无并发症十二指肠溃疡组中I~II级 15 4例 ( 86.1% ) ,III级12例 ( 6.7% ) ,IV级 13例 ( 7.3 % ) ;有并发症十二指肠溃疡组中I~II级 3 2例 ( 84.2 % ) ,III级 4例( 10 .5 % ) ,IV级 2例 ( 5 .3 % )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两组均取得理想疗效。结论 MGHSV对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的处理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远期疗效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外科学 迷走神经切断 胃近端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联合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兴武 王幼黎 +3 位作者 王建华 王旗 杨毅 张家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0期997-998,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联合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近期疗效。方法腹腔镜下修补溃疡穿孔,电刀游离迷走神经并进行高选择性切断。结果15例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量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联合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近期疗效。方法腹腔镜下修补溃疡穿孔,电刀游离迷走神经并进行高选择性切断。结果15例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量150-300 ml,平均225 ml。15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9个月,13例术后1年复查胃镜溃疡消失,1例术后2年出现幽门梗阻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术后3年溃疡复发,经口服药物治疗易控制。结论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联合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肯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
下载PDF
预先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对高湿热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秦明 饶志仁 +5 位作者 王景杰 赵曙光 杨琦 刘震雄 王旭霞 黄裕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985-987,共3页
目的探讨高湿热环境下迷走神经在大鼠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高湿热应激组(应激组)、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应激组(迷走组)、假手术后+应激组(假手术组),每组8只。应用放免分析法和生化法测定各... 目的探讨高湿热环境下迷走神经在大鼠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高湿热应激组(应激组)、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应激组(迷走组)、假手术后+应激组(假手术组),每组8只。应用放免分析法和生化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Gastrins,Gas)、血浆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并计算胃酸分泌及溃疡指数(UI)。结果高湿热应激后大鼠出现应激性溃疡,溃疡指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且胃内胃液酸度明显上升(P<0.01),血清Gas含量明显上升(P<0.01),血浆PGE2和NO含量明显下降(P<0.01)。而迷走组溃疡指数较应激组明显降低(P<0.01);胃内胃液酸度明显降低(P<0.01),血清Gas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浆PGE2和NO含量增加(P<0.05)。假手术组与应激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湿热环境可造成大鼠应激性溃疡,其机制与促进胃酸分泌及减少PGE2和NO的分泌有关;切断迷走神经可减轻高湿热应激致胃黏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 高湿热环境 应激 胃酸 胃肠激素
下载PDF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对条件性味觉厌恶大鼠脑内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海艳 孔祥玉 白文忠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1-624,627,共5页
目的:探讨膈下迷走神经切断与条件性味觉厌恶(CTA)对大鼠脑内Fos表达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TA迷走神经切断组、CTA假手术组、正常迷走神经切断组和正常假手术组,对各组大鼠施予口腔插管手术,向2个CTA组... 目的:探讨膈下迷走神经切断与条件性味觉厌恶(CTA)对大鼠脑内Fos表达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TA迷走神经切断组、CTA假手术组、正常迷走神经切断组和正常假手术组,对各组大鼠施予口腔插管手术,向2个CTA组大鼠口腔内给以蔗糖溶液联合腹腔注射使其获得CTA,于膈下切断迷走神经,然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建立CTA使中缝苍白核(RPa)内Fos表达水平升高,且与切断迷走神经无关;建立CTA和迷走神经切断均可使孤束核内侧部(SolM)Fos表达水平升高;迷走神经切断使臂旁核中央外侧亚核(cls)内Fos表达水平升高,但与CTA无关;CTA与迷走神经切断对SolM和cls内Fos表达水平存在交互作用,迷走神经切断使对照组大鼠的Fos表达水平升高,但对获得CTA大鼠无影响。结论:大鼠获得CTA后,条件性味觉刺激可诱导RPa和SolM内Fos表达水平升高,且不依赖于迷走神经传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切断 条件性味觉厌恶 FOS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过敏性哮喘大鼠延髓内脏带、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的Fos蛋白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玲 杨志军 +2 位作者 何井华 刘敏 金发光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176-1178,共3页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状态下迷走神经向脑传递免疫信息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哮喘模型 ,在致敏状态下切断或假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 ,术后 2周用卵蛋白经呼吸道激发大鼠哮喘发作 ,2h后处死动物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延髓内脏带、...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状态下迷走神经向脑传递免疫信息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哮喘模型 ,在致敏状态下切断或假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 ,术后 2周用卵蛋白经呼吸道激发大鼠哮喘发作 ,2h后处死动物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延髓内脏带、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激发后 ,延髓内脏带、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可发现大量Fos蛋白表达 ;手术组大鼠上述核团内的Fos蛋白表达量则明显减少。结论 迷走神经在支气管哮喘免疫应答中 ,可能是传递呼吸道免疫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切断 过敏性哮喘 大鼠 延髓内脏带 下丘脑室旁核 视上核 FOS蛋白 支气管哮喘
下载PDF
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君雪 徐俊华 吴肇汉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7-18,共2页
该研究选择10例男性病人,平均年龄34岁,具有典型溃疡病史10年以上且反复消化道出血,行Taylor's手术。手术前后作胃液分析及胃排空试验。手术关键:采用带气囊胃管在食道上下移动以利定位;将高位胃小弯向左侧牵拉以暴... 该研究选择10例男性病人,平均年龄34岁,具有典型溃疡病史10年以上且反复消化道出血,行Taylor's手术。手术前后作胃液分析及胃排空试验。手术关键:采用带气囊胃管在食道上下移动以利定位;将高位胃小弯向左侧牵拉以暴露食道右后侧壁,游离出迷走神经后干,切取1cm送病理。采用Endo一GIA35mm腔内线型切割吻合器分次钳闭,完成胃小弯前壁浆肌层切开缝合。术后近期观察:所有病例症状明显改善,均停止服药,体重增加。恢复工作。胃液分析平均BA0,MAO,PAO由术前6.0,18.5,23.8降至术后2.8,7.8,11.5mE9p<0.01)。胃半排期由术前46.1min延长至术后77.2min(P<0.01),胃镜随访7例溃疡愈合,2例缩小。可以认为腹腔镜Taylo's术对病人损伤小,近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迷走神经切断 十二指肠溃疡 治疗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切断后大鼠心房室结区神经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和明 王健本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56-363,T006,共9页
切断大鼠颈部一侧迷走神经后,用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定量观察了心房室结(AVN)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同时用生物化学法测定了AV... 切断大鼠颈部一侧迷走神经后,用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定量观察了心房室结(AVN)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同时用生物化学法测定了AVN区AChE、去甲肾上腺素(NA)的含量。并用逐步回归分析了各递质间的相互关系。本实验发现:AVN区有NPY、VIP、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图像分析表明,左侧或右侧迷走神经切断5d后AVN区NPY和VIP明显减少,而CGRP变化不显著,图像分析和生物化学测定同时表明单侧迷走神经切断未引起AVN区AChE含量显著变化。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PY对VIP和CGRP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果提示:1.AVN区存在多种内源性神经肽,可能在房室传导中起调制作用;2.单侧迷走神经切断可引起房室结区多种神经肽的变化;3.在AVN区多种递质的变化中NPY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实验表明心脏功能的调节是多因素的,神经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房室结 神经支配 迷走神经切断
原文传递
腹腔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徐稳深 邓剑 胡斌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3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4~2009年腹腔镜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球部穿孔或内科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球部溃汤18例。结果随诊8月到5年,其中17例未见有溃疡复发,... 目的探讨腹腔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4~2009年腹腔镜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球部穿孔或内科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球部溃汤18例。结果随诊8月到5年,其中17例未见有溃疡复发,1例胃镜检查时有十二指肠球部炎症,I度糜烂。结论腹腔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创伤少,病人恢复快,术后病人疗效理想。选择合适病例,正确的手术操作,是合适用于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高选择性 迷走神经切断 十二指肠溃疡
下载PDF
腹腔镜下迷走神经切断加溃疡穿孔粘堵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8例报告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勇 李征宇 +1 位作者 郭艳霞 孙学锋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82-283,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溃疡穿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明胶海绵卷成锥体检,尖端塞入穿孔,基底部稍高于浆膜面,均匀滴入生物蛋白胶1.0~1.5ml在明胶海绵栓及其周围,采用Hill术式,切断迷走神经后干和高选择性切断前干。结果:全...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溃疡穿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明胶海绵卷成锥体检,尖端塞入穿孔,基底部稍高于浆膜面,均匀滴入生物蛋白胶1.0~1.5ml在明胶海绵栓及其周围,采用Hill术式,切断迷走神经后干和高选择性切断前干。结果:全部病例术后8~9d痊愈出院。全部随访复查胃镜检查渍疡面愈合情况,38例中36例溃疡面愈合,另2例给予内科药物治疗痊愈。结论:腹腔镜下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加溃疡穿孔粘堵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疗效可靠,创伤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溃疡 穿孔 迷走神经切断
下载PDF
大鼠心包腔内注射辣椒素诱发c-Fos在孤束核内的表达及迷走神经切断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晓华 韩曼 杜剑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1-454,459,共5页
目的探讨心包内注射辣椒素诱发的c-Fos在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内的表达,以阐明NTS内的亚核及迷走传入神经在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溶媒注射组、辣椒素... 目的探讨心包内注射辣椒素诱发的c-Fos在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内的表达,以阐明NTS内的亚核及迷走传入神经在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溶媒注射组、辣椒素注射组和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切断加辣椒素注射组;心包内注射的同时,记录心脏伤害性刺激诱发的背斜方肌肌电(EMG)活动,2h后灌注取材,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后拍照,计数NTS内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溶媒注射组背斜方肌无EMG活动,辣椒素组均有EMG活动(P<0.05);心包腔内注射辣椒素后,NTS内c-Fos表达较空白、假手术和溶媒组明显增多(P<0.05);与迷走神经切断组和辣椒素组比较,迷走神经切断后,心包内注射辣椒素组诱发的背斜方肌EMG活动以及NTS内c-Fos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利用细胞化学方法证明NTS内的联合亚核、背内侧亚核以及腹外侧亚核以及迷走传入神经在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传递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孤束核 心脏伤害性刺激 C-FOS 辣椒素 迷走神经切断 肌电活动 背斜方肌
下载PDF
微创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学远 李健 +3 位作者 陈红兵 刘建 祝淑莲 戚艮有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4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7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采用微创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对照组36... 目的探讨微创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7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采用微创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微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12个月,经胃镜检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6个月愈合率100%;对照组愈合率为72.22%,12个月后胃镜复查观察组复发率为2.78%;无1例患者出现幽门变形、梗阻等并发症;对照组复发率为19.44%,2例患者并发幽门变形或不全梗阻,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出血量、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效果
下载PDF
豚鼠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对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志萍 胡国昌 +2 位作者 陈为 汪曙蕖 曾因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7期349-351,共3页
目的 :观察豚鼠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急性肺损伤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16只动物随机分为两组 ,正常对照组 (Ⅰ组 ,n =8)为无迷走神经切断纯氧通气观察 2小时 ,迷走神经切断组 (Ⅱ组 ,n =8)为迷走神经切断纯氧通气PaO2 <2 0kPa后观... 目的 :观察豚鼠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急性肺损伤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16只动物随机分为两组 ,正常对照组 (Ⅰ组 ,n =8)为无迷走神经切断纯氧通气观察 2小时 ,迷走神经切断组 (Ⅱ组 ,n =8)为迷走神经切断纯氧通气PaO2 <2 0kPa后观察 2小时期间血气分析、肺顺应性、血管外肺水及组织学变化。结果 :迷走神经切断后 75 1± 18 9分钟可出现明显的PaO2 下降、PaCO2 升高、CL 降低 (P <0 0 1) ,MAP和HR基本稳定 ,随肺损伤进展出现BP渐降 (P>0 0 5 )、HR渐缓 (P <0 0 5 ) ;血管外肺水显著增加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降低 (P <0 0 1)。结论 :豚鼠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可产生通透性肺水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切断 肺功能 豚鼠 肺水肿
下载PDF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评价(附61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平 刘耀祖 陆小川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27-1028,共2页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HS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和术中内窥镜刚果红试验(endoscopic congo red test,ECRT)的临床价值。方法:1985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共施行HSV92例,对其中随访10.0~21.8...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HS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和术中内窥镜刚果红试验(endoscopic congo red test,ECRT)的临床价值。方法:1985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共施行HSV92例,对其中随访10.0~21.8年的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61例中,分为术中未采用ECRT、传统ECRT和改良ECRT3组,并比较和分析其远期疗效。结果:在61例随访病例中,未采用ECRT14例,溃疡复发者3例(21.43%);传统ECRT25例,3例溃疡复发(12%);改良ECRT22例,1例溃疡复发(4.55%)。结论: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令人满意。ECRT,尤其是改良ECRT对术中判断迷走神经分枝切断的完整性,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 刚果红试验
下载PDF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47例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成世盈 尹新民 黄观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47-248,共2页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47例的疗效分析成世盈,尹新民,黄观清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是一种符合生理、安全、有效的手术。我院自1978年12月至1994年8月,应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治疗十二...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47例的疗效分析成世盈,尹新民,黄观清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是一种符合生理、安全、有效的手术。我院自1978年12月至1994年8月,应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47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迷走神经切断 高选择性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