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节段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沈健 杜怡斌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70-374,共5页
目的探讨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双节段ACDF术... 目的探讨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双节段ACDF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患者,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分为ASD组和非ASD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吸烟史等一般资料,以及颈椎矢状位参数C_(2-7)Cobb角、C_(2-7)矢状位轴向距离、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T_(1)倾斜角(T_(1)slope,T_(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等参数。结果60例患者中,22例发生ASD,占36.67%;38例未发生ASD,占63.30%。ASD组和非ASD组患者的性别构成、BMI、吸烟史和手术节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D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非ASD组(P<0.05)。对术前两组患者的C_(2-7)Cobb角、TIA、NT参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的术前颈椎矢状位垂直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显著大于非ASD组(P<0.05)。末次随访时,ASD组的C_(2-7)Cobb角显著小于非ASD组(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的TIA、T_(1)S和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双节段ACD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密切相关,手术节段Cobb角恢复不良导致C2-7Cobb角的丧失,并且术前较大的cSVA值是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矢状位参数 邻近节段退变病 ACDF术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2
作者 刘涛 支中正 +5 位作者 王英杰 李富平 康健 徐广辉 侯铁胜 吴德升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82-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前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al degenerative diseases,ASD)的临...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前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al degenerative diseases,A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因颈前路术后ASD再次行单节段ACDF手术的CSM患者56例,依据首次前路手术方案,分为ACDF组(首次行ACDF手术)和ACCF组(首次行ACCF手术)。对两组患者翻修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的颈痛和上肢痛VAS评分、颈椎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评价,同时测量C_(2-7)Cobb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7)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7)SVA)和T_(1)倾斜角(T_(1)slope,T1S)。结果与翻修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颈痛VAS评分、NDI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且C_(2-7)Cobb角、T_(1)S和C_(2-7)SVA均显著减少(P<0.05);双上肢VAS评分未见显著变化(P>0.05)。结论单节段ACDF手术治疗CSM患者两种前路术后ASD的疗效明确,但翻修手术会改变下颈椎矢状位平衡,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序列变直、头颅重心后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邻近节段退变病 翻修手术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何凡 张岩 +3 位作者 韩应超 姜倍 张锦飚 谭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84例的影像资料。评价腰椎复位与融合情况,并对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84例的影像资料。评价腰椎复位与融合情况,并对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 PLIF术后完全复位48例,复位程度100%;部分复位36例,复位程度平均为(47.12±12.84)%。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2.07±8.70)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T显示椎体间融合率100.0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沉降、移位,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需二次手术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左右两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后1周时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的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4.01±7.20)°增加至术后的(17.77±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以恢复节段前凸角,增大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孔径及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 椎间孔 退行性腰椎滑脱 邻近节段退变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