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与气——《道教义枢》道论的双重进路
1
作者 王洁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29-31,共3页
《道教义枢》作为唐初道教教义的一部总结之作,在对道教核心范畴——"道"的诠释上,呈现出双重特征:一方面,以"虚寂之理"释"道",对宇宙万有之存在作出本体论说明;另一方面,以"气"释"道&quo... 《道教义枢》作为唐初道教教义的一部总结之作,在对道教核心范畴——"道"的诠释上,呈现出双重特征:一方面,以"虚寂之理"释"道",对宇宙万有之存在作出本体论说明;另一方面,以"气"释"道",既保留了传统"气化宇宙"的生成论模式,又阐发了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的神仙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义枢》
下载PDF
《道教义枢》中“道性”意蕴与佛性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高永旺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 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道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义枢》 性”意蕴 佛性思想 方法论 本体论 性义》
原文传递
《道教义枢》训诂研究
3
作者 李丹丹 刘祖国 《郑州师范教育》 2019年第4期63-69,共7页
《道教义枢》是一部具有辞典性质的道教类书,旨在论述道教基本教义,使人知晓道教之根本,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教词语训诂内容。这些训诂材料对于了解道教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研究价值,因此有必要对书中的训诂内容进... 《道教义枢》是一部具有辞典性质的道教类书,旨在论述道教基本教义,使人知晓道教之根本,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教词语训诂内容。这些训诂材料对于了解道教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研究价值,因此有必要对书中的训诂内容进行发掘整理。论文整理了《道教义枢》中的训诂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还讨论了其中的训诂方式和训诂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义枢》 训诂方式 训诂术语
原文传递
浅论《道教义枢》的层累性特点
4
作者 金祺 张艳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5,共4页
关键词 道教义枢》 层累性特点 教义 表现内容 位业义 三一义 七部义 三洞义
原文传递
试论唐初佛道论衡中的“本际”、“道”、“自然”之辩
5
作者 黄崑威 《佛学研究》 2013年第1期262-270,共9页
唐初统治者立国伊始即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儒学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隋文帝杨坚曾于开皇二十年(600),下诏废除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诏置国子、太学、四门生约三百余人,并于各郡县置生员.翌年,提出... 唐初统治者立国伊始即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儒学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隋文帝杨坚曾于开皇二十年(600),下诏废除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诏置国子、太学、四门生约三百余人,并于各郡县置生员.翌年,提出表彰儒家先圣周公、孔子,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一所,四时致祭.李氏家族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义时充分利用了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借老子制造的政治谶言.①由于道教为李唐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加上隋文帝执行先佛后道的政策,规定三教位序为佛为先、道为次、儒为末,所以唐初执行的是崇道抑佛的政策.这些,直接影响到当时佛道论衡的主题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际经 佛教因明 李仲卿 法自然” 道教义枢》 如来藏 因缘 论衡 一切众生 世间法 唐初
下载PDF
“无情有性”与“无情有道性”说的历史形成新论
6
作者 杨维中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3期41-54,196-197,共14页
"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的"道性"与&q... "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的"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的"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的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的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的,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情有性 无情有 吉藏 孟安排 教义
下载PDF
论道教的文化中介作用
7
作者 王卫 《沈阳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1期84-87,共4页
儒、释、道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交融以及和外来文化的融汇.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是:儒、释、道是经过相互纷争、相互论难、相互吸取而最终融合的.这个过程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宋明时期.但纷争最... 儒、释、道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交融以及和外来文化的融汇.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是:儒、释、道是经过相互纷争、相互论难、相互吸取而最终融合的.这个过程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宋明时期.但纷争最为激烈,并且一直贯穿全过程的是儒佛两家的纷争.这确实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异质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而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追求虚无飘缈的彼岸世界,因而儒佛两家在根本理论上就发生了冲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思想 儒家思想 中国文化史 家学说 彼岸世界 佛教经典 儒释 治平 教义
下载PDF
汉魏六朝书目考略(下)
8
作者 李艳秋 张雷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8年第4期82-86,共5页
关键词 书目 二次文献 四部目录 《隋志》 文德殿 隋志 阮孝绪 道教义枢》 玉函山房辑佚书 考略 汉魏六朝
下载PDF
葛洪生卒年考辨 被引量:1
9
作者 邹远志 《上海道教》 2003年第2期34-36,共3页
前人对葛洪生卒年的考定存在着诸多问题:或误推或未斟别文献的真伪或以佚文孤证下定论。考《抱朴子》、《晋书·葛洪传》及道教有关典藉所载葛洪生平经历,葛洪生于晋武帝太康五年卒于康帝建元二年。
关键词 葛洪 生年 卒年 道教义枢》 《抱朴子》
下载PDF
试论道教戒律伦理观的践行方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进 《中国道教》 2008年第5期48-51,共4页
一、引言 一般来说,成熟的组织化的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宗教伦理道德,这些宗教伦理道德主要体现于戒律之中。道教戒律是道教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去恶为善的具体化、操作化程式,是全方位的对“德”的诠释。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 一、引言 一般来说,成熟的组织化的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宗教伦理道德,这些宗教伦理道德主要体现于戒律之中。道教戒律是道教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去恶为善的具体化、操作化程式,是全方位的对“德”的诠释。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十二部义》说:“戒者,解也、界也、止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戒律 伦理观 道教义枢》 伦理 德原则 宗教 组织化 操作化
原文传递
俄罗斯的汉学:道教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天星 《国际汉学》 2003年第2期193-208,共16页
《国际汉学》1998年第2辑刊登了笔者于1994年写的文章《道教文化研究在俄国》。时至今日,俄国汉学中的道教研究情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需要作必要的补充。一俄罗斯的道教研究简史据《中国的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瓦·米·阿列... 《国际汉学》1998年第2辑刊登了笔者于1994年写的文章《道教文化研究在俄国》。时至今日,俄国汉学中的道教研究情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需要作必要的补充。一俄罗斯的道教研究简史据《中国的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瓦·米·阿列克谢耶夫诞辰一百周年文集)》(科学出版社,1983年)一书所收彼得罗夫(V.V.Pertov)写的《瓦·米·阿列克谢耶夫论汉学的对象、发展道路和问题》一文称,俄罗斯的汉学在其发展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为第一阶段,也即俄罗斯汉学的创始期。这个阶段的汉学研究者以俄罗斯东正教会传教士团的成员为骨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史 俄罗斯东正教 阿列克谢耶夫 伦理学范畴 中国的传统 悟真篇 董德宁 内丹 张伯端 教义
原文传递
“身怀六甲”的道教文化意蕴
12
作者 裘梧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47,共2页
身怀六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称女子怀孕的成语。这个成语频繁地出现在明清以来的杂剧小说中,如《东周列国志》、《镜花缘》等等,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成为市井的俗语。从字面上看,“六甲”似应是胎儿的代称,可为什么以“六甲”指代胎儿,... 身怀六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称女子怀孕的成语。这个成语频繁地出现在明清以来的杂剧小说中,如《东周列国志》、《镜花缘》等等,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成为市井的俗语。从字面上看,“六甲”似应是胎儿的代称,可为什么以“六甲”指代胎儿,人们却不甚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文化 《镜花缘》 东周列国志 教义 直符 金锁流珠引 内篇 大渊忍尔 圣母元君 《太平经》
原文传递
《道藏》七部分类法源考 被引量:6
13
作者 卢国龙 《中国道教》 CSSCI 1991年第3期31-37,共7页
《道藏》七部分类法的源流,是道教史研究中一个悬疑已久的问题。几年前,我与李养正先生曾合作小考《玉纬七部经书目》的作者,当时推测《玉纬》的作者是南梁道士孟智周,孟智周之学有所家宗于孟景翼。孟景翼首创七部分类法,但不是《玉纬... 《道藏》七部分类法的源流,是道教史研究中一个悬疑已久的问题。几年前,我与李养正先生曾合作小考《玉纬七部经书目》的作者,当时推测《玉纬》的作者是南梁道士孟智周,孟智周之学有所家宗于孟景翼。孟景翼首创七部分类法,但不是《玉纬》的作者。又根据唐初青溪道士孟安排《道教义枢》中论述“三洞义”、“七部义”常据引《玉纬》、《玉纬经》及“孟法师云”,而引述《玉纬》又常谓“《玉纬》引《正一经》”云云,推测《玉纬》的七部法乃据《正一经》,《正一经》的纂集者则是曾造作《正一论》的孟景翼。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些看法。但由于考论《玉纬七部经书目》作者时,忽略了所依据的主要资料《道教义论》别有其资料来源,所以有些问题未能澄清。今按,《道教义枢》是《玄门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义 玄门大义 孟景翼 孟智周 正一论 教史 李养正 三洞经 藏》 三皇经
原文传递
《道藏》的编纂
14
作者 大渊忍尔 余仲珏 《中国道教》 1983年第2期75-85,共11页
《道藏》是道教经典、论著和文献的大总集,不但收有各种历史文献,还辑入了多种圣经天书,可与佛教的《三藏》(即一切佛经总汇)相媲美。《道藏》的“藏”字,原是佛教用语(梵文藏字Pitaka 是储藏所的意思),后指佛学(相当于法藏),最后演变... 《道藏》是道教经典、论著和文献的大总集,不但收有各种历史文献,还辑入了多种圣经天书,可与佛教的《三藏》(即一切佛经总汇)相媲美。《道藏》的“藏”字,原是佛教用语(梵文藏字Pitaka 是储藏所的意思),后指佛学(相当于法藏),最后演变为指佛教经书。虽然“藏”字在意思上有这么一连串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 教经典 上清经 三皇经 三洞经 灵宝经 法藏 无上秘要 教义 佛教用语
原文传递
青溪小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卡 《中国道教》 CSSCI 1991年第1期27-27,共1页
《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道教义枢》十卷,是唐代道教的重要论著。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据唐初诗人陈子昂所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所载:孟氏曾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上表,请于荆州建立大崇福观当系高宗、武后时荆州道士。孟安... 《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道教义枢》十卷,是唐代道教的重要论著。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据唐初诗人陈子昂所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所载:孟氏曾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上表,请于荆州建立大崇福观当系高宗、武后时荆州道士。孟安排号称“青溪道士”,此青溪当指荆州临沮县之青溪山,为六朝道流隐居修炼之地。东晋文人郭璞已提及青溪。《文选》卷21载郭璞《游仙诗》第二首云: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溪 圣历 大崇福观 教义 临沮 重要论著 《文选》 武后 书题 鬼谷子
原文传递
将示重玄义 开发众妙门——《本际经》研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国龙 《中国道教》 CSSCI 1993年第4期19-26,共8页
《本际经》全称《太玄真一本际经》,是隋唐之际重玄之道的重要著作。这部经虽在辞例上多融摄佛经,但基本义旨则是重玄之道,可以看作继《升玄内教经》之后,以经书形式进一步阐发重玄理论并在道教中更广泛地传播其理论的重要标志。这部经... 《本际经》全称《太玄真一本际经》,是隋唐之际重玄之道的重要著作。这部经虽在辞例上多融摄佛经,但基本义旨则是重玄之道,可以看作继《升玄内教经》之后,以经书形式进一步阐发重玄理论并在道教中更广泛地传播其理论的重要标志。这部经在隋及唐初的道教中有很大的影响,如《道教义枢》、《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书频繁称引此经,唐玄宗时还三番五次地诏令全国各大道观传读《本际经》。今日道教日常持诵的《清静经》,在思想理论上也与《本际经》颇有渊源关系,所以,研读这部经书可以鉴往知来,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更深入地理解道教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际经 玄义 重玄 妙门由起 教思想 要修科仪戒律钞 教义 三洞珠囊 清静经 成玄英
原文传递
试论《太平经》的产生与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养正 《中国道教》 1983年第2期40-54,共15页
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有残存《太平经》五十七卷。据范晔《后汉节·襄楷传》记载,原书为一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东汉末,张鲁之天师道及张角之太平道,均奉此经为授道秘典。由于《太平经》对东汉及魏晋社会发展有过一... 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有残存《太平经》五十七卷。据范晔《后汉节·襄楷传》记载,原书为一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东汉末,张鲁之天师道及张角之太平道,均奉此经为授道秘典。由于《太平经》对东汉及魏晋社会发展有过一定影响,且在哲学思想史、道教史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教史 襄楷 甘忠可 宫崇 李寻 原始 汉节 犹龙传 教义
原文传递
《玉纬七部经书目》作者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养正 卢国龙 《中国道教》 1985年第16期47-53,共7页
每论及《道藏》源流,咸谓六朝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分道教经书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继之有“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以“四辅”佐“三洞”,即以太玄辅洞真部,以太平辅洞玄部,以太清辅洞神部,正一兼辅诸部,总称为七部经... 每论及《道藏》源流,咸谓六朝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分道教经书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继之有“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以“四辅”佐“三洞”,即以太玄辅洞真部,以太平辅洞玄部,以太清辅洞神部,正一兼辅诸部,总称为七部经书。然则, “孟法师”究系何许人,名叫什么,史籍记载不详,因之后世说法不一,亟待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义 孟景翼 陆修静 孟智周 洞真部 正一论 太玄 三洞经 老子义疏 三洞珠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