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7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氟醚菌唑与醚菌酯组合物对草莓白粉病生物活性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
1
作者 胡长效 曹丹 +1 位作者 王昊晗 张莹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1,共5页
为明确氯氟醚菌唑与醚菌酯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最佳复配比,采用盆栽法测定了氯氟醚菌唑、醚菌酯单剂及二者组合物对草莓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并基于最佳增效配比进行了田间药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醚菌酯单剂对草莓... 为明确氯氟醚菌唑与醚菌酯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最佳复配比,采用盆栽法测定了氯氟醚菌唑、醚菌酯单剂及二者组合物对草莓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并基于最佳增效配比进行了田间药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醚菌酯单剂对草莓白粉病的LC50值分别为0.416 8、2.673 7 mg·L^(-1),二者质量比在3∶7~6∶4范围内呈现增效作用,以4∶6复配时增效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49。基于该质量比的400 g·L^(-1)氯氟醚菌唑悬浮剂(SC)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WG)组合物,在用药量25 g·(667 m^(2))^(-1)时防效最佳,第1、2、3次施药后7 d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8.67%、87.00%、9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白粉病 氯氟 醚菌酯 生物活性 田间药效
下载PDF
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2
作者 欧将 梁骥 +5 位作者 宋强勇 晏姣 杨志富 熊锋 陈力华 欧晓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风险,开展了一年十地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20.0 mg·L^(-1)范围内,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质... 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风险,开展了一年十地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20.0 mg·L^(-1)范围内,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在0.05、0.50 mg·kg^(-1)和2.00 mg·kg^(-1)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1%~112.3%和90.5%~101.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1%~8.2%和3.5%~9.1%,检测方法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中值(STMR)分别为0.16 mg·kg^(-1)和0.12 mg·kg^(-1),最高残留值(HR)分别为1.44 mg·kg^(-1)和1.48 mg·kg^(-1)。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对一般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分别为0.142%和0.036%,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7.8%和5.7%,对1~6岁儿童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19.6%和14.4%。研究表明,按照推荐剂量规范使用,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残留量对1~6岁儿童和一般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处于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吡酰胺 吡唑醚菌酯 葡萄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慢性毒性效应
3
作者 胡浩泽 王卢燕 +4 位作者 李烨青 张昌朋 赵学平 张鑫 蒋金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5-285,共11页
为探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strobilurins)对水生生物早期生命阶段的慢性毒性,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测定了醚菌酯长期暴露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亚致死效应。将斑马鱼胚胎持续暴露于不同浓度醚菌酯(0.000750~0.180 mg·L^(-1))34 d后... 为探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strobilurins)对水生生物早期生命阶段的慢性毒性,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测定了醚菌酯长期暴露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亚致死效应。将斑马鱼胚胎持续暴露于不同浓度醚菌酯(0.000750~0.180 mg·L^(-1))34 d后,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144 h和34 d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41 mg·L^(-1)和0.0106 mg·L^(-1)。研究发现,醚菌酯暴露34 d后,0.00460、0.0115和0.0288 mg·L^(-1)醚菌酯可显著降低仔鱼的体质量,0.0115 mg·L^(-1)和0.0288 mg·L^(-1)醚菌酯能够降低仔鱼体长,而0.180 mg·L^(-1)醚菌酯会增加仔鱼的体长和体质量。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体长的34 d-NOEC为0.00460 mg·L^(-1),34 d-LOEC为0.0115 mg·L^(-1),对早期生命阶段体质量的34 d-NOEC为0.00185 mg·L^(-1),34 d-LOEC为0.00460 mg·L^(-1)。在试验期间,分别于1、3、7、14、21和34 d测定斑马鱼胚胎/仔鱼体内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活性和水平。研究发现,醚菌酯长期暴露会导致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再升高。此外,醚菌酯长期暴露期间,斑马鱼体内钙离子(Ca2+)水平和钙离子腺苷三磷酸酶(Ca2+-ATP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醚菌酯长期暴露会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生长指标和抗氧化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醚菌酯可能通过调控ATP和Ca2+水平、Ca2+-ATP酶活性,干扰线粒体能量代谢进而诱导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产生氧化应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醚菌酯 斑马鱼 慢性毒性 早期生命阶段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与氟环唑复配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海飞 李天杰 +2 位作者 郑伟 刘圣明 徐建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3,共7页
为筛选适用于小麦叶锈病防治的化学药剂,本研究选取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及二者不同比例复配组合,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单剂及其不同复配比例在作为保护剂使用时对小麦叶锈病的室内防治效果,并测定了室内筛选确定的最... 为筛选适用于小麦叶锈病防治的化学药剂,本研究选取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及二者不同比例复配组合,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单剂及其不同复配比例在作为保护剂使用时对小麦叶锈病的室内防治效果,并测定了室内筛选确定的最佳比例复配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及对小麦叶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室内防效试验显示: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及二者不同比例复配对小麦叶锈病病斑扩展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吡唑醚菌酯的抑制作用更强,其EC_(50)值为0.01μg/mL。联合毒力评价表明:所有复配组合均表现出协同相加作用,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质量比50∶133复配时增效系数(SR)最大,为1.50。室内及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在所设浓度梯度范围内,防效与浓度呈正相关;在有效成分120 g/hm^(2)剂量下,26%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SC)的田间防效为85.12%,优于各自单剂处理。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所有处理均能保证不同品种小麦正常生长,未发生药害现象。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复配对小麦叶锈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为生产上防治小麦叶锈病和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氟环唑 复配 小麦叶锈病 安全性评价 室内抑活性 田间防治效果
下载PDF
花椒中代森联·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分析及膳食风险评估
5
作者 张耀海 赵其阳 +1 位作者 王成秋 焦必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61-268,共8页
该试验以花椒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了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在花椒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残留量,研究了残留消解与转化规律,并探讨其可能产生的膳食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建... 该试验以花椒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了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在花椒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残留量,研究了残留消解与转化规律,并探讨其可能产生的膳食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及准确度良好,回收率为81%~107%,相对标准偏差为1.0%~9.5%,代森联、乙撑硫脲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限均为0.05 mg/kg,能满足花椒中残留检测要求。按照良好农业规范在花椒上施用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后,随着生长发育,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均快速消解,施药28 d时鲜花椒消解率分别为95.3%~97.7%和94.1%~96.9%。鲜花椒加工成干花椒,能显著降低代森联在干花椒中的残留,而吡唑醚菌酯在干花椒中发生了显著的富集效应。花椒中代森联和吡唑醚菌酯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花椒质量安全生产、监测和消费引导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代森联 吡唑醚菌酯 残留分析 膳食风险
下载PDF
苹果轮纹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Cytb基因序列分析
6
作者 王丽 侯珲 +4 位作者 朱佳红 黄天祥 袁梦佳 袁洪波 涂洪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8-184,共7页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和吡唑醚菌酯的靶标基因序列,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作用,探讨了添加或不添加水杨肟酸的情况下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变化;并...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和吡唑醚菌酯的靶标基因序列,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对B.dothidea菌丝生长的作用,探讨了添加或不添加水杨肟酸的情况下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变化;并测定了不同产区的80株B.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以及440株B.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然后,扩增并分析了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菌株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b)序列。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杨肟酸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添加40μg/mL水杨肟酸不影响吡唑醚菌酯的EC 50。菌株的敏感性频率符合近似正态分布,各产区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吡唑醚菌酯平均EC 50为(2.95±2.11)μg/mL,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靶标基因序列分析表明,Cytb基因在F129、G137和G143位密码子上没有产生点突变,首次发现在143位密码子后有内含子插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轮纹病 葡萄座腔 吡唑醚菌酯 敏感性 细胞色素B基因
下载PDF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卫芳 黄兰淇 +3 位作者 张颂函 马琳 陈建波 方朝阳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1期47-53,共7页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的各年龄段居民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的各年龄段居民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ly intake,ADI),评估了吡唑醚菌酯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在92%~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9%~9.4%之间;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吡唑醚菌酯在蓝莓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4.7d。吡唑醚菌酯按有效成分150mL/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d,药后3、5、7、10d时蓝莓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为0.11~0.29mg/kg。长期膳食风险评估表明,蓝莓中吡唑醚菌酯残留对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吡唑醚菌酯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蓝莓 农药残留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多作物中吡唑醚菌酯的环境行为评估长期膳食风险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明浩 康珊珊 +4 位作者 王曦 程有普 赵莉蔺 李薇 陈增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6-294,共9页
农药环境行为及其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健康领域重点关注问题,为明确典型农用化合物吡唑醚菌酯在农作物中的行为特征及其暴露风险差异,该研究结合中国农作物主产区分布,运用确定性和概率性双风险模型评估吡唑醚菌酯长期膳食风... 农药环境行为及其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健康领域重点关注问题,为明确典型农用化合物吡唑醚菌酯在农作物中的行为特征及其暴露风险差异,该研究结合中国农作物主产区分布,运用确定性和概率性双风险模型评估吡唑醚菌酯长期膳食风险,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花生、黄瓜和西瓜上的原始沉积量高达0.209 mg/kg,半衰期为1.9~9.9 d。作物秸秆中的残留浓度(0.187~75.291 mg/kg)远大于籽粒(≤0.096 mg/kg)。通过膳食途径造成的吡唑醚菌酯暴露会对消费人群造成不可接受的慢性风险,风险商值为123.959%~406.415%。城镇人群的风险显著大于乡村人群(P<0.05),且风险商值随年龄的递增而降低。概率性模型被进一步引入以量化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该研究根据多作物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水平的概率分布,预警其存在高潜在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乡村儿童群体的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风险评估 模型 吡唑醚菌酯 残留特征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中的残留与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林永熙 程海燕 +5 位作者 李栋 武杨柳 周春然 周翼璐 董勤勇 潘灿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4-192,共9页
为评估桃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残留的膳食风险,开展了8个典型地域的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收获期2种农药残留物在桃中的最终残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HPLC-MS/MS),通过改进,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中残留的分... 为评估桃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残留的膳食风险,开展了8个典型地域的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收获期2种农药残留物在桃中的最终残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HPLC-MS/MS),通过改进,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中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01~4.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进样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2)≥0.9906)。添加水平为0.01~4.0 mg/kg时,桃中吡唑醚菌酯的回收率范围为88%~9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6%~18.7%,戊唑醇的回收率范围为96%~106%,RSD为0.8%~13.2%。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全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9~13.9 d和5.4~8.9 d;在桃全果中的残留中值(STMR)分别为0.037和0.053 mg/kg,最高残留值(HR)分别为0.16和0.24 mg/kg。距末次施药后28 d,桃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残留量对风险商(RQ)的贡献率(RQc)分别为0.02%和0.03%,说明通过桃摄入的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对我国一般人群产生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较低。对于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NESTI)分别占急性参考剂量(ARfD)的0.4%和2%,对于1~6岁儿童分别占2%和4%,短期膳食暴露风险亦处于可接受水平。基于本次规范残留试验结果,总体上可认为,严格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和标签推荐的方式施用,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在桃树上使用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均是可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戊唑醇 残留 消解动态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醚菌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其防腐材抗流失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景朋 张卿硕 +1 位作者 蒋明亮 吴玉章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1,共6页
采用紫外检测器及C18反相色谱柱,优化得到分析醚菌酯的色谱条件:V(甲醇)∶V(水)=85∶15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20 nm。醚菌酯的质量浓度在5~100 mg/L范围内时,标准曲线决定系数为0.9997,线性相关性显著;分析样品的变异系数为... 采用紫外检测器及C18反相色谱柱,优化得到分析醚菌酯的色谱条件:V(甲醇)∶V(水)=85∶15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20 nm。醚菌酯的质量浓度在5~100 mg/L范围内时,标准曲线决定系数为0.9997,线性相关性显著;分析样品的变异系数为0.55%,样品的回收率为99.6%~101.5%。抗流失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防腐工作液的质量分数为0.04%、0.08%和0.16%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处理材的流失率分别在4.7%~7.5%和3.2%~6.9%之间,低于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处理材(11.5%~18.4%)。3种处理材的流失率均在20%以下,抗流失性较好。乙醇溶解醚菌酯处理材的流失率稍高于水基化制剂处理材的流失率,因此将醚菌酯制备成水基化制剂可用于户外处理木材及其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醚菌酯 高效液相色谱 防腐材 抗流失性
下载PDF
两种剂型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会 陈瑜婷 +6 位作者 骆玉琴 范续艳 雷圆 陆兰菲 郝培培 程有普 张昌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20-1728,共9页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乳油(EC)和微囊悬浮剂(CS)在草莓上的残留规律,分别以两种剂量(90和150 g·hm^(-2))于草莓成熟期施药,开展吡唑醚菌酯在草莓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经QuEChERS-UPLC-MS/MS后的最低检测浓度分...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乳油(EC)和微囊悬浮剂(CS)在草莓上的残留规律,分别以两种剂量(90和150 g·hm^(-2))于草莓成熟期施药,开展吡唑醚菌酯在草莓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经QuEChERS-UPLC-MS/MS后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20(草莓和土壤)和0.0050 mg·kg^(-1)(叶、茎和根)。在0.002~2 mg·kg^(-1)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草莓和土壤)的平均回收率为88%~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在0.005~2 mg·kg^(-1)范围内,平均回收率(根、茎及叶)为74%~108%,RSD为2%~9%。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EC和CS施药1 d后在草莓中的残留分别为0.20~0.28 mg·kg^(-1)(90~150 g·hm^(-2))和0.14~0.20 mg·kg^(-1)(90~150 g·hm^(-2)),残留量低于0.5 mg·kg^(-1),均符合我国和欧盟在草莓中的限量值。吡唑醚菌酯仅在草莓、茎和叶的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草莓中的半衰期为6.6~6.8 d(EC)和7.7~9.8 d(CS),属于易降解农药。试验结果为微囊悬浮剂剂型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体系上的安全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微囊悬浮剂 乳油 农药残留 草莓
下载PDF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7种蔬菜中的消解动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昕淳 李荣玉 +4 位作者 湛兴瑜 孙明明 姚小龙 李明 廖逊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1期87-92,共6页
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在蔬菜中的安全性及其科学使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7种蔬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5、0.20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蔬菜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1.1%~99.5%,相对... 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在蔬菜中的安全性及其科学使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7种蔬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5、0.20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蔬菜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1.1%~99.5%,相对标准偏差为2.3%~4.1%。消解动态试验表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白菜、韭菜、黄心乌白菜、奶油小白菜、奶油生菜、香菜和萝卜菜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中,吡唑醚菌酯在白菜中的消解速率较快,半衰期为1.36 d,在黄心乌白菜、奶油小白菜、香菜和萝卜菜中的消解次之,半衰期分别为2.10、2.31、2.67和2.89 d;而其在韭菜和奶油生菜中的消解较慢,半衰期分别为5.33和6.93 d,属于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施药14 d后,吡唑醚菌酯在7种蔬菜中的残留量均可降解至5 mg/kg以下,符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试验结果为吡唑醚菌酯在蔬菜生产中的科学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蔬菜 高效液相色谱 残留 消解动态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学祥 苏贤岩 +4 位作者 范富云 王友定 迟雨 李钊 叶正和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6,共8页
为探讨吡唑醚菌酯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tritici及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室内抑制活... 为探讨吡唑醚菌酯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tritici及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室内抑制活性;通过种子发芽盒试验,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菌土混合法,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防效;同时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全蚀病菌和赤霉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0.404、5.862、0.193和1.372 mg/L。25℃条件下,5%吡唑醚菌酯FS不同药种比对济麦22鲜重及干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下,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显示出一定的促进作用。5%吡唑醚菌酯FS苗后20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在74%以上,药种比1∶50时防效达99.02%;5%吡唑醚菌酯SC按3000 mL/hm^(2)剂量于扬花初期及盛花期各施药1次,对田间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100%、100%和75.87%。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小麦 种衣剂 纹枯病 白粉病 锈病 赤霉病 防治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及其对黄酮含量的影响
14
作者 雷圆 张昌朋 +4 位作者 孙凤婷 叶会 陆兰菲 赵学平 曾小群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3年第4期97-103,共7页
为了解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动态及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铁皮石斛中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吡唑醚菌酯推荐低剂量(T1)、吡唑醚菌酯推荐高剂量(T2)、嘧菌酯推荐低剂量(T3)、嘧菌酯推荐高剂量(T4)和空白对照(... 为了解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动态及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铁皮石斛中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吡唑醚菌酯推荐低剂量(T1)、吡唑醚菌酯推荐高剂量(T2)、嘧菌酯推荐低剂量(T3)、嘧菌酯推荐高剂量(T4)和空白对照(CK)5个处理,采用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法,测定铁皮石斛中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残留量和黄酮含量.结果表明:(1)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及灵敏度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8.85%~117.50%,相对标准偏差为1.75%~13.92%,满足铁皮石斛中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残留检测要求.(2)通过盆栽试验发现,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中消解速率较慢,半衰期分别为110.45~145.45d和68.42~170.39d.90d时,T1和T2处理组在铁皮石斛中消解率和残留量分别为45.65%、5.23mg·kg^(-1)和40.70%、7.65mg·kg^(-1);T3和T4处理组在铁皮石斛中消解率和残留量分别为61.23%、2.51mg·kg^(-1)和36.56%、5.50mg·kg^(-1).(3)通过对90d铁皮石斛样品中黄酮含量的检测发现,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处理在短时间内可显著提高铁皮石斛中黄酮含量,随着时间延长黄酮含量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铁皮石斛 残留 黄酮含量
下载PDF
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对柑橘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15
作者 刘冰卿 陈霞 +3 位作者 凌金锋 崔一平 彭埃天 宋晓兵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53-56,共4页
为筛选防治柑橘炭疽病的高效低毒药剂,连续2年进行了新型复配药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防治柑橘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试验,评价了该药剂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 为筛选防治柑橘炭疽病的高效低毒药剂,连续2年进行了新型复配药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防治柑橘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试验,评价了该药剂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有效成分用量160 mg/kg对柑橘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7年药剂处理3次后对柑橘叶部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80.94%,2018年药剂处理3次后对柑橘叶部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81.86%,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EC 166.7 mg/kg和250 g/L嘧菌酯SC166.7 mg/kg处理。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SC对炭疽病防治效果优良,值得应用于柑橘炭疽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氟唑·吡唑醚菌酯 柑橘炭疽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防治菊花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16
作者 任帅 马飞 +4 位作者 李梦荷 范永胜 朱红彩 朱坤 郭战备 《种业导刊》 2023年第5期46-48,共3页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及2种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戊菌唑水乳剂)对菊花白粉病发病初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114.70 mg/L防治效果最好,为87.82%,极显著...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及2种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戊菌唑水乳剂)对菊花白粉病发病初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114.70 mg/L防治效果最好,为87.8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100.35 mg/L防效次之,但也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86.00 mg/L防效最差,仅为73.65%。因此,生产上可以采用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114.70 mg/L来防治菊花白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20%吡唑醚菌酯·戊唑悬浮剂 白粉病
下载PDF
水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检测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萌 汪红 +6 位作者 马婧玮 许海康 周娟 李通 马欢 安莉 吴绪金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113,共7页
研究了枣和火龙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分析了2种水果中残留量差异,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采用IBM... 研究了枣和火龙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分析了2种水果中残留量差异,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分析2种水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差异,长期和急性膳食摄入评估采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枣(全果)、枣(果肉)、火龙果(全果)和火龙果(果肉)中吡唑醚菌酯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7 d时残留量分别为1.27~1.99、1.36~2.13、0.0975~0.163 mg/kg和0.01~0.0173 mg/kg;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14 d时残留量分别为0.931~1.68、0.999~1.80、0.057~0.15 mg/kg和0.0114~0.0189 mg/kg。吡唑醚菌酯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1.83 mg,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97%。枣(儿童)、枣(成人)、火龙果(儿童)和火龙果(成人)中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分别为0.00107、0.00610、0.000675、0.000939 mg/kg bw,占急性参考剂量的百分率分别为0.152%、0.872%、0.0964%和0.134%。按本试验的施药方式进行施药时,最终残留量差异与作物种类相关,试验水果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一般人群的健康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残留量检测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30%吡唑醚菌酯·丙环唑乳油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雪芬 廖文斌 +4 位作者 潘光飞 徐瑶 陈梦露 陈华 王进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3年第1期88-91,96,共5页
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复配制剂中吡唑醚菌酯和丙环唑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Poroshell 120 ECC18反相不锈钢柱和具有可变波长的紫外检测器,以乙腈、甲醇和水为流动相,采用外标法对复配制剂中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效成分吡唑醚菌... 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复配制剂中吡唑醚菌酯和丙环唑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Poroshell 120 ECC18反相不锈钢柱和具有可变波长的紫外检测器,以乙腈、甲醇和水为流动相,采用外标法对复配制剂中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效成分吡唑醚菌酯和丙环唑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9%和0.82%,均小于修订后的霍维茨值RSDr,吡唑醚菌酯和丙环唑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和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和1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环唑 吡唑醚菌酯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26%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防控水稻稻瘟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柱明 龚永辉 +9 位作者 石旭旭 丁荣 徐建华 刘斌 樊灿 吴艳红 汤云鹤 尹超基 徐志平 陈明亮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21-122,126,共3页
于2021年开展了26%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防控水稻稻瘟病试验。结果表明:用26%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1200 mL/hm^(2)于水稻破口初期防控水稻稻瘟病1次,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88.57%、89.17%;于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各防控1... 于2021年开展了26%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防控水稻稻瘟病试验。结果表明:用26%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1200 mL/hm^(2)于水稻破口初期防控水稻稻瘟病1次,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88.57%、89.17%;于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各防控1次,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93.80%、94.96%,药效优于40%三环唑悬浮剂、40%稻瘟灵乳油,用药量也较低,且对水稻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6%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 稻瘟病 水稻 防治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桶混助剂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靶斑病的调控作用
20
作者 曹雄飞 刘变娥 +1 位作者 孟令涛 王佳辉 《现代农药》 CAS 2023年第4期83-88,共6页
为了明确桶混助剂对吡唑醚菌酯防治黄瓜靶斑病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结合助剂的结构特点,探究了SP-4806、SY-A、SY-B、SY-C等4种桶混助剂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靶沉积界面性能、黄瓜体内吸收传导性能以及对黄瓜靶斑病防效的影响。试验结... 为了明确桶混助剂对吡唑醚菌酯防治黄瓜靶斑病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结合助剂的结构特点,探究了SP-4806、SY-A、SY-B、SY-C等4种桶混助剂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靶沉积界面性能、黄瓜体内吸收传导性能以及对黄瓜靶斑病防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助剂均能降低表面张力、接触角,增强润湿渗透性能,促进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黄瓜体内向上传导作用,且助剂SP-4806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黄瓜体内向下传导具有显著促进作用。4种桶混助剂均不同程度促进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瓜靶斑病的防效,其中添加助剂SP-4806处理的防效较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显著提高,药后9 d防效分别为76.76%。本研究结果可为桶混助剂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应用于防治黄瓜靶斑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剂 吡唑醚菌酯 吸收传导 黄瓜靶斑病 防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