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最优混料设计优选益气固表速溶散处方及评价
1
作者 辛二旦 于小刚 +5 位作者 李东辉 杨新荣 燕玉奎 靳子明 杨锡仓 张兆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37-42,共6页
目的综合中药粉体改性技术、矫味技术和原料药前处理技术制备益气固表速溶散,并进行处方优选及评价,解决儿童给药困难的问题。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流出速度、休止角、吸湿率、粒径分布宽度为评价指标,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选益... 目的综合中药粉体改性技术、矫味技术和原料药前处理技术制备益气固表速溶散,并进行处方优选及评价,解决儿童给药困难的问题。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流出速度、休止角、吸湿率、粒径分布宽度为评价指标,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选益气固表速溶散的最佳处方,并通过物理指纹图谱、粉体学性质、口感评价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益气固表速溶散及传统散剂进行评价。结果益气固表速溶散的最佳处方为药辅比5∶1,混料蔗糖-饴糖-柠檬酸比12∶12∶1;3批样品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7,表明3批速溶散的物理质量一致;速溶散和传统散之间的相似度仅为0.129,表明其粉体学性质差异较大,其物理属性有所差异;益气固表速溶散与普通散的粉体学性质及口感存在差异,且速溶散优于传统散;两种散剂的红外光谱基本一致,表明其化学成分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益气固表速溶散研制开发能更好地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为中医临床提供“良药可口”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固表速溶散 D-最优混料设计 物理指纹图谱 口感评价 红外光谱
原文传递
小儿通便口腔速溶散对儿童功能性便秘(FC)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殿兴 李磊 +5 位作者 崔笛 张定堃 蓝海波 何红艳 樊文彬 杨向东 《四川中医》 2021年第2期80-85,共6页
目的:观察“小儿通便口腔速溶散”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安全性及患儿服药接受度并作出客观评价。方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3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小儿通便口腔速溶散”治疗,中药组采用小儿... 目的:观察“小儿通便口腔速溶散”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安全性及患儿服药接受度并作出客观评价。方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3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小儿通便口腔速溶散”治疗,中药组采用小儿通便汤治疗,安慰剂组采用安慰剂干预,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86.6%)与中药组(90%)相比,两组治疗效果相当,评分相近,均优于安慰剂组(26.6%)(P<0.05);在症状对比中,治疗组与中药组对改善大便性状,减缓排便费力及减轻排便腹胀均有疗效(P<0.05),且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但3组对减少单次排便时间均无明显效果(P>0.05);在改善排便频率方面,中药组效果优于治疗组及对照组(P<0.05);在药物接受程度上,治疗组(80%)与安慰剂(76.7%)组明显高于中药组(46.3%)。结论:“小儿通便口腔速溶散”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儿大便性状,缓解排便费力,能明显减轻患儿的腹胀情况,较好解决了儿童服用中药口感差的问题,能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受到患儿及家属欢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散 功能性便秘 儿童便秘 临床观察 中医药 药物口感
原文传递
天地镇颤方颗粒剂、口腔速溶散抗帕金森病的比较药理学研究
3
作者 夏鹏 赵生玉 +4 位作者 文雯 高丽娟 付颖 韩丽 徐世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比较天地镇颤方颗粒剂、口腔速溶散抗帕金森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氢溴酸槟榔碱、氧化震颤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3种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氢溴酸槟榔碱组(氧化震颤素组、MPTP组)、美... 目的比较天地镇颤方颗粒剂、口腔速溶散抗帕金森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氢溴酸槟榔碱、氧化震颤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3种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氢溴酸槟榔碱组(氧化震颤素组、MPTP组)、美多巴组(50 mg/kg)、天地镇颤颗粒组(2. 70 g/kg)、天地镇颤口腔速溶散组(2. 70 g/kg)。评价氢溴酸槟榔碱、氧化震颤素致震颤小鼠的震颤行为学,并检测黑质和纹状体SOD、MDA水平。评价MPTP致PD小鼠自主活动、开场运动及爬杆时间,并检测脑组织MDA、SOD水平及黑质TH神经元。结果颗粒剂能改善小鼠震颤行为;2种剂型均能降低震颤小鼠纹状体MDA水平,增加纹状体SOD水平(P<0. 05,P<0. 01),均能提高MPTP致PD帕金森病小鼠自主活动,增强开场运动;仅口腔速溶散能够改善爬杆行为,均对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P<0. 05,P<0. 01)。结论天地镇颤方颗粒剂改善帕金森病震颤具有优势,而天地镇颤方口腔速溶散在保护多巴胺神经、改善运动协调方面具有优势,最终选择口腔速溶散作为优选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镇颤方 颗粒剂 口腔速溶散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儿童友好型小儿复方鸡内金速溶散的设计与评价
4
作者 刘惠 仇敏 +5 位作者 刘潜 林俊芝 陈振彩 郭治平 杨明 张定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670-4678,共9页
目的针对小儿复方鸡内金散腥臭气、苦味等口感不佳问题,采用粉体改性技术改良创新为儿童友好型小儿复方鸡内金速溶散。方法通过志愿者视觉模拟评分法、溶化性评价方法等,筛选速溶散的掩味剂、分散剂种类与用量。采用常规粉体性质测量方... 目的针对小儿复方鸡内金散腥臭气、苦味等口感不佳问题,采用粉体改性技术改良创新为儿童友好型小儿复方鸡内金速溶散。方法通过志愿者视觉模拟评分法、溶化性评价方法等,筛选速溶散的掩味剂、分散剂种类与用量。采用常规粉体性质测量方法比较小儿复方鸡内金散与小儿复方鸡内金速溶散的粒径、比表面积、密度、休止角、接触角、微观形态、吸湿性等粉体学性质差异。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和志愿者感官评价方法对比评价2种散剂气、味、砂粒感、溶化性等口感差异。结果添加处方量0.85%的β-环糊精可显著掩蔽鸡内金的腥臭气与苦味,添加处方量49.15%的木糖醇可使速溶散在15 s内快速溶化,溶化效果最好。传统散剂改良为速溶散后,粒径显著降低,粒径累积分布90%时对应粒径(D_(90))从311.539μm降低至58.389μm,比表面积从0.0658 m^(2)/g增加至1.0182 m^(2)/g,振实密度由0.8212 g/mL减小至0.6107 g/mL,休止角由47.6°增大至55.3°。口感多模态评价结果表明,志愿者对速溶散的依从性更佳,速溶散几乎无苦味,仅具轻微腥臭味、砂粒感,明显甜味,溶化时间(14.8±6.3)s;而传统散剂具有较弱苦味、腥臭味,明显砂粒感,甜味较淡,溶化时间(26.7±8.5)s。结论小儿复方鸡内金散的速溶化改良实现了“口腔速溶、无水服药”功能,显著提升了服药口感,为中药儿童药或传统散剂的现代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速溶散 鸡内金 掩味 粉体改性 口感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无水服药”新理念的天地震颤速溶散的设计及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赵生玉 夏鹏 +5 位作者 张婷 曹俊涵 韩丽 郭治平 张定堃 徐世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35-2840,共6页
目的以推进"无水服药"新理念对天地震颤速溶散进行设计及评价。方法自拟处方设计制备天地震颤速溶散,并以自制细粉为对比,以口感、粉体学性质和溶化性进行天地震颤速溶散的评价。结果制备的天地震颤速溶散口感良好,口腔滞留... 目的以推进"无水服药"新理念对天地震颤速溶散进行设计及评价。方法自拟处方设计制备天地震颤速溶散,并以自制细粉为对比,以口感、粉体学性质和溶化性进行天地震颤速溶散的评价。结果制备的天地震颤速溶散口感良好,口腔滞留时间短,粉体学性质优良。结论速溶散是一种优良的新型剂型,以天地震颤速溶散为例,为推进"无水服药"新理念提供了新的剂型与评价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散 无水服药 矫味 口感评价 粉体学性质 溶化性评价
原文传递
新型中药口腔速溶散的设计原理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定堃 郭治平 +4 位作者 杨殿兴 崔笛 王勇 韩丽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3617-3622,共6页
优良的服药口感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药粉末制剂的服用弊端及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服药需求,受酸枣麨、龙角散与冻干泡沫剂型特点的启发,基于对中药粉体结构-性质-功能的认识,综合中药粉体改性技术、中药矫味技... 优良的服药口感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药粉末制剂的服用弊端及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服药需求,受酸枣麨、龙角散与冻干泡沫剂型特点的启发,基于对中药粉体结构-性质-功能的认识,综合中药粉体改性技术、中药矫味技术与原料药前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递药形式——中药口腔速溶散。对中药口腔速溶散的概念、基本特点、原辅料组成、设计原理、工艺路线、核心设备、质量评价、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等内容进行系统解析,期待中药口腔速溶散的研制开发能更好地保障特殊人群的服药便利性,为中医临床提供"良药可口"的新选择,为粉末饮片、医院制剂、中成药散剂在新时代的升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口腔速溶散 粉体改性 矫味技术 设计原理 儿童友好型制剂 无水服药
原文传递
Effect of solidification temperature range on the dendritic growth mode
7
作者 CAO ChongDe WANG Fang +1 位作者 DUAN LiBing BAI XiaoJu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89-94,共6页
Electromagnetic levitation technique was used to undercool bulk samples of Co-20% Cu and Co-60% Cu alloys and high undercoolings up to 303 and 110 K were achieved,respectively.The dendritic growth velocities were meas... Electromagnetic levitation technique was used to undercool bulk samples of Co-20% Cu and Co-60% Cu alloys and high undercoolings up to 303 and 110 K were achieved,respectively.The dendritic growth velocities were measured as a function of undercooling.The dendrite growth velocity of the Co-20% Cu alloy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60% Cu alloy.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LKT/BCT dendritic growth model by taking into account non-equilibrium interface kinetics.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a transition from solute diffusion controlled dendritic growth to thermal diffusion controlled dendritic growth occurs at an undercooling of about 66 K for the Co-20% Cu alloy,whereas the dendrite growth in Co-60% Cu alloy proceeds in a solute diffusion controlled mode within a large solidification temperature range,and the solutal undercooling plays a dominant role.It is thus deduced that certain distinct solidification temperature range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 solidification modes for the two allo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ification temperature range dendritic growth rapid solidification high undercoo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