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反流、弱酸反流、弱碱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慧敏 汪安江 徐龙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85-487,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病。近年来,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 H技术的运用将反流事件分为酸反流、弱酸反流及弱碱反流。本文将这3种类型反流的定义、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及治疗综述如下。
关键词 胃食管 酸反流 酸反流 弱碱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动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秦荔荣 唐国都 李建英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54-255,共2页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GERD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高分辨多通道毛细灌注测压检查及24h食管pH动态监测,根据24h食管p...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GERD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高分辨多通道毛细灌注测压检查及24h食管pH动态监测,根据24h食管pH监测指标结果,以DeMeester积分<14.7为标准,将43例患者分为生理性酸反流组和病理性酸反流组,比较两组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结果:病理性酸反流组LESP、食管体部远段压力、湿咽成功率(%)较生理性酸反流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近段、中段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病理性酸反流与LESP、食管体部远段压力、湿咽成功率密切相关,而与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近段、中段压力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 生理性酸反流 病理性酸反流 食管动力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谢胜 欧阳波 +10 位作者 韦金秀 周晓玲 张越 侯秋科 税典奎 梁谊深 颜春艳 赵正孝 蒋应玲 徐宏 刘园园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 酸反流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邹孟龙 宁芯 +2 位作者 陈雅璐 杨坤 黄晓燕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1期1635-1639,共5页
目的:探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随机选取有反酸、烧心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80例行24 h食管pH监测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并以酸暴露时间百分比... 目的:探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随机选取有反酸、烧心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80例行24 h食管pH监测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并以酸暴露时间百分比和反流-症状相关性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病理组、敏感组和生理组,对比3组患者GerdQ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食管测酸及食管测压相关参数。结果:与敏感组、生理组相比,病理组GerdQ评分、DeMeester评分、立位酸反流时间、卧位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明显升高;SF-36评分、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吞咽有效收缩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组相比,敏感组GerdQ评分较高;SF-36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测酸各指标均高于生理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组相比,病理组和敏感组远端收缩积分、下食管括约肌上3 cm处波幅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长度、腹腔内段下食管括约肌长度、下食管括约肌上7、11 cm处波幅以及食管体部蠕动波速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是导致病理性酸反流发生的关键因素,且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远端收缩积分、下食管括约肌上3 cm处蠕动波波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 生理性酸反流 病理性酸反流 食管动力 暴露时间百分比 -症状相关性
下载PDF
酸反流指数在儿童病理性胃食管反流诊断中的价值附12年4109例食管pH值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江米足 周雪莲 +7 位作者 余金丹 陈洁 陈飞波 章许平 张雁翼 吴秀英 陈肖肖 欧弼悠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67-271,共5页
目的了解酸反流指数(RI)在儿童病理性胃食管反流(GER)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儿童病理性GER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食管pH值监测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并除外复查和少数未能完成监测的数据。根据Boix-Ochoa... 目的了解酸反流指数(RI)在儿童病理性胃食管反流(GER)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儿童病理性GER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食管pH值监测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并除外复查和少数未能完成监测的数据。根据Boix-Ochoa标准(金标准)综合评分〉11.99诊断病理性GER,对RI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最佳诊断界点值(cutoff value)。通过McNemar卡方检验和Kappa检验,评价各种以RI为基准的病理性GER诊断标准所得结果的差异及其吻合度,并进一步评价各种标准诊断GER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994年9月至2006年5月有5000例患儿进行食管pH值监测,有效数据者4109例进入分析,其中男性2692例,女性1417例。新生儿476例,-1岁1553例,-3岁658例,-7岁837例,-12岁513例,-16岁72例。病种构成有13类,依次为:支气管哮喘366例,支气管炎468例,支气管肺炎385例,迁延性肺炎143例,慢性咳嗽184例,慢性咽炎29例,新生儿呼吸暂停102例,新生儿呕吐283例,新生儿肺炎105例,呕吐或伴腹痛1817例,食管裂孔疝140例,非心源性胸痛55例,营养不良32例。ROC曲线分析显示RI最佳诊断界点为2.9,其敏感度为90.4%,特异度为95.6%(假阳性率〈5.0%)。ROC曲线下面积为0.981(95%CI:0.977-0.984),sx-为0.002,用于诊断病理性GER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分别以RI≥4.0%(RI 4.0标准)、RI≥2.9%(RI 2.9标准)为病理性GER诊断标准,以手术确诊的140例食管裂孔疝患儿进行分析,与Boix-Ochoa标准进行比较。RI 2.9标准的总体吻合度高于RI 4.0标准(κ系数分别为0.892、0.715,P均=0.000)。除了特异度,RI 2.9标准诊断病理性GER的敏感度、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RI 4.0标准,而阳性预测值两者相近。结论RI 2.9标准诊断病理性GER有显著意义,与RI 4.0标准相比,有助于提高儿童病理性GER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 食管PH监测 酸反流指数 诊断标准 儿童
下载PDF
酸反流与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峻 杨昭徐 《胃肠病学》 2000年第4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酸反流与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46例GERD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组30例,胃镜阴性组16例)及26例健康对照者在完成食管测压后,应用便携式食管pH监测仪及Bilitec2... 目的:探讨酸反流与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46例GERD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组30例,胃镜阴性组16例)及26例健康对照者在完成食管测压后,应用便携式食管pH监测仪及Bilitec2000胆汁反流监测仪,同时进行24h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的动态连续监测。结果:GERD患者酸反流及胆汁反流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且与食管炎严重程度一致。pH<4总时间百分比与胆红素光吸收值(Abs)>0.14总时间百分比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34,P<0.01)。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共存的双重反流在GERD患者中最为常见,且较单纯反流更易引起严重食管炎。结论:GERD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双重反流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作用强于单纯酸或胆汁的不完全反流,酸反流与胆汁反流间可能有正性协同作用;联合应用胃镜检查及食管内酸和胆汁反流监测将为GERD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 胆汁返 监测 酸反流 GERD
下载PDF
加味旋覆代赭汤对非酸反流所致慢性食管病变大鼠肠化及CDX2、DLK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唐丽明 宋宁 +4 位作者 张桂贤 熊鹰 刘大卫 杜红跃 袁红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2-7,共6页
目的:采用十二指肠-食管吻合术(胃全切)建立大鼠十二指肠-食管非酸反流模型,观察加味旋覆代赭汤对模型食管肠化及CDX2、DLK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味旋覆代赭汤组及铝碳酸镁片(达喜)组... 目的:采用十二指肠-食管吻合术(胃全切)建立大鼠十二指肠-食管非酸反流模型,观察加味旋覆代赭汤对模型食管肠化及CDX2、DLK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味旋覆代赭汤组及铝碳酸镁片(达喜)组,每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三组均采用十二指肠-食管吻合术(胃全切)建立大鼠十二指肠-食管非酸反流模型,建模25周时,加味旋覆代赭汤组经口灌服加味旋覆代赭汤(相当于30 g生药/kg),每日1次,连续3周;达喜组经口灌服达喜药液(300 mg/kg),每日1次,连续3周;模型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经口灌服,每日1次,连续3周。治疗3周后,连同假手术组,共4组动物,麻醉状态下打开胸腹腔,剪取食管下段及吻合段,纵行剖开,进行大体观察,对食管下端紧邻吻合口处组织行HE染色,行食管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评分,另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CDX2及Notch信号分子-DLK1染色,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大体观察发现模型组食管下段显著增粗,纵行剖开食管,可见下端食管显著增厚,食管下段黏膜呈广泛显著不规则隆起,外观颜色呈白斑样改变;加味旋覆代赭汤组食管大体病理较模型组显著减轻,达喜组食管大体改变较模型组无显著差别。模型组轻、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15(13.33%)、3/15(20.00%)、10/15(66.67%);加味旋覆代赭汤组分别为11/17(64.70%)、3/17(17.65%)、3/17(17.65%),与模型组比较炎症程度显著降低(P<0.01),达喜组分别为3/16(18.75%)、4/16(25.00%)、9/16(56.25%),与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加味旋覆代赭汤组的Barrett食管发生率为2/17(11.8%),显著低于模型组的7/15(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喜组为7/16(43.8%),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旋覆代赭汤组的CDX2、DLK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达喜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旋覆代赭汤可通过抑制CDX2及Notch信号分子DLK1表达来抑制肠化,减少非酸反流所致Barrett食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覆代赭汤 酸反流 Barrett食管 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 δ样蛋白1同源物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的非酸反流和治疗 被引量:7
8
作者 苏帅 王邦茂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83-85,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与酸反流和非酸反流有关。此文从非酸反流的定义、成分、非酸反流损伤机制、非酸反流与正常人、非酸反流与GERD症状、非酸反流与食管外症状、非酸反流治疗和治疗后非酸反流的频率变化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胃食管 酸反流 十二指肠胃食管 胆汁 治疗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中非酸反流情况及其与烧心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海波 李艳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3期169-170,共2页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酸反流、非酸反流的情况及其与烧心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病患者92例,根据消化内镜检查结果及24 h pH监测指标分为糜烂性食管炎(A组,40例)和非糜烂性反流病(B组,52例),比较两组联合阻抗-p...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酸反流、非酸反流的情况及其与烧心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病患者92例,根据消化内镜检查结果及24 h pH监测指标分为糜烂性食管炎(A组,40例)和非糜烂性反流病(B组,52例),比较两组联合阻抗-pH监测指标。结果:两组阻抗指标酸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酸反流次数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7,P<0.05);两组非酸反流烧心症状指数阳性率分别为22.5%(A组)、13.5%(B组)。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中,无论糜烂性食管炎还是非糜烂性食管炎,非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均占相当的比例,提示非酸反流也是引起烧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心 酸反流 胃食管 PH监测
下载PDF
酸反流与异常非酸反流性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症状与诊断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巍 孙艳玲 +4 位作者 邢丽芬 王萍 刘丽敏 石硕 许亚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583-2587,共5页
目的:比较酸和非酸性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duced cough,GERC)的症状与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1-01/2013-12于我院诊断为GERC的患者共40例,其中酸性GERC组21例,DeMeester积分≥12.70,而非酸性GERC组19例,DeMeeste... 目的:比较酸和非酸性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duced cough,GERC)的症状与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1-01/2013-12于我院诊断为GERC的患者共40例,其中酸性GERC组21例,DeMeester积分≥12.70,而非酸性GERC组19例,DeMeester积分<12.70.对其临床症状及反流诊断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GerdQ)积分、DeMeester积分等进行统计评价.结果:非酸性GERC组的年龄及反流现象发生率明显低于酸性GERC组(χ2=6.686,P=0.010);而在咳嗽性质、咳嗽时间、胸闷情况以及胃病史、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O S A S)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酸性GERC组相比,非酸性GERC组患者的GerdQ和DeMeester积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37,P=0.003);而日间和夜间的咳嗽积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反流与异常非酸反流性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临床症状方面差别甚微,应根据包括GerdQ及DeMeester积分在内的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检测,对临床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反流 诊断 咳嗽症状
下载PDF
胃苏颗粒联合舒肝片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涛 卜勤煜 李波静 《中国药业》 CAS 2018年第7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胃苏颗粒联合舒肝片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门诊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GERD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胃... 目的探讨胃苏颗粒联合舒肝片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门诊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GERD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胃苏颗粒联合舒肝片,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71.15%(χ~2=9.934,P=0.002);治疗后,两组患者反流、反酸、烧心、非心源性胸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蠕动波传导速度及湿咽成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酸反流总次数、酸反流大于5 min的次数、总计p H低于4的百分比、最长反流时间及De Meester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胃苏颗粒联合舒肝片治疗GERD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食道动力,减少酸反流,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苏颗粒 舒肝片 胃食管 食道动力 酸反流
下载PDF
97例酸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特点分析 被引量:38
12
作者 段国勋 庞龙 +1 位作者 熊天琴 周德端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54-555,共2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97例经食管24小时pH值动态监测确诊为异常酸反流所致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全面、详细地收集病史资料,进行临床辨证研究,探索出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切合临床实际的几个主要证型及...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97例经食管24小时pH值动态监测确诊为异常酸反流所致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全面、详细地收集病史资料,进行临床辨证研究,探索出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切合临床实际的几个主要证型及其辨证标准。这对加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更好地指导GERD的临床辨证论治,提高其诊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分型 酸反流型胃食管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伴或不伴食管损伤与食管动力及酸反流之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柏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5期100-102,共3页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伴或不伴食管损伤与食管动力及酸反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患者75例,分别进行胃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及进食标准试验餐后的动态食管pH检测。比较伴食管...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伴或不伴食管损伤与食管动力及酸反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患者75例,分别进行胃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及进食标准试验餐后的动态食管pH检测。比较伴食管损伤组和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之间的食管动力及餐后酸反流时间之间的差异,并比较酸反流组患者与非酸反流组患者之间食管动力的差异是否有显著性。结果伴食管损伤组与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基础值、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残余平均值、食管蠕动传播速度、食管pH<4的时间及食管pH<4的Demeeste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的食管收缩幅度大于伴食管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酸反流组与非酸反流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基础值、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残余平均值及食管蠕动传播速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酸反流组患者的食管收缩幅度弱于非酸反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蠕动性收缩功能可能与食管损伤及酸反流有关,但是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与食管损伤及酸反流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 食管损伤 食管动力 酸反流 相关性
下载PDF
胃食管酸反流与顽固性咽喉部症状
14
作者 夏志伟 朱丽 +2 位作者 段丽萍 陈洪 张莉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54-,共1页
关键词 胃食管酸反流 患者 咽喉部 下食管 顽固性
下载PDF
不同试餐对GERD患者TLESR的影响及酸反流发生机制的探讨
15
作者 孙晓红 柯美云 王智凤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42-,共1页
关键词 酸反流 高脂餐 标准餐 GERD TLESR 患者
下载PDF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酸反流类型的探讨
16
作者 蔡联英 梁列新 张法灿 《广西医学》 CAS 2003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esophagitis,RE)的食管酸暴露、酸反流类型 ,及酸反流在反流性食管性食管炎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DigtrapperMKⅢ携带式食管 2 4hpH监测仪 (PCpolrrafHR瑞典产 )测定 12例正常人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esophagitis,RE)的食管酸暴露、酸反流类型 ,及酸反流在反流性食管性食管炎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DigtrapperMKⅢ携带式食管 2 4hpH监测仪 (PCpolrrafHR瑞典产 )测定 12例正常人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2 8例的食管 2 4hpH值。结果 :RE组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RE组卧位和立位反流次数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RE组中 ,立位、卧位酸反流时间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食管长时间的酸暴露 ,可能在RE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食管炎 酸反流类型 直立位 卧位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酸反流关系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解丽 殷保书 《胃肠病学》 2002年第B11期6-7,共2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食管酸反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辛开苦降和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道动力、酸反流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轶 张国宝 袁中林 《内蒙古中医药》 2020年第11期2-4,共3页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和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道动力、酸反流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与奥美拉唑联...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和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道动力、酸反流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辛开苦降和中汤治疗,观察两组疗效、酸反流以及食管测压的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酸反流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食管测压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1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1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9,P<0.05)。结论:采用辛开苦降和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较好,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食道动力,减少酸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开苦降和中汤 胃食管 食道动力 酸反流水平
下载PDF
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建锋 陈芳芳 +8 位作者 李娟 黎丽群 宋庆增 刘园园 刘礼剑 陈广文 戴文杰 陈明冰 谢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25-128,137,共5页
目的探讨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情况,根据睡眠质量将患者分为较好组、中等组和较差组,根据睡眠时间将患者分为过短... 目的探讨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情况,根据睡眠质量将患者分为较好组、中等组和较差组,根据睡眠时间将患者分为过短组、适中组和过长组。测定各组患者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使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对各组患者进行症状积分评定,比较不同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患者的酸反流指标及症状积分。结果睡眠质量中等组和较差组与睡眠质量较好组比较、睡眠时间过短组和过长组与睡眠时间适中组比较,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及症状积分均明显升高(P均<0. 05)。结论睡眠质量差和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时间过长或可加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 睡眠质量 睡眠时间 酸反流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酸反流程度与症状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马欣 张如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05年第15期115-116,共2页
目的了解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的酸反流位置及与症状的对应关系.方法用瑞典CTD公司引进的24小时双极pH导管(导管间距5cm固定)连续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内存在不同位置的酸反流,重症状组反流位置常高达食管下端括约... 目的了解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的酸反流位置及与症状的对应关系.方法用瑞典CTD公司引进的24小时双极pH导管(导管间距5cm固定)连续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内存在不同位置的酸反流,重症状组反流位置常高达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上10cm,明显高于轻症状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ES上10cm发生反流时症状的对应性明显高于LES上5cm出现反流时症状的对应性(P<0.01).双极pH导管监测能更准确地反映食管酸反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反流程度 PH监测 食管下括约肌(LES) 双极pH导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