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醌指纹法指示三氯乙烯污染土功能微生物活性应用研究
1
作者 朱理想 罗默也 +2 位作者 张晓东 龙涛 余冉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47-2654,共8页
基于对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潜能评价需求,通过微宇宙试验探讨了醌指纹法解析三氯乙烯(TCE)污染土壤功能微生物活性的潜力。为此,探讨了土壤TCE的降解过程,绘制了土壤醌指纹图谱,通过与现有醌的谱库对比解析了醌指纹图谱并筛选出TCE污... 基于对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潜能评价需求,通过微宇宙试验探讨了醌指纹法解析三氯乙烯(TCE)污染土壤功能微生物活性的潜力。为此,探讨了土壤TCE的降解过程,绘制了土壤醌指纹图谱,通过与现有醌的谱库对比解析了醌指纹图谱并筛选出TCE污染土壤具有指示功能菌群活性潜能特征醌。根据总醌浓度(TQ)和特征醌浓度变化,解析了降解过程中活性微生物量变化和功能菌群活性变化并验证了其可分别作为反映活性微生物量和功能微生物活性潜在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主要降解期间在0~50 d,TCE的降解率均在65%以上,三组土壤TCE生物降解途径存在差异;UQ-8、UQ-9、MK-6、MK-8为TCE污染土壤中的特征醌;TQ和微生物量碳(MTOC)、特征醌总浓度与脱氢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醌指纹法可为有机污染场地监测自然衰减风险管控或生物修复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监测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合物 污染 修复 醌指纹法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微生物醌指纹法在环境微生物群体组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胡洪营 童中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5-98,共4页
微生物醌是能量代谢过程的电子传递体,不同的微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分子结构的醌。因此,环境样品中微生物醌的组成,即醌指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微生物的群体结构。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生物醌的分析方法,并利用醌指纹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 微生物醌是能量代谢过程的电子传递体,不同的微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分子结构的醌。因此,环境样品中微生物醌的组成,即醌指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微生物的群体结构。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生物醌的分析方法,并利用醌指纹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组成进行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甲基萘 活性污泥 微生物醌指纹法 环境微生物 群体组成
下载PDF
醌指纹法及其在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祝冲之 余冉 +3 位作者 龙涛 张晓东 罗默也 孙丽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1,共7页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丰度和多样性受到广泛关注。系统介绍了一种通过分析微生物菌群中电子传递体的种类和数量来表征其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方法--醌指纹法。综述了醌指纹法的原理和检测分析手段,归纳了醌指纹法在废水处理、水体、土壤和堆...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丰度和多样性受到广泛关注。系统介绍了一种通过分析微生物菌群中电子传递体的种类和数量来表征其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方法--醌指纹法。综述了醌指纹法的原理和检测分析手段,归纳了醌指纹法在废水处理、水体、土壤和堆肥环境场景中的应用,此外还分析了醌指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醌指纹法在未来微生物治理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异戊二烯 醌指纹法 微生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丰度
下载PDF
胞外酶对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苏峰峰 曾光明 +2 位作者 黄丹莲 冯冲凌 胡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4-530,共7页
研究了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酶对农业废物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胞外酶对微生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堆肥后期,胞外酶可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并促进木... 研究了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酶对农业废物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胞外酶对微生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堆肥后期,胞外酶可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并促进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大量降解.醌指纹数据显示,胞外酶并未引起新的优势醌的出现,进入高温期后,以MK-7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作为优势菌群,且这种优势一直存在;堆肥后期胞外酶对甲基萘醌影响较大,可促进长链甲基萘醌的出现.主成分分析表明,胞外酶对醌种类演替的影响主要作用在3d和40d,这与非相似性指数结果一致,并使真菌在整个体系中影响力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酶 木质纤维素降解 微生物群落演替 堆肥 醌指纹法
下载PDF
铅污染对垃圾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曾炜 曾光明 +2 位作者 黄丹莲 冯冲凌 胡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7-732,共6页
以醌指纹法为主要监测手段,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Pb作用下堆肥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Pb对微生物总量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抑制,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堆肥末期基本恢复.Pb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均匀性的增长,加速缩小群落中各类微生... 以醌指纹法为主要监测手段,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Pb作用下堆肥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Pb对微生物总量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抑制,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堆肥末期基本恢复.Pb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均匀性的增长,加速缩小群落中各类微生物之间生物量的差距.醌指纹数据显示,Pb污染垃圾堆肥过程中的优势菌群与未污染参照体系中一致,未出现新的优势菌群.以MK-6和以Q-8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对Pb耐受性较低,而以MK-7(H4)和以Q-7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在Pb的作用下迅速增长,呈现出较强的耐Pb性.聚类分析表明,Pb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一次发酵初期表现最为明显,但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呈减缓趋势,这与堆肥过程对重金属毒性存在一定弱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演替 醌指纹法 重金属毒性弱化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