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腑泻浊法灌肠防治急性脑梗塞后甘露醇肾损害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潘东 陈可为 白慧梅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072-3074,共3页
目的观察在不减低甘露醇剂量以保持疗效的前提下,中药直肠保留灌肠防治急性重症脑梗塞后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急性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一:将252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甘露醇作为主要脱水剂,治疗组同时加以中药保留灌... 目的观察在不减低甘露醇剂量以保持疗效的前提下,中药直肠保留灌肠防治急性重症脑梗塞后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急性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一:将252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甘露醇作为主要脱水剂,治疗组同时加以中药保留灌肠。在治疗前及第3、5、7、10天观察肾功能指标。并将治疗过程中出现肾损害的患者直接纳入实验二:其中实验一中治疗组出现肾损伤患者作为治疗一组(甘油果糖+灌肠),将实验一中对照组出现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二组(甘露醇+灌肠)和对照组(甘油果糖+呋塞米),观察患者第10天肾功能指标及GCS评分。结果两组实验数据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实验一中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项肾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二中治疗组各项指标较入组时均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第10天,治疗一组肾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二组与对照组亦有明显降低(P<0.01)。患者的意识水平GCS评分、NIHSS评分,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泄浊法保留灌肠能预防甘露醇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对已造成甘露醇肾损害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意识状况及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腑泻浊法 中药灌肠 脑梗塞 甘露醇 急性肾损害
下载PDF
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其对垂体-肾上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丁萍 谌剑飞 罗玉韵 《中国中医急症》 2005年第2期106-107,共2页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垂体-肾上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患者9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通腑泻浊中药,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治疗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 C TH)、皮质...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垂体-肾上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患者9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通腑泻浊中药,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治疗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 C TH)、皮质醇(C S)的变化,同时与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A C TH、C S均升高,而治疗后均降低,且以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并能降低患者A C TH、C S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硬死 通腑泻浊法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醇
下载PDF
通腑泻浊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楼黎明 胡丹丹 +2 位作者 陈素珍 王世强 黄立搜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6期928-929,共2页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符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定喘汤,观察组则加用定喘汤合大承气...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符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定喘汤,观察组则加用定喘汤合大承气汤口服,2次/d,连续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及肺功能。结果疗程结束时,观察组综合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肺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泻浊法可显著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腑泻浊法 支气管哮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通腑泻浊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闫咏梅 薛亚娟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26-27,共2页
通腑泻浊法是中风病治疗中的常用治法之一 ,临证可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各期。急性期通腑以泻体内壅盛之邪 ;恢复期通腑使邪去正复 ;同时对防治中风病的并发症和复中 ,亦有明显作用。临床应用当以辨证为根本 ,把握时机力度 ,随证加减 。
关键词 中风 通腑泻浊法 中医药疗 临床分期
下载PDF
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预防甘露醇肾损害操作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燕双 《天津护理》 2016年第6期547-548,共2页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前行清洁灌肠,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滴甘露醇引起急性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50 m L的通腑泻浊法中药灌肠,每日1次,连续使用10 d。观察组患者...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前行清洁灌肠,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滴甘露醇引起急性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50 m L的通腑泻浊法中药灌肠,每日1次,连续使用10 d。观察组患者先行清洁灌肠后再行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仅行中药保留灌肠。通过检测治疗前、治疗3 d、5 d、7 d和治疗10 d时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进行急性肾损害疗效评估,并对灌肠液平均保留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肾损害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7 d及10 d时观察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灌肠后药物停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泻浊法中药保留灌肠前行清洁灌肠,能有效地预防甘露醇肾损害,同时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保留时间,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腑泻浊法 中药灌肠 缺血性脑卒中 甘露醇 肾损害
下载PDF
通腑泻浊法验案3则
6
作者 李艳芬 《河北中医》 2007年第3期229-229,共1页
关键词 中风 消化不良 肾衰竭 通腑泻浊法
下载PDF
通腑泻浊法治疗肝昏迷探析
7
作者 谢春娇 杨杰 +1 位作者 宁力群 曹海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年第3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肝昏迷 通腑泻浊法 治疗
下载PDF
基于脑肠肺轴理论通腑泻浊法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贵阳 嵇建刚 张立霞 《陕西中医》 2020年第7期882-884,共3页
目的:探究基于脑肠肺轴理论的通腑泻浊法对急性脑梗死(ACI)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中药组,各52例。常规组给予控制血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等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基... 目的:探究基于脑肠肺轴理论的通腑泻浊法对急性脑梗死(ACI)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中药组,各52例。常规组给予控制血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等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通腑泻浊法中药方剂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及生活自理能力[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改良Barthel指数(MBI)]差异,并评估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药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部分炎症因子(血清IL-6、IL-8、TNF-α)、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中药组高于常规组(P<0.05);生活自理能力(FIM、MBI评分)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中药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1.92%与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脑肠肺轴中西医理论的通腑泻浊法治疗ACI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炎性水平,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通腑泻浊法 脑肠肺轴 神经功能 自理能力 炎症因子 证候
下载PDF
通腑泻浊法治疗缺血性中风1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9
作者 郝玉红 《河南中医》 2003年第9期23-24,共2页
采用具有通腑泻浊、活血化瘀作用的小承气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130例 ,基本痊愈 34例 ,显著进步 5 6例 ,进步2 7例 ,无变化 9例 ,恶化 4例 ,有效率 90 .0 0 %。该方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均疗效显... 采用具有通腑泻浊、活血化瘀作用的小承气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130例 ,基本痊愈 34例 ,显著进步 5 6例 ,进步2 7例 ,无变化 9例 ,恶化 4例 ,有效率 90 .0 0 %。该方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均疗效显著 ,但以痰热腑实证效果最佳 ,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通腑泻浊法 小承气胶囊
下载PDF
谈通腑泻浊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10
作者 于存娟 田立 周伟光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通腑泻浊法 中风 中医药疗 病因 病机
下载PDF
通腑泻浊法在内科急症中的运用
11
作者 段才萍 《中国中医急症》 2003年第6期573-574,共2页
1 中风 (高血压脑出血) 患者周某,男性, 55岁,于 2002年 10月 13日凌晨 1: 00入院.患者于 1h前起床小便时,突然昏倒,左侧偏瘫,家属发现后即将其送入我院.
关键词 通腑泻浊法 内科急症 中风 肺心病 腹痛
下载PDF
通腑泻浊法内科急症运用举隅
12
作者 李津峰 杨凤霞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0期35-36,14,共3页
通腑泻浊属于下法范畴而又不尽同于下法。内科常见之急重症以里、实、热症为多。笔者从医多年,深谙因邪致虚的道理。在多种内科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可将祛邪诸法归于“泻浊”一法,使邪从腑而出,谓之“通腑泻浊”。施用本法意在祛邪安正,... 通腑泻浊属于下法范畴而又不尽同于下法。内科常见之急重症以里、实、热症为多。笔者从医多年,深谙因邪致虚的道理。在多种内科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可将祛邪诸法归于“泻浊”一法,使邪从腑而出,谓之“通腑泻浊”。施用本法意在祛邪安正,从而达到拯危救急之目的。本文试从几个单纯以中药救治的急症病例对通腑泻浊法的机制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通腑泻浊法
下载PDF
西药配合通腑泻浊法治疗脑中风急性期60例
13
作者 韩桂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07年第5期8-9,共2页
关键词 中风急性期 通腑泻浊法 治疗 西药 脉络宁注射液
下载PDF
“益气和胃、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理论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金伟 赵文 +4 位作者 郭晓辉 宋洋 罗均平 刘美 张晓云 《四川中医》 2020年第10期35-37,共3页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属于临床急腹症,且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若病情恶化可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其临床病死率可高达20%~40%,临床形势严峻。本病属于中医“...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属于临床急腹症,且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若病情恶化可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其临床病死率可高达20%~40%,临床形势严峻。本病属于中医“脾心痛”范畴,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优势明显。临床上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急性胰腺炎,中医方案采用益气和胃、通腑泻浊法上下同治,取得良好疗效。且研究组前期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此方案能提高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症状体征,降低EPIC评分、APACHEⅡ评分,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本文就此中医方案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采用“益气和胃、通腑泻浊法”上下同治方案治疗急性胰腺炎奠定理论基础,并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该方案对胰腺炎的具体药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益气和胃、通腑泻浊法 上下同治
原文传递
通腑泻浊法配合针刺治疗重症后循环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剑炜 白慧梅 宋怡 《四川中医》 2012年第7期132-134,共3页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配合针刺治疗重症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均采用常规西医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灌肠...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配合针刺治疗重症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均采用常规西医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灌肠及针刺风池、风府及颈夹脊,比较两组治疗后意识障碍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14天后统计疗效。结果:格拉斯昏迷量表(GCS)评分及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综合疗法基础上联合通腑泻浊法配合针刺治疗对重症后循环脑梗死的意识障碍的改善及并发症的控制方面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意识障碍 通腑泻浊法 中药灌肠 颈夹脊刺
原文传递
通腑污浊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调理
16
作者 逯俊霞 《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0年第4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中医药疗 脑出血 通腑泻浊法 护理
下载PDF
通腑泻浊配合早期CRRT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 被引量:1
17
作者 常新勇 谢卫红 麻晓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4期57-58,共2页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配合早期CRRT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4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19例,两者病情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P>0.01),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通腑泻浊法配合早期CRRT...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配合早期CRRT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4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19例,两者病情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P>0.01),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通腑泻浊法配合早期CRRT。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9例,好转2例,死亡3例,平均住院时间(35.3±6.3)d;对照组临床治愈14例,好转转外科手术1例,死亡4例,平均住院时间46.9±7.9d,临床治愈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腑泻浊配合早期CRRT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临床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中医药疗CRRT 通腑泻浊法
下载PDF
通腑泻浊治验二则
18
作者 彭有祥 《湖南中医杂志》 1992年第5期32-33,共2页
(一) 风温犯肺(病毒性肺炎) 王某某,男,4岁。1986年3月13日就诊。患儿发热,咳喘,痰鸣5天,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曾肌注青、链霉素,服麻杏石甘汤等,仍壮热不退(体温:39.5℃)咳频喘促,喉中痰鸣如锯,口渴喜饮,面赤心烦,腹胀,三天不大便... (一) 风温犯肺(病毒性肺炎) 王某某,男,4岁。1986年3月13日就诊。患儿发热,咳喘,痰鸣5天,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曾肌注青、链霉素,服麻杏石甘汤等,仍壮热不退(体温:39.5℃)咳频喘促,喉中痰鸣如锯,口渴喜饮,面赤心烦,腹胀,三天不大便,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而厚,脉滑数。证属痰热壅肺,浊气充腑。治以清肺化痰,通腑泻浊。拟宣白承气汤加减:生石膏25g(打碎先煎)杏仁5g 全瓜蒌1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腑泻浊法 中医治疗学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不同浓度中药保留灌肠对预防甘露醇肾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燕双 白慧梅 +1 位作者 孙熙罡 宋怡 《天津中医药》 CAS 2014年第7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浓度中药保留灌肠,预防脑卒中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急性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颅压升高患者应用甘露醇为主要脱水剂,并采用相同剂量中药保留灌肠30...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浓度中药保留灌肠,预防脑卒中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急性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颅压升高患者应用甘露醇为主要脱水剂,并采用相同剂量中药保留灌肠30min,每日1次。试验组采用50 mL高浓度液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200 mL常用浓度液保留灌肠。通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5天及治疗10 d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进行疗效评估,并对患者接受中药保留灌肠的舒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发生甘露醇肾损害1例,发生率6.67%,对照组1例因脑水肿加重死亡,发生甘露醇肾损害2例,发生率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项肾功能指标情况相似(P>0.05)。两组患者接受灌肠后舒适程度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泄浊法保留灌肠能有效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后急性肾损害,且使用高浓度、液体量较少的中药保留灌肠药疗效肯定,患者接受程度、依从性、感觉舒适度更高,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腑泻浊法 中药灌肠 脑卒中 甘露醇 急性肾损害
下载PDF
刘伟胜治疗肺癌脑转移经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文泽 廖桂雅 邓宏 《山东中医杂志》 2021年第10期1125-1128,共4页
总结刘伟胜教授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用药经验。刘伟胜教授认为正气虚弱是肺癌的发病基础,癌毒则是其直接致病因素,髓海空虚为发生脑转移的基础,风痰互结是导致脑转移的直接原因。刘伟胜教授主张从肾虚论治,并对症状明显者佐以通腑泻浊法缓... 总结刘伟胜教授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用药经验。刘伟胜教授认为正气虚弱是肺癌的发病基础,癌毒则是其直接致病因素,髓海空虚为发生脑转移的基础,风痰互结是导致脑转移的直接原因。刘伟胜教授主张从肾虚论治,并对症状明显者佐以通腑泻浊法缓解症状,收效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脑转移 辨证论治 癌毒 通腑泻浊法 刘伟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