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基生物炭配施甲壳素对三七连作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王童 范梦林 +4 位作者 赵媛 王贞玉 官会林 唐振亚 樊芳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7-33,共7页
为探讨铁基生物炭配施甲壳素对三七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T1~T4)和1个对照(CK).结果表明,T3和T4处理土壤电导率分别比CK提高了71.42%和78.57%. T4处理土壤总氮质量分数明显提高.培养第15天后,T4处理土壤蔗糖... 为探讨铁基生物炭配施甲壳素对三七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T1~T4)和1个对照(CK).结果表明,T3和T4处理土壤电导率分别比CK提高了71.42%和78.57%. T4处理土壤总氮质量分数明显提高.培养第15天后,T4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较CK提高了6.17%;T1、T4处理土壤蛋白酶与脲酶活性分别较CK提高了11.33%和19.08%;T3处理三七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培养第30天后,土壤中3种酶活性较第15天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相关性分析发现,蔗糖酶与硝态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与pH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土壤有机碳之间显著负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土壤全氮呈显著负相关. PCA分析表明,T3处理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关系与其他处理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生物炭 甲壳素 土壤酶活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过氧化物酶活性
下载PDF
添加蚯蚓粪对酸性稻作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张薇 荣飞龙 +3 位作者 朱洪妤 曹放波 陈佳娜 陈法霖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5-623,共9页
为探索蚯蚓粪在改善酸性稻田生产力应用中的潜力,选择不同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和准两优608)开展蚯蚓粪添加(纯土壤对照,80%土壤+20%蚯蚓粪)的盆栽试验,分析蚯蚓粪添加对抽穗和收获期稻作土壤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两品种两... 为探索蚯蚓粪在改善酸性稻田生产力应用中的潜力,选择不同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和准两优608)开展蚯蚓粪添加(纯土壤对照,80%土壤+20%蚯蚓粪)的盆栽试验,分析蚯蚓粪添加对抽穗和收获期稻作土壤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两品种两时期的表现,与纯土壤对照相比,添加蚯蚓粪后土壤pH值平均由5.87提升至7.48;蚯蚓粪添加显著提高两品种抽穗期土壤总氮、硝态氮、总磷、总钾及收获期硝态氮含量,深两优5814抽穗期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准两优608收获期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添加蚯蚓粪后,两品种两时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下降,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上升;深两优5814两时期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另外,添加蚯蚓粪显著增加深两优5814抽穗期土壤脲酶和收获期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准两优608收获期土壤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准两优608抽穗期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pH值及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添加蚯蚓粪可降低酸性稻作土壤的酸度,调控碳、氮、磷转化相关酶活性,进而提高土壤肥力。本研究结果为蚯蚓粪在酸性稻作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水稻土 土壤肥力 酶活性
下载PDF
连作辣椒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对微生物菌剂的响应
3
作者 高晶霞 张风宝 +3 位作者 许旺旺 席维娜 裴红霞 谢华 《北方园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以辣椒为研究对象,以5种微生物菌剂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土壤改良效果,筛选出能够缓解辣椒连作障碍及合适的微生物菌剂,以期得到当地最优的微生物菌剂,为宁南连作辣椒改良技术集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加微生物菌... 以辣椒为研究对象,以5种微生物菌剂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土壤改良效果,筛选出能够缓解辣椒连作障碍及合适的微生物菌剂,以期得到当地最优的微生物菌剂,为宁南连作辣椒改良技术集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加微生物菌剂处理影响各生育期连作辣椒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微生物菌剂处理下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各生育期变化不大,但显著影响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对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全磷含量影响程度不同。综上所述,施加微生物菌剂均对缓解辣椒连作障碍表现出积极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剂 辣椒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状
原文传递
干旱胁迫对荒漠植物梭梭幼苗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
作者 汪媛艳 柴成武 +5 位作者 纪永福 王方琳 赵鹏 付贵全 唐卫东 肖斌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4,共7页
为探讨在土壤干旱逐渐加重过程中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各指标的响应机制,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人工浇水后自然干旱过程中梭梭幼苗叶片水分、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梭梭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随... 为探讨在土壤干旱逐渐加重过程中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各指标的响应机制,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人工浇水后自然干旱过程中梭梭幼苗叶片水分、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梭梭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随自然干旱天数增加而降低,相对水分亏缺(RWD)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持续干旱对梭梭细胞膜伤害较大,叶片相对电导率(REC)逐渐增大,但丙二醛(MDA)积累不明显。3)幼苗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C)、脯氨酸(Pro)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持续干旱的响应不一致,植物主要依靠POD、SOD、Pro的协同作用来抵御土壤水分减少对其细胞造成的伤害。综上可知,土壤自然干旱过程中,梭梭幼苗通过累积渗透物质来维持细胞膨压、增加抗氧化酶活性以减轻或延缓细胞膜的伤害,从而增强对土壤干旱的适应性,以保证自身生理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干旱 梭梭幼苗 叶片水分 保护酶活性 渗透调节物质 土壤水分 响应机制
下载PDF
磁性纳米功能材料MFC对镉污染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曾微 王强 +3 位作者 江湘婷 万灿 张立志 黎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以磁性纳米Fe 3O 4和磷酸盐为主要原料,制备出超顺磁性纳米功能材料[magnetic nano-Fe 3O 4@Ca(H 2PO 4)2 functionalized materials,MFC],利用MFC对镉污染稻田进行大田原位磁选修复后进行水稻栽培试验,研究MFC磁选修复镉污染稻田对水... 以磁性纳米Fe 3O 4和磷酸盐为主要原料,制备出超顺磁性纳米功能材料[magnetic nano-Fe 3O 4@Ca(H 2PO 4)2 functionalized materials,MFC],利用MFC对镉污染稻田进行大田原位磁选修复后进行水稻栽培试验,研究MFC磁选修复镉污染稻田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MFC修复镉污染稻田,可有效降低土壤总镉和有效镉含量,投加0.5%和1.0%MFC,土壤总镉分别降低22.14%和24.08%,有效镉分别降低2.29%和12.21%;施加MFC的处理组,3个时期的土壤Shannon指数与Chao1指数均高于该时期对照组,表明提高了水稻生长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对照组相比,抽穗期处理组土壤的Ascomycota丰度占比提升,成熟期处理组土壤的Rozellomycota丰度占比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同时,提高了水稻生长期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其中,成熟期Y-0.5%处理组的土壤脲酶活性提升达到55.40%,抽穗期和成熟期Y-0.5%处理组的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4.40%和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纳米功能材料 土壤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原文传递
几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李平 聂浩 +3 位作者 郎漫 施明杨 杨彬妍 罗小三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9-609,共11页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耕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可能会对土壤养分状况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以铜(Cu)、镉(Cd)污染水稻土为对象,开展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施用0.1%... 重金属污染是我国耕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可能会对土壤养分状况产生潜在影响。为探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有效性与酶活性的影响,以铜(Cu)、镉(Cd)污染水稻土为对象,开展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施用0.1%和0.4%(质量比)的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和腐殖酸(HA)这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后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与酶活性的变化,并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对照(CK)处理相比,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7.4%~22.7%、4.9%~68.9%、5.3%~20.7%和5.1%~108.5%,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量越高,各养分含量增幅越大。施用0.1%和0.4%的PAA后收获期水稻根中全磷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8.8%和90.6%,其余处理水稻根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则分别降低了11.6%~41.7%、26.4%~70.6%和18.3%~58.7%;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水稻秸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14.0%~87.1%、62.0%~524.2%和6.4%~31.9%;施用0.1%和0.4%的PAM后稻米全氮含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15.1%和12.2%,而施用PAA、PVA和HA后稻米全氮含量增加了6.1%~23.1%,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后稻米全磷和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3%~21.1%和2.4%~20.1%。施用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处理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17.8%~94.3%、18.5%~163.0%和2.0%~22.0%,施用PAA和HA后土壤脲酶活性较CK处理降低了3.3%~5.0%,而施用PAM和PVA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CK处理增加了3.8%~71.0%。综上,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能够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养分有效性及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利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保持,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过程中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改良剂 重金属污染 养分有效性 酶活性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林药套种模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周国清 杜拾平 +1 位作者 张荣洋 杜洋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11,共5页
为筛选出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幼林期适宜的林药套种模式,以5年生薄壳山核桃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薄壳山核桃-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薄壳山核桃-射干(Blackberry lily)和薄壳山核桃-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对林地土... 为筛选出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幼林期适宜的林药套种模式,以5年生薄壳山核桃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薄壳山核桃-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薄壳山核桃-射干(Blackberry lily)和薄壳山核桃-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对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果园套种丹参、射干和桔梗对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变化;与11月未套种的对照组相比,套种丹参和射干后土壤水解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套种后有效磷含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同,11月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套种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所升高,蔗糖酶活性降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综合可知,在薄壳山核桃果园套种丹参或射干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增强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套种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丹参 射干 桔梗
下载PDF
CEACAM1源性荧光多肽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检测的研究
8
作者 万雯 叶雨佳 +5 位作者 杨晓娜 杨理宏 王华炜 董玲 陈丽星 孟照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9-16,共8页
目的探索CEACAM1源性多肽合成的荧光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的检测,并进一步探索荧光多肽底物Site 84在区分同属于MMPs明胶酶谱中MMP-2和MMP-9的应用。方法采用荧光酶学法观察荧光多肽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 目的探索CEACAM1源性多肽合成的荧光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的检测,并进一步探索荧光多肽底物Site 84在区分同属于MMPs明胶酶谱中MMP-2和MMP-9的应用。方法采用荧光酶学法观察荧光多肽底物Site 84对MMP-2,-7,-9,-12酶活性的检测;进一步观察底物Site 84对明胶酶谱中MMP-2和MMP-9酶活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获得底物Site 84与MMP-2的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参数Km、Kcat。结果以Site 84为底物,获得MMP-12、-7、-2的酶活力曲线,但未获得MMP-9的酶活力曲线;此外,以Site 84为底物,可特异性检测明胶酶谱中MMP-2的酶活性,其可检测低浓度(0.6μM)MMP-2的酶活性,然而对高浓度(6μM)MMP-9未见明显酶促反应;最后,MMP-2和底物Site 84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Km=315μM,Kcat/Km=2565/MS。结论以CEACAM1源性底物Site 84作为新型的荧光多肽底物,可获得MMP-12、-7、-2的酶活力曲线,且可特异性检测MMPs明胶酶谱中MMP-2的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e 84 荧光多肽底物 酶活性 明胶 CEACAM1源性
下载PDF
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
9
作者 李富 董道旭 +2 位作者 郑大劲 李维刚 葛宜元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三江平原水稻秸秆腐解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本研究采用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实验设定A(-10~10℃)和B(-20~20℃)两种冻融幅度,1(150%)、2(200%)两种土壤持水量,以及3(3 cm)、5(5 cm)和10(10 cm)三种秸秆长度。试验设定...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三江平原水稻秸秆腐解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本研究采用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实验设定A(-10~10℃)和B(-20~20℃)两种冻融幅度,1(150%)、2(200%)两种土壤持水量,以及3(3 cm)、5(5 cm)和10(10 cm)三种秸秆长度。试验设定冻24小时后融24小时为一次冻融循环(Freeze-thaw cycle,FTC)过程,15 d取一次样,共设置6次取样(90 d)后常温培养(30 d),总时长为120 d的室内冻融模拟,在每次冻融结束后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相关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施加菌剂提升了秸秆腐解速率,秸秆配施菌剂还田显著降低冻融期三江平原土壤容重与0.5~1 mm粒径的团聚体数量,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且在大幅度冻融循环表现最为明显。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TOC)、总磷(TP)、总钾(TK),但土壤全氮显著降低,不同冻融幅度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配施菌剂显著提高了冻融期土壤淀粉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而不同冻融幅度与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酶活性均产生影响,且随着冻融时长的增加而减弱。不同冻融幅度和不同的持水量对土壤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配施菌剂对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秸秆还田配施菌剂对于三江平原冻融期土壤提升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菌剂 土壤理化性质 冻融期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高寒地区不同人工牧草种类对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嘉翊 王巧红 +3 位作者 马铖 梁蒙 王梅 薛萐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不同人工牧草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深入认识高寒地区土壤养分状况及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无芒披碱草(Elymus submuticus)、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不同人工牧草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深入认识高寒地区土壤养分状况及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无芒披碱草(Elymus submuticus)、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贫花鹅观草(Roegneria pauciflora)7种人工牧草种植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的天然温带草原土壤作为对照(CK),探讨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有关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1)不同牧草种植地土壤酶活性差异较大〔(3~496 nmol/(g·h)〕,7种牧草土壤酶的活性均明显低于CK(13~506 nmol/(g·h))。(2)土壤碳氮酶活性比(E_(C∶N))在各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冷地早熟禾样地的碳磷酶活性比(E_(C∶P))和氮磷酶活性比(E_(N∶P))最大(0.82,0.94);7种牧草土壤酶活性矢量角度均大于45°,表明牧区土壤微生物受到P元素限制。(3)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主要受土壤SOC,TN,W,MBC和MBN的影响,与MBC∶MBN,SOC∶TP和TN∶TP也显著相关。[结论]人工牧草的种植改变了土壤养分结构从而影响土壤酶的分泌,不同牧草种类种植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结合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功能特征可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循环及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工牧草种植地 土壤酶活性 土壤化学计量
下载PDF
巨菌草对宁夏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1
作者 李子森 周童晖 +4 位作者 苏德伟 谢晶 刘斌 林占熺 林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目的】探究种植巨菌草后中度盐碱地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利用巨菌草改良宁夏中度盐碱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种植巨菌草后,... 【目的】探究种植巨菌草后中度盐碱地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利用巨菌草改良宁夏中度盐碱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种植巨菌草后,土壤容重下降8.96%,含盐量下降71.90%,有机质含量上升35.25%,碱解氮含量下降56.20%,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上升81.97%和2.51%,改良后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上升16.87%和6.14%,种植巨菌草后土壤真菌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群落结构方面,种植巨菌草增加了绿弯菌门、粘菌门、疣微菌门、担子菌门、霉菌门、芽枝霉门、毛霉门、油壶菌门和罗兹菌门的相对丰度。微生物群落OTU数上,种植巨菌草后细菌OTU数比CK增加了0.74%,真菌OTU数比CK减少了42.24%。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差异分析表明,试验组和CK之间细菌和真菌门的类别差异较大。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土壤碱性酶活性、有效磷含量和水溶性盐质量分数是引起种植巨菌草后根际土壤环境改变的主要因子。【结论】种植巨菌草可以提高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中度盐碱地 土壤酶活性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郭勇 文丽 +6 位作者 石丽红 李超 程凯凯 罗浛方 李海容 周国栋 唐海明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根际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M和RF处理较MF和CK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水稻产量。OM和RF处理根际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RF处理根际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最大,分别比CK、MF和OM处理增加了21.7%,13.0%,8.7%;OM处理根际土壤蛋白酶、固氮酶、硝酸还原酶和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最大,较M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0.0%,26.1%,426.1%,26.7%;CK处理稻田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MF、RF和OM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固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脲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化学特性、产量与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第一排序轴能解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93.34%,土壤硝态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长期采用有机物料(有机肥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通过改善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促进土壤氮循环酶活性,达到培肥稻田土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酶活性 氮循环 产量 长期施肥 根际土壤
下载PDF
不同砧木对‘克瑞森无核’葡萄酚类物质含量及其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3
作者 秦睆雪 钟海霞 +9 位作者 张付春 吴久赟 周晓明 张雯 韩守安 王敏 乔江霞 潘明启 伍新宇 曾斌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以不同砧木嫁接的‘克瑞森无核’葡萄为试材,自根苗为对照,研究其果皮色泽、酚类物质含量以及其合成相关酶活性,以期通过砧木嫁接提高‘克瑞森无核’酚类物质含量,改善着色不均,进而提高果实品质。研究结果表明,砧木嫁接的成熟‘克瑞森... 以不同砧木嫁接的‘克瑞森无核’葡萄为试材,自根苗为对照,研究其果皮色泽、酚类物质含量以及其合成相关酶活性,以期通过砧木嫁接提高‘克瑞森无核’酚类物质含量,改善着色不均,进而提高果实品质。研究结果表明,砧木嫁接的成熟‘克瑞森无核’葡萄呈红色,砧木101-14、110R嫁接及自嫁接均降低L^(*)、b^(*),增加a^(*),而砧木SO4降低L^(*)、b^(*),同时砧木101-14、110R嫁接显著促进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降低其可滴定酸含量。砧木嫁接在不同程度上能促进‘克瑞森无核’葡萄的酚类物质的积累,成熟时砧木101-14、110R、SO4嫁接和自嫁接均能提高总酚、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其中砧木101-14嫁接的‘克瑞森无核’的总酚、类黄酮和花色苷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50.88%、52.00%和74.13%,促进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砧木101-14嫁接最有利于提高‘克瑞森无核’葡萄的酚类物质各合成相关酶活性,而砧木SO4嫁接对提高DFR和UFGT活性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砧木嫁接苗果皮中酚类物质与DGR和UFGT活性相关性较高,其共同作用影响酚类物质的变化。研究发现,砧木嫁接促进‘克瑞森无核’葡萄果皮着色,砧木101-14、110R、SO4嫁接和自嫁接均能通过促进DFR和UFGT的活性,提高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并以砧木101-14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砧木 ‘克瑞森无核’ 酚类物质 酶活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氮肥配施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小麦土壤三大菌群和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胡冬平 唐江华 +4 位作者 徐文修 房彦飞 罗晓颖 王怀港 王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1,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氮肥配施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冬小麦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施肥(0 kg·hm^(-2)尿素,F1)、单施氮肥(150 kg·hm^(-2)尿素,F2)、单...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氮肥配施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冬小麦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施肥(0 kg·hm^(-2)尿素,F1)、单施氮肥(150 kg·hm^(-2)尿素,F2)、单施有机肥(30 t·hm^(-2)有机肥,F3)、氮肥配施有机肥(150 kg·hm^(-2)尿素+30 t·hm^(-2)有机肥,F4)4个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产量及其相关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细菌数量(26.24%~85.82%)和放线菌数量(13.94%~47.60%),减少真菌数量(26.39%~52.78%),并提高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3.92%~30.49%、42.06%~133.71%、12.38%~26.34%、173.6%~284.21%)。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2 516.43 kg·hm^(-2),比未施肥处理增产55.51%,比单施氮肥和单施有机肥平均增产16.20%。[结论]氮肥配施有机肥更有利于增加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土壤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产量
下载PDF
GBP3依赖其GTP酶活性负向调控HTLV-1病毒复制
15
作者 刘燕子 赵鑫 +5 位作者 秦潇 黄雨璐 杨曦 范晴晴 杨波 王洁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GBP3对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TLV-1)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TLV-1感染的HeLa细胞和THP1细胞中GBP3的表达量;在THP1和HeLa细胞中通过siRNA沉默GBP3,Western blot验证GBP3敲低效率;过表达GBP3或敲减GBP3... 目的:探讨GBP3对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TLV-1)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TLV-1感染的HeLa细胞和THP1细胞中GBP3的表达量;在THP1和HeLa细胞中通过siRNA沉默GBP3,Western blot验证GBP3敲低效率;过表达GBP3或敲减GBP3后,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LV-1感染细胞中前病毒转录本Tax、px、HBZ、Gag、ENV、5´UTR和病毒蛋白Tax和p19蛋白的表达量;构建失去GTP酶活性的GBP3的突变体GBP3K51A,检测GBP3对HTLV-1感染的调控是否依赖于GBP3的GTP酶活性。结果:HTLV-1感染的HeLa和THP1细胞中GBP3表达上升;GBP3过表达可导致HTLV-1的前病毒转录本和病毒蛋白表达量下降,siRNA敲减GBP3则具有相反的效果,GBP3K51A过表达可导致HTLV-1前病毒转录本和病毒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HTLV-1病毒感染可诱导GBP3表达;GBP3过表达抑制病毒复制,可能依赖GTP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P3 HTLV-1 抗病毒 GTP酶活性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16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kg/hm^(2)4个施氮量。在2022—2024年2个小麦生长季,测定分析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营养指数、硝态氮残留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1)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补灌至75%水平,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开花期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向作物可吸收形态转化。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2N2处理显著减少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降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2)W2N2和W2N3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氮素营养指数,能够满足小麦氮素需求。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氮素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W2N2处理能够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二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13、0.485。4)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继续提高灌溉水平和施氮量,易造成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显著降低。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较于W2N2处理,W2N3、W3N2和W3N3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值降低13.02%~26.34%,氮肥利用率降低9.77%~23.64%,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2.88%~38.10%。[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营养指数,是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测墒补灌 土壤酶活性 氮素利用
下载PDF
Cu^(2+)对大口黑鲈幼鱼不同组织结构及SOD、AKP酶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巩佳乐 李胜杰 +4 位作者 连总强 王旭军 王彩雯 吴旭东 刘哲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4,共10页
为研究用Cu^(2+)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消毒所造成其组织结构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使用不同Cu^(2+)浓度(0、0.13、0.25、0.50、0.70、1.00 mg/L)的水饲养平均体质量为(3.3±0.2)g大口黑鲈幼鱼28 d,再在清水中... 为研究用Cu^(2+)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消毒所造成其组织结构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使用不同Cu^(2+)浓度(0、0.13、0.25、0.50、0.70、1.00 mg/L)的水饲养平均体质量为(3.3±0.2)g大口黑鲈幼鱼28 d,再在清水中恢复28 d。通过HE染色观察恢复前后幼鱼的肝、肠、鳃和肌肉组织的结构变化,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肠、鳃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显示:饲养第28 d时,0.70mg/L和1.00 mg/L组幼鱼的大部分肝细胞出现空泡,细胞排列紊乱,肝脏局部细胞坏死;同时发现幼鱼鳃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大量鳃小片呼吸上皮细胞脱落,部分鳃小片毛细血管肿胀充血、出血;肠道和肌肉组织结构基本无影响。恢复28 d后,1.00 mg/L组幼鱼肝脏仍存在细胞空泡化和坏死现象;0.70 mg/L和1.00 mg/L组鳃组织有所恢复,但还存在小片呼吸上皮细胞脱落,部分鳃小片毛细血管肿胀充血、出血。恢复第7 d时,1.00 mg/L组肝脏和肠道中SOD活性显著降低,第14 d时0.70 mg/L组肝脏SOD活性显著降低,1.00 mg/L组幼鱼肝脏AKP活性也显著降低,恢复21 d时,1.00 mg/L组幼鱼鳃SOD活性和肠道AKP活性均显著降低,恢复28 d后,除1.00 mg/L组幼鱼鳃、肝、肠和肌肉组织SOD活性未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其余处理组的SOD和AKP活性基本均恢复到对照水平。综上,低浓度(0~0.50 mg/L)的Cu^(2+)在短期内导致幼鱼肝、肠、鳃和肌肉中的SOD、AKP活性升高,高浓度(0.70和1.00 mg/L)的Cu^(2+)会对大口黑鲈幼鱼的鳃和肝脏造成组织损伤且28 d内不能恢复,抑制肝和鳃中SOD、AKP活性,恢复28 d肝和鳃中SOD、AKP活性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使用0.5 mg/L Cu^(2+)对大口黑鲈幼鱼进行消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铜离子 酶活性 组织损伤
下载PDF
低蛋白质饲粮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及心脏微量元素含量、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王冲 李笑然 +8 位作者 廖秀冬 张丽阳 李顺英 林烜旭 黄靓 孙久鹏 曹春宇 刘洪丽 吕林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8-1747,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及心脏微量元素含量、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72只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2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及心脏微量元素含量、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72只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2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1.5%(对照组)和19.5%(低蛋白质组)。试验期21 d。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低蛋白质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低蛋白质组的心脏锌含量显著降低(P<0.05),心脏铜和锰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0.05<P<0.10);3)低蛋白质组的心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4)低蛋白质组的心脏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心脏过氧化氢酶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现降低的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从21.5%降至19.5%,对1~21日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其心脏抗氧化功能及含锰或铁的关键酶活性,并降低其心脏锌的沉积,对心脏铜、铁和锰的利用未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蛋白质饲粮 微量元素 酶活性 基因表达 抗氧化
下载PDF
生草对滇中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9
作者 杨金鹏 牟兰 +5 位作者 仇嘉悦 吴宗烨 张鑫亮 张美艳 蔡明 黄必志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生草处理对滇中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南方果园常见的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菊苣(Cichorium intybus)和鼠茅草(Vulpia myuros)3种牧草,以自然生草(CK1)和清耕(每月人工除草一次,CK2)处... 为探究不同生草处理对滇中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南方果园常见的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菊苣(Cichorium intybus)和鼠茅草(Vulpia myuros)3种牧草,以自然生草(CK1)和清耕(每月人工除草一次,CK2)处理为对照,测定0~30 cm耕层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人工生草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光叶紫花苕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2.70%,45.30%,45.45%。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以菊苣处理提升显著,细菌数量增幅为42.76%(较CK1),49.02%(较CK2);真菌数量增幅为49.76%(较CK1),42.28%(较CK2)。土壤微生物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据主导地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主导了酶活性对土壤酸碱度的响应。此外,土壤含水量、pH、全氮及全钾含量是影响滇中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芒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汪自松 杨正丽 +4 位作者 曾梓芸 沈伟 方利娟 刘正鲁 赵志常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7,共8页
为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芒果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CK(仅施用化肥)和T1(化肥减量10%+有机肥6.0 t/hm^(2))、T2(化肥减量20%+有机肥9.0 t/hm^(2))、T3(有机肥、无机肥等量复混)、T4(有机肥、... 为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芒果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CK(仅施用化肥)和T1(化肥减量10%+有机肥6.0 t/hm^(2))、T2(化肥减量20%+有机肥9.0 t/hm^(2))、T3(有机肥、无机肥等量复混)、T4(有机肥、无机肥减量10%复混)、T5(有机肥、无机肥减量20%复混)5个处理。利用NovaSeq测序平台,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特征,结合土壤酶活性,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驱动细菌、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T1、T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的活性,T3、T4、T5处理显著提高了脲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T2处理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各处理的细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CK,T1、T3处理的Chao1指数、ACE指数显著高于CK;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在处理间达到显著性差异,CK与T1及T3处理、CK与T2及T4处理分别在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上差异最大;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湾菌门均为土壤的优势细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未确定分类真菌门、壶菌门为优势真菌门;Spearman相关热图显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更易影响根际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综合而言,T2、T4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酶的活性,丰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并可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为本研究中芒果的最佳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化肥减施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NovaSeq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