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6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烘焙程度对咖啡中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发美 谭文涵 +2 位作者 金红芳 胡圆圆 张晓花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02-110,共9页
探究烘焙程度对10支不同产地(产地一:云南,产地二:非洲,产地三:美洲)卡蒂姆咖啡豆中7种绿原酸化合物含量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豆和烘焙豆中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和5-阿魏酰奎宁酸含... 探究烘焙程度对10支不同产地(产地一:云南,产地二:非洲,产地三:美洲)卡蒂姆咖啡豆中7种绿原酸化合物含量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豆和烘焙豆中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和5-阿魏酰奎宁酸含量。经响应面法优化7种绿原酸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100 mL 0.1%磷酸溶液沸水浴提取30 min,7种绿原酸化合物在2~15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4,方法检出限0.005~0.500 mg/g,定量限0.02~2.00 mg/g,咖啡生豆中绿原酸的含量最高,其次是5-阿魏酰奎宁酸。随着烘焙程度增加,绿原酸和5-阿魏酰奎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新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异绿原酸A的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绿原酸、5-阿魏酰奎宁酸的降解速度与其余5种绿原酸相比,较为稳定。通过对不同烘焙程度下7种绿原酸化合物含量变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针对咖啡绿原酸功效成分进行评价,为咖啡烘焙和品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绿原酸含量 烘焙程度 降解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覆盆子鞣花酸含量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钭凌娟 王琤帅 +3 位作者 陈有来 吴梅 李根有 傅杨群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234-236,共3页
比较不同种源覆盆子以及不同施肥方案、不同遮阴程度、不同成熟阶段、不同炮制方法等对覆盆子鞣花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西部13个种源覆盆子鞣花酸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缙云双溪口乡松树岗村的1个种源(JY-04)鞣花酸含量最高,与其他... 比较不同种源覆盆子以及不同施肥方案、不同遮阴程度、不同成熟阶段、不同炮制方法等对覆盆子鞣花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西部13个种源覆盆子鞣花酸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缙云双溪口乡松树岗村的1个种源(JY-04)鞣花酸含量最高,与其他种源达到极显著差异;施肥处理的覆盆子鞣花酸含量总体比不施肥的高,但无显著差异;遮阴处理对覆盆子鞣花酸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随着覆盆子果实成熟度的提高,鞣花酸含量逐渐下降,转白与转橙覆盆子之间鞣花酸含量差异显著,与软熟阶段鞣花酸含量差异极显著;炮制方法对覆盆子鞣花酸含量影响较大,蒸青再烘干的覆盆子鞣花酸含量较大幅度超过《中国药典》标准。由此表明,烘干回潮发酵再烘干的炮制方法为本试验中效果最明显的提高覆盆子鞣花酸的方法,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盆子 鞣花酸含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导入opaque-2基因的微胚乳玉米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郝小琴 田艳秋 +1 位作者 黄幸 吴子恺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22,共3页
以6个导入opaque-2(o2)基因的微胚乳玉米(简称o2微胚乳玉米)为材料,自交4代分别获得自交系S1、S2、S3、S4,随机抽样S1和S4的部分籽粒,测定其各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o2微胚乳玉米各品系经4代自交后,氨基酸含量发生了增减两个方向的变... 以6个导入opaque-2(o2)基因的微胚乳玉米(简称o2微胚乳玉米)为材料,自交4代分别获得自交系S1、S2、S3、S4,随机抽样S1和S4的部分籽粒,测定其各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o2微胚乳玉米各品系经4代自交后,氨基酸含量发生了增减两个方向的变化。1号、2号品系自交4代后,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都略有降低或保持不变,而3号、4号品系自交4代后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都有较大提升。o2微胚乳玉米自交4代后,除品系1外,各品系S4代都比S1代赖氨酸含量提高,并且差异达显著水平。S1与S4间氨基酸总量相关系数、必需氨基酸总量相关系数及赖氨酸含量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但相关关系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玉米 opaque-2基因 氨基酸含量 赖氨酸含量
下载PDF
蛋氨酸含量丰富的野生大豆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惠玉 陈化东 李荣山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1982年第1期11-15,共5页
一、蛋氨酸的营养价值与大豆品质育种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比糖或脂类有更大的变异性。人类的饮食并不要求蛋白质自身,而是制造蛋白质的原材料,即大部份以氨基酸的形式吸取。在天然的食物中氨基酸很少以游离形式存在,而多半是以蛋白质形... 一、蛋氨酸的营养价值与大豆品质育种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比糖或脂类有更大的变异性。人类的饮食并不要求蛋白质自身,而是制造蛋白质的原材料,即大部份以氨基酸的形式吸取。在天然的食物中氨基酸很少以游离形式存在,而多半是以蛋白质形式存在。由于约有20种氨基酸的组合和排列,使产生的蛋白质多的不计其数,而每一个蛋白质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长度的构成不同,所以蛋白质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蛋白质的合成,所有的氨基酸成份都必须具备,但作为食物它们之中的个别的氨基酸不是人体所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蛋氨酸含量 大豆属 氨基构成 品质育种 氨基顺序 大豆营养 游离形式 营养价值 必需氨基酸含量
下载PDF
苹果品种果实糖、酸含量的分级标准与风味的关系 被引量:80
5
作者 贾定贤 米文广 +2 位作者 杨儒琳 陈素芬 张凤兰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14,共6页
根据对渤海湾地区129个苹果品种果实可溶性糖、可满足酸含量连续2年测定结果,提出了苹果品种果实糖、酸含量可以分为极高、高、中、低、极低5级及其分级标准。这一分级标准的确定,为苹果果实风味的评价和不同地区果实风味的比较提供了... 根据对渤海湾地区129个苹果品种果实可溶性糖、可满足酸含量连续2年测定结果,提出了苹果品种果实糖、酸含量可以分为极高、高、中、低、极低5级及其分级标准。这一分级标准的确定,为苹果果实风味的评价和不同地区果实风味的比较提供了参考依据。根据对苹果果实糖、酸含量的测定和对果实口尝品评的结果,对糖、酸含量与果实风味的关系做了探讨。风味优良的品种,其糖酸比多在20-60的范围,偏高者风味趋甜,偏低者风味偏酸。而糖酸比值小于10的风味均不佳。优质的品种,其果实含酸量多为中等(0.40—0.69%),合酸量极高者风味最差。果实含可溶性糖的变化幅度不大,而含可滴定酸的变幅较大。因此,风味的优劣受含酸量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含量 酸含量 分级标准 风味
下载PDF
不同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绿原酸含量及清除DPPH·能力 被引量:21
6
作者 傅玉凡 杨春贤 +5 位作者 赵亚特 赵文婷 刘小强 曾令江 廖志华 张启堂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814-4822,共9页
【目的】研究叶菜型甘薯茎尖绿原酸的含量及其清除DPPH·能力,为叶菜型甘薯的品种筛选、栽培及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6个不同生长期分别采收广菜薯2号、莆薯53和福薯7-6的茎尖,测定并分析茎尖叶片、叶柄和茎绿原酸含量及其... 【目的】研究叶菜型甘薯茎尖绿原酸的含量及其清除DPPH·能力,为叶菜型甘薯的品种筛选、栽培及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6个不同生长期分别采收广菜薯2号、莆薯53和福薯7-6的茎尖,测定并分析茎尖叶片、叶柄和茎绿原酸含量及其与DPPH·清除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6次采收期的不同甘薯品种茎尖绿原酸平均含量大小为:广菜薯2号(0.2920%fb)>莆薯53(0.2750%fb)>福薯7-6(0.1638%fb),其中叶片(0.3539%fb)>茎(0.1444%fb)>叶柄(0.1173%fb),叶片含量是叶柄和茎平均值的2.70倍;广菜薯2号、莆薯53和福薯7-6茎尖前3个采收时期绿原酸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后3个时期的2.22、2.68和2.41倍,其中叶片、叶柄和茎前3次采收期绿原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是后3次采收期的2.49,2.53和2.20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根据3个品种6次采收期的平均值计算,叶片对茎尖绿原酸含量的贡献率为73.64%,叶柄为11.96%,茎为14.41%。(3)茎尖6次采收期的DPPH·清除能力平均大小为:广菜薯2号(34.99%)>莆薯53(31.05%)>福薯7-6(18.83%),其中叶片(32.52%)>茎(23.64%)>叶柄(17.91%);前3个采收时期的茎尖、叶片、茎和叶柄的DPPH·平均清除能力分别是后3个时期的1.91、2.02、1.69和1.99倍。【结论】叶菜型甘薯茎尖绿原酸含量在品种、部位和采收期间有显著差异;DPPH·清除能力与绿原酸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叶菜型甘薯品种选育、栽培和产业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茎尖绿原酸含量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菜型甘薯 绿原酸含量 品种 部位 采收期 DPPH·清除能力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的构建及芥酸含量的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雪平 涂金星 +2 位作者 刘志文 陈宝元 傅廷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5-282,共8页
一个由甘蓝型油菜品种Quantum(黄花、低芥酸)和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系No 2 12 7 17(白花、高芥酸)为亲本材料建立的DH群体中芥酸呈现单基因的遗传模式。为了发展与芥酸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随机选择12 1个结实正常... 一个由甘蓝型油菜品种Quantum(黄花、低芥酸)和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系No 2 12 7 17(白花、高芥酸)为亲本材料建立的DH群体中芥酸呈现单基因的遗传模式。为了发展与芥酸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随机选择12 1个结实正常的DH系为作图群体,利用SSR和RAPD标记构建了一张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连锁图谱。在亲本间检测到2 0 7个有多态性的遗传标记,其中SSR标记10 3个,RAPD标记有10 2个及2个形态标记(花色和芥酸)。这些标记中有188个标记分配到19个主连锁群和1个小的连锁群A。这些连锁的标记跨越了1183. 3cM ,两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6. 3cM ,偏分离比例达到2 0 . 8% (P <0. 0 1)且主要集中在6个连锁群。芥酸主基因定位在LG13上,一个共显性的SSR标记TPS0 .39和一个显性的RAPD标记BS16 4a在它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2 . 2cM和17. 1cM。用区间作图对芥酸进行QTL扫描,仅扫描到该主基因(主效QTL) ,这个QTL解释了约82 %的芥酸表型变异。利用共同的SSR标记与一张BrassicaDB (http :/ /www ukcrop net,作图群体的亲本为N 0 9andSYN1)的连锁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LG13上可能发生过染色体重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酸含量 分子标记 QTL
下载PDF
山银花不同发育阶段花结构与绿原酸含量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耿世磊 宁熙平 +3 位作者 吴鸿 林皇权 赵晟 徐鸿华 《云南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9-287,共9页
利用HPLC测定了山银花不同发育阶段花中绿原酸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制片法观察了花器官中绿原酸的分布部位及其在花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以探讨绿原酸含量变化与花结构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绿原酸主要分布于萼筒和... 利用HPLC测定了山银花不同发育阶段花中绿原酸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制片法观察了花器官中绿原酸的分布部位及其在花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以探讨绿原酸含量变化与花结构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绿原酸主要分布于萼筒和花冠筒的内、外表皮细胞及外表皮下的几层细胞中;在花发育过程中,当花蕾外观上呈绿色时含绿原酸细胞处于分化之中,而呈白色时则分化成熟,至花开放呈白色和黄色时则趋于衰亡;花中绿原酸含量在细胞分化早期较高,在细胞分化接近成熟时则开始急剧减少,至细胞趋于衰老时,绿原酸含量最低。这些结果说明,花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化与花的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推测可能是花发育过程中的叶绿体变化直接影响了淀粉合成,进而对绿原酸含量积累产生了影响;本研靠结果为制定金银花药材的合理采收期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银花 花结构 发育 绿原酸含量 采收期
下载PDF
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玉米突变体筛选初报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雪艳 王忠华 +3 位作者 梅淑芳 洪隽 舒庆尧 吴殿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8,共4页
利用200GY的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干种子,从主栽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双亲黄C和X178中分别筛选了4个和2个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突变体。以株系计突变频率分别为8.04×10-4和10.48×10-4。与野生型相比,6个突变体HL-PA1、HL-PA2、HL... 利用200GY的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干种子,从主栽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双亲黄C和X178中分别筛选了4个和2个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突变体。以株系计突变频率分别为8.04×10-4和10.48×10-4。与野生型相比,6个突变体HL-PA1、HL-PA2、HL-PA3、HL-PA4、XL-PA1、XL-PA2的TP含量基本未变,PAP分别下降了79.09%,66.06%,47.58%,43.94%,70.00%,48.28%,IP分别增加了11.22,9.91,7.04,6.43,6.43,4.3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植酸含量 无机磷 诱发突变
下载PDF
丝羽乌骨鸡腺苷单磷酸脱氨酶1(AMPD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苷酸含量相关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学余 黄兆明 +3 位作者 苏一军 沈晓鹏 季从亮 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5-607,共3页
以丝羽乌骨鸡为研究素材,萧山鸡、白耳鸡、北京油鸡、茶花鸡、隐性白羽肉鸡为对照组,研究肌苷酸合成代谢过程中主要的催化酶鸡腺苷单磷酸脱氨酶1(AMPD1)基因在6个鸡品种中AMPD1基因序列多样性,结果表明:在525bp的片段中共存在10个多态位... 以丝羽乌骨鸡为研究素材,萧山鸡、白耳鸡、北京油鸡、茶花鸡、隐性白羽肉鸡为对照组,研究肌苷酸合成代谢过程中主要的催化酶鸡腺苷单磷酸脱氨酶1(AMPD1)基因在6个鸡品种中AMPD1基因序列多样性,结果表明:在525bp的片段中共存在10个多态位点,其中120位的A→G、355位的A→G的碱基变化仅在肌苷酸含量较高的鸡品种如丝羽乌骨鸡、北京油鸡、茶花鸡出现,推测这2个位点与肌苷酸含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羽乌骨鸡 酸含量 肌苷 北京油鸡 茶花鸡 脱氨酶 品种 腺苷 相关研究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菜籽油中芥酸含量对小鼠食用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雷红 蔡亮亮 +1 位作者 操丽丽 姜绍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21-324,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双低冷榨菜籽油和普通菜籽油的芥酸含量;运用掺食法喂饲小鼠含两种菜籽油的饲料(含油量2%),连续饲养5周,观察小鼠、体质量、摄食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脏器(心、肝、脾、肺、双肾、...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双低冷榨菜籽油和普通菜籽油的芥酸含量;运用掺食法喂饲小鼠含两种菜籽油的饲料(含油量2%),连续饲养5周,观察小鼠、体质量、摄食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脏器(心、肝、脾、肺、双肾、睾丸、卵巢)质量的变化;研究菜籽油中芥酸含量对小鼠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冷榨菜籽油芥酸含量为4.744%,普通菜籽油芥酸含量为32.595%,双低冷榨菜籽油芥酸含量明显低于普通菜籽油。喂饲双低冷榨菜籽油饲料组小鼠血清TC、TG水平低于普通菜籽油饲料组;血清HDL-C水平略高于普通菜籽油饲料组;与普通菜籽油饲料组相比,喂饲双低冷榨菜籽油饲料对小鼠血脂水平有良好影响。与正常对照组和双低冷榨菜籽油组相比,普通菜籽油组小鼠心脏质量和肝脏质量明显升高,可能与芥酸使脂肪沉积于心脏和肝脏有关。喂饲两种菜籽油对小鼠体质量、摄食、其他脏器质量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酸含量 血脂 脏器质量 食用安全性
下载PDF
北京油鸡AMPD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苷酸含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柴丽娟 储明星 +5 位作者 文杰 陈继兰 赵桂苹 郑麦青 刘文忠 周忠孝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17-1120,共4页
根据人和大鼠的腺苷一磷酸脱氨酶1(AMPD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RF-SSCP技术检测了130只北京油鸡AMPD1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了AMPD1的不同基因型与北京油鸡肌苷酸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北京油鸡中检测到AMPD1基因的A、B、C3个等位基... 根据人和大鼠的腺苷一磷酸脱氨酶1(AMPD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RF-SSCP技术检测了130只北京油鸡AMPD1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了AMPD1的不同基因型与北京油鸡肌苷酸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北京油鸡中检测到AMPD1基因的A、B、C3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180 8、0.661 5、0.157 7;产生AA、AB、AC、BB、BC、CC6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76 9、0.176 90、.030 80、.461 5、0.223 1、0.030 8。最小二乘分析表明基因型AC、BB所对应的肌苷酸含量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基因型AA所对应的最小二乘均值(P<0.05),肌苷酸含量在AMPD1其余基因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油鸡 AMPD1基因 肌苷酸含量 PCR—RF-SSCP
下载PDF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中花色与芥酸含量的遗传连锁分析(英文)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雪平 涂金星 +1 位作者 陈宝元 傅廷栋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7-362,共6页
利用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系No.2 12 7 17(白花、有芥酸 )与加拿大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Quantum(黄花、低芥酸 )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F1、BC1、F2 和DH(doubledhaploid) 5个世代的花色及芥酸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花色受单基因控... 利用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系No.2 12 7 17(白花、有芥酸 )与加拿大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Quantum(黄花、低芥酸 )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F1、BC1、F2 和DH(doubledhaploid) 5个世代的花色及芥酸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花色受单基因控制 ,且白花对黄花为显性 ;芥酸含量仅表现出一对基因的差异且具有加性效应的遗传模式。花色和芥酸含量的连锁分析表明 :白花与高芥酸紧密连锁 ,在DH群体中重组频率为 5 8%。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 ,从 6 85条 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筛选到一个与黄花和低芥酸含量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S92 -14 0 0 。在遗传图谱上黄花基因和低芥酸基因距离S92 -14 0 0 标记的图距分别为 2 2cM和 5 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花色 酸含量 RAPD标记
下载PDF
我国玉米籽粒脂肪酸含量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傅绍清 胡述楫 +1 位作者 胡人卫 罗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22-229,共8页
用甲酯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我国20个省(区)608份玉米品种籽粒的脂肪酸含量。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玉米6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平均亚油酸为46.67%,油酸为34.18%,棕榈酸为15.02%,硬脂酸为2.25%,亚蔴酸为1.31%,花生酸为0.33%。不饱和脂肪酸之和... 用甲酯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我国20个省(区)608份玉米品种籽粒的脂肪酸含量。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玉米6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平均亚油酸为46.67%,油酸为34.18%,棕榈酸为15.02%,硬脂酸为2.25%,亚蔴酸为1.31%,花生酸为0.33%。不饱和脂肪酸之和为82.16%。用聚类分析法对脂肪酸含量以省(区)为单位作分区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玉米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北方省(区)高南方省(区)低的趋势。油酸、饱和脂肪酸含量有北方省(区)低南方省(区)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酯肪酸含量 亚油
下载PDF
opaque 2基因微卫星标记与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姜伟 李新海 +2 位作者 李明顺 田清震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57-761,共5页
利用opaque 2 (o2 )基因序列内的微卫星标记phi0 5 7、phi112和umc10 6 6检测优质蛋白和普通玉米自交系CA335及黄早四 ,发现phi0 5 7是共显性标记 ,且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利用标记phi0 5 7对BC1F1回交群体 [(CA335×黄早四 )×CA... 利用opaque 2 (o2 )基因序列内的微卫星标记phi0 5 7、phi112和umc10 6 6检测优质蛋白和普通玉米自交系CA335及黄早四 ,发现phi0 5 7是共显性标记 ,且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利用标记phi0 5 7对BC1F1回交群体 [(CA335×黄早四 )×CA335 ]的 2 2 4个单株进行检测 ,两种基因型o2o2和o2O2的分离比为 1∶1 2 4 ,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进一步将群体内同一基因型o2O2或o2o2植株上的籽粒混合测定赖氨酸含量 ,发现o2o2基因型玉米籽粒的赖氨酸含量 (0 4 2 8% )显著大于o2O2基因型 (0 334% )。研究表明利用微卫星标记phi0 5 7辅助选择玉米o2o2基因型 ,可以提高优质蛋白玉米的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aque 2基因 微卫星标记 玉米 赖氨酸含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书芬 傅廷栋 +3 位作者 朱家成 王建平 文雁成 马朝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343-3349,共7页
【目的】芥酸含量是油菜非常重要的品质性状,研究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组合1141B×垦C1的5个世代——亲本P1,P2... 【目的】芥酸含量是油菜非常重要的品质性状,研究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组合1141B×垦C1的5个世代——亲本P1,P2,F1,F2和F2﹕3家系材料芥酸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分离世代F2及F2﹕3家系芥酸含量次数分布均呈混合的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特征;E-1模型为芥酸含量的最适合性模型,即芥酸含量遗传是由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控制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26和-2.83,表明亲本1141B中主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降低芥酸含量,而亲本垦C1中的等位基因增加芥酸含量。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0.93和-4.71,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绝对值均高于第二对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因此,2对主基因控制芥酸含量,第一对主基因控制的芥酸含量高于第二对主基因。该组合2对主基因间互作效应明显,加性与加性效应互作值(i)为-1.21,显性与显性互作值(l)为-3.27。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第二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互作值(jab)为5.70,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第一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互作值(jba)为-7.25。其芥酸含量还受多基因控制,多基因加性效应([a])值为-0.08,多基因显性效应([d])值为2.32;F2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50.00%和16.62%;F2﹕3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9.70%和6.01%。【结论】芥酸含量是由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控制的,第一对主基因控制的芥酸含量高于第二对主基因。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中在F2﹕3家系进行选择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酸含量 主基因和多基因 混合遗传模型 遗传力
下载PDF
水稻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及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慧 李茂柏 +3 位作者 张建明 石英尧 李丁鲁 朴钟泽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18,共4页
选用13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其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品种间差异及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13个水稻品种米糠、糙米、颖壳、精米的植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8.51、9.77、1.40和0.91mg/g,而且不同水稻品种... 选用13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其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品种间差异及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13个水稻品种米糠、糙米、颖壳、精米的植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8.51、9.77、1.40和0.91mg/g,而且不同水稻品种间籽粒不同部位的植酸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在籽粒中,米糠中植酸积累最多,其次是精米,颖壳最少。米糠中植酸含量与糙米和颖壳中植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和米糠中植酸含量与稻米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酸含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氮素和水分处理对稻米植酸含量和蛋白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其芳 刘奎刚 +2 位作者 苏达 王复标 程方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2-550,共9页
以直立密穗型粳稻品种"秀水110"和弯曲散穗型粳稻品种"春江15"为材料,对不同氮素水平处理和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米植酸含量和蛋白组分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作栽培处理会导致水稻籽粒中植酸含量上... 以直立密穗型粳稻品种"秀水110"和弯曲散穗型粳稻品种"春江15"为材料,对不同氮素水平处理和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米植酸含量和蛋白组分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作栽培处理会导致水稻籽粒中植酸含量上升,而施氮处理对籽粒植酸含量的影响效应与水稻的水分管理方式有关,在常规水作条件下,高氮处理(N3)的籽粒植酸含量有所提高,但在旱作栽培方式下,中氮(N2)和低氮处理(N1,不施N)的籽粒植酸含量却略高于高氮处理(N3),氮素水平与水分管理方式间的互作效应明显;水稻籽粒植酸含量与粗蛋白总量、4种蛋白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及有关产量性状指标(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在不同水肥处理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氮肥用量过高不仅会导致水稻的产量水平下降,而且也不利于稻米营养品质的改良;水肥处理对水稻籽粒植酸含量、蛋白总量和4种蛋白组分穗内粒位分布也存在一定影响,着生在稻穗下部的弱势粒,其稻米植酸含量高于稻穗上部或中部的强势粒,因此改善弱势粒灌浆的水肥管理措施将有利于稻米植酸含量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水分管理 酸含量 蛋白组分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金银花总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柯用春 周凌云 +1 位作者 徐迎春 蒋其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201-1202,共2页
关键词 水分管理 绿原酸含量 金银花 土壤 GAP基地 药理研究 活性成分 中绿原 必要条件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不同配伍比例时阿魏酸含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文萍 王华伟 +2 位作者 曹琦琛 高晶晶 吕玉萍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6期381-382,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黄芪、当归的比例变化引起当归活性成分阿魏酸含量的变化,探讨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当归配伍比例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当归不同配伍比例的合煎及当归单煎液中当归活性成分阿魏酸的煎出率。结果黄... 目的通过研究黄芪、当归的比例变化引起当归活性成分阿魏酸含量的变化,探讨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当归配伍比例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当归不同配伍比例的合煎及当归单煎液中当归活性成分阿魏酸的煎出率。结果黄芪、当归按经典比例5:1配伍时,阿魏酸的煎出率最高。结论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和当归5:1的配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补血汤 配伍比例 阿魏酸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