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醪糟黑青稞面包配方优化研究
1
作者 朱镇华 李桂霞 +3 位作者 徐晨希 尹慧 罗文 陈实 《粮食加工》 2024年第2期59-64,共6页
为了制作一款营养健康的醪糟黑青稞面包,以醪糟粉、黑青稞粉、烫面、糖醇、谷朊粉为主要原料,以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配方工艺,通过实验得出面包的最优配方为青稞粉30 g,醪糟粉20 g,烫面30 g,糖醇24.4g,谷朊粉1.5 g,在此条件下制... 为了制作一款营养健康的醪糟黑青稞面包,以醪糟粉、黑青稞粉、烫面、糖醇、谷朊粉为主要原料,以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配方工艺,通过实验得出面包的最优配方为青稞粉30 g,醪糟粉20 g,烫面30 g,糖醇24.4g,谷朊粉1.5 g,在此条件下制作的醪糟粉黑青稞面包,外形完整,色泽均匀,组织细腻,口感松软,醪糟香味浓郁,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醪糟 醪糟 黑青稞 面包 响应面
下载PDF
礼泉醪糟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党辉 陈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62-168,共7页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礼泉醪糟中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进行解析。结果发现,礼泉醪糟中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97.20%)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29%),累计占比为99.49%;优势细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85.25%)、片...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礼泉醪糟中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进行解析。结果发现,礼泉醪糟中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97.20%)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29%),累计占比为99.49%;优势细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85.25%)、片球菌属(Pediococcus,5.50%)、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1.68%)、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1.63%)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1.12%);优势真菌门为毛霉菌门(Mucoromycota,56.90%)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43.10%);而优势真菌属为根霉菌属(Rhizopus,56.66%)、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23.28%)、覆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12.24%)和假丝酵母属(Candida,5.35%)。多样性分析发现,礼泉醪糟的微生物群落可明显分为两个类群,两组在细菌多样性和真菌丰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因和表型预测表明,两组在氨基酸转运与代谢、潜在致病性和可移动原件等的相对表达量上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醪糟 高通量测序 真菌多样性 细菌多样性 功能预测
下载PDF
醪糟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3
作者 龚燕川 郑丽 符东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12期141-144,共4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醪糟挥发性成分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条件进行优化,以总峰面积为指标,分析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样品质量对醪糟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为时间52 min、萃取温度73... 采用响应面法对醪糟挥发性成分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条件进行优化,以总峰面积为指标,分析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样品质量对醪糟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为时间52 min、萃取温度73℃、样品质量4.7 g,可为有效、快速优化醪糟的风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醪糟 顶空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成分 响应面
下载PDF
醪糟味美营养多 但不宜过量食用
4
作者 莫鹏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3年第6期17-17,共1页
醪糟,又称甜酒、酒酿,或是米酒,是糯米经过一系列发酵而得到的产物,过程有点类似我们熟悉的酸奶。在发酵过程中,甜酒曲(一种特殊的酵母菌)首先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接着又在缺氧的环境中通过糖酵解途径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这样... 醪糟,又称甜酒、酒酿,或是米酒,是糯米经过一系列发酵而得到的产物,过程有点类似我们熟悉的酸奶。在发酵过程中,甜酒曲(一种特殊的酵母菌)首先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接着又在缺氧的环境中通过糖酵解途径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这样就制成了口感香甜醇美的醪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醪糟 甜酒曲 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 米酒 糯米 酸奶 酒酿
下载PDF
东柳醪糟酿制技艺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发展
5
作者 张小润 《文存阅刊》 2023年第24期0166-0168,共3页
东柳醪糟作为中国传统的酿造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工艺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为了保护和传承东柳醪糟酿制技艺,并推动其与现代发展的融合,本文深入探讨了东柳醪糟的传统工艺... 东柳醪糟作为中国传统的酿造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工艺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为了保护和传承东柳醪糟酿制技艺,并推动其与现代发展的融合,本文深入探讨了东柳醪糟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发展的关系。本文通过解析传统工艺的精髓和特点,分析现代技术对酿造过程的影响,进而探讨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对传统产业的影响。旨在为东柳醪糟酿制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柳醪糟 酿制技艺 传统工艺 现代发展
原文传递
涪陵醪糟黏度特性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宇 孙钟雷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44,共4页
采用旋转黏度计对重庆涪陵醪糟进行了黏度特性测试,找出了最佳的测试条件,对5种醪糟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对掺水醪糟的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取1号转子,转速30 r/min,醪糟与水熬制的质量比为1∶3,测试温度范围33~45℃为最佳测试条件... 采用旋转黏度计对重庆涪陵醪糟进行了黏度特性测试,找出了最佳的测试条件,对5种醪糟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对掺水醪糟的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取1号转子,转速30 r/min,醪糟与水熬制的质量比为1∶3,测试温度范围33~45℃为最佳测试条件。对5种醪糟的黏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醪糟样品黏度值有差异,其中样品1的黏度值最小,为61 mPa·s,样品5的黏度值最大,为321 mPa·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欧式距离可以将5种醪糟样品分为3类,能够利用黏度值对醪糟进行品质差异的分类。对掺水醪糟黏度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掺水量其黏度有差异,可以利用黏度特性快速判断醪糟是否掺水。该研究对醪糟品质的鉴别提供了帮助,也为其品质的快速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醪糟 涪陵油醪糟 黏度 旋转黏度计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牧区醪糟分离菌在燕麦醪糟发酵工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红微 张美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8-215,共8页
为获得工艺稳定、品质统一的燕麦醪糟,本研究将牧区醪糟中分离得到的菌株与酵母菌结合,确定复合发酵菌比例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燕麦醪糟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酵母菌与牧区醪糟分离菌比例1∶3,其中产酒酵母与产香酵母比例3... 为获得工艺稳定、品质统一的燕麦醪糟,本研究将牧区醪糟中分离得到的菌株与酵母菌结合,确定复合发酵菌比例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燕麦醪糟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酵母菌与牧区醪糟分离菌比例1∶3,其中产酒酵母与产香酵母比例3∶1,分离菌2#、4#、5#的比例1∶1∶1;最佳发酵工艺为:复合发酵菌接种量10%,30℃发酵24 h,50℃继续发酵48 h。在此条件下的燕麦醪糟感官评分为9.1分,达到一级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燕麦醪糟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醪糟 牧区醪糟分离菌 复合发酵菌 固液混合发酵
下载PDF
醪糟发酵液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鲁战会 杨宁国 +4 位作者 李里特 李永玉 许中敏 陈金显 朱韶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2-115,共4页
通过一系列功能性实验,对醪糟发酵液的抗老年性痴呆、抗氧化、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醪糟发酵液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确切而且明显,具有潜在的降血压和降血糖作用。然后,主要研究了不同产地、... 通过一系列功能性实验,对醪糟发酵液的抗老年性痴呆、抗氧化、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醪糟发酵液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确切而且明显,具有潜在的降血压和降血糖作用。然后,主要研究了不同产地、不同发酵时间的醪糟发酵液以及它们在不同的稀释度下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排除了乙醇的抑制作用。发酵液经灭活、离心处理,用p-NPG(α-葡萄糖苷对硝基苯酚)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原浓度下,不同产地的醪糟发酵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基本相同;在醪糟发酵的过程中,发酵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保持稳定,均在60%以上,且在发酵的第60~66h内抑制效果最好。此外,不同稀释度下的醪糟发酵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不同,随着其浓度的增大,醪糟发酵液的抑制效果明显增强。这说明醪糟发酵液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稳定的抑制作用(由于篇幅有限,降血压作用另作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醪糟发酵液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作用 降血糖
下载PDF
醪糟加工工艺及其包装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郑战伟 张宝善 +1 位作者 孙娟 董婷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8-282,共5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醪糟的最佳加工工艺和瓶装、袋装水浴高温杀菌确定最佳包装技术参数。实验以糯米为原料采用糖化发酵,通过对加工醪糟过程中糯米的浸泡时间、添加酒药的种类、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发酵环境等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醪糟的最佳加工工艺和瓶装、袋装水浴高温杀菌确定最佳包装技术参数。实验以糯米为原料采用糖化发酵,通过对加工醪糟过程中糯米的浸泡时间、添加酒药的种类、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发酵环境等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选取最佳加工工艺。然后再以该工艺为标准生产醪糟,研究确定了保存醪糟的最佳杀菌时间、温度及包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醪糟 工艺 发酵 包装 杀菌
原文传递
醪糟复合饮料的研究开发 被引量:7
10
作者 柏红梅 王詩博 +4 位作者 游敬刚 唐祥华 潘红梅 伍凯 陈功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1年第1期94-97,共4页
本研究以醪糟、甘草、莲子为主要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对复合汁的配比及食品添加剂的配比进行了重点研究,再结合感官、理化、微生物、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确定研制的这款为口感舒适、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醪糟饮料。
关键词 醪糟 甘草 莲子 正交试验 氨基酸 营养成分
下载PDF
醪糟的头香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远芳 杨兴芝 余爱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93,共3页
采用顶空自动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醪糟的头香成分。在醪糟中共鉴定了20个挥发性化合物,其中1-丙醇、乙酸乙酯、2-甲基-1-丙醇、3-甲基丁醛、乙酸、3-甲基-1-丁醇、2-甲基-1-丁醇、糠醛、5-甲基糠醛、2,5-二甲基-2,4-二羟... 采用顶空自动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醪糟的头香成分。在醪糟中共鉴定了20个挥发性化合物,其中1-丙醇、乙酸乙酯、2-甲基-1-丙醇、3-甲基丁醛、乙酸、3-甲基-1-丁醇、2-甲基-1-丁醇、糠醛、5-甲基糠醛、2,5-二甲基-2,4-二羟基-3(2H)-呋喃-3-酮、苯乙醛、2,5-呋喃二甲醛、苯乙醇、6-甲基-3,5-二羟基-2,3-二氢-4H-吡喃-4-酮和5-羟甲基糠醛等15个化合物是醪糟的头香成分。相对质量分数大于1.0%的挥发性化合物有:正二十一碳烷、5-羟甲基糠醛、正二十二碳烷、糠醛、乙酸和乙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醪糟 香料 顶空
原文传递
糯稻品种产量及支链淀粉含量对醪糟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富贤 任道群 +3 位作者 赵绍毅 熊洪 唐玉明 周兴兵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35,共3页
以12个常规糯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品种比较和醪糟发酵试验,研究了糯稻品种产量、支链淀粉含量与醪糟发酵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糯稻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产量变幅在2754.6~6590.4 kg/hm2,对糯稻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是有效穗数... 以12个常规糯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品种比较和醪糟发酵试验,研究了糯稻品种产量、支链淀粉含量与醪糟发酵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糯稻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产量变幅在2754.6~6590.4 kg/hm2,对糯稻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糯稻产量与支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糯丰1号、惠糯330的产量和支链淀粉含量结合较好;醪糟糖度与糯米的支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 产量 支链淀粉 醪糟品质
下载PDF
香菇醪糟的发酵工艺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瑞华 贺晓龙 王晓涧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38-143,共6页
以香菇和糯米为原料,制作一种集香菇和普通醪糟营养于一体的新型香菇醪糟。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对香菇醪糟酿造工艺有影响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酿造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香菇醪糟的最... 以香菇和糯米为原料,制作一种集香菇和普通醪糟营养于一体的新型香菇醪糟。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对香菇醪糟酿造工艺有影响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酿造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香菇醪糟的最佳发酵工艺为:香菇提取液添加量25%,酒曲添加量0.8%,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香菇醪糟中还原糖含量12 g/100 g,总酸含量0.6 g/100 g,酒精含量3.0 g/100 g,感官评分90.47。此香菇醪糟发酵工艺丰富传统醪糟的风味口感、营养价值,可为保健型醪糟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醪糟 发酵工艺 品质分析
下载PDF
南瓜醪糟发酵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效碧亮 杨转萍 +1 位作者 罗丽媛 孙静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1,21,共4页
以糯米和南瓜为原料,安琪酒曲为发酵菌剂,采用半固态发酵法制作南瓜醪糟,比较分析南瓜醪糟与纯米醪糟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研究发酵液不同稀释倍数、发酵时间、南瓜加入量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影响,同时测定南瓜醪糟的部分... 以糯米和南瓜为原料,安琪酒曲为发酵菌剂,采用半固态发酵法制作南瓜醪糟,比较分析南瓜醪糟与纯米醪糟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研究发酵液不同稀释倍数、发酵时间、南瓜加入量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影响,同时测定南瓜醪糟的部分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南瓜醪糟发酵液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原液抑制率可达80%以上,且抑制活性较纯米醪糟发酵液强;发酵液不同稀释倍数、发酵时间及南瓜加入量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有极显著影响,发酵时间为48h时,抑制效果最好,南瓜加入量以米∶南瓜2∶1(g/g)为宜;南瓜醪糟中多糖为2.87 mg/g,还原糖为3.88%,V_C为0.024 mg/100 g,蛋白质为0.071 2mg/g,酒精为2mL/g,pH为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醪糟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 成分含量
下载PDF
不同酿造过程中醪糟淀粉的结构与消化性能的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霭珺 周苏斌 +3 位作者 吴洁仪 刘柯萱 叶盛英 司徒文贝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2-149,共8页
为探讨醪糟淀粉的分子结构与消化性能关系,通过控制糯米原料用量,得到不同的醪糟淀粉。在糯米原料适量的情况下,酿造后的醪糟淀粉表面有一定的破损,但其A型结晶结构保持不变,同时淀粉颗粒内部的紧密程度有所提升。此外,醪糟淀粉分子量... 为探讨醪糟淀粉的分子结构与消化性能关系,通过控制糯米原料用量,得到不同的醪糟淀粉。在糯米原料适量的情况下,酿造后的醪糟淀粉表面有一定的破损,但其A型结晶结构保持不变,同时淀粉颗粒内部的紧密程度有所提升。此外,醪糟淀粉分子量及分子半径缓慢下降,形成带有一定支叉结构的淀粉链段。在消化性能上,部分醪糟经蒸煮后模拟人体消化,约有37.86%的淀粉在消化20 min后消化,在20~120 min之间有34.56%淀粉消化,其葡萄糖释放速度适中,作用类似于慢消化淀粉,对控制人体血糖水平等有重要意义。所以,对醪糟酿造过程进行控制,调控醪糟淀粉分子结构,可影响其消化性和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消化特性 醪糟酿造 醪糟淀粉 淀粉结晶结构 淀粉层状结构
下载PDF
薏米醪糟酒的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素萍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28,37,共4页
采用半固态发酵工艺酿制薏米醪糟酒。以薏米和糯米为主料,甜酒曲和白糖为辅料,通过单因素实验优选出薏米醪糟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即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3℃,酒曲添加量1%,薏米与糯米比1.4∶1,蒸煮时间60 min(煮25 min,蒸35 min),... 采用半固态发酵工艺酿制薏米醪糟酒。以薏米和糯米为主料,甜酒曲和白糖为辅料,通过单因素实验优选出薏米醪糟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即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3℃,酒曲添加量1%,薏米与糯米比1.4∶1,蒸煮时间60 min(煮25 min,蒸35 min),料水比1∶2.5,加糖量12%。在此条件下酿制的薏米醪糟酒呈白色有光泽,酒香纯正浓郁,具有米酒特有的芳香,酒体醇和、爽适、酸甜、入口醇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米 醪糟 发酵工艺
下载PDF
小米悬浮醪糟的制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俊玲 陈瑶 +1 位作者 梁凯 郝利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0,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小米悬浮醪糟的制作工艺和影响配方的因素。对小米先进行预处理与熟化,采用对比法确定小米最适浸泡时间为6 h,最适用水量为1∶2;熟化最适料水比为1∶1.5,蒸制最佳时间为30 min。以小米熟化后的产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 试验旨在研究小米悬浮醪糟的制作工艺和影响配方的因素。对小米先进行预处理与熟化,采用对比法确定小米最适浸泡时间为6 h,最适用水量为1∶2;熟化最适料水比为1∶1.5,蒸制最佳时间为30 min。以小米熟化后的产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经感官评价,确定小米悬浮醪糟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小米发酵工艺的优化条件为:接种量1%,加糖量2%,发酵时间4 d。该产品调制中,小米悬浮醪糟产品的最佳条件为:结冷胶用量0.3%,绵白糖用量10%,柠檬酸用量0.12%,用此配方制作的小米悬浮醪糟外观呈悬浮状态,酸甜适中,有醪糟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 发酵工艺 配方 悬浮醪糟 感官评价
下载PDF
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燕麦醪糟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红微 张美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03-207,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2种方式燕麦醪糟的挥发性成分,探讨2种方式下燕麦醪糟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进而为接种发酵燕麦醪糟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种发酵方式生产燕麦醪糟的挥发...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2种方式燕麦醪糟的挥发性成分,探讨2种方式下燕麦醪糟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进而为接种发酵燕麦醪糟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种发酵方式生产燕麦醪糟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别为62、65种,主要包括酯类、酸类、醇类、醛酮类、杂环类、烃类,主成分分析发现酯类、醇类、杂环类为正影响挥发性物质;接种发酵燕麦醪糟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为醇类(58.31%)、酯类(20.70%)、酸类(16.75%),自然发酵燕麦醪糟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为酸类(61.94%)、酯类(18.89%)、醇类(13.58%);接种发酵燕麦醪糟的酯类、醇类、杂环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自然发酵组,酸类成分显著低于自然发酵组。挥发性香气组分分析有助于明确燕麦醪糟接种发酵的可行性,以期为接种发酵燕麦醪糟的品质评价和定向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醪糟 接种发酵 自然发酵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烹饪用香菇醪糟汁的研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和升 王海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8-100,108,共4页
以香菇和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发酵法研制烹饪用香菇醪糟汁,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香菇添加量、药酒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温度为影响因素,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烹饪用香菇醪糟汁最佳工艺条件为... 以香菇和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发酵法研制烹饪用香菇醪糟汁,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香菇添加量、药酒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温度为影响因素,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烹饪用香菇醪糟汁最佳工艺条件为酒曲添加量0.4g/100g、发酵时间6天、发酵温度24℃、香菇添加量30g/10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烹饪用醪糟 生产工艺
下载PDF
醪糟悬浮饮料的研制及生产技术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晓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9-60,共2页
对以醪糟、枸杞为原料,辅以悬浮剂制成的醪糟悬浮饮料进行了研究和生产,成功地解决了成品稳定性问题,并就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本产品外观为半透明态,醪糟和枸杞均匀悬浮,口感良好,风味独特,保持了醪糟和枸杞的应有... 对以醪糟、枸杞为原料,辅以悬浮剂制成的醪糟悬浮饮料进行了研究和生产,成功地解决了成品稳定性问题,并就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本产品外观为半透明态,醪糟和枸杞均匀悬浮,口感良好,风味独特,保持了醪糟和枸杞的应有风味及营养成分,是一种理想的夏季保健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醪糟 枸杞 悬浮饮料 生产工艺 醪糟悬浮饮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