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闻采访目的和手段的冲突及平衡
- 1
-
-
作者
胡俊
-
机构
淳安县广播电视台新闻
-
出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年第18期274-275,共2页
-
文摘
新闻主要是记者通过采访而记录的事件发展全过程。新闻采访的目的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有时,新闻采访的目的和手段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寻求新闻采访中目的和手段的平衡已经成为新闻媒体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新闻采访的目的和新闻采访的手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新闻采访中目的和手段的冲突表现,阐述冲突出现的原因,对新闻采访中物体和手段实现平衡提出有效举措。
-
关键词
新闻采访
采访目的
采访手段
冲突平衡
-
分类号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论新闻采访中目的和手段的冲突与平衡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胡锐
-
机构
安康电视台民生新闻部
-
出处
《新闻研究导刊》
2014年第7期15-15,共1页
-
文摘
在市场经济运作下的新闻采访,为了追求收视率,发行量,广告市场,媒体工作者在处理采访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时候,出现了冲突,出现了媒体社会责任缺失,职业道德败坏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探析新闻采访中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冲突,找到其平衡点,以促进新闻采访行业健康的发展。
-
关键词
新闻采访
采访目的
采访手段
冲突与平衡
-
分类号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隐性采访“双刃剑”的使用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杨万里
-
机构
南阳晚报
-
出处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第9期92-93,共2页
-
文摘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素材获取的一种采访形式。这种采访形式又被人们称为“暗访”,多用于曝光性的批评报道。
-
关键词
隐性采访
“双刃剑”
采访形式
被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批评报道
不知情
记者
-
分类号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如何面对民生新闻的四种采访对象
被引量:1
- 4
-
-
作者
何寿林
-
机构
连云港电视台
-
出处
《视听界》
2009年第1期113-113,共1页
-
文摘
积极配合型,这是理想的采访对象,能提供新闻线索,愿配合采访,与记者的采访目的基本一致,至少不冲突。采访这类对象难度较低,报道时注意舆论导向即可。笔者在任民生新闻记者时,经常会接到观众报料而前往采访。有一次,有村民报料称,一家城郊结合部的化工厂天天浓烟直冒,如果遇到东南风,周边村民不敢开窗,甚至没法呼吸。
-
关键词
采访对象
民生新闻
新闻记者
城郊结合部
新闻线索
采访目的
舆论导向
化工厂
-
分类号
G222.1
[文化科学]
-
-
题名网络出版的发展与图书文献采访工作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翟云仙
-
机构
浙江大学图书馆
-
出处
《津图学刊》
2001年第3期54-55,共2页
-
文摘
面对网络环境下迅速发展的出版业 ,图书馆采访工作者应树立新的观念 ,多方面、多角度地调整采访策略 。
-
关键词
网络出版
图书馆
采访工作
采访目的
采访内容
免费网络出版
-
Keywords
networked environment,acquisition
-
分类号
G253.1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G230.7
[文化科学]
-
-
题名问题报道与隐性采访初探
- 6
-
-
作者
郑智斌
胡晓军
-
机构
南昌大学新闻系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
-
出处
《声屏世界》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14-15,共2页
-
文摘
近年来,问题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越来越引起新闻记者的重视,也越来越为广大受众所欢迎.各种类型的问题报道纷纷见诸报纸、广播、电视,不少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
关键词
隐性采访
问题报道
新闻报道
采访目的
新闻记者
显性采访
采访环境
新闻事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法规
-
分类号
G222
[文化科学]
-
-
题名电视新闻采访之我见
- 7
-
-
作者
陈鹏
-
机构
宜春广播电视台
-
出处
《声屏世界》
2014年第7期22-22,共1页
-
文摘
要想做出成功的新闻采访,除了明确采访目的、理清采访思路、分析采访对象外,笔者总结出了一些采访经验。
-
关键词
电视新闻采访
采访目的
采访思路
采访对象
采访经验
-
分类号
G222.1
[文化科学]
-
-
题名隐性采访和体验式采访的界定
被引量:3
- 8
-
-
作者
商娜红
-
机构
广西大学新闻系
-
出处
《新闻记者》
1998年第11期34-35,共2页
-
文摘
研究“体验式采访”是否值得提倡,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是对隐性采访和体验式采访进行界定。 新闻采访有多种方法,以记者在采访中是否暴露身份来分,就有公开采访(Open Interviewing)和隐蔽采访(Secretive Interviewing)两大类。所谓隐蔽采访(又叫隐性采访),是指记者有意识地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真实的采访目的的采访方法。 在界定“隐性采访”的基本含义时。
-
关键词
隐性采访
体验式
恐龙蛋化石
采访方法
采访目的
电视隐性采访
新闻采访
非法倒卖
观察法
语言能力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介入式隐性采访记者角色换位探析
被引量:2
- 9
-
-
作者
盛巍
-
机构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
出处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0-81,共2页
-
-
关键词
隐性采访
记者角色
角色换位
社会角色
新闻源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社会成员
-
分类号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论采访准备工作的意义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安转红
-
机构
西安外事学院新闻系
-
出处
《青年记者》
2008年第10期58-58,共1页
-
文摘
所谓采访准备,就是记者在明确了采访目的以后,为了熟悉采访对象,在出发之前所搜集的与采访对象有关联的历史、文化、政治、环境、政策等无形素材以及有关采访的必要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
-
关键词
采访准备工作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物质条件
记者
搜集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隐性采访应有“度”
- 11
-
-
作者
张超
李园园
刘欢
-
机构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
出处
《青年记者》
2009年第16期28-29,共2页
-
文摘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隐藏采访目的、隐蔽采访工具而进行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滥用隐性采访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隐性采访自产生之初就颇受争议。
-
关键词
隐性采访
采访目的
采访方式
采访工具
记者
-
分类号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G214.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电视记者做好新闻采访的路径探究
被引量:2
- 12
-
-
作者
曹俊
-
机构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
出处
《记者摇篮》
2019年第9期95-96,共2页
-
文摘
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最重要的环节,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新兴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利用手机、电脑终端来传播的新闻更加注重信息传递的双向性,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优势是电视新闻所不具备的。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应该如何进行采访工作才能提高新闻质量,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
关键词
新闻采访
电视新闻
记者工作
采访目的
互动性
-
分类号
G222.1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环境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被引量:9
- 13
-
-
作者
刘日照
-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处
《新闻知识》
2019年第6期74-77,共4页
-
文摘
环境新闻因其科学性、调查性及揭秘性等特点,所以采写前的资料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访前资料准备可以分为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两类。两种类型的采访前资料准备缺一不可,各有千秋。从广义角度而言,文化知识储备、政治理论积累体现的是一种平时准备,这种准备可以提升报道的文化内涵、拓宽报道的时空视野,梳理人类文明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狭义角度而言,具体新闻事件资料的收集、采访目的和采访计划的制定体现的是一种临时准备,这些准备将有助于记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大程度获取想要的真实信息。
-
关键词
环境新闻
资料准备
文化知识
政治理论
采访目的
采访计划
-
分类号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人物类电视纪录片采访技能把握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孙悦
-
机构
河南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
出处
《今传媒》
2018年第2期135-136,共2页
-
文摘
在创作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编导与被采访对象能否进行良性沟通互动,决定着纪录片创作成功与否的成败。具体到创作的过程中,针对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采访,编导在前期针对选题都会进行精心策划,然而,有时在真正进入了采访环节后,却出现和采访对象沟通不畅等问题,之前策划准备的问题大多会在采访现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给采访造成很大困难。对此,需要纪录片编导在前期采访中不仅要策划好选题,还要考虑整部纪录片的创作意图,从情感入手与被采访对象沟通交流,淡化隐藏采访目的与被采访对象推心置腹,并掌握采访提问初步技能,以成功的采访,更好的服务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
关键词
人物类电视纪录片
采访沟通
采访目的
采访技巧
-
分类号
G952
[文化科学]
-
-
题名新闻的隐性采访与人文关怀
- 15
-
-
作者
赵俊
张楠
-
机构
山东广播电视报社编辑
济南电视台编辑
-
出处
《青年记者》
2009年第10期70-71,共2页
-
文摘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进行的采访。由于隐性采访具有真实可信、方便易行、收视率高等优点,成了各大媒体的“香饽饽”,广受青睐。但是,隐性采访的广泛运用在为传媒行业带来种种效益和利益的同时,也给传媒业本身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不利影响。
-
关键词
隐性采访
新闻事实
人文关怀
秘密采访
采访目的
采访对象
传媒行业
不利影响
-
分类号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隐性采访的伦理思辨及法律思考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邹建平
王飞
-
机构
湖北广电总台楚天新闻广播
-
出处
《新闻前哨》
2011年第7期77-78,共2页
-
文摘
所谓隐性采访,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隐性采访是十几年前开始兴起,发展历史并不长的一种采访方式。但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在各种媒体中普及极快。发展的高速度带来的问题就是:许多方面的新制度来不及健全,新规范来不及完善,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旧的法律规章又多有与之冲突的地方,
-
关键词
隐性采访
法律思考
伦理观念
思辨
采访目的
新闻记者
采访方式
发展历史
-
分类号
D912.1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探析新闻采访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王飞儿
-
机构
长春广播电视台
-
出处
《新闻传播》
2013年第10期277-277,共1页
-
文摘
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采访者与受访人之间会进行频繁的心理交流,优秀的采访者在开展工作时,并不是僵硬地为了达到采访目的而刻意采取一系列的采访技巧,而是使自己能够与受访人产生共鸣,从而拉近彼此间的“感情距离”。而要想拉近采访者与受访人之间的“感情距离”,采访者就必须重视情感因素,以坦诚、真挚的态度与受访人进行,b理交流,从而达成采访目标。
-
关键词
情感因素
新闻采访
心理交流
采访者
采访技巧
采访目的
采访目标
作时
-
分类号
G222.1
[文化科学]
-
-
题名新闻采访的多元化和革新
- 18
-
-
作者
李金堂
-
机构
常州日报社溧阳记者站
-
出处
《城市党报研究》
2019年第6期70-73,共4页
-
文摘
在当今信息丰富、传播多元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新闻采访多元化和革新的主张,并通过作者自身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拓宽采访途径、面对不同的被采访者怎样找到切入点、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个性应变、采访技巧等方面的一系列分析,表明了每篇好新闻的发现与诞生,采访是前提和基础。而要练就扎实的采访功底,应该坚持采访多元化和革新,以此顺应主旋律、催生好作品,彰显正能量。
-
关键词
采访
多元化与革新
功夫在新闻外
采访目的
具体办法
大背景的澄清
打消顾虑
个性应变力
名人经验
-
分类号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上下结合──新闻采访方法讲座之一
- 19
-
-
作者
蓝鸿文
-
出处
《新闻爱好者》
2000年第8期39-40,共2页
-
-
关键词
新闻采访
采访方法
采访目的
新闻线索
记者
活动方法
讲座
领导机关
地方
情况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重在策划——关于采访准备
- 20
-
-
作者
刘海贵
-
出处
《新闻爱好者》
1997年第4期31-31,共1页
-
文摘
最近一阵子来,各地新闻理论刊物对新闻策划这一专题展开了研究和论述,范敬宜总结《经济日报》几个重大战役成功经验时归结为四个字;“重在策划”;《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也指出:“策划得好坏,对于重大题材报道的成败,关系极大……决胜千里,需要运筹帷幄.运筹帷幄就是策划.”更多的专家学者给新闻策划下了定义,不外乎新闻部门组织新闻报道的设想和规划、新闻采访写作前的谋划设计等等.其实,新闻策划虽属新名词,实质是新闻业务的一个老问题,即采访前的准备事项.
-
关键词
新闻策划
采访对象
邓小平
“汪辜会谈”
采访计划
重大题材报道
采访目的
霍梅尼
新闻采访
基本情况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