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体和椎间盘矢状面形态学改变对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影响
1
作者 何守玉 李海东 +2 位作者 闵继康 罗盛昌 戴季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矢状面胸腰椎/腰椎后凸角(kyphosis angle,KA),评估顶椎(apex vertebral,AV)及顶椎上下各2个椎体(AV-1,AV-2,AV+1,AV+2)与椎间盘(AV-1D,AV-2D,AV+1D,AV+2D)的高度及楔变参数,包括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H),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楔变率(ratio of vertebral wedging,RVW);椎间盘前缘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椎间盘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e angle,DWA),椎间盘楔变率(ratio of disc wedging,RDW),椎间盘贡献率(DWA/KA)。结果:所纳入患者KA为(44.2±19.1)°,后凸节段内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椎体后缘高度(P<0.05),提示椎体发生不同程度楔形变;而后凸节段内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凸节段内椎体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14.98±10.95)%/(14.21±8.08)%,AV-1(21.08±12.39)%/(18.09±7.38)%,AV(26.94±11.94)%/(25.52±8.64)%,AV+1(24.19±8.42)%/(20.82±8.69)%,AV+2(20.56±7.80)%/(15.60±9.71)%,椎体总贡献率为(94.23±22.25)%;后凸节段内椎间盘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D(2.88±2.57)%/(5.27±4.11)%,AV-1D(1.98±1.41)%/(2.29±2.16)%,AV+1D(-5.54±3.75)%/(-0.57±0.46)%,AV+2D(-8.27±4.62)%/(-1.22±1.11)%,椎间盘总贡献率(5.77±4.79)%,且顶椎贡献率明显大于邻近椎体贡献率(P<0.05)。结论:椎体楔形变及椎间盘塌陷共同构成了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状态。就对后凸贡献率而言,椎体形态改变对后凸的贡献要远超椎间盘的贡献,且顶椎的楔形变对胸腰椎/腰椎后凸的贡献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后凸畸形 胸腰椎 腰椎 椎体楔形变 椎间盘退
下载PDF
颈前路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洋 孙柏峰 +4 位作者 徐辰 祁敏 沈晓龙 张科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64.8±9.7岁。僵硬性后凸24例,非僵硬性后凸17例,对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双侧钩椎关节切除松解。手术节段为2个节段的患者3例(C3~C4,1例;C4~C6,2例),3个节段患者28例(C3~C6,11例;C4~C7,17例),4个节段患者10例(C3~C7,1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痛及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片,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及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4~210min(162.5±28.6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121.1±34.2ml),随访时间35.5±7.7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10.7±2.4分,末次随访15.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75.5±27.4)%(0~100%);术前NDI为24.4±7.9分,末次随访8.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65.7±21.4)%(30%~100%);术前VAS评分4.3±1.9分,末次随访1.9±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矢状面参数明显改善,术前颈椎整体Cobb角(C2~C7)为-16.5°±5.3°,末次随访10.2°±5.1°(P<0.05);SVA由术前33.2±13.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7.5±7.8mm(P<0.0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19.8°±5.7°,末次随访为11.3°±2.2°(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颈部血肿1例,声音嘶哑1例,轻度吞咽困难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8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像学表现。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重建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 钩椎关节松解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截骨螺钉固定修复胸腰椎后凸畸形: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浩然 崔青 +3 位作者 董占引 张建华 李海清 赵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5-349,共5页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L2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的59例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平片的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矢状面平衡、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术前术后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骨盆投射角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2)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存在线性相关,骨盆倾斜角的变化与骶骨倾斜角、身体疼痛维度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存在线性相关,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T1骨盆角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身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也存在相关性;(3)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 截骨 脊柱-骨盆参数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颈椎矢状位参数间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柴子豪 杨晓露 +5 位作者 张伟 张旭 胡晓明 管俞君 张浩然 于海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13-1419,共7页
目的探究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degenerative cervical kyphosis,DCK)的影像学特征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89例DCK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48.... 目的探究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degenerative cervical kyphosis,DCK)的影像学特征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89例DCK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48.4岁。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影像学资料包括C_(0)-C_(2)角、C_(2)-C_(7)角、C_(3)-C_(7)各节段颈椎关节突关节角、C_(7)倾斜角(C_(7) slope,C_(7)S)、C_(2)-C_(7)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后凸范围、后凸顶点。将纳入患者按性别分组并比较两组各参数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生活质量评分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关系,以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VAS评分为0-9分,平均4.3分;NDI为16%-44%,平均30.0%;男女患者间VAS评分和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后凸范围分别为C_(3-5)3例,C_(3-6)41例,C_(3-7)30例,C_(4-6)4例,C_(4-7)10例,C_(5-7)1例;后凸顶点多位于C_(4)-C_(5)之间(78/89,87.64%)。C_(3)-C_(7)各节段颈椎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60.25±5.56)°、(55.42±5.77)°、(53.03±6.33)°、(58.39±7.27)°、(64.70±6.40)°。C_(0)-C_(2)角、C_(2)-C_(7)角、C_(7)S、cSVA分别为(−23.81±6.74)°、(10.15±2.94)°、(15.31±4.59)°、(2.37±1.19)mm;其中男性C_(7)S和cSVA明显大于女性(P<0.05)。其余参数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和NDI与C_(0)-C_(2)角成负相关(P<0.05),与C_(2)-C_(7)角、cSVA均成正相关(P<0.05),VAS评分与C_(7)S成负相关(P<0.05);除VAS评分外,NDI和各颈椎矢状位参数均受年龄变化影响,其中年龄与NDI、C_(7)S、cSVA成正相关(P<0.05),与C_(0)-C_(2)角、C_(2)-C_(7)角成负相关(P<0.05)。各颈椎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分析显示,C_(0)-C_(2)角与C_(2)-C_(7)角、cSVA成负相关(P<0.05);C_(7)S与C_(2)-C_(7)角成负相关(P<0.05),与cSVA成正相关(P<0.05)。其余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DCK患者C_(3)-C_(7)颈椎关节突关节角在后凸范围内呈U形分布,且后凸顶点处的关节突关节角最小;颈椎发生退变性后凸改变时,除矢状位参数的相互作用外,年龄、性别、颈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等因素也会影响颈椎矢状位平衡;另外,颈椎曲度及形态学的变化并非是单纯的局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关节突关节角 矢状位参数 后凸范围 后凸顶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