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道变俗”与“道通为一”——严复的“天演”译述及其世界观转型
1
作者 段炼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0,61,共9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严复以其深具洞见的论述以及对一系列西方学术经典的翻译,促成“天演”世界观在近代中国的形塑。在这一世界观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读书人逐渐接受“公理”“公例”“公法”等西方科学定律与政治法则。“天演”世...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严复以其深具洞见的论述以及对一系列西方学术经典的翻译,促成“天演”世界观在近代中国的形塑。在这一世界观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读书人逐渐接受“公理”“公例”“公法”等西方科学定律与政治法则。“天演”世界观由此呈现出“由道变俗”的世俗化价值取向。然而,严复的思想摆荡于中西之间,既接受多种“道”并存的历史现实,又高度认可中西学理的“道通为一”。因此,严复对于“天演”世界观的探索,无法简单概括为“寻求富强”的世俗努力和对于西方科学理性的全盘接纳。在“由道变俗”与“道通为一”的思想张力背后,是严复对于“超越富强”之“道”的深沉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演”世界观 严复 超越 世俗化 道通为一
下载PDF
“道通为一”:论张岂之学术思想的精神特质
2
作者 郑建钟 《唐都学刊》 2023年第4期76-83,共8页
人的一生需要承担不同的身份角色,学术人的一生也会从事多种类型的研究,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以其九十余年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集教育、管理和研究于一身的“求道者”的生动形象。综合梳理张先生各阶段学术思想中的五个维度:... 人的一生需要承担不同的身份角色,学术人的一生也会从事多种类型的研究,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以其九十余年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集教育、管理和研究于一身的“求道者”的生动形象。综合梳理张先生各阶段学术思想中的五个维度:“真假孔子观”“伦理两重观”“儒学人学观”“文明历史观”“会通文化观”,清晰地展现了其学术“殊途而同归”的思想轴心在于“人”,在于求索一个整全而完善的“人”,这是张岂之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与学术的“求道之思”而通达“道通为一”的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学术思想 精神特质 道通为一
下载PDF
从“道艺合一”到“道通为一”———庄子技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叔子 刘克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7,共6页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合同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合同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与“成”是同一过程,不是“分”之外另有“成”,也不是“成”之外另有“分”,而只不过从一方面看是“分”,从另一方面看是“成”。“成”与“毁”亦然。庄子有关“分”、“成”、“毁”的论述是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设计思想的总结。其二,“不同同之”,庄子的意思是以道观人察物,万物虽种类不同,形态万殊,但其根本之道是同一的。“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道通为一”是将个体的“分”与整体的“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分有合的境界,这是庄子技术思想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艺合一” 道通为一 技术思想 《庄子》 《齐物论》
下载PDF
存在之通:庄子“道通为一”的哲学阐明 被引量:3
4
作者 赵丽端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3期115-121,共7页
通,作为贯穿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道通为一"为其深沉内涵,在存在的图景上展示了庄子对统一的存在形态的关注。由此,揭示出庄子之通所具有的含义之一:存在之通,它蕴含着两重内容:一为本然世界中的浑而未分之通,... 通,作为贯穿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道通为一"为其深沉内涵,在存在的图景上展示了庄子对统一的存在形态的关注。由此,揭示出庄子之通所具有的含义之一:存在之通,它蕴含着两重内容:一为本然世界中的浑而未分之通,一为现实世界中的分而齐之之通。就世界之在而言,庄子把它划分为未始有物的本然世界与分化的现实世界,并以浑而未分的本然世界为理想的形态。与之相应,庄子区分了社会领域的不同存在形态:至德之世、动乱之世,并赋予前者以理想的性质,旨在突出人之在应与万物通而为一,这既在价值观上体现了人之在应当以通为其品格,又以形而上领域未始有封的本然之在为其根据。同时,存在的秩序之维从有序性、条理性彰显出存在之通,并展示着其与存在的统一之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通为一 存在之通 本然世界 现实世界 存在之序
下载PDF
哲学如何在“道通为一”的路上抵达本命?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海文 《云梦学刊》 2008年第4期30-33,共4页
最近一段时间的哲学研究,凸现了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论域.就是从业者们越来越注意到了突破学科壁垒、进行学术原创之于哲学探讨具有的当下意义。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业界俗称“八大军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 最近一段时间的哲学研究,凸现了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论域.就是从业者们越来越注意到了突破学科壁垒、进行学术原创之于哲学探讨具有的当下意义。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业界俗称“八大军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学科最强势.人们习惯称为“三足鼎立”。因此,这里所说的学科壁垒,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八个二级学科是否能够确保哲学功能的全面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研究 道通为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级学科 学术原创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三足鼎立
下载PDF
《齐物论》“道通为一”的境界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路高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1-26,共6页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道通为一 境界 天籁 莫若以明
下载PDF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庄子审丑观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秦忠翼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55-60,共6页
庄子认为,丑和美从道的观点看是同一的,万物一体,都是道的物化。在常人看来,"离形去知"的人是无用的,丑废之人是无用的;如果从道的观点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无用之材也有大用。一个人如果能"坐忘","离... 庄子认为,丑和美从道的观点看是同一的,万物一体,都是道的物化。在常人看来,"离形去知"的人是无用的,丑废之人是无用的;如果从道的观点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无用之材也有大用。一个人如果能"坐忘","离形去知,"使之形若槁木,心如死灰,就能入道,这样就能遭遇灾难而等闲视之,视生死如气之聚散,保持一种愉悦而自由的心境。庄子的审丑观是一种遁世的消极的人生观在美学上的表现,然而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审丑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审丑 道通为一 无用之用 坐忘
下载PDF
“道通为一”解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荣明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6期26-33,共8页
道家思想乃中国传统宇宙论之一源,《庄子·齐物论》则为道家宇宙论之精髓,《齐物论》之主旨为"道通为一"。学界有关"道通为一"之义的纷争由来已久,莫得其解。"道通为一"之"道",既为本体之... 道家思想乃中国传统宇宙论之一源,《庄子·齐物论》则为道家宇宙论之精髓,《齐物论》之主旨为"道通为一"。学界有关"道通为一"之义的纷争由来已久,莫得其解。"道通为一"之"道",既为本体之道,亦为道术之道。"道通为一"则是指得道之士基于超然心理状态究极世界而万物无别者也。佛学论万物"非有""非无",阳明心学称"心外无物",康德辨现象与物自体,薛定谔论时空内在于人类自心,上述诸说与《齐物论》"道通为一"之旨殊途同归,皆谓外在客体本无自性,实为认知主体基于自身能力而判断万物,并赋予万物既定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道通为一 家思想
下载PDF
外篇不外 道通为一——《秋水》篇哲学思想探析
9
作者 刘广涛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60,共9页
《秋水》虽属于《庄子》外篇,可其中宏伟的思想、超迈的境界、深刻的哲理、严谨的逻辑乃至才华横溢的语言,足以代表庄子的哲学水准和美学风格。《秋水》上篇包括海神与河伯的七次问答,体现着庄子的认识论和矛盾论;下篇包括六个精心安排... 《秋水》虽属于《庄子》外篇,可其中宏伟的思想、超迈的境界、深刻的哲理、严谨的逻辑乃至才华横溢的语言,足以代表庄子的哲学水准和美学风格。《秋水》上篇包括海神与河伯的七次问答,体现着庄子的认识论和矛盾论;下篇包括六个精心安排的寓言故事,体现着庄子体道悟道的实践论。认识论、矛盾论和实践论思想彰显出庄子开阔的思想格局和严密的内在逻辑。镶嵌于对话结构中的哲学命题,一方面丰富了《秋水》篇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使得其主旨深奥玄远,易生歧义。《秋水》中所蕴含的“相对论”与“齐物论”,二者对立统一,形成强烈的思想张力。在“道通为一”的思想格局中,蕴含着万物差别和物论蜂起的逻辑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 道通为一 认识论 矛盾论 实践论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方法论——从“以道观物”到“道通为一”
10
作者 李萍 郝亚飞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37-43,共7页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哲学在西学东渐中返本开新,迄今经过了若干发展时期,涌现了诸多大家流派。以今日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认为,传统"以物观物"的视阈形成了诸多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哲学在西学东渐中返本开新,迄今经过了若干发展时期,涌现了诸多大家流派。以今日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认为,传统"以物观物"的视阈形成了诸多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当今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如能突破"以物观物"的哲学视阈,转化到"以道观物",方能站在哲学原初的立场,即重返哲学的本位,方能全面、深入地审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实现"道通为一"的哲学形态。这将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创新 以物观物 观物 道通为一
下载PDF
道通为一:大学学报如何引领学术创新
11
作者 付长珍 《中国期刊年鉴》 2022年第1期199-201,共3页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时代风帆。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迈入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特色...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时代风帆。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迈入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建设的使命与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学报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道通为一 学术期刊建设 伟大复兴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大变局 引领学术
下载PDF
“道通为一”新论——重释庄子《齐物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义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17,共8页
"道通为一"是庄子《齐物论》里面的核心概念,"通为一"之"一"在《齐物论》里具体为表示自然性的一样之"一"与表示整体性的一体之"一"。"通"始终要回到人的层面,人只有摆脱... "道通为一"是庄子《齐物论》里面的核心概念,"通为一"之"一"在《齐物论》里具体为表示自然性的一样之"一"与表示整体性的一体之"一"。"通"始终要回到人的层面,人只有摆脱肉体之我的困缚和经验之我的先见,在"通"于道即达道的意义上,虚以待物才可以包容万物又能葆有人之主体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吾丧我",如此才能达到显现物性清明圆满和人之本真存在的审美境界。另外,道通为一、复通为一、知通为一作为"通为一"的三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形成一个紧密的回环,且"道"、"通"、"一"各有其独立的特殊义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道通为一
下载PDF
道通为一 教学相生——寓审美教育、美术实践活动于语文教学之探索
13
作者 方向慧 《教学月刊(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64,共3页
笔者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是美术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他们是一群与普高学生的年龄相当,但心志、特长、习性、文化课基础等方面有所不同的艺术生。他们有个性,却颇有些偏执;他们聪明,但行为习惯上时有懒散;他... 笔者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是美术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他们是一群与普高学生的年龄相当,但心志、特长、习性、文化课基础等方面有所不同的艺术生。他们有个性,却颇有些偏执;他们聪明,但行为习惯上时有懒散;他们爱艺术,课余喜欢看美术类画册,大多时间专注地投入到绘画练习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学院 语文教学 道通为一 审美教育 实践活动 相生 教育学校 美术基础
下载PDF
浅谈庄子的“道通为一”与通用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陈冰璐 李娜 陈文欣 《今古文创》 2021年第3期59-61,共3页
从庄子的"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思想进行研究,谈论对通用设计产生确立和七大原则内容的相关性,深度解读通用设计的文化内涵,研究庄子思想对通用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性,使通用设计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 庄子 厉与西施 道通为一 通用设计
下载PDF
浅谈中华文化中的“道通为一”
15
作者 王蒙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3期18-21,共4页
中华文化有一个有特色的说法,"道通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莛是田间细小的草茎,楹是指盖房的柱子,虽然两者大小差异很大,但实际上是相通而浑一的."厉&q... 中华文化有一个有特色的说法,"道通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莛是田间细小的草茎,楹是指盖房的柱子,虽然两者大小差异很大,但实际上是相通而浑一的."厉"长得很丑陋,而西施却很美丽,但两者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世界各种事物表面上看着区别很大,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根本法则、根本特色是相通的.借用庄子"道通为一"这个词,来看看中华文化,这里与庄子原义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通为一 中华文化 齐物论 庄子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探索:从“援西入中”到“道通为一”——以严复现代化思想为例
16
作者 郑莉 赵旭 《思想理论战线》 CSSCI 2023年第6期21-29,140,共10页
在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严复的“道通为一”思想为处理现代化历程所涉及的本土与西方文化资源、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借鉴与反思。严复提出了“援西入中”的思想启蒙方案,基于“道通为一”的现... 在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严复的“道通为一”思想为处理现代化历程所涉及的本土与西方文化资源、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借鉴与反思。严复提出了“援西入中”的思想启蒙方案,基于“道通为一”的现代化路径,承认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共同的本质与规律,也肯定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严复选择性借鉴和吸收苏格兰启蒙思想,试图构建现代中国的理想方案和发展蓝图,透视出中国文化精英阶层艰难探索现代化模式与路径的历程,有助于为中国社会学自主话语体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找寻文化根基、理论资源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中国式现代化 援西入中 道通为一 文明社会 苏格兰启蒙 自主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恢诡谲怪 道通为一——《庄子·逍遥游》解读
17
作者 李洲良 《文史知识》 2023年第11期75-80,共6页
庄子的哲学是美学(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178页),庄子的思想是艺术化成的思想,庄子的艺术是思想充盈的艺术。《庄子·齐物论》说:“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如果把恢诡谲怪代指《庄子》艺术,道通为一代指自由... 庄子的哲学是美学(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178页),庄子的思想是艺术化成的思想,庄子的艺术是思想充盈的艺术。《庄子·齐物论》说:“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如果把恢诡谲怪代指《庄子》艺术,道通为一代指自由思想的话,那么“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陈寅恪《陈寅恪集》之《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3页)。可以说是自由之光照亮了《庄子》的艺术殿堂,艺术殿堂氤氲着《庄子》思想自由的芬芳。《逍遥游》就是最好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思想史 道通为一 《逍遥游》 三联书店 《庄子·逍遥游》 艺术殿堂 齐物论 陈寅恪
原文传递
从道隐到道通:庄子《齐物论》中的自由意识
18
作者 邱笑雯 贾桠钊 《萍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8-62,共5页
“道”是天地间精神与物质往来的根本原则,是真知的根源。然而,《齐物论》中庄子称道为“小成”所隐蔽,人在道之不行的世界中与生命本然的自由追求背道而驰。“道隐”和“道通”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从“道隐”转向“道通”的方法包... “道”是天地间精神与物质往来的根本原则,是真知的根源。然而,《齐物论》中庄子称道为“小成”所隐蔽,人在道之不行的世界中与生命本然的自由追求背道而驰。“道隐”和“道通”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从“道隐”转向“道通”的方法包括去小成、破夭阏、莫若以明等等,体现了庄子自由意识超死生、反异化,且无不处于物化之中的特点。只有破除“道隐”的状态,才能抵达自然无为的境界,寻求生命的归属,实现真正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道通为一 自由意识 个体生命
下载PDF
“道通为一”新解 被引量:19
19
作者 商戈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46,共6页
《齐物论》中“道通为一”四字,注家大都将其与上文连读,仅作衍文处理,而对本句的独立性及其可能的特殊内涵缺乏进一步的解读,且对“道”、“通”和“一”这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亦缺乏更深入的分析。鉴此,本文意在重新解读“... 《齐物论》中“道通为一”四字,注家大都将其与上文连读,仅作衍文处理,而对本句的独立性及其可能的特殊内涵缺乏进一步的解读,且对“道”、“通”和“一”这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亦缺乏更深入的分析。鉴此,本文意在重新解读“道通为一”,以此发见“通”的哲学意义及其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思想 道通为一 庄子 《齐物论》
原文传递
道通为一,逍遥以游——《庄子》要义申论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攸欣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庄子要义在于世界之存在是"道通为一"的,惟"达者"能够通过对道通为一状态的领悟,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此要义比较充分地在《逍遥游》、《齐物论》两篇中得到表达。但内篇篇名为汉人所命,背离了文本,本文对前人之误... 庄子要义在于世界之存在是"道通为一"的,惟"达者"能够通过对道通为一状态的领悟,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此要义比较充分地在《逍遥游》、《齐物论》两篇中得到表达。但内篇篇名为汉人所命,背离了文本,本文对前人之误解作了梳理分析,提出了能畅其妙理的解释,不仅使庄子解释史呈现出一种新的面目,也使庄子之"妙道"得其正解。本文进一步就庄子思维之拘囿予以分析,指出其文本表达与实际思考之纠结,并提出一种新的哲学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齐物论》 道通为一 通为一 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