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V-1阳性配偶/固定性伴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叶梅 陈鑫 +2 位作者 王雨 庞伟 郑永唐 《传染病信息》 2016年第6期358-363,共6页
在HIV-1的传播中,异性性传播逐渐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配偶/固定性伴间的HIV-1传播越来越受研究者的关注。本综述阐述了国内外HIV-1阳性配偶/固定性伴人群的HIV-1感染情况以及亚型流行特征,同时总结了现有针对该人群的干预措施,为HIV-1... 在HIV-1的传播中,异性性传播逐渐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配偶/固定性伴间的HIV-1传播越来越受研究者的关注。本综述阐述了国内外HIV-1阳性配偶/固定性伴人群的HIV-1感染情况以及亚型流行特征,同时总结了现有针对该人群的干预措施,为HIV-1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配偶/固定性伴 跨国婚姻 分子流行病学 干预措施
下载PDF
2018-2021年广西新报告经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HIV/AIDS患者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孟琴 蓝光华 +4 位作者 刘玄华 吴秀玲 唐帅 黄精华 朱秋映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23-824,共2页
自2007年以来,异性性传播已成为我国新报告HIV/AIDS患者的首要传播途径[1],异性性传播表现形式有多种类型,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简称配偶间传播)是其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约占异性性传播病例的10%~30%[2-3]。本研究分析2018-2021年广西新... 自2007年以来,异性性传播已成为我国新报告HIV/AIDS患者的首要传播途径[1],异性性传播表现形式有多种类型,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简称配偶间传播)是其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约占异性性传播病例的10%~30%[2-3]。本研究分析2018-2021年广西新报告≥18岁配偶间传播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控制配偶间传播HIV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报告 艾滋病 配偶/固定性伴阳性 异性性传播
原文传递
四川省HIV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现状调查 被引量:24
3
作者 曾亚莉 赖文红 +8 位作者 张灵麟 罗映娟 钟晓东 陈均 罗玲 冯燎 梁姝 奚竟婧 宛云英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30-1531,共2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大竹县、达县和乐山市中区HIV在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有配偶或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患者及其配偶或固定性伴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配偶/固定性伴的静脉血样检... 目的了解四川省大竹县、达县和乐山市中区HIV在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有配偶或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患者及其配偶或固定性伴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配偶/固定性伴的静脉血样检测HIV抗体。结果配偶/固定性伴间性接触感染HIV的比例为37.8%(48/127);男性传染给女性的HIV传播率为43.6%(44/101),女性传染给男性的传播率为15.4%(4/26),男传女的传播率高于女传男(χ2=6.984,P<0.05);异性性接触感染者的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率为38.2%(29/76),略低于注射吸毒感染者的41.5%(1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HIV后,与配偶/固定性伴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72.8%(107/147)。结论四川省配偶/固定性伴间HIV性传播率较高,男传女概率大于女传男;部分感染者/患者存在多性伴现象,且未坚持使用安全套,应进一步规范HIV阳性告知程序,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内传播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 配偶/固定性伴 性传播
原文传递
晚发现HIV/AIDS病例和配偶/固定性伴传播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江毅 李勇 +1 位作者 覃善芳 郑志刚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1-564,608,共5页
目的了解晚发现和非晚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配偶/固定性伴(简称配偶),在随访期1年内发生血清阳转的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登记的HIV/AIDS病人的配偶建立观察队列,... 目的了解晚发现和非晚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配偶/固定性伴(简称配偶),在随访期1年内发生血清阳转的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登记的HIV/AIDS病人的配偶建立观察队列,按是否是晚发现分组,统计基线调查后12个月内HIV/AIDS病人配偶的HIV血清阳转频率,并比较各分层因素HIV血清阳转优势比,计算晚发现和非晚发现两组随访1年内患者配偶血清阳转密度,明确晚发现和HIV血清阳转的关系。结果 1 649例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HIV/AIDS病人占66.28%(1 093/1 649),非晚发现HIV/AIDS病人33.72%(556/1 649)。282例(17.10%)HIV/AIDS病人的配偶发生HIV血清阳转,晚发现病人配偶的血清阳转占总阳转患者比例为73.40%(207/282),非晚发现病人配偶的阳转比例为26.60%(75/2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随访12个月时HIV/AIDS病人配偶的HIV血清阳转密度为30.97/100人年,其中晚发现病人的配偶为36.76/100(207/563.17)人年,非晚发现病人的配偶为21.58/100人年(75/347.47)。和非晚发现病人的配偶相比,晚发现病人配偶的HIV血清阳转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感染途径等分层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现HIV/AIDS病人配偶的血清转化密度最高是55~64岁组,30~40岁组是另一血清转化高峰。结论观察期1年内,广西HIV/AIDS病人配偶的HIV血清转化率较高,以55~64岁组为血清转化高峰,主要由晚发现患者导致。应提高HIV/AIDS病人早发现能力,和家庭计划生育干预、抗病毒治疗等干预措施相结合,减少HIV家庭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晚发现 配偶/固定性伴 血清阳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