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生产S-腺苷蛋氨酸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平 沈晓琴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7,共7页
目的:考察L-甲硫氨酸、甲醇、pH值、接种量、装液量、油酸以及PTM1 7个因子对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生产S-腺苷蛋氨酸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确定影响S-腺苷蛋氨酸产量的关键因子,然后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确定其... 目的:考察L-甲硫氨酸、甲醇、pH值、接种量、装液量、油酸以及PTM1 7个因子对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生产S-腺苷蛋氨酸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确定影响S-腺苷蛋氨酸产量的关键因子,然后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确定其生产S-腺苷蛋氨酸的最佳条件。结果:影响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生产S-腺苷蛋氨酸的关键因子为甲醇、pH值和装液量。当甲醇添加量1.5%,pH值5.0,装液量30 mL/500 mL时,S-腺苷蛋氨酸的产量达到最高值。优化后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1.00%酵母膏,2.00%蛋白胨,1.34%YNB,1.0%L-met,10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1.40%甲醇,0.10%油酸,0.4%PTM1以及4.00×10^(-5)%生物素。在优化条件下培养84 h后,S-腺苷蛋氨酸的产量达到最高值3.23 mg/mL,是优化前的1.8倍。结论:本研究结果为S-腺苷蛋氨酸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 S-腺苷蛋氨酸 培养基成分优化
原文传递
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生产内切几丁质酶的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平 任倩 +2 位作者 黄星星 王欣馨 易明花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89-1497,共9页
探讨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生产内切几丁质酶的最适培养条件,以期获得最佳的内切几丁质酶活力。以内切几丁质酶活力为指标,通过部分因子试验设计以及响应面法优化确定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高产内切几丁质酶的最适培养条件。部分因子试验... 探讨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生产内切几丁质酶的最适培养条件,以期获得最佳的内切几丁质酶活力。以内切几丁质酶活力为指标,通过部分因子试验设计以及响应面法优化确定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高产内切几丁质酶的最适培养条件。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筛选的影响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高产内切几丁质酶的3个关键因子为甲醇、油酸和吐温-80。响应面法优化的上述3个关键因子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71%、0.086%和0.31%。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生产内切几丁质酶的最适培养条件为:酵母膏1%、酵母氮碱(YNB)1.34%、蛋白胨2%、甲醇0.71%、油酸0.086%、吐温-80 0.31%、PTM1 0.8%、pH 6.0。在上述培养条件下,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产内切几丁质酶的活力高达30.92U/mL。与未优化前相比,酶活力提高了1.44倍。研究结果为内切几丁质酶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切几丁质酶 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 培养条件优化 部分因子试验设计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合成ECH42的培养基组分及其重组酶降解几丁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平 顾董璐 +5 位作者 杨柳贞 胡淳玉 贺敏 刘航 马健 易明花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10-1420,共11页
采用响应面法在摇瓶水平对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合成内切几丁质酶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并探讨重组内切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的最佳反应条件。首先对培养基中显著影响内切几丁质酶活力的关键组分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进行筛选;然后通... 采用响应面法在摇瓶水平对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合成内切几丁质酶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并探讨重组内切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的最佳反应条件。首先对培养基中显著影响内切几丁质酶活力的关键组分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进行筛选;然后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确定关键组分的最佳浓度。结果筛选出3个具有显著效应的关键组分为酵母膏、油酸和吐温-80,最佳浓度分别为:2.45%、0.17%和0.62%。优化后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2.45%酵母膏、2.00%蛋白胨、0.50%酵母氮碱(YNB)、0.50%甲醇、0.17%油酸、0.62%吐温-80和0.40%PTM1。在该培养基中,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在摇瓶水平(25m L/250m L)发酵生产内切几丁质酶的活力高达92.26U/m L。重组内切几丁质酶催化几丁质降解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粉末几丁质浓度为4%,p H和温度分别为7.0和30℃,反应时间为10h。研究结果为后期在发酵罐中大规模生产内切几丁质酶和几丁寡糖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 内切几丁质酶 培养基组分 响应面优化 几丁质降解
原文传递
重组巴氏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表达rHSA 被引量:14
4
作者 郭美锦 庄英萍 +2 位作者 储炬 张嗣良 刘志敏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8,共7页
对基因工程菌Pichiapastoris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试验 ,并根据摇瓶发酵的优化结果进行了补料分批高密度发酵。在摇瓶发酵时 ,甲醇诱导基因工程菌P .pastoris表达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发酵周期为 96h ;甲醇的最佳诱导浓度为 1 0g L ;发酵p... 对基因工程菌Pichiapastoris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试验 ,并根据摇瓶发酵的优化结果进行了补料分批高密度发酵。在摇瓶发酵时 ,甲醇诱导基因工程菌P .pastoris表达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发酵周期为 96h ;甲醇的最佳诱导浓度为 1 0g L ;发酵pH范围为 5 72~ 6 5 9;在摇瓶培养时 ,随着接种量的增加 ,虽然目的蛋白表达量缓慢增加 ,但单位细胞光密度的蛋白产率却明显下降 ,符合y =1 2 941x- 0 50 59方程 (线性相关系数r=0 9789) ,其限制性因子很可能为溶氧。在分批发酵 ,接种量为 1 0 %且种子细胞光密度 (OD60 0 )为 2 0左右时 ,细胞生长的延迟期为 2 1 1h左右 ,细胞生长光密度与培养时间的关系模型为 :y =0 7841e0 .2 3 19t(线性相关系数r=0 .993 6 ) ;在补料发酵时细胞干重浓度可达到 1 1 5g L— 1 6 0g L ,在 1 2 0h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表达量最大达到 3 6g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 高密度发酵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rHSA 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