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汉武都郡属凉州刺史部辨 被引量:3
1
作者 汪受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53,共8页
西汉武都郡位于今甘肃陇南及陕西西南部,《中国历史地图集》等皆以其隶辖益州刺史部。但此事历来就有争论。从《汉书·地理志》相关自注佚文的考察及社会、经济、民族及政治控制分析,西汉武都郡当属凉州刺史部。
关键词 西汉 武都郡 益州刺史 凉州刺史
下载PDF
空间与政治:汉代交阯刺史部治所变迁及其原因 被引量:3
2
作者 江田祥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3-148,共6页
汉代交阯刺史部(交州)的设置是中央王朝加强对岭南统治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辨析相关文献与前人研究基础上复原了两汉交阯刺史部(交州)的治所变迁历程,西汉后期其治所由靡无定处到固定于苍梧郡广信县,永和三年(138)从苍梧郡广信县迁至交... 汉代交阯刺史部(交州)的设置是中央王朝加强对岭南统治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辨析相关文献与前人研究基础上复原了两汉交阯刺史部(交州)的治所变迁历程,西汉后期其治所由靡无定处到固定于苍梧郡广信县,永和三年(138)从苍梧郡广信县迁至交阯郡龙编县、建安八年(203)迁回广信县、十五年(210)再迁南海郡番禺县,黄武五年(226)交、广分治后复迁龙编县的过程。两汉时期交阯刺史部治所(交州)的几次变动背后,体现出王朝经略的转变以及岭南地区政治势力、自然环境的多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朝经略 交阯刺史 治所 汉代
下载PDF
东汉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砖室墓的分期及初步分析(上)
3
作者 王音 《文物春秋》 2013年第5期19-27,共9页
本文主要利用2011年12月以前发表的发掘简报、报告及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东汉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的砖室墓进行分期,进而结合周边地区的考古材料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本区东汉砖室墓的独立文化... 本文主要利用2011年12月以前发表的发掘简报、报告及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东汉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的砖室墓进行分期,进而结合周边地区的考古材料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本区东汉砖室墓的独立文化特征、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以及分布区域的变迁等做一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时期 冀州刺史 砖室墓 分期 文化特征
下载PDF
东汉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砖室墓的分期及初步分析(下)
4
作者 王音 《文物春秋》 2013年第6期16-24,共9页
本文主要利用2011年12月以前发表的发掘简报、报告及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东汉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的砖室墓进行分期,进而结合周边地区的考古材料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本区东汉砖室墓的独立文化... 本文主要利用2011年12月以前发表的发掘简报、报告及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东汉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的砖室墓进行分期,进而结合周边地区的考古材料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本区东汉砖室墓的独立文化特征、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以及分布区域的变迁做一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时期 冀州刺史 砖室墓 分期 文化特征
下载PDF
汉十三刺史部起源考
5
作者 牟元珪 《历史地理》 1990年第1期109-111,共3页
十三刺史部是汉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东汉末年以后,刺史部逐渐由监察区域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域,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的起源问题还未有专门的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以... 十三刺史部是汉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东汉末年以后,刺史部逐渐由监察区域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域,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的起源问题还未有专门的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制度 三级制 东汉末年 十三刺史 区域演变 刺史 汉代 起源
下载PDF
汉代羌人各部述论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宗放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62,共12页
汉代羌人分支和名称是历代最多的,本文收集了文献中可见的汉代各部分羌人名称,并对各部间的关系及其分布、出现时间、简要事迹进行了论述。以展示汉代无人各部全貌。
关键词 汉代 羌人 民族历史 名称 烧当羌 滇那羌 先霍羌 卑和羌 勒祖种 凉州刺史 三辅 益州刺史
下载PDF
东汉后期徐州刺史影响探析
7
作者 张喆 戚亦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7-59,共3页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伴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嬗变。通过分析其时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间、来源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伴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嬗变。通过分析其时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间、来源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渐向行政区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徐州刺史 影响
下载PDF
两汉徐州刺史考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冯乐辉 《洛阳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94-97,共4页
通过分析两汉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间、来源、去向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渐向行政区的转化过程。
关键词 两汉 徐州刺史 刺史
下载PDF
兩漢司隸校尉始“部七郡”平議——兼論該官的雙重性格 被引量:3
9
作者 龔志偉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7-93,共17页
居延出土的"元始元年八月辛丑"簡證明終西漢之世未設司隸部,它由公孫述始創,數年後爲光武效法。武、昭朝初置司隸校尉時便賦予其"察七郡"的京畿糾察官性格,在西漢中晚期聚焦於兩類群體:其一是學界熟知的身居京師的... 居延出土的"元始元年八月辛丑"簡證明終西漢之世未設司隸部,它由公孫述始創,數年後爲光武效法。武、昭朝初置司隸校尉時便賦予其"察七郡"的京畿糾察官性格,在西漢中晚期聚焦於兩類群體:其一是學界熟知的身居京師的貴戚、公卿;其二是弘農、三河二千石,後者反映出當時存在由司隸和部刺史主掌的十四個對全體郡國守相的監察組。另外,全國性"詔所名捕"制度暗示,成、哀朝可能存在十三刺史部與七郡共十四個州級治安區。這些都是公孫述、光武選擇該官"領一州"的淵源,在京畿設州牧的做法則承自王莽。東漢的司隸校尉兼具"察七郡"和"部七郡"雙重性格,刺史性格的後者分擔了對七郡吏民的監察,反向突出前者對貴戚公卿的糾察,這是該官在東漢中晚期政治地位驟升的制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史 京畿 新莽 光武
下载PDF
汉代交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探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国保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5年第4期15-24,共10页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郡县岭南。时后五年,又因岭南九郡而置刺史部。两汉王朝以交州刺史部统一监领岭南诸郡,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南部边疆的控制,促进了岭南各地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进一步推动了汉帝国南部边疆与...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郡县岭南。时后五年,又因岭南九郡而置刺史部。两汉王朝以交州刺史部统一监领岭南诸郡,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南部边疆的控制,促进了岭南各地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进一步推动了汉帝国南部边疆与中原内地之间整体发展的步伐。从此以后,在行政上与两汉内郡并无差异的交趾三郡,在中央王朝的大力经营下,伴随内地移民而带来的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的深入推广,以及南海贸易交通线路的开辟、巩固和延伸,交趾地区的社会经济因此而获得迅速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交趾三郡 交州刺史 边疆 经济发展
下载PDF
东北史地新证十题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泰湘 《黑河学刊》 1987年第4期77-83,71,共8页
一、黑水府、玄城卫,考郎兀二、渤海率宾府三、渤海上京龙泉府下辖之勃州四、庞葛城五、古州六、会州七、元初开元城八、海西辽东道、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镇宁州九、窳里不水十、斡母一、黑水府《旧唐书·靺鞨传》:“开元十三年... 一、黑水府、玄城卫,考郎兀二、渤海率宾府三、渤海上京龙泉府下辖之勃州四、庞葛城五、古州六、会州七、元初开元城八、海西辽东道、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镇宁州九、窳里不水十、斡母一、黑水府《旧唐书·靺鞨传》:“开元十三年,安东都护薄泰清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续以更大部落为黑水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诸部刺史隶属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率宾府 渤海上京龙泉府 西辽 会州 部刺史 旧唐书 双城子 水府 元初 同江县
下载PDF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几个特征
12
作者 宋阳 唐进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5年第3期41-42,共2页
一、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自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监察区建立刺史制度始,地方监察权便与行政权完整分离。各州部刺史是中央派遣常驻在地方监察区的监察官,直隶于中央的御史中承,垂直管理,... 一、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自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监察区建立刺史制度始,地方监察权便与行政权完整分离。各州部刺史是中央派遣常驻在地方监察区的监察官,直隶于中央的御史中承,垂直管理,不受地方干涉。此后,隋朝的谒者台持节按察官吏及司隶台,唐朝的察院监察御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察司 谒者台 巡按御史 监察制度 监察官 监察区 部刺史 监察机关 司隶台 十三
下载PDF
贾让治河三策及对后世的影响
13
作者 胡希朝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期44-47,共4页
西汉后期,水利工程长年失修。公元前7年,汉哀帝刘欣继位后,负责河道的官员平当上书建议,宜“博求能浚川治河者”,而当时部刺史、三辅、三河及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莫有应书,这时待诏贾让奏言,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贾让治河... 西汉后期,水利工程长年失修。公元前7年,汉哀帝刘欣继位后,负责河道的官员平当上书建议,宜“博求能浚川治河者”,而当时部刺史、三辅、三河及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莫有应书,这时待诏贾让奏言,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贾让治河三策贾让奏治河三策的文章收录在《汉书·沟血志》中,其具体内容为:治河有上中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让 治河 汉哀帝 水利工程 西汉后期 部刺史
原文传递
西汉河南地归属新考——兼论河南地之政区调整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万斌 《历史地理》 CSSCI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之《西汉并州、朔方刺史部图》所示,西汉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以后,只是取得了河南地的大部分,仍有一部分,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乌海市全部和杭锦旗以南、乌审旗以西,宁夏盐池长城以北、陶乐黄河以东,... 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之《西汉并州、朔方刺史部图》所示,西汉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以后,只是取得了河南地的大部分,仍有一部分,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乌海市全部和杭锦旗以南、乌审旗以西,宁夏盐池长城以北、陶乐黄河以东,陕西定边大部、吴旗西部系汉与匈奴的两属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地 鄂托克 中国历史地图集 朔方刺史 宁夏盐池 西河郡 元朔 北地郡 朔方郡 都尉
下载PDF
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管理官员创置于汉代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杰 《海交史研究》 1993年第2期1-4,共4页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管理专职官员始设于何时?对此问题,中外学者往往以公元八世纪店王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之举应答之。其实,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专职官员的创设时间似应进一步前溯至公元三世纪以前,当时的汉王朝已在其主要海外贸易港之...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管理专职官员始设于何时?对此问题,中外学者往往以公元八世纪店王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之举应答之。其实,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专职官员的创设时间似应进一步前溯至公元三世纪以前,当时的汉王朝已在其主要海外贸易港之一——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设置了候官,该职很可能即为见于史载的我国最早海外贸易管理专职官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官 《元和郡县图志》 徐闻港 交趾刺史 官员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徐闻县 市舶使 外贸活动
下载PDF
读书札记(四则)
16
作者 周济夫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107-110,共4页
王勃与海南岛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读者大抵知道他的盛名,读过他路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时写的《滕王阁序》,为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所倾倒.王勃此行的目的,是探视远贬的父亲.他在虢州参军任上,因为恃才... 王勃与海南岛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读者大抵知道他的盛名,读过他路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时写的《滕王阁序》,为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所倾倒.王勃此行的目的,是探视远贬的父亲.他在虢州参军任上,因为恃才傲物,蔑视权贵,被人罗织罪名革职,他父亲王福峙受到牵连,也被贬为趾令.据新、旧唐书记载,王勃就是因为到交趾省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的.王福畤所贬之地,其实就是海南岛.交趾作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札记 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 初唐四杰 王福畤 交趾刺史 刺史 十三刺史 玄圃 旧唐书
下载PDF
运动义动词“上”、“下”及其宾语
17
作者 张其昀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68-71,共4页
含有运动义的动词“上”、“下”所带的处所宾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频繁的一个动宾短语。但是在空间的客观因素,心理的主观因素,语言习惯等方面决定了具体使用中的复杂性,尤其是受社会文化、地理位置,心理因素的影响,古代的用法和... 含有运动义的动词“上”、“下”所带的处所宾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频繁的一个动宾短语。但是在空间的客观因素,心理的主观因素,语言习惯等方面决定了具体使用中的复杂性,尤其是受社会文化、地理位置,心理因素的影响,古代的用法和意义较之现代的用法和意义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可见古今历史文化质变的客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宾短语 方位名词 心理因素 现代汉语 十三刺史 语义内容 空间的 孔颖达疏 上阳 正训
下载PDF
试论“二征起义”
18
作者 桂光华 《南洋问题研究》 1985年第4期11-19,共9页
越南历史上的所谓“二征起义”,是公元40年,东汉交趾刺史部辖下交趾郡麋冷县(现属永富省)雒将的女儿征侧、征贰为首,反抗东汉王朝统治的事件。对此,近年来,越南史学界一些人说什么“二征夫人起义抗击北方封建统治也是为了以下目标:一是... 越南历史上的所谓“二征起义”,是公元40年,东汉交趾刺史部辖下交趾郡麋冷县(现属永富省)雒将的女儿征侧、征贰为首,反抗东汉王朝统治的事件。对此,近年来,越南史学界一些人说什么“二征夫人起义抗击北方封建统治也是为了以下目标:一是雪洗国仇,二是重建雄王之业。”“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反抗正处在兴盛时期的亚洲最大的一个帝国的吞并和同化阴谋的具有高度民族意识的一场不屈不挠的战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征起义 交趾刺史 东汉王朝 征侧 郡县制度 西汉王朝 兴盛时期 国家权利 东汉光武帝 日南郡
下载PDF
关于马援得骆越铜鼓地点的商榷
19
作者 覃圣敏 《印度支那》 1988年第3期10-13,共4页
铜鼓是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重器。东汉初,马援征交阯,曾获骆越铜鼓,其事见《后汉书·马援传》:“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由于这是史书中有关南方铜鼓的最早记载,故颇受中外学者重视。马援所... 铜鼓是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重器。东汉初,马援征交阯,曾获骆越铜鼓,其事见《后汉书·马援传》:“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由于这是史书中有关南方铜鼓的最早记载,故颇受中外学者重视。马援所获铜鼓的地点,也曾有人加以考订。近偶阅《马援获骆越铜鼓地点考》一文(以下简称《地点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越 东汉初 林邑记 元封 交趾刺史 元鼎六年 征侧 南方少数民族 郁水 日南郡
下载PDF
清代道的准政区职能分析--以道的辖区与驻所的变迁为中心
20
作者 林涓 《历史地理》 2003年第1期22-38,共17页
道的名称最早出现于秦代,是专门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的县级行政单位。到唐代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为十五道,置道采访处置使,作为监察区,其职掌与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刺史部略同。
关键词 职能分析 少数民族聚居区 县级行政单位 山川形便 十三刺史 监察区 汉武帝 采访处置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