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导板技术联合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1
作者 张之栋 祁家龙 +3 位作者 裴少保 马力 王善松 刘艺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2-926,共5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得外科手术走向个性化、精准化。3D打印导板技术可实现术前规划、术中导航,使得外科手术更加精准。临床中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仍面临置钉准确性不高导致螺钉松动甚至引起神经并发症的问题,... 背景: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得外科手术走向个性化、精准化。3D打印导板技术可实现术前规划、术中导航,使得外科手术更加精准。临床中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仍面临置钉准确性不高导致螺钉松动甚至引起神经并发症的问题,现有关于3D打印导板技术指导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术中置钉的研究不多。目的:评价3D打印导向模板技术联合后路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D打印导向模板椎弓根螺钉置入后联合施行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15-23岁,平均(18.17±3.49)岁。分析术后2周和术后18个月时脊柱侧弯相关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手术时间280-540 min,平均(340.83±102.20)min,术中出血量1000-4000 mL,平均(2000.00±1073.70)mL,固定节段9-14个椎体,平均(11.83±1.72)个椎体,矫形过程中未出现螺钉松动;(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周全脊柱正侧位片显示冠状位主弯的cobb角、冠状面C_(7)铅垂线和S1正中线的距离、矢状面C_(7)铅垂线和S1后缘的距离、顶椎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均获得明显矫正,主弯的cobb角平均矫正率62.22%,术后18个月随访各参数较术后2周无明显变化,矫形效果满意,无感染和内固定断裂;(3)围术期切口延迟愈合1例,经过换药处理瘢痕愈合,未出现神经并发症;(4)结果表明3D打印导向模板结合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安全有效,矫形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去旋转 3D打印导板技术 肋骨切除术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103例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春明 罗绍坚 +1 位作者 黎超伟 邓桂彬 《现代医院》 2003年第3期7-9,共3页
目的 利用头盆环缓慢牵引的作用,将难以治疗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变成容易治疗的轻中度脊柱侧凸,再根据具体情况,行矫形加内固定术。方法 以髂前上棘上2~4厘米为进针点,以髂后上棘稍偏内约0.5厘米为出针点,在骨盆上穿两根4毫米的骨圆... 目的 利用头盆环缓慢牵引的作用,将难以治疗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变成容易治疗的轻中度脊柱侧凸,再根据具体情况,行矫形加内固定术。方法 以髂前上棘上2~4厘米为进针点,以髂后上棘稍偏内约0.5厘米为出针点,在骨盆上穿两根4毫米的骨圆针连接盆环,用四根螺丝钉将头环固定在颅骨板外层,接上四条力柱作为支撑棍,平均每天撑高0.2~0.5厘米。结果 通过29~62天的缓慢牵引,103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除1例神经纤维瘤病牵引无明显效果外,其余102例均增高5~23厘米,平均每例增高11.35厘米,脊柱畸形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头盆环持续、缓慢地撑开牵引,既可避免脊髓不可逆损伤,又能取得单纯内固定矫形所无法取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盆环牵引 治疗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矫形内固定术
下载PDF
关于后路三棒固定(凹侧双棒)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谭海宁 冯帆 +4 位作者 李星野 林友禧 陈崇 李政 沈建雄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7年第3期181-186,共6页
背景: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众多的治疗方法,如牵引、前路松解、截骨等,也是疗效与问题并存,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目的:探讨后路三棒固定(凹侧双棒)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 背景: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众多的治疗方法,如牵引、前路松解、截骨等,也是疗效与问题并存,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目的:探讨后路三棒固定(凹侧双棒)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后路Ⅰ期矫形手术的8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柔韧性、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等影像学指标。手术均在主弯凹侧采用长短双棒进行撑开矫形,在凸侧放置第3根棒加压矫形。结果:主弯Cobb角术前100°~131°,平均118.5°±12.0°,柔韧性0%~18.2%,平均11.6%±5.6%;术后40°~94°,平均60.1°±16.8°,较术前明显改善(t=9.3,P<0.001),矫正率26.5%~66.6%,平均49.1%±13.2%;末次随访46°~91°,平均62.6°±14.7°,较术前明显改善(t=13.2,P<0.001)。手术时间230~385 min,平均(302.5±45.5)min;出血量600~1300 ml,平均(962.5±272.2)ml;置入物密度43.3%~69.2%,平均55.5%±8.2%。术中脊髓监测无异常,术后无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三棒固定(凹侧双棒)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能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棒 双棒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下载PDF
三柱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决策与风险规避 被引量:8
4
作者 邹德威 谭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691-1693,共3页
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矫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矫正已从传统的后路单纯多棒撑开内固定、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等逐步向截骨矫形术转变.截骨术可以明显提高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是脊柱侧凸矫形方法的新发展.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风险规避 三柱截骨 后路内固定 手术 治疗 脊柱畸形 脊柱矫形
原文传递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春光 宋跃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8-243,共6页
目的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相关文献,总结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的最新进展。结果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有如下进展:Halo-重力牵引应用增多;尝试了后路矫形... 目的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相关文献,总结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的最新进展。结果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有如下进展:Halo-重力牵引应用增多;尝试了后路矫形术中应用Halo-股骨髁上牵引;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技术逐步得到推广;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路手术及单纯后路矫形手术应用增多。结论各种矫形技术的进展显显著提高了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但目前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未来可期待更显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矫正技术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26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贵成 赵胜 纪斌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B11期42-43,共2页
由于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柔韧性差、畸形矫正困难、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容易发生失代偿及矫正度数丢失、内固定容易松动、断裂等问题,仅靠器械矫形固定,很难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 由于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柔韧性差、畸形矫正困难、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容易发生失代偿及矫正度数丢失、内固定容易松动、断裂等问题,仅靠器械矫形固定,很难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2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截骨治疗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脊椎 后路 僵硬 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改良Halo-骨盆架在儿童重度脊柱侧凸牵引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宋西正 刘振 +5 位作者 王文军 吴金花 易国良 李洪柯 宋林章 王东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50-654,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Halo-骨盆架在儿童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形前牵引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11年3月儿童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病例18例,在矫形术前用改良Halo-骨盆架进行牵引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冠状面侧凸Cobb角82... 目的探讨改良Halo-骨盆架在儿童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形前牵引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11年3月儿童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病例18例,在矫形术前用改良Halo-骨盆架进行牵引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冠状面侧凸Cobb角82°~159°,平均118.4°,矢状面后凸Cobb角46°~116°,平均91°。最大牵引力为体重的1/3~1/2进行术前牵引。对牵引前、牵引后、矫形术后的侧后凸纠正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平均最大牵引重量8 kg,约占平均体重(14.3 kg)的51.2%,牵引2~4周(平均2.3周)。6例患者在牵引2周时出现右侧臂丛神经麻痹,减少牵引力后症状消失。矫形术后无瘫痪、呼吸衰竭和死亡发生。牵引后冠状面侧凸纠正率平均39.6%;矢状面后凸纠正率平均30.7%;肺功能及动脉血气结果明显改善。矫形术后冠状面侧凸矫正率平均为49.2%;矢状面后凸矫正率平均为39.3%。结论术前用改良Halo-骨盆架牵引可明显提高儿童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效果并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术前牵引 儿童
下载PDF
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在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中贡献率的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宏其 余洪贵 +7 位作者 王昱翔 唐明星 郭超峰 刘少华 邓盎 高琪乐 吴建煌 刘金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729-1734,共6页
[目的]分析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在治疗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矫形贡献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8月在本科住院并采用湘雅阶梯渐进式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的26例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 [目的]分析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在治疗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矫形贡献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8月在本科住院并采用湘雅阶梯渐进式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的26例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牵引2~4周后,术中维持牵引下行一期后路松解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通过测量术前全长站立正位、仰卧位Bending像,支点加压位、牵引后、术后侧凸Cobb角,对各矫形要素(Bending、支点加压、牵引、手术)绝对和相对贡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牵引过程中未出现钉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术中及术后均无瘫痪、呼吸衰竭及死亡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42~70)个月,平均为54.00个月;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等现象发生。术前站立位主弯侧凸Cobb角平均93.00°±18.90°(71.00°~121.00°),仰卧位Bending像平均为74.70°±20.04°(52.50°~106.00°),支点加压位平均为68.90°±18.21°(48.00°~96.60°),牵引后平均为59.80°±15.82°(42.00°~79.80°),术后平均为40.60°±12.09°(23.00°~58.10°);各矫形要素(Bending、支点加压、牵引、手术)的绝对贡献率为20.50%±6.02%、6.22%±3.29%、9.63%±5.42%、20.58%±8.61%,总贡献率为56.83%±6.87%(51.50%~67.61%)。2例患者牵引过程中出现背部后凸处皮肤压红,5例出现不同程度膝、髋关节僵硬。[结论]在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采用湘雅阶梯渐进式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矫形贡献率相对突出,可有效地使矫形风险分散,降低手术风险,是治疗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o-股骨髁上牵引 后路矫形 重度僵硬非特发脊柱
原文传递
重度脊柱侧凸围手术期处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家明 沈建雄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4,共4页
重度脊柱侧凸的定义目前仍存在分歧,一般认为冠状面Cobb角〉80°即为重度脊柱侧凸,如果同时合并凸侧Bending像上柔韧性〈30%则为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重度脊柱侧凸的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由于其侧凸严重、僵硬,脊髓对牵... 重度脊柱侧凸的定义目前仍存在分歧,一般认为冠状面Cobb角〉80°即为重度脊柱侧凸,如果同时合并凸侧Bending像上柔韧性〈30%则为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重度脊柱侧凸的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由于其侧凸严重、僵硬,脊髓对牵拉耐受能力差,患者多合并心肺功能障碍,同时术中神经损伤、假关节形成、脊柱失平衡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 围手术期处理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心肺功能障碍 COBB角 假关节形成 脊柱外科 耐受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