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冲断裂对富满油田哈得区块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
作者 李世银 罗枭 +3 位作者 王彭 李会元 覃汉莲 李景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3-131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富满油田断控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走滑断裂具有控储层、控圈闭、控富集的作用。但在富满油田哈得区块发育的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富满油田断控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走滑断裂具有控储层、控圈闭、控富集的作用。但在富满油田哈得区块发育的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油气藏的高效开发。为此,文章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哈得区块逆冲断裂及走滑断裂的展布特征,明确了两者平面展布、纵向切割关系和活动时期。结合区域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明确了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形成于中奥陶世末期,即中加里东期,逆冲断裂主要活动期在海西期,晚于走滑断裂形成期;(2)富满油田主要为3期成藏(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逆冲断裂可对晚海西期、喜山期充注成藏造成影响;(3)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具有3种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哈得区块受逆冲断裂影响的3种油气成藏输导模式。结论认为,逆冲断裂与油源走滑断裂交汇点在上寒武统一间房组时,对油气成藏最为有利,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点,对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逆冲断裂 走滑断裂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纪—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42
2
作者 蔚远江 胡素云 +3 位作者 雷振宇 何登发 张立平 许世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3-437,共15页
笔者从冲断活动的产物———各种成因扇体(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出发,由160口单井剖面、15条联井剖面、8个层位平面渐次展开了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研究。三叠纪扇体在乌尔禾—夏子街地区发... 笔者从冲断活动的产物———各种成因扇体(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出发,由160口单井剖面、15条联井剖面、8个层位平面渐次展开了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研究。三叠纪扇体在乌尔禾—夏子街地区发育叠置程度最好,T1b到T3b,其由盆内向盆缘老山方向退缩迁移明显,并具T1b到T2k1由盆缘向盆内、T2k2到T3b由盆内向盆缘迁移的2个进退波动变化。侏罗纪扇体在八道湾组最为发育,总体叠置关系较差,J1b到J2t,均呈由盆内向盆缘老山退缩沉积的退覆式迁移特征。三叠纪到侏罗纪,总体为由强到弱的退覆式冲断活动及扇体迁移模式,即随主要同生控扇断裂分布由盆缘向老山方向退缩迁移,冲断活动强度由盆缘向盆地方向逐渐减弱直至停息;相应地,各期扇体平面上分布规模渐小,总体呈由盆内向盆缘老山退缩迁移的沉积响应,两者耦合性良好。各类扇体的沉积分布受不同时期同生断裂活动的严格控制,其时空叠置及迁移规律的差异是红山嘴—车排子、克拉玛依—百口泉及乌尔禾—夏子街各构造带冲断作用地域性及作用强度差异性的沉积响应。进而引入“活动性指数”的概念与方法,对前陆冲断带同生断裂的冲断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化统计分析,并根据冲断推覆事件的地层、沉积标识划分出T1b-T3b、J1b-J2x、J2t三套构造层序,识别出三叠—侏罗纪的3个逆冲推覆幕、6次逆冲推覆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响应 逆冲断裂 前陆冲断带 扇体 三叠纪-侏罗纪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同生逆冲断裂特征 被引量:22
3
作者 严世帮 胡望水 +3 位作者 李瑞升 关键 李涛 聂晓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1期64-68,共5页
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分成4个断裂亚带:红山嘴逆冲断裂亚带、中拐反冲断裂亚带、车排子近NS向逆冲断裂亚带和车75井—车77井NW向逆冲断裂亚带,并分析各断裂亚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再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和断距分析方法对典... 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分成4个断裂亚带:红山嘴逆冲断裂亚带、中拐反冲断裂亚带、车排子近NS向逆冲断裂亚带和车75井—车77井NW向逆冲断裂亚带,并分析各断裂亚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再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和断距分析方法对典型构造剖面进行研究,认为同生逆冲断裂多数是前缘主干断裂,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型叠瓦冲断构造,对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底部的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二叠纪逆冲推覆剧烈,逆冲断裂普遍发育,三叠纪断裂发育强度由北向南呈减弱趋势;侏罗纪断裂发育表现为北部地区较弱,中部地区较强,南部地区几乎停止的特点。二叠纪到三叠纪断裂发育为前展式,三叠纪到侏罗纪断裂发育为后展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逆冲断裂 剖面构造 平面分布 断距 生长指数 红车断裂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锡铁山左行逆冲断裂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根厚 冉书明 李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224-230,共7页
本文在对赛什腾 锡铁山斜冲断裂构造重点地段详细构造解析的基础上 ,结合沉积、地球物理资料对该斜冲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代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断裂形成与区域地质背景的关系 ,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赛什腾、绿梁山、锡铁山是... 本文在对赛什腾 锡铁山斜冲断裂构造重点地段详细构造解析的基础上 ,结合沉积、地球物理资料对该斜冲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代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断裂形成与区域地质背景的关系 ,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赛什腾、绿梁山、锡铁山是向南斜向逆覆于新第三纪沉积岩之上的无根推覆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赛什腾-锡铁山 新第三纪 斜向逆冲断裂 沉积岩
下载PDF
逆冲断裂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以柴达木盆地英东一号油气田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孟庆洋 贾茹 +3 位作者 陈琰 袁莉 杨帆 张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5,150,共5页
英东一号油气田是一个受多条逆断裂控制的高丰度油气藏,通过对断裂带内部结构和控藏机理的综合分析,认为断裂带内部的泥质体积分数直接影响了断层对油气的封闭能力。因此,文中选取SGR法对断层的侧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通过SGR对断层圈... 英东一号油气田是一个受多条逆断裂控制的高丰度油气藏,通过对断裂带内部结构和控藏机理的综合分析,认为断裂带内部的泥质体积分数直接影响了断层对油气的封闭能力。因此,文中选取SGR法对断层的侧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通过SGR对断层圈闭内的烃类与断裂带中所含的水之间的压力差进行标定,利用Trap Tester软件模拟出SGR与临界压力关系式,并计算出英东一号构造B断块和C断块所能封闭的烃柱高度范围分别是137-359 m和85-302 m,说明了控藏断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断裂控藏 断裂封闭性 英东一号油气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逆冲断裂及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定量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广全 梁晓 王根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1,共4页
逆冲断裂与相关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定量化研究是当前构造地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着重介绍了逆冲断裂与相关褶皱构造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定量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进展,提出了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逆冲断裂及相关褶皱 定量分析 几何学 运动学
下载PDF
浙江煤山地区北北东向平移-逆冲断裂特征及变形环境
7
作者 刘荣 侯光久 张克信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5年第4期35-39,共5页
论述了浙江煤山地区NNE向平移-逆冲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用方解石e双晶求得平移-逆冲断裂构造岩形成时的差异应力为100~200MPa,变形温度为150~220℃.扬子地块中生代时存在大型陆内造山事件,其动力来源推测为欧亚大陆与太平洋... 论述了浙江煤山地区NNE向平移-逆冲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用方解石e双晶求得平移-逆冲断裂构造岩形成时的差异应力为100~200MPa,变形温度为150~220℃.扬子地块中生代时存在大型陆内造山事件,其动力来源推测为欧亚大陆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所产生的巨大挤压-剪切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移-逆冲断裂 几何学 差异应力 浙江煤山
下载PDF
浅析纳绕逆冲断裂带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8
作者 安邦涛 《科技资讯》 2009年第25期99-100,共2页
本文根据纳绕逆冲断裂带的分布及特征,从构造线的几何学、运动学等进行了研究,并浅析纳绕裂逆冲断裂带的形成机制,这一系列北西向构造是倾向北东的叠瓦式逆冲断层,其在逆冲系统前面形成推挤带,后面形成牵引背斜。同时这些北西-南东向叠... 本文根据纳绕逆冲断裂带的分布及特征,从构造线的几何学、运动学等进行了研究,并浅析纳绕裂逆冲断裂带的形成机制,这一系列北西向构造是倾向北东的叠瓦式逆冲断层,其在逆冲系统前面形成推挤带,后面形成牵引背斜。同时这些北西-南东向叠瓦状逆冲断层为紫云—水城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证实紫云—水城断裂带在区内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叠瓦式 特征 纳绕 机制
下载PDF
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的横向变化控制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的破裂长度
9
作者 L.Bai S.L.Klemperer +9 位作者 J.Mori M.S.Karplus L.Ding H.B.Liu G.H.Li B.W.Song S.Dhakal 江勇(译) 李国辉(译) 白玲(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20年第1期22-32,共11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大地震活动频繁,影响着长达2500km的人口密集地带。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MW7.8)发生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上,为陆陆碰撞带断裂活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观测资料。我们使用覆盖整个余震区的近震台站地震波形... 喜马拉雅造山带大地震活动频繁,影响着长达2500km的人口密集地带。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MW7.8)发生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上,为陆陆碰撞带断裂活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观测资料。我们使用覆盖整个余震区的近震台站地震波形数据对MHT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HT沿构造走向呈现清晰的横向变化,在主震区存在低喜马拉雅断坡,而在余震区东部变得更深且倾角更加平缓。余震区以东MHT界面上的地震波速表现为高速异常,可能与印度板块基底隆起的俯冲结构有关,余震区以西同样存在地震波速异常。MHT的总体形态结构变化控制了廓尔喀地震的破裂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逆冲断裂 破裂长度 横向变化 大地震 尼泊尔 控制 地震波形数据
下载PDF
2010年10月25日明打威海啸地震(M_W7.8)和浅层巨大逆冲断裂引起的海啸灾害
10
作者 T.Lay C.J.Ammon +5 位作者 H.Kanamori Y.Yamazaki K.F.Cheung A.R.Hutko 王蕤(译) 吕春来(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2年第3期8-21,共14页
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明打威地震(MW7.8),致使苏门答腊近海明打威群岛向海一侧的俯冲带浅部发生破裂,在巴盖群岛西南的沿海地带引发了3~9m高的海啸,并夺去了至少431人的生命。对有限断层震源破裂特征的远震P波、SH波及瑞雷波的分... 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明打威地震(MW7.8),致使苏门答腊近海明打威群岛向海一侧的俯冲带浅部发生破裂,在巴盖群岛西南的沿海地带引发了3~9m高的海啸,并夺去了至少431人的生命。对有限断层震源破裂特征的远震P波、SH波及瑞雷波的分析说明,在倾角为10°的巨大逆冲断层上破裂过程持续了大约90s,破裂速度相对较低,约为1.5km/s,在约为100km长的震源区总滑动量约为2~4m。根据地震矩所计算的能量释放为1.4×10-6,小于2006年7月17日爪哇海啸地震(MW7.8)的能量释放量2.4×10-6。明打威地震致使2007年9月12日群岛地震(MW7.9)的滑动区上倾部位发生破裂,结合沿岛弧锡默卢岛西北方向近海的1907年1月4日(M7.6)海啸地震,说明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地方发生特大俯冲地震的上倾地区的浅层逆冲破裂,特别容易引发海啸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地震 海啸灾害 逆冲断裂 浅层 破裂特征 印度尼西亚 能量释放量 有限断层
下载PDF
娄底大建煤矿区逆冲断裂下找煤获得成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雄庭 戴斌 《湖南地质》 1999年第4期241-244,278,共5页
根据物探、坑探工作以及隔档式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作者确定了大建煤矿区逆冲断裂下存在着隐伏煤田,初步计算远景储量达8 千多万吨。
关键词 构造模型 频率电磁测深 找煤 逆冲断裂 煤矿床
下载PDF
桂阳县弧形逆冲断裂带的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宝华 《湖南地质》 1989年第1期21-28,共8页
通过对桂阳县弧形逆冲断裂带的构造形态、构造岩和显微变形特征以及构造活动强度分析,认为该断裂带是地表陡倾、整体西翘东伏、由东向西冲断推覆带。是印支期东西向侧向挤压和燕山期南北向反钟向扭动两次大的构造力作用的结果。其形成... 通过对桂阳县弧形逆冲断裂带的构造形态、构造岩和显微变形特征以及构造活动强度分析,认为该断裂带是地表陡倾、整体西翘东伏、由东向西冲断推覆带。是印支期东西向侧向挤压和燕山期南北向反钟向扭动两次大的构造力作用的结果。其形成主要是从褶皱到断层的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其弧形弯转地段成矿最为有利,并有进一步扩大成矿远景的可能,也可为湘南地区类似的构造部门寻找新的矿产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形成机制 桂阳县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
13
作者 张长建 蒋林 +2 位作者 文欢 吕晶 昌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古暗河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从暗河的深浅分布、结构样式等特征开展暗河洞穴的划分,较少从构造、断裂、古地貌、地下水位等地质方面综合分析复杂暗河系统的空间发育规律,致使暗河的主次从属关系、空间叠置样...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古暗河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从暗河的深浅分布、结构样式等特征开展暗河洞穴的划分,较少从构造、断裂、古地貌、地下水位等地质方面综合分析复杂暗河系统的空间发育规律,致使暗河的主次从属关系、空间叠置样式、原始连通关系难以厘清,从而制约了塔河油田开发后期的综合治理研究。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主体区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利用构造断裂解析、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刻画、纵断剖面解读等方法进行了S67井区古暗河的类型识别、系统划分和地质成因研究,尤其首次识别并剖析了潜流回流暗河。结果表明,S67井区处于塔河主体区岩溶台原南缘的低地势区,发育幅差较小的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地表水系下切深度较浅;逆冲背斜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样式,逆冲背斜之上的网格状断裂为多层状暗河系统提供有利溶蚀通道。研究区奥陶系发育相对独立的、树枝状结构的地下水位暗河系统和潜流带暗河系统,地下水位型暗河可分为主干型、支流型和废弃型,潜流回流暗河可分为上升型、对称型。控制逆冲背斜区古暗河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古地貌、地下水位、逆冲背斜构造和次级断裂网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逆冲断裂 古地貌 暗河 潜流回路 地下水位 奥陶系 塔河油田
下载PDF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的发现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41
14
作者 孙晓猛 龙胜祥 +2 位作者 张梅生 刘晓燕 郝福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3,共7页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产状平缓,反映主干边界断裂是挤压应力集中地带。断裂大部分向南东110°~130°方向逆冲。根据逆冲断裂与中、新生代地层之间的切割、覆盖关系,认为佳-伊断裂在白垩纪以来至少发生两期强烈的逆冲作用:第一期逆冲作用即大型逆冲断裂带的形成时代是晚白垩世晚期;第二期发生在渐新世末期。结合野外调查和盆地资料,将佳-伊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左旋走滑(K_1早期)、区域伸展(K_1晚期—K_2早期)、挤压逆冲(K_2晚期)、断陷(E)和挤压反转(E_3末期)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晚白垩世 佳木斯-伊通断裂 中国东北
下载PDF
扎格罗斯盆地Buzurgan背斜斜向逆冲断裂褶皱的几何解析及运动学模拟 被引量:3
15
作者 欧成华 陈伟 +1 位作者 韩耀祖 李朝纯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5-393,共9页
扎格罗斯盆地因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复杂的构造体系而深受国际石油界的重视,其中是否存在斜向逆冲断裂褶皱对于进一步深化盆地构造特征的认识至关重要.基于断裂相关褶皱理论,采用地层倾角域分析和褶皱轴面分析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扎格罗斯... 扎格罗斯盆地因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复杂的构造体系而深受国际石油界的重视,其中是否存在斜向逆冲断裂褶皱对于进一步深化盆地构造特征的认识至关重要.基于断裂相关褶皱理论,采用地层倾角域分析和褶皱轴面分析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扎格罗斯盆地Buzurgan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几何解析,获得了时间构造等T_0图、沿层时间域水平切片图和平行于断层走向的地震剖面图.在此基础上,依据斜向逆冲断裂褶皱的构造几何识别特征,解释出Buzurgan背斜的斜向逆冲断裂褶皱几何变形样式.最后通过计算机正演模拟,再现了Buzurgan背斜斜向逆冲断裂褶皱构造样式的成生过程,验证了斜向逆冲断裂褶皱解释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盆地 Buzurgan背斜 斜向逆冲断裂褶皱 构造几何解析 运动学模拟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新生逆冲断裂地表垂直位错分布与断层活动性关系:以河西走廊临泽断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占飞 徐锡伟 +2 位作者 任俊杰 李康 康文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31-843,共13页
活动断裂地表位错定量研究对理解断裂活动习性和构建多周期地震复发模型有重要意义.前人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断裂地表位错分布开展了大量定量研究,但是关于累积位错变形沿新生逆冲断层的走向分布特征依然不清楚.本文选择河西走廊内部... 活动断裂地表位错定量研究对理解断裂活动习性和构建多周期地震复发模型有重要意义.前人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断裂地表位错分布开展了大量定量研究,但是关于累积位错变形沿新生逆冲断层的走向分布特征依然不清楚.本文选择河西走廊内部新生临泽逆冲断裂(<20 ka)为例,利用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航测方法采集了断裂沿线约8 km长、2.5 km宽的高精度(0.5 m)地形数据,开展了精细地貌填图(1∶500)、断层垂直位错测量(73个)、断层活动定量参数分析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等工作.研究揭示,新生临泽逆冲断裂主要由2条左阶展布分支逆冲断层组成(L1和L2),阶区宽度约260 m.位错测量揭示,断层最大和最小累积位错分别为4.5 m和0.2 m,累积垂直位错呈明显不对称三角形分布,断层上位移亏损点与断层几何形态变化区域明显对应.断裂位错定量参数分析显示,临泽断裂结构不成熟,两个分支断裂后期会在破裂长度和位错增加下逐渐贯通.因此,可能需要注意后期强震活动造成新生逆冲断层向盆地内部拓展,及其对邻近城镇带来的直接和衍生灾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逆冲断裂 垂直位错分布 结构成熟度 断层拓展 地震学
原文传递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 被引量:148
17
作者 李海兵 杨经绥 +4 位作者 许志琴 孙知明 Paul TAPPONNIER Jerome VAN DER WOERD Anne-Sophie MERIAUX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79,共21页
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古)阿尔金断裂带可能形成于三叠纪,后又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强烈左旋走滑活动,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阿尔金断裂再次活动。主要的走滑活动发生在:(1)245~220Ma;(2)180~140Ma;(3)120... 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古)阿尔金断裂带可能形成于三叠纪,后又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强烈左旋走滑活动,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阿尔金断裂再次活动。主要的走滑活动发生在:(1)245~220Ma;(2)180~140Ma;(3)120~100Ma;(4)90~80Ma;(5)60~45Ma(6)渐新世至中新世;(7)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及(8)全新世。沿阿尔金断裂带,伴随左旋走滑活动形成一系列的逆冲断裂和正断裂,反映走滑过程中伴随隆升作用的存在,并且形成自北向南包括祁连山、大雪山、党河南山、柴北缘山、祁漫塔格山和昆仑山,表明阿尔金断裂带制约着青藏高原北部的生长和隆升。阿尔金断裂带东、西两端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火山活动是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逆冲断裂 火山作用 滑移速率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塘古孜巴斯坳陷西部中加里东期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浩武 王建君 +4 位作者 邬光辉 史玲玲 汪斌 胡湘瑜 高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331-4341,共11页
根据其剖面特征可将塘古孜巴斯拗陷西部弧形断裂带划分为玛东盖层滑脱冲断体系和塘南基底卷入冲断体系2种类型。玛东盖层滑脱冲断体系都在中寒武统膏盐层内发生滑脱,塘南基底卷入冲断体系平面延伸距离较小,基本上都切穿寒武系地层延伸... 根据其剖面特征可将塘古孜巴斯拗陷西部弧形断裂带划分为玛东盖层滑脱冲断体系和塘南基底卷入冲断体系2种类型。玛东盖层滑脱冲断体系都在中寒武统膏盐层内发生滑脱,塘南基底卷入冲断体系平面延伸距离较小,基本上都切穿寒武系地层延伸至基底。玛东和塘南的断裂的形成,是对中加里东期塔里木板块与阿尔金地块拼接的响应。中奥陶世开始时阿尔金地块上近东西向、由南向北逆冲的阿尔金断裂强烈活动,晚奥陶世应力传递至玛4井-叶城一带时,受刚性基底阻挡,反作用力首先在软弱基底的玛东一带形成反冲断层;奥陶纪末,随着来自南部应力的增加,塘南山前逆冲断裂带形成。而玛东冲断带南部断层在印支期的活化,属于古特提斯洋向中昆仑地体俯冲的产物。与造山带之间的距离、寒武系膏岩层的厚度及基底类型的不同导致玛东与塘南发育不同类型的构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塘古孜巴斯坳陷 玛东冲断带 塘南 盖层滑脱 基底卷入 山前逆冲断裂系统 冲断裂系统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色力布亚断裂带变形特征和演化史 被引量:11
19
作者 姚文倩 汤良杰 +5 位作者 谢大庆 杨勇 蒋华山 张宇航 余腾孝 曹自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2-527,共6页
色力布亚断裂带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与巴楚隆起两个构造单元间的边界断裂带,其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与巴楚地区及柯坪地区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最新的钻井、测井以及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提出了原来的色力布亚断裂带可分为两... 色力布亚断裂带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与巴楚隆起两个构造单元间的边界断裂带,其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与巴楚地区及柯坪地区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最新的钻井、测井以及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提出了原来的色力布亚断裂带可分为两个断裂带。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高角度逆冲挤压断裂样式和正花状走滑断裂样式,与柯坪隆起上的皮羌断裂早期共同构成了皮羌-色力布亚断裂带;而亚松迪断裂属于叠加型逆冲断裂,剖面上表现为浅层倾向南西的盖层滑脱型逆冲断层和深层倾向北东的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的相互叠加。平面上呈现出分段性,主要分为北段和南段。断裂带整体表现为深层高角度逆冲断裂和正花状构造样式,而南段向上切入新近系和第四系,且新近系和第四系发生微弱的褶皱变形,并且伴有局部的沿古近系的盖层滑脱。结合巴楚地区和柯坪地区的区域演化,认为色力布亚断裂带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晚期断裂形成阶段、海西晚期(二叠纪晚期)、喜马拉雅早-中期(古近纪—中新世)及喜马拉雅晚期(上新世—第四纪)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走滑断裂 构造演化 色力布亚断裂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前缘构造特征及变形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鹏远 张进江 +1 位作者 郭磊 杨雄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1-199,共9页
在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带前缘,北—北东倾斜的城口断裂和南—南西倾斜的高桥断裂形成一背冲式逆冲推覆体系,以两断层为界,其间为一巨型冲起构造。该冲起构造因边界断裂的产状特征、活动强度沿走向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北西段为... 在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带前缘,北—北东倾斜的城口断裂和南—南西倾斜的高桥断裂形成一背冲式逆冲推覆体系,以两断层为界,其间为一巨型冲起构造。该冲起构造因边界断裂的产状特征、活动强度沿走向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北西段为双向逆冲的"正花状"结构;而南东段为反向逆冲为主的"半花状"结构。同构造低温变质绢云母40Ar-39Ar年龄显示,城口断裂在燕山期(约143.3Ma)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北大巴构造带进一步逆冲扩展和强烈隆升。在逆冲-推覆向前扩展过程中,受锋缘外侧阻抗的影响,沿前缘部位形成一系列反向逆冲断层,从而形成巨型冲起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巴山 逆冲推覆构造带 反向逆冲断裂 冲起构造 ^40AR-^39AR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