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重建古史——从《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争议说起
1
作者 陈民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62,共11页
郭静云女士所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出版以来,在学界引发热议。该书视野宏阔,新见迭出,但在文献、考古、古文字的史料运用方面不无可商之处。郭著虽时刻在强调多元,但实则在强化其"江汉中心说"。江汉地区与其他区域... 郭静云女士所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出版以来,在学界引发热议。该书视野宏阔,新见迭出,但在文献、考古、古文字的史料运用方面不无可商之处。郭著虽时刻在强调多元,但实则在强化其"江汉中心说"。江汉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探讨。郭著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将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进程置诸欧亚大陆的宏观视野中予以考察。唯有从欧亚大陆的视野中予以观照,才能更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由郭著引发的争议,亦可为古史重建路径的反思提供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重建 郭静云 江汉中心说 欧亚视野
下载PDF
考古学如何重建上古史
2
作者 陈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7,共14页
中国考古学的古史重建主要采取“二重证据法”,用考古材料印证文献记载。考古学文化是用来分辨古代族群和政体的关键概念。就当代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范式而言,这种将两类证据简单对应的做法已经难以胜任这项任务。考古学文化是整理材料的... 中国考古学的古史重建主要采取“二重证据法”,用考古材料印证文献记载。考古学文化是用来分辨古代族群和政体的关键概念。就当代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范式而言,这种将两类证据简单对应的做法已经难以胜任这项任务。考古学文化是整理材料的一种方法,而古史重建需要一套与之有别的方法。这是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多学科探索,以重建上古时期社会复杂化的过程。这种古史重建不再是编年史学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像年鉴学派所倡导的那种整体史。秘鲁维鲁河谷聚落形态的国家探源,以及埃及统一的考古学探索两项经典案例,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古史重建 范式转向 科学方法 经典案例
下载PDF
古史辨的贡献和局限与上古史的重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震中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74,166,共27页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来反思,古史辨派有贡献亦有局限,贡献与局限每每交织在一起。例如,顾颉刚说组合的“三皇”出现在秦汉以来的文献是对的,然而组合中的“三皇”里的一个个“古帝”式人物却出现在战国时期,并非从秦汉才开始叠加上去的...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来反思,古史辨派有贡献亦有局限,贡献与局限每每交织在一起。例如,顾颉刚说组合的“三皇”出现在秦汉以来的文献是对的,然而组合中的“三皇”里的一个个“古帝”式人物却出现在战国时期,并非从秦汉才开始叠加上去的。再如,古史辨派说五帝并非一系是对的,但对《国语·鲁语》《礼记·祭法》乃至《史记·五帝本纪》为何要把有虞氏和夏后氏等都说成是以黄帝为其远祖并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实际上这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融合造成的,五帝所代表的族群属于自夏代以来的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在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上他们都同属于华夏民族成员,只是有一个形成过程而不是自古一系而已。顾颉刚“四个打破”中“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说真正的“大一统”出现在秦汉是对的,但对夏商西周时期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形态结构所显现的王朝国家的“统一性”是没有认识的。在古史人物究竟是人还是神以及“神化”和“人化”问题上,古史辨派没有考虑到古史人物中人名、族名、图腾名、神名是可以同一的,也没有考虑古史人物及其族群名号的沿袭性和神话传说故事的“时间深度”问题。总的来说,古史辨派“破有余而立不足”,当今学界在分析古史辨派的贡献和局限的同时,有必要提出重建中国上古史的系统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层累说 三皇五帝 古史重建
下载PDF
战国时期古史系统简论
4
作者 李锐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共5页
战国时期的古史系统,①可以分别从诸侯国和诸子两个方面进行考查,两者既有交集,也有差别。根据笔者的考察,周人的古史系统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到虞夏商周四代,再到炎黄古史系统的发展,此后诸侯与诸子竞相发展古史系统,但最终黄帝一元古史... 战国时期的古史系统,①可以分别从诸侯国和诸子两个方面进行考查,两者既有交集,也有差别。根据笔者的考察,周人的古史系统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到虞夏商周四代,再到炎黄古史系统的发展,此后诸侯与诸子竞相发展古史系统,但最终黄帝一元古史系统成为主流。②黄帝的传说来源久远,西周时期的《逸周书·尝麦》就已有了关于黄帝的记载。③但是出土文献中黄帝的出现相对较晚。田氏代齐之后,齐威王因齐在著名的陈侯因敦中提到了“高祖黄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古史重建 古史系统 疑古派 三皇五帝 中国上古史 剑及履及 传统文献
下载PDF
胡厚宣与中国上古史的重建之路——以《甲骨学商史论丛》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63,163,共14页
胡厚宣因早期在北京大学求学时的特殊际遇,深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影响,治学取向由“疑古”转向“考古”,又因加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参与殷墟发掘,与甲骨学结缘,遂服膺并积极实践新汉学的考据之法。抗战时期,胡厚宣被顾颉... 胡厚宣因早期在北京大学求学时的特殊际遇,深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影响,治学取向由“疑古”转向“考古”,又因加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参与殷墟发掘,与甲骨学结缘,遂服膺并积极实践新汉学的考据之法。抗战时期,胡厚宣被顾颉刚延揽至齐鲁大学国学所担任研究员长达七年,在国学所的慷慨赞助下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此书是其学术生涯的代表性巨著,亦可视为民国学术史上新汉学考据范式的扛鼎之作。在重建中国上古史的道路上,胡厚宣以新汉学的学术立场,利用新出的考古材料,结合甲骨金文考证,回应社会史论战及古史辨运动的诸多学术争议问题,其治学风格体现了各种学术路径的角竞和融会,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厚宣 《甲骨学商史论丛》 甲骨学 商史 古史重建
下载PDF
考古学与19世纪后期墨西哥的古史重建 被引量:1
6
作者 卢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2,共10页
18世纪末,墨西哥通过克里奥尔史学重新“发现”本土的古代文明,孕育了民族独立运动。1821年独立后,墨西哥存在本土和西班牙的两种历史记忆。在19世纪后期的内外交困中,墨西哥重拾克里奥尔史学,发展考古学,发掘本土的古代遗迹,重建古代历... 18世纪末,墨西哥通过克里奥尔史学重新“发现”本土的古代文明,孕育了民族独立运动。1821年独立后,墨西哥存在本土和西班牙的两种历史记忆。在19世纪后期的内外交困中,墨西哥重拾克里奥尔史学,发展考古学,发掘本土的古代遗迹,重建古代历史,构建了“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墨西哥”连续的古史演进线索。墨西哥学者比较本土与旧大陆的古文明,阐释两者的联系及本土文明的辉煌,解构了美洲文明退化的观念,使本土历史认同与西方文明观念融合,成为“梅斯蒂索化”的肇始和民族建构的基础。墨西哥对历史记忆的重建对于其相对和缓的民族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 考古学 古史重建 迪亚斯 印第安人
下载PDF
古史重建迎来了黄金时代——建构中国特色文史学科理论体系浅议之二 被引量:1
7
作者 江林昌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5-13,157,共10页
近一百年来的考古大发现,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是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先秦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狭隘认识。其次是帮助我们对传世文献作进一步审查弥补。其三,解开了许多过去不为学界所知的上古史事。综合这几个方面,我们... 近一百年来的考古大发现,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是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先秦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狭隘认识。其次是帮助我们对传世文献作进一步审查弥补。其三,解开了许多过去不为学界所知的上古史事。综合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历代学者孜孜努力的古史重建工作,终于迎来了黄金时代。古史重建工作的推进,使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从而总结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规律,建构中华文明三大学科体系,都成为可能。古史重建工作任重道远,前景广阔,对坚定当今中国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都将发挥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重建 考古大发现 出土文献 文明史 三大体系
下载PDF
20世纪古史重建三大路向与《山海经》价值重估 被引量:3
8
作者 朱茉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71,共5页
进入20世纪后,"疑古"思潮掀起巨波大澜,自古相传的旧古史体系被冲垮。在旧古史系统垮掉的废墟上,上古史学界出现多元重建潮流。在此过程中,《山海经》作为一部"怪诞不经"的"奇书"进入学者视野,成为各派... 进入20世纪后,"疑古"思潮掀起巨波大澜,自古相传的旧古史体系被冲垮。在旧古史系统垮掉的废墟上,上古史学界出现多元重建潮流。在此过程中,《山海经》作为一部"怪诞不经"的"奇书"进入学者视野,成为各派学者竞相研究探讨的对象,古史重建路向的不同决定了对《山海经》文本性质及其价值评估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重建 《山海经》 王国维 顾颉刚 吕振羽
下载PDF
论20世纪40年代古史研究思潮对早期巴蜀古史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龚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0-198,共9页
晚近以来学界对于巴蜀古史的认识不断深入,抗战时期学界兴起了巴蜀古史研究与重建的热潮。尤其是庄学本对川北羌民族调查知识的发表,为学界进一步认识大禹和巴蜀古史问题提供了新材料、新视角。职是之故,早期的巴蜀古史研究呈现出非常... 晚近以来学界对于巴蜀古史的认识不断深入,抗战时期学界兴起了巴蜀古史研究与重建的热潮。尤其是庄学本对川北羌民族调查知识的发表,为学界进一步认识大禹和巴蜀古史问题提供了新材料、新视角。职是之故,早期的巴蜀古史研究呈现出非常重视民族学调查活动及其资料运用的现象。在学术思想上,它还深受“疑古”与“释古新证”两大学术思潮的影响。“疑古”影响下的学者,主张巴蜀之域的大禹传说是从中原流入,时限或早至战国或晚至西汉,巴蜀流传的古史传说多属虚构。“释古新证”影响下的学者,则认为川北羌民的大禹传说是巴蜀悠久古史的重要佐证。“疑古”或“释古新证”两种研究路径,对于早期巴蜀古史的研究与重建都提供了各自的经验,共同促进了巴蜀古史科学命题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巴蜀古史重建 古史研究思潮 大禹传说 庄学本 顾颉刚 王国维
下载PDF
"疑古"与"释古"——文明探源与古史重建理论的百年反思与展望
10
作者 黄东阳 成祖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51,共8页
一百年前的疑古派,一方面承宋清以来辨伪思潮余绪,另一方面又值新文化运动和考古学等西方科学方法的熏陶,遂开风气之先,本着科学与理性精神对既成的上古史系统提出疑问和挑战,从而把历史学之根本意义——求真——推向学术研究的中心位置... 一百年前的疑古派,一方面承宋清以来辨伪思潮余绪,另一方面又值新文化运动和考古学等西方科学方法的熏陶,遂开风气之先,本着科学与理性精神对既成的上古史系统提出疑问和挑战,从而把历史学之根本意义——求真——推向学术研究的中心位置.百年来,在文明探源与古史重建的道路上,疑古学派与释古学派、文献史学与考古学在"疑古"与"重建"的尺度上争论不断,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存在差异.近年来,受西方新考古学影响,学界对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的上古史研究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力求在观念和方法上寻求突围.2019年1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社科处联合举办的"文明探源与古史重建理论的百年反思"学术研讨会,就是这种反思和突围的行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探源 古史重建 疑古 释古 二重证据法
下载PDF
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
11
作者 陈淳 《大众考古》 2019年第2期95-95,共1页
强调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重建)的特色,但是将两类证据不加区别、缺乏审视地“结合”却会产生问题。考古学与历史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擅长解决的问题上差异很大,因此两者应该... 强调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重建)的特色,但是将两类证据不加区别、缺乏审视地“结合”却会产生问题。考古学与历史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擅长解决的问题上差异很大,因此两者应该是信息的互补关系,而非对具体时间、事件和人物的印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理论 古史重建 二重证据法 古史研究 考古材料 历史文献 “结合” 历史学
下载PDF
考古学如何重建上古史
12
作者 陈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6期158-158,共1页
中国考古学的古史重建主要采取“二重证据法”,用考古材料印证文献记载。考古学文化是用来分辨古代族群和政体的关键概念。就当代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范式而言,这种将两类证据简单对应的做法已经难以胜任这项任务。考古学文化是整理材料的... 中国考古学的古史重建主要采取“二重证据法”,用考古材料印证文献记载。考古学文化是用来分辨古代族群和政体的关键概念。就当代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范式而言,这种将两类证据简单对应的做法已经难以胜任这项任务。考古学文化是整理材料的一种方法,而古史重建需要一套与之有别的方法。这是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多学科探索,以重建上古时期社会复杂化的过程。这种古史重建不再是编年史学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像年鉴学派所倡导的那种整体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中国考古学 古史重建 年鉴学派 古史 社会复杂化 二重证据法 考古材料
原文传递
论徐中舒的“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书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9,共7页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和理性。"古史三重证"的方法论为"澄滤"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舒 疑古辨伪 澄滤说 素地论 古史三重证 古史重建
下载PDF
试论“古史辨”与考古学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颂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58,共7页
"古史辨"推翻了旧的古史体系后,新的可信的古史只有建立在考古发掘所得新材料的基础之上,这是当时众多学者的共识。因此可以说,以古史重建为宗旨的考古学得以在中国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古史辨派。古史辨重在破,考古学偏于立,... "古史辨"推翻了旧的古史体系后,新的可信的古史只有建立在考古发掘所得新材料的基础之上,这是当时众多学者的共识。因此可以说,以古史重建为宗旨的考古学得以在中国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古史辨派。古史辨重在破,考古学偏于立,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颐颉刚 古史辨” 考古学 古史重建
下载PDF
“疑古”与“走出疑古”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秀俊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4-166,共3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古史辨》 第一册 研讨会综述 疑古 出版 山东大学 古史重建
下载PDF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钱益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4-140,共7页
考古学与历史学是历史科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研究领域上各有特点。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它就以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历史研究中担当着“重建古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引发研究方法上的变革,扩大了研究领域。... 考古学与历史学是历史科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研究领域上各有特点。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它就以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历史研究中担当着“重建古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引发研究方法上的变革,扩大了研究领域。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和考古学自身的发展,它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新材料和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范畴,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整合研究,促进历史研究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历史学 重建古史 聚落考古 整合研究
下载PDF
一些足以破解疑古思想的论述——现代学者关于古代书体书例的总结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京华 《湘南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31-34,共4页
自从20世纪初顾颉刚等首倡“疑古辨伪”以来,学者多方寻求“重建古史”的途径。在重申“史官史职”与注重考古发掘的同时,对于古代“书体书例”的归纳总结亦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重建之路。
关键词 书体书例 古史辨派 重建古史 顾颉刚 傅斯年 余嘉锡
下载PDF
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 被引量:24
18
作者 陈淳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0,188,共18页
强调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重建)的特色,但是将两类证据不加区别、缺乏审视地"结合"却会产生问题。考古学与历史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擅长解决的问题上差异很... 强调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重建)的特色,但是将两类证据不加区别、缺乏审视地"结合"却会产生问题。考古学与历史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擅长解决的问题上差异很大,因此两者应该是信息的互补关系,而非对具体时间、事件和人物的印证关系。随着理论方法的进展,当代考古学已经能从生态环境、技术经济、生存方式、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历史重建,而历史学也已从单纯地关注政治史转向社会史、文化史等整体史研究。史料分析者要重视文献批判精神,并明白史料和考古材料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而非历史本身。研究者应认识到当代偏好和价值取向对古史重建的影响,区分"真相"和"看法"之不同。当下上古史研究亟待突破"二重证据法"的窠臼。采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新范式进行多学科交叉与信息提炼、整合和阐释,应该成为21世纪古史重建工作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考古学 文献批判 范式更新 古史重建
原文传递
重写中国学术史何以可能?——关于“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问题的对话 被引量:3
19
作者 吕庙军 李学勤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5年第4期4-16,共13页
20世纪盛行的疑古思潮对古书进行了第一次大反思,为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中国古史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向与副作用。李学勤倡导"走出疑古时代"旨在走出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并非全面否定疑古,更不是... 20世纪盛行的疑古思潮对古书进行了第一次大反思,为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中国古史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向与副作用。李学勤倡导"走出疑古时代"旨在走出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并非全面否定疑古,更不是打倒"科学怀疑"精神,而是对古书开展的第二次大反思,使考古材料与文献研究结合起来,以正确客观地"释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率先开始了重建古史的正面工作。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从理论和方法上为现代考古学奠定了基础。李济提出"重建古史"是以考古学为主来重建中国的上古史。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大量简帛佚籍的出现,为中国学术史重写提供了难得机遇。在21世纪,从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高度,重写中国学术史不但变为可能,而且成为必要。重写学术史应该包括续写和新写20世纪的学术史,对中国各历史阶段学术思想的演变重新加以解释和总结。面对更新、更多、更重要的历史典籍的出土,重写学术史时机业已成熟。近年发现的清华简等出土文献作为古史重建的典型,以其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卓然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清华简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看法,属于目前重大的发现。它给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中国学术史 出土文献 古史重建 疑古思潮 清华简
原文传递
“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扬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9,共15页
20世纪前半期,在以“古史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推动下,现代史学的“证据”尺度得以确立,传统“三皇五帝”的上古史系统因此被全盘颠覆,这就是胡适和顾颉刚的“东周以上无史”论的主体内容。“东周以上无史”实质上是一个... 20世纪前半期,在以“古史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推动下,现代史学的“证据”尺度得以确立,传统“三皇五帝”的上古史系统因此被全盘颠覆,这就是胡适和顾颉刚的“东周以上无史”论的主体内容。“东周以上无史”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知识论而非本体论范畴内的命题,即他们认为应予推翻的并不是东周以上实际发生的历史,只是传世文献、尤其是权威经典中有关上古史的叙述。在时人看来,现存有关东周、夏商甚至于更早时期的历史记载,天然地缺乏切实的“证据”———“直接的史料”,也就是无法“拿证据来”。既无法“拿证据来”,这些记载便自然失掉了成为真确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条件。因此,“东周以上无史”实际上是一个被“证据”法则逼出来的结论。在当时普遍不信任传统典籍和历史记载的前提下,又因为实证主义史学家以探求“真实”为最终目的,严格恪守“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戒律,始终无法对漫长的上古历史形成全面的把握,出土材料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上古史重建工作必须冲破材料及证据的局限,建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实证主义 古史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