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出现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原因及矫形术后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子方 郑国权 +3 位作者 宋凯 薛超 王岩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5-212,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冠状位躯干偏移与侧凸同向性(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相关因素及矫形术后早期冠状位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冠状位躯干偏移与侧凸同向性(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相关因素及矫形术后早期冠状位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手术治疗的75例DLS患者,均行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固定椎体≥5).根据术前C7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偏移与侧凸方向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型:Ⅰ型,C7PL与侧凸同向;Ⅱ型,C7PL与侧凸相悖.定义C7PL到骶骨中点的距离为冠状位平衡距(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CBD≥30mm即为冠状位失平衡(coronal imbalance,CIB).根据术后CBD将Ⅰ型患者分为A组(CBD≥30mm)和B组(CBD<30mm).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CBD、主弯 Cobb 角(major curve Cobb,MCC)、腰骶弯 Cobb 角(fractional Cobb,FC)、L4 及 L5 椎体倾斜度、顶椎侧方滑移度(滑向凸侧为+;滑向凹侧为-)、主弯累及椎体数;手术参数包括主弯矫正度及其矫正率、固定椎体数、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及下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应用观测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Ⅰ型患者顶椎侧方滑移度临界值及Ⅰ型患者主弯矫正率,根据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ROC curve,AUC)得出相应临界值,并计算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组间正态分布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变量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并计算相应比值比(odds ratio,OR).结果:75例DLS患者中男15例,女60例;年龄62.93±8.42岁.Ⅰ型和Ⅱ型冠状位序列分别有33例和42例,其中Ⅰ型术前CIB患者12例、术后12例;Ⅱ型患者术前CIB有5例、术后6例,Ⅰ型患者手术前后CIB发生率均显著大于Ⅱ型患者(P<0.05).Ⅰ型患者术前CBD(P=0.01)、顶椎侧方滑移度(P<0.001)及L4椎体倾斜度(P=0.015)显著大于Ⅱ型患者,其余均无异常(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Ⅰ型患者顶椎侧方滑移度临界值为6.5mm,敏感度=91.7%,特异度=85.7%;AUC=0.903,95%CI:0.793~1.000.Ⅰ型DLS患者分为A组12例、B组21例.A组患者术前顶椎侧方滑移度(P=0.037)、L4椎体倾斜度(P=0.001)及L5椎体倾斜度(P=0.038)均显著大于B组;两组患者固定节段、UIV及LIV均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患者侧凸矫正度(P=0.001)及其矫正率(P<0.001)均显著大于B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Ⅰ型患者主弯矫正率临界值为65.0%,敏感度=75.0%,特异度=81.0%;AUC=0.861,95%CI:0.739~0.984;即Ⅰ型患者主弯矫正率超过65%,术后CIB发生率显著增加(OR:9.6;95%CI:1.847~49.884;P=0.009).结论:DLS患者术前CBD及主弯顶椎椎体向凸侧滑移可能为Ⅰ型冠状位序列的重要相关因素,且顶椎侧方滑移度≥6.5mm将导致此型患者发生术前CIB.此外,Ⅰ型DLS患者L4/L5椎体倾斜度越大,主弯矫正度过大,则术后即发生CIB几率越大,且主弯矫正率超过65%时,术后CIB发生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冠状位失平衡 冠状位平衡距 相关因素 观测者操作特征曲线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
2
作者 江龙 王强 +3 位作者 钱玉强 陈亮 杨斐 史珂湘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评估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形态及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27例骨质疏松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作为骨质疏松组,其中男5例,女22例;年龄51~79岁,平均(68.1±7.4)岁。同时选取27例非骨质疏松性退... 目的 评估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形态及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27例骨质疏松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作为骨质疏松组,其中男5例,女22例;年龄51~79岁,平均(68.1±7.4)岁。同时选取27例非骨质疏松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作为非骨质疏松组,其中男8例,女19例;年龄53~76岁,平均(66.3±6.9)岁。记录两组骨密度T值与临床症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各项影像学参数,进一步分析骨质疏松组骨密度T值与各影像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组平均T值(-3.0±0.6),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0.6±1.4)。两组腰痛、肌力减退与感觉异常占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左腰弯13例,右腰弯14例。非骨质疏松组左腰弯11例,右腰弯16例。两组腰弯及胸弯的Cobb角、顶椎偏移、顶椎旋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躯干偏移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中T值与胸椎后凸角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568,P=0.022)。结论 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冠矢状面形态与非骨质疏松性患者相近,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与胸椎后凸角呈现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影像学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树龙 马荣 +5 位作者 王志强 梁思敏 陈振 刘晓印 张建群 戈朝晖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验证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辅助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建立L1~S1三维有限元DLS模型(模型1),模拟L2~...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验证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辅助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建立L1~S1三维有限元DLS模型(模型1),模拟L2~5连续三节段OLIF手术及其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分别建立单纯OLIF(stand-alone OLIF)模型(模型2)、椎体钉棒固定模型(模型3)、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模型4)和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模型5)。在直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工况下,记录并分析各模型融合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融合器及内固定的应力及其分布情况。结果 6种运动工况下,模型2~5融合节段整体ROM均小于模型1;与模型1相比,模型3、4的ROM降幅大于模型2、小于模型5;前屈和后伸工况下,模型4与模型5的ROM降幅相仿;左右侧弯工况下,模型3与模型5的ROM降幅相仿。在所有运动工况下,模型3、4融合器应力峰值大于模型5、小于模型2;其中,模型3的L2~3、L3~4、L4~5融合器应力峰值在左侧弯工况下较模型5增幅分别为5.52%、10.96%、7.99%,而模型4的L2~3、L3~4、L4~5融合器应力峰值在前屈工况下增幅分别为8.70%、7.00%、6.99%。在所有运动工况下,模型5的钉棒应力峰值均小于模型3、4,且在直立状态下模型3~5钉棒应力峰值最小。结论 OLIF附加单边椎弓根钉棒固定以及侧方椎体钉棒固定的两种辅助固定方式均能够提供手术节段的生物力学稳定。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OLIF技术治疗DLS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椎间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辛大森 程才 +2 位作者 孙洪江 高书明 王路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2期97-101,109,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46例行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患者的资料,男25例,女21例;年龄72~85岁,平均(77.5...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46例行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患者的资料,男25例,女21例;年龄72~85岁,平均(77.5±2.6)岁。责任节段L_(4~5)35例、L_(5)S_(1)11例。使用脊柱内镜Endo-surgy standard手术器械套装可视镜外环锯行椎间孔扩大再造成形,使用髓核钳咬除椎间孔背侧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孔内增生韧带。对伴随腰椎间盘明显突出者,术中摘除突出髓核,使狭窄的椎间孔充分扩大成形。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基本信息。完善术后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评估腰椎稳定性,腰椎正位X线片评估腰椎侧凸变化,腰椎CT观察椎间孔减压程度。按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疼痛程度。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腰椎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术后1年按照腰椎MacNab功能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出血量(22.38±4.64)mL,手术时间(52.95±4.98)min,术后住院时间(3.00±0.45)d。所有患者术后复查腰椎CT显示椎间孔区减压充分;术后复查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显示腰椎稳定性良好;术后复查腰椎正位X线片显示侧凸较术前无进展。46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32±2.55)个月。按MacNab标准,优39例,良3例,可4例,优良率91.30%。术后1、6、12个月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结论采用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可视环锯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间孔狭窄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及矫形术后转归
5
作者 李君禹 李危石 +4 位作者 于淼 曾岩 王永强 孙卓然 周思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脊柱矫形术后相关的影像学参数和骨盆倾斜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的18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合...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脊柱矫形术后相关的影像学参数和骨盆倾斜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的18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合并骨盆倾斜20例,年龄46~75岁(62.10±7.56岁),随访时间12~96个月(47.21±19.13个月).15例患者C7铅垂线(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高侧保持一致,定义为Ⅰ型;5例患者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低侧一致,定义为Ⅱ型.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 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骨倾斜角(sacral obliquity angle,SOA)、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等影像学参数以及顶椎位置、融合节段、截骨方式、远端固定椎位置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结果:Ⅰ型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AVT、POA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CVA、CA和SOA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型组术后Cobb角、AVT、POA显著小于术前(P<0.05),CVA、CA、SOA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SOA、AVT显著小于术前(P<0.05),Cobb角、CVA、CA、POA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型组术前SOA与AVT、术后Cobb角及末次随访时AVT与SOA均显著大于Ⅰ型组(P<0.05),其他影像学参数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型组与Ⅱ型组远端固定椎、顶椎位置、融合节段数、截骨方式等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骨盆持续倾斜5例,骨盆倾斜改善15例,改善率75%.术后骨盆持续倾斜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骨盆倾斜改善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VT、POA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盆倾斜Ⅱ型患者术前骶骨和脊柱畸形比Ⅰ型更严重.对于Ⅰ型患者,纠正其Cobb角和AVT有助于其术后骨盆倾斜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骨盆倾斜 影像学参数 矫形手术 矫形策略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发生再失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丁林垚 孙卓然 +5 位作者 李危石 曾岩 袁磊 陈泽 邱卫鹏 侯翔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7-204,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冠状位平衡状态、L5横突与骶骨融合状态、顶椎位置、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 translation,AVT)值、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前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后即刻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T1-UIV Cobb角等情况.根据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状态分为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组与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组.分析上述因素与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4例DLS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状态患者,其中15例男性,79例女性,年龄63.10±6.47岁,随访32.5±26.9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冠状位仍处于平衡状态者73例(77.7%),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患者21例(22.3%).两组间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术前L4倾斜角、术后即刻L4倾斜角、术后即刻UIV倾斜角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AVT值(P=0.043)、术前主弯Cobb角(P=0.018)、术后即刻UIV倾斜角(P=0.035)与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出现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和术后即刻UIV倾斜角越大,末次随访越容易出现冠状位失平衡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冠状位平衡 平衡变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超声骨刀与传统工具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减压截骨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萧霖 曾岩 +2 位作者 陈仲强 袁磊 钟少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 :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减压截骨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减压、Ponte截骨、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术且年龄不小于45岁的54例DLS患者,... 目的 :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减压截骨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减压、Ponte截骨、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术且年龄不小于45岁的54例DLS患者,根据减压截骨操作主力工具的不同分为超声骨刀组(28例)和传统工具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器械并发症例数、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手术时间、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等指标。结果:虽然超声骨刀组减压椎板数、Ponte截骨数和切除间盘数显著多于传统工具组(P<0.05),但是两组的器械并发症例数和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超声骨刀组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显著低于传统工具组(834.0±354.4ml vs 1467.3±804.9ml,P=0.002)(120.8±57.2ml vs 191.4±88.4ml,P=0.003)(342.3±179.9ml vs552.2±295.2ml,P=0.003)。结论 :应用超声骨刀完成DLS减压截骨手术安全、有效,超声骨刀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在安全性方面至少不亚于传统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退变性腰椎侧凸 出血量 手术时间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前凸矫正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危石 费晗 +2 位作者 陈仲强 孙卓然 马清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2-918,共7页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的疗效,探讨合适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至少2...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的疗效,探讨合适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至少2年。采用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ODI评价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根据末次随访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腰椎前凸角(1umbarlordosis,LL)之差(PI—LL)是否在±9°范围内分为PI—LL在±9°范围内(PI—LL+组)和不在±9°范围内组(PI—LL-组),使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和生活质量;用散点图和拟合曲线探索合适的LL范围,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该范围内(A组)、外(B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并分组比较不同矢状位平衡(SVA)范围的ODI差异。结果:55例DLS患者年龄为40~75岁(63.2±6.9岁),术前Cobb角为10.2°~52.3°(25.1°±11,5°),PI为23.4°~72.7°(47.5°±11.2°)。术前LL为-19.7°~50.1°(27.6°±15.2°),末次随访时为6.6°~64°(34.5°±11.9°),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VA无显著性差异(46.1±47.7mmvs49.6±36.9mm,P〉0.05)。末次随访时PI—LL+患者15例,PI-LL-患者40例,PI—LL+患者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较PI—LL-患者高(4.6±2.5vs.2.9±2.1,P=0.015),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散点图及拟合曲线显示腰痛VAS评分和ODI在PI—LL为15°~28°时较低.在15°-28°的19例患者与不在15°~28°的36例患者比较.术后腰痛VAS评分更低(P〈0.05),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29例SVA〈50mm患者的ODI与17例50≤SVA〈80mm患者无最著性差异(P〉0.05),9例SVA≥80mm患者的ODI高于50≤SVA〈80mm的患者(P〈0.01)。结论:L=PI+9°可能并不适合作为国人DLS患者的矫形目标,按照PI—LL=15°~28°的对应关系矫正腰椎前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对于老年DLS患者而言,SVA=80mm作为矢状位失衡的评价标准可能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手术计划 临床疗效 矢状位失平衡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吴海龙 丁文元 +5 位作者 申勇 张为 刘西斌 郭金库 曹来震 梁昌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间盘退 腰痛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退变与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袁磊 陈萧霖 +7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张心灵 买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5-433,共9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10例)及无PJK(non-PJK)组(42例)。影像学评估包括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椎旁肌肌量(肌肉与椎体/椎间盘横截面积比值)以及肌肉-脂肪指数(肌肉与皮下脂肪的平均信号强度之比)。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JK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及随访时腰痛VAS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RS-22)。结果:本组患者PJK发生率为19.23%。患者手术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患病时长、糖尿病、截骨及椎间融合、固定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骨密度T值在PJK组及无PJK组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骨矿盐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较低、术前胸腰段后凸角(TLK)较大、术中胸椎后凸角(TK)矫正过大、最上端固定椎(UIV)位于T12-L1、术后即刻交界性后凸角(PJA)过大、术前骶骨倾斜角(SS)较小、术后PJA变化值较大、腰背伸肌群脂肪退变明显可能与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SS<25°(OR=12.902,P=0.046)、术后即刻PJA增大≥3.6°(OR=21.940,P=0.015)、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OR=11.749,P=0.019)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PJK患者的随访腰痛VAS及SRS-22功能状态评分较non-PJK组差。结论:DLS术后发生PJK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肌量较低、脂肪退变明显。术前SS<25°、术后即刻PJA增大≥3.6°、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旁肌退 近端交界性后
原文传递
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冬月 海涌 +4 位作者 孟祥龙 杨晋才 关立 刘玉增 康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2-887,共6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 目的: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平均66.8±8.7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一般资料、BMI、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病、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固定节段数以及相关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远期并发症: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失败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上述临床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确定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7例(24.6%)患者出现并发症19例,其中2例(2.9%)患者出现2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3例(4.3%,深部2例,表浅1例);脑脊液漏2例(2.9%);术后短暂下肢麻木或疼痛1例(1.4%);硬膜外血肿1例(1.4%);远期并发症包括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SD)10例(14.5%),3例再次手术(4.3%);内固定失败2例(2.9%,连接棒脱落1例,螺钉松动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早期并发症与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远期并发症与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的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P<0.05),远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受到手术时间和固定节段数的影响,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和术前腰椎前凸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节段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点 被引量:9
12
作者 曾岩 陈仲强 +2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53-756,共4页
目的:观察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4例需手术治疗的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侧凸组,同时随机抽取4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两... 目的:观察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4例需手术治疗的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侧凸组,同时随机抽取4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拍摄包括胸腰段在内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侧凸组患者加拍全脊柱X线片,两组均测量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侧凸组还测量侧凸Cobb角、顶椎偏离度、侧凸范嗣内椎体最大侧方滑移度等参数;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腰痛程度评级、神经功能JOA 29分法评分及骨密度测量。结果:侧凸组患者的平均侧凸Cobb角为17.03°,顶椎偏离度平均为0.31,有25例患者出现侧凸范围内椎体侧向滑移。侧凸组患者腰椎前凸角为19.30°±12.49°,胸腰段后凸角为7.73°±5.16°,对照组分别为20.85°±11.73°和8.73°±6.09°,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18例侧凸组和23例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骨密度值分别为-3.22±2.82和-0.03±2.18,差异有显著性(P<0.05)。侧凸组和对照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1.54±3.78分和12.52±3.67分,无显著性差异(P>0.1)。侧凸组患者明显腰痛占81.8%,对照组患者明显腰痛占52.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可以加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痛症状,但对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痛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MicroRNA-491-5p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9参与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磊 李天旺 +5 位作者 刘建强 刘晓宗 王照国 田艳 张永兴 王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8-253,共6页
背景:mi RNAs广泛参与蛋白表达的调控,在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表达谱及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目的:比较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mi RNAs表达谱的差异,确定退变性... 背景:mi RNAs广泛参与蛋白表达的调控,在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表达谱及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目的:比较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mi RNAs表达谱的差异,确定退变性腰椎侧凸特异性相关的mi RNAs,并对其进行功能验证。方法:对获取的退变性腰椎侧凸57例患者手术髓核组织和腰椎骨折42例患者正常髓核组织依次进行总RNA提取,其中,各取10例进行miR NA芯片筛查,挑选表达有差异的microR NA。随后,采用RT-q PCR技术对其进行验证。对表达显著差异的mi RNA进行探究。进一步对其进行功能验证,确定其与Ⅱ型胶原表达的关系。运用Western与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一步确定靶基因。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相比,22条mi RNA表达存在显著差异(17条表达上调和5条表达下调)。随后进行RT-qP CR验证,与正常对照相比,mi R-491-5p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此外,mi R-491-5p表达水平与椎间盘退变评分密切相关。高表达miR-491-5p促进Ⅱ型胶原表达。生物信息学软件证实,基质金属蛋白酶9为miR-491-5p理论上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实mi R-491-5p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表明,下调的mi R-491-5p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9,导致椎间盘组织中Ⅱ型胶原的丢失,进而引起椎间盘退变及退变性腰椎侧凸;mi R-491-5p可成为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微RNAS 椎间盘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退变性腰椎侧凸 mi R-491-5p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选择性椎间融合与椎弓根螺钉置入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脊柱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尹承慧 符臣学 +1 位作者 叶永平 徐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4174-4179,共6页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疾患,造成修复耐受性较差。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存在"责任椎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局部减压和选择性融合,这样可以达到神经减压、脊柱稳定效果,又相对微创。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疾患,造成修复耐受性较差。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存在"责任椎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局部减压和选择性融合,这样可以达到神经减压、脊柱稳定效果,又相对微创。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修复适应证和禁忌证。采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和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的方案治疗,分析其修复效果和并发症。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推荐的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计算疗效优良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矢状位和冠状位Cobb’s角。结果与结论: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根据JOA腰背痛评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89%。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情况,融合率为94%。最后一次复查腰椎X射线摄片示:治疗后冠状面Cobb’s角平均(4.3±2.3)°(0°-13.5°),侧凸矫正率为56%。治疗后矢状面Cobb’s角平均(45.1±12.5)°(10.4°-65.3°),前凸矫正率为36%。修复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神经损伤2例,内固定器械失败1例,肺炎1例,症状性深静脉血栓3例。提示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性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是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冠状面及矢状面上腰椎序列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能够实现侧凸节段腰椎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退变性腰椎侧凸 选择性椎间融合 局限减压 椎弓根钉 脊柱稳定性 冠状面 矢状面 随访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萧霖 曾岩 +6 位作者 陈仲强 于淼 袁磊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2-621,共10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年龄≥45岁、随访时间≥2年的DLS患者共60例。将随访时出现PJK的患者纳入PJK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用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个体资料、手术资料和影像学参数间的差异,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个体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和T-值。手术资料包括固定融合椎体数、最上端固定椎(UIV)位置、最下端固定椎(U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总矢状位序列(GSA)、矢状位平衡(SVA)和交界区后凸角(PJA1为UIV+1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PJA_2为UIV+2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等。结果:研究共纳入DLS患者60例,年龄63.2±6.4岁(45~74岁),术前Cobb角28.51°±10.94°(10.7°~55.1°),手术平均固定融合节段6.7±1.3个(5~9个)。随访40.3±11.1个月(24~59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发生PJK(PJK组),49例患者未发生PJK(对照组),PJK发生率为18.3%。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有更多的BMD<0.850g/cm2例数(100.0%vs 36.1%,P=0.005);更多的UIV位于T11-L1例数(100.0%vs 69.4%,P=0.030);更多的术前PJA1>9°例数(45.5%vs 10.2%,P=0.013)、术前TLK≥15°例数(63.6%vs 22.4%,P=0.012)、术前SS<25°例数(90.9%vs 46.9%,P=0.016)、术后即刻PJA_2≥5°例数(100.0%vs 46.9%,P=0.001)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例数(90.9%vs 46.9%,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JA_1>9°(OR=19.432,P=0.017)、术前SS<25°(OR=23.131,P=0.022)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OR=22.382,P=0.02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A_1>9°、术前SS<25°和术后即刻PJA2增大≥3°是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BMD<0.850g/cm^2、UIV位于T11-L1、术前TLK≥15°和术后即刻PJA_2≥5°是发生PJK的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 危险因素 发生率 退变性腰椎侧凸
原文传递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其昕 闻君侠 +1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0-716,共7页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端固定椎 后路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袁磊 张心灵 +6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刘寅昊 李危石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513,共9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行长节段(≥4个节段)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间≥1年的患者132例,将随访时出现DJP的13例患者纳入DJP组,未出现任何机械性并发症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个体因素[手术时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T值、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等因素]、手术因素[固定融合节段数、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umented vertebra,L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影像学参数[侧凸Cobb角、顶椎的旋转程度(Nash-Moe)、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和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评分、脊柱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本组患者DJP的发生率为9.8%(13/132),其中6例(46.2%)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DJP组患者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DJP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个体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JP组患者术前TLK较大、PT较小、SVA>70mm的比例较高(53.85%vs 19.51%,P=0.040);术后即刻TLK、SVA显著大于对照组,矢状位失衡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vs 14.63%,P=0.046),其他影像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质疏松(OR=8.90,95%CI=1.95~40.51,P=0.005)、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OR=5.82,95%CI=1.15~29.42,P=0.033)发生DJP的风险分别增加了7.9倍、4.8倍。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术后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DJP组患者ODI、JOA评分、SF-36精神健康较术前无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DJP组随访时腰痛VAS评分、ODI、JOA评分、SRS疼痛、SRS功能状况、SRS亚总分、SRS治疗满意度、SF-36生理健康评分、SF-36精神健康评分更差。结论: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9.8%的患者发生了远端交界性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骨质疏松和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是发生DJP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长节段融合手术 远端交界性问题 机械并发症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疼痛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翟睿 金传峰 +1 位作者 汪学松 王明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8-839,共2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变、全身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骨代谢障碍疾病,高龄、性别、性激素水平、遗传、营养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联系密切,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骨质疏松性的骨痛、骨...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变、全身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骨代谢障碍疾病,高龄、性别、性激素水平、遗传、营养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联系密切,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骨质疏松性的骨痛、骨折及畸形变等.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是指既往无腰椎侧凸病史的成年人在骨性发育成熟后,由于椎间盘和椎体小关节退变而导致的脊柱冠状面Cobb角>10°[1]的弯曲畸形,且常合并椎体滑脱、移位,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主要以腰背痛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相关性分析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疼痛 患者 LUMBAR 临床表现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老年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14
19
作者 马捷 王倩 程蕊 《现代临床护理》 2016年第2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中老年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9例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中老年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手术,术前对合并症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及手术体位的指导;术后... 目的探讨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中老年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9例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中老年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手术,术前对合并症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及手术体位的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69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3~7 h,术中出血量300~750 m L。术后有9例发生脑脊液漏,有3例出现抑郁情绪,有2例发生肺部感染和下肢血栓形成,经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积极治疗术前合并症,做好手术体位的指导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及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椎管狭窄症 中老年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中Hsa-let-7f调控白细胞介素10/STAT3信号通路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磊 李天旺 +5 位作者 刘建强 刘晓宗 王照国 田艳 张永兴 王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225-2232,共8页
背景:microRNAs(miRNAs)在多种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中miRNAs表达谱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其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假设miRNA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10/STAT3(椎间盘退变的一个潜在炎症通路)信号通路促使... 背景:microRNAs(miRNAs)在多种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中miRNAs表达谱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其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假设miRNA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10/STAT3(椎间盘退变的一个潜在炎症通路)信号通路促使椎间盘退变。目的:比较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miRNAs表达谱的差异,确定退变性腰椎侧凸特异性相关的miRNAs,并对其进行功能验证。方法:对获取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手术髓核组织和腰椎骨折患者正常髓核组织依次进行总RNA提取,其中,各取10例进行miRNA Solexa测序筛查,挑选表达有差异的microRNA。随后,采用q RT-PCR技术对其进行验证。对表达显著差异的miRNA进行探究。进一步对其进行功能验证,确定其与Ⅱ型胶原表达的关系。运用Western与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一步确定靶基因。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相比,30条miRNA表达存在显著差异(16条表达上调和14条表达下调)。随后进行q RT-PCR验证,与正常对照相比,Hsa-let-7f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此外,Hsa-let-7f表达水平与椎间盘退变评分密切相关。高表达Hsa-let-7f促进Ⅱ型胶原表达。敲除白细胞介素10后,对Ⅱ型胶原表达表达类似与过表达Hsa-let-7f。生物信息学软件证实,白细胞介素10为Hsa-let-7f理论上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及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Hsa-let-7f的靶基因为白细胞介素10。此外,Hsa-let-7f影响其下游基因STAT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因表达。研究表明,下调的Hsa-let-7f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10/STAT3信号通路,导致椎间盘组织中Ⅱ型胶原的丢失,进而引起椎间盘退变及退变性腰椎侧凸;Hsa-let-7f可成为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个新的生物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微RNAs 白细胞介素10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退变性腰椎侧凸 Hsa-let-7f 测序技术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