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侵蚀对重金属迁移的作用规律与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佳 范萍萍 +1 位作者 龙文涛 邰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0-470,共11页
[目的]揭示土壤侵蚀作用下重金属的迁移规律,阐明重金属在土壤侵蚀作用下的迁移机制,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土壤侵蚀作用下重金属迁移的文章,从土壤性质、重金属性质、环境因子3方面就土壤侵蚀对重金属... [目的]揭示土壤侵蚀作用下重金属的迁移规律,阐明重金属在土壤侵蚀作用下的迁移机制,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土壤侵蚀作用下重金属迁移的文章,从土壤性质、重金属性质、环境因子3方面就土壤侵蚀对重金属迁移的作用规律与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1)侵蚀作用下土壤重金属主要以颗粒态形式进行横向/纵向迁移,溶解态重金属迁移占比小但活性强,侵蚀造成沉积区的泥沙特性与侵蚀区土壤存在差异,可能影响重金属富集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2)土壤pH、有机质和黏粒含量越高,吸附重金属的能力越强,重金属被释放迁移的能力越弱;(3)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对其迁移方式有影响,一般溶解态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有效态,而相对稳定的残渣态通常以颗粒态形式迁移;(4)降雨、地形、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泥沙颗粒的迁移过程,并优先迁移细颗粒,使泥沙粒径分布随迁移路径呈一定的变化规律。[结论]侵蚀作用下重金属迁移受土壤—重金属性质及环境因子等多种因素影响,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不同地质背景与污染成因条件下土壤侵蚀对重金属迁移过程的影响;不同粒径土壤颗粒的重金属赋存形态异质性研究;喀斯特地下漏失对重金属迁移的作用机理,探究不同侵蚀条件下重金属地表流失与地下漏失的分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重金属迁移 泥沙颗粒 赋存形态
下载PDF
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重金属迁移检测分析
2
作者 高维亚 张茜琳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24期119-122,共4页
重金属超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严重,在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金属析出的问题,长期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玻璃制品易造成重金属积累。依据国家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 重金属超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严重,在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金属析出的问题,长期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玻璃制品易造成重金属积累。依据国家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ICP-OES)检测市场销售的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质量,测定铅(Pb)和镉(Cd)的迁移量。结果表明,部分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有重金属析出,随着浸泡次数的增加,重金属的迁移量逐渐下降,带有釉彩或涂料的玻璃制品是玻璃制品中的高风险产品。本研究对科学、规范、合理选用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为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用 玻璃制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重金属迁移
下载PDF
广东大宝山矿区堆积土水土流失对重金属迁移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三雄 周春坚 +5 位作者 谢江松 舒若杰 廖建文 常进 朱世海 李海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1,共6页
矿区水土流失和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损害的重要途径。采用野外径流小区模拟径流原位冲刷试验方法,以广东省大宝山矿区堆积时间为3 a的老弃土和堆积时间为0. 5 a的新弃土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土为对照,分析水土流失及重金属的迁移... 矿区水土流失和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损害的重要途径。采用野外径流小区模拟径流原位冲刷试验方法,以广东省大宝山矿区堆积时间为3 a的老弃土和堆积时间为0. 5 a的新弃土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土为对照,分析水土流失及重金属的迁移特征,以期为科学认知矿区生态破坏和重金属污染协同治理提供案例支撑。结果表明:(1) 2种类型堆积土径流量均随时间呈上升变化趋势,其20 min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 52和5. 75 L·min^(-1),远大于自然土(0. 69 L·min^(-1))。(2)新弃土径流含沙量和产沙率均最高,分别为156. 79 g·L^(-1)和0. 99kg·min^(-1),老弃土(51. 68 g·L^(-1),0. 27 kg·min^(-1))次之,自然土最低。(3)新、老2种堆积土侵蚀泥沙Cd平均含量分别为自然土的11. 43倍和11. 20倍,平均流失率分别为自然土的361. 67和135. 33倍,且在产流初期Cd流失率最高,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Pb、Zn和Cu表现出与Cd一致的迁移特征。(4)径流泥沙中重金属含量与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1),重金属流失率与径流含沙量、产沙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1),径流及泥沙流失对重金属的迁移有明显影响。矿区土壤经扰动堆积后,水土流失量及重金属迁移量明显增加,且堆积时间越短,增幅越大。若要控制重金属对矿区外部环境的危害,必须治理矿区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重金属迁移 径流 泥沙 大宝山矿区
下载PDF
城市污水污泥焚烧过程中的重金属迁移特性 被引量:37
4
作者 张衍国 奉华 +1 位作者 邓高峰 吴占松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5-36,共2页
重金属是污泥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证明,焚烧是防止重金属污染的优选处理方法。通过分析重金属元素在污泥中的存在形式及对高碑店污水理处厂污泥焚烧前后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进行检测,研究了重金属在焚烧处理过程中的迁移特性... 重金属是污泥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证明,焚烧是防止重金属污染的优选处理方法。通过分析重金属元素在污泥中的存在形式及对高碑店污水理处厂污泥焚烧前后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进行检测,研究了重金属在焚烧处理过程中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重金属在焚烧过程中迁移特性因其种类和燃烧工况的不同而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污泥灰渣处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污泥 重金属迁移 城市 焚烧过程
下载PDF
金属矿区重金属迁移对水体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轩晓博 逄勇 +2 位作者 李一平 王仕彬 王雪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0-35,共6页
为了解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对周围地表水体的影响,以闽江支流浐溪河彭村水库为例,基于MIKE21模型平台构建二维重金属预测模型,根据重金属在水体和底泥中的转移扩散、悬浮沉积及吸附解吸原理,采用土壤淋溶及浸泡试验所获取的库区土壤重金属... 为了解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对周围地表水体的影响,以闽江支流浐溪河彭村水库为例,基于MIKE21模型平台构建二维重金属预测模型,根据重金属在水体和底泥中的转移扩散、悬浮沉积及吸附解吸原理,采用土壤淋溶及浸泡试验所获取的库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数据,模拟不同入库流量下库区Zn、Cd、Pb等3种重金属污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小流量条件下,Zn的浓度为库区中央最小,两岸次之,靠近矿区区域最大;大流量下,库区中央大于两岸,下游大于上游。Pb的浓度为库区中央大于两岸,下游大于上游。Cd的浓度为库区中央大于两岸,下游大于上游。水库蓄水后,重金属浓度基本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区 重金属迁移 MIKE 21 水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土壤小麦根系系统重金属迁移控制因子的辩识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南忠仁 李吉均 +1 位作者 张建明 程国栋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 ,大田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共存元素同小麦根系重金属含量间存在密切关系 ;多元与逐步回归数学模型均达显著水平 ,但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重金属迁移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所选全部控制因子。非必需元素 Cd、Pb主要取决于... 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 ,大田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共存元素同小麦根系重金属含量间存在密切关系 ;多元与逐步回归数学模型均达显著水平 ,但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重金属迁移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所选全部控制因子。非必需元素 Cd、Pb主要取决于同种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 ;而必需元素 Cu、Zn则受同种元素在土壤中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控制因子的辨识 ,无疑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土壤修复及环境管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小麦根系系统 重金属迁移 控制因子 系统辩识 土壤修复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再生水农灌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杜娟 范瑜 钱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4-77,82,共5页
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可以缓解农业水资源的需求压力,这对徐州缺水地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及2种典型农作物——小麦、玉米的种植对As、Cd、Cu、Zn在徐州灌区土壤中迁移行为的影响。实验用添加重金属的... 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可以缓解农业水资源的需求压力,这对徐州缺水地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及2种典型农作物——小麦、玉米的种植对As、Cd、Cu、Zn在徐州灌区土壤中迁移行为的影响。实验用添加重金属的再生水和地下水进行土柱滴灌。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和再生水、地下水轮灌之后,重金属主要在土样表层累积。农作物的种植增大了重金属向下迁移的趋势,其中,种植玉米比种植小麦对重金属向下迁移的影响更明显。对于轮灌,重金属向下迁移的趋势并没有明显增强。对收割后的作物重金属含量测定发现,重金属在2种作物体内的累积趋势均表现为:Zn>Cu>As>Cd,分布趋势基本为根>茎、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柱 重金属迁移 小麦 玉米 再生水灌溉
下载PDF
填埋场酸可挥发硫测定及对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肖正 何品晶 +4 位作者 邵立明 李国建 俞觊觎 陈增丰 徐月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4-98,共5页
酸可挥发硫(AVS)对于控制重金属在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分配和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及迁移性有重要意义。填埋场环境与海洋底泥中相似,因此参考沉积物中AVS和SEM的测定方法来研究填埋垃圾中重金属的迁移性。测定了填埋垃圾AVS的最佳反应条... 酸可挥发硫(AVS)对于控制重金属在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分配和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及迁移性有重要意义。填埋场环境与海洋底泥中相似,因此参考沉积物中AVS和SEM的测定方法来研究填埋垃圾中重金属的迁移性。测定了填埋垃圾AVS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在该条件下测定了杭州天子岭垃圾处理处置总场不同填埋深度垃圾的AVS与同步浸提金属(SEM),发现AVS随着填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n(SEM) n(AVS)远远大于1,为25~45,说明填埋场中AVS不是重金属的主要结合相,AVS不是影响填埋场中重金属迁移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酸可挥发硫 同步浸提金属 重金属迁移
下载PDF
河流重金属迁移模型的沉降与再悬浮系数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高兴斋 周佩清 +1 位作者 黄双双 刘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1986年第1期33-41,共9页
前言悬浮物是指悬浮于水,并随水流浮游向前运动的各种固体颗粒的总称。天然河水没有绝对清洁的,因为水中总含有悬浮物。
关键词 重金属迁移 悬浮物含量 再悬浮 天然水 泥沙颗粒 采样断面 沉速 米/秒 起动流速 重金属污染物
下载PDF
土法炼锌区土地复垦的重金属迁移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文杰 周晚春 +1 位作者 敖子强 肖唐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608-5610,共3页
[目的]分析废渣及炼锌区附近污染土壤剖面的Pb、Zn、Cd的分布特征。[方法]在废弃地上和废弃地附近耕地各选择1个点进行分层采样,在每个剖面的同一深度的不同位置采集3个样品,采用客土法进行复垦,在废弃地上设计10个处理,进行废渣重金属... [目的]分析废渣及炼锌区附近污染土壤剖面的Pb、Zn、Cd的分布特征。[方法]在废弃地上和废弃地附近耕地各选择1个点进行分层采样,在每个剖面的同一深度的不同位置采集3个样品,采用客土法进行复垦,在废弃地上设计10个处理,进行废渣重金属迁移模拟试验,研究废渣中Pb、Zn、Cd迁移规律。[结果]废渣表层Pb、Zn、Cd分别为3453、5678、23 mg/kg,废渣剖面上重金属含量基本一致。冶炼区附近表层土壤Pb、Zn、Cd分别为325、523、9.6 mg/kg,污染重金属向下逐渐迁移。废渣重金属向上层土壤没有明显的迁移。Pb向下层土壤几乎没有明显迁移,Zn和Cd向下层土壤有明显的迁移,Cd的迁移性最大。[结论]隔离层能有效控制废渣重金属向下层土壤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法炼锌 重金属污染 土地复垦 重金属迁移
下载PDF
焚烧污泥重金属迁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沈伯雄 郭彩霞 吴顺伟 《电站系统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16,40,共3页
焚烧技术是处理污泥的一种常用方法之一,而污泥中的重金属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4个方面对污泥重金属迁移规律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综述,即:污泥预处理对重金属的削减、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焚烧气氛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以及添... 焚烧技术是处理污泥的一种常用方法之一,而污泥中的重金属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4个方面对污泥重金属迁移规律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综述,即:污泥预处理对重金属的削减、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焚烧气氛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以及添加剂对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和添加剂对焚烧后的飞灰处理中重金属迁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焚烧 重金属迁移 浸出特性
下载PDF
应用氢气碰撞反应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同时分析不锈钢食具容器的8种重金属迁移量 被引量:2
12
作者 童俊 陈美春 《中国食品》 2013年第18期60-63,共4页
建立了应用氢气碰撞反应气-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测定不锈钢食具容器中9种重金属迁移量的新方法。利用氢气作为反应气的动态反应池(DRC)技术,达到去除质谱干扰的作用。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不锈钢食具容器的Pb、Cd、Ni、Cr、As、A1... 建立了应用氢气碰撞反应气-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测定不锈钢食具容器中9种重金属迁移量的新方法。利用氢气作为反应气的动态反应池(DRC)技术,达到去除质谱干扰的作用。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不锈钢食具容器的Pb、Cd、Ni、Cr、As、A1、Cu、Zn8种可迁移重金属。各重金属元素的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92—1.0000,检出限在0043ug/L-1.43μg/L,加标回收率在85.1%-105,1%,RSD在2.8%-7.6%,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适用于不锈钢食具容器种可迁移重金属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碰撞反应气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不锈钢食具容器 重金属迁移
下载PDF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生长及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崔晓荧 秦俊豪 黎华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77-2184,共8页
通过水泥池小区试验,研究了淹水(CF)和干湿交替(IF)两种水分管理模式对常规稻(C)与杂交稻(H)生长及重金属Pb、Cr、Cd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IF)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的生物量及产量,增强了Pb、Cr、Cd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能力... 通过水泥池小区试验,研究了淹水(CF)和干湿交替(IF)两种水分管理模式对常规稻(C)与杂交稻(H)生长及重金属Pb、Cr、Cd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IF)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的生物量及产量,增强了Pb、Cr、Cd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能力,并显著促进水稻根系对Cd的富集,提高米粒中Cr的含量。研究结果还表明,水分管理对Cr在水稻体内的迁移特性的影响明显不同于Pb和Cd。Pb、Cd在水稻体内含量呈现根>茎叶>米粒,而Cr则为米粒/茎叶>根,且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常规稻(C)米粒富集Cr的影响较杂交稻(H)大。可见,干湿交替模式虽能促进水稻生长和增产,同时却显著提高了Cd和Cr的生物有效性。因此,在采取相应水分管理模式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时应充分考虑水稻对不同重金属类型的响应差异,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当前农田环境的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管理 重金属迁移特性
下载PDF
外加电势对304不锈钢在乙酸溶液中腐蚀磨损与重金属迁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健 孙航 +2 位作者 于艳坤 高建国 万勇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35,57,共6页
探究不同外加电位条件下304不锈钢在体积分数为3%的乙酸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及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规律;对摩擦过程中不锈钢在3%的乙酸溶液中的电位进行极化扫描,根据得出的极化曲线在阴极和阳极区选定5个电位,考察在不同电位下304不锈钢... 探究不同外加电位条件下304不锈钢在体积分数为3%的乙酸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及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规律;对摩擦过程中不锈钢在3%的乙酸溶液中的电位进行极化扫描,根据得出的极化曲线在阴极和阳极区选定5个电位,考察在不同电位下304不锈钢摩擦因数及腐蚀电流随滑动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计算相应的磨损体积;通过磨痕形貌的观察,推测腐蚀磨损机制,并探讨腐蚀磨损过程中304不锈钢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阴极区,不锈钢仅受到纯机械磨损作用,随着表面的钝化膜不断去除,摩擦因数逐渐降低,磨损率相对较低;而在阳极区,不锈钢受到磨损与腐蚀的共同作用,摩擦因数逐渐升高,磨损量和极化电流不断增大,在外加电势达到1. 0 V时,不锈钢的磨损体积是OCP (-0.4 V)时的3倍,磨损机制转变为腐蚀磨损、磨粒磨损为主的混合作用机制;同时Cr和Ni 2种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量分别达到114、58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 乙酸 外加电位 腐蚀磨损 重金属迁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某矿产集采区土壤重金属迁移规律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15
作者 史帅航 白甲林 余洋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4-200,共7页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传统野外调查工作手段与技术优势,结合室内综合测试与系统分析,开展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引起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相关研究。以西南地区某矿产集采区为例,探索区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随流域迁移...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传统野外调查工作手段与技术优势,结合室内综合测试与系统分析,开展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引起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相关研究。以西南地区某矿产集采区为例,探索区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随流域迁移规律,分析区内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研究表明:该矿产集采区铅锌矿区、磷矿区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存在差异;源于矿产资源开采方式、洗选方式、矿区固体废弃物分布、地表径流强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区内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从上游到下游的迁移规律呈多种类型。相关结果既可作为生产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依据,亦可作为闭坑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矿产集采区 重金属迁移规律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白酒中重金属迁移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郎定常 鲍姝 +5 位作者 邓亚红 韦杰 宋永铸 廖志立 王晓宇 王用普 《酿酒科技》 2021年第9期80-86,共7页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参考食品中重金属元素检测国家标准,优化检测条件,确定检测方法,研究并确定白酒生产过程、储存期、货架期、生产用水、不锈钢软管和不锈钢酒罐加工制作等过程中重金属元素铅、镉、汞、砷、锡、镍、铬的迁移情...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参考食品中重金属元素检测国家标准,优化检测条件,确定检测方法,研究并确定白酒生产过程、储存期、货架期、生产用水、不锈钢软管和不锈钢酒罐加工制作等过程中重金属元素铅、镉、汞、砷、锡、镍、铬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元素在酒中都有检出,但含量都较低,均未超过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各指标所规定的最高限量,其主要来源于加浆用水、与酒接触的储存容器和包装容器、不锈钢软管的不正确使用及不锈钢酒罐的焊接处。本研究对白酒企业科学、规范、合理选用不锈钢制品、陶坛、玻璃瓶和陶瓷瓶,加强生产降度用水的处理,正确使用不锈钢软管,提高不锈钢酒罐加工制作工艺水平,从而降低重金属迁移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重金属迁移
下载PDF
铜陵杨山冲尾矿库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过程及健康风险评估
17
作者 陈淑英 熊鸿斌 +1 位作者 刘桂建 王振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2-288,共7页
为探究尾矿库重金属元素Cr、Ni、Cu、Mn、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迁移过程以及植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对居民的影响,文章以铜陵市杨山冲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BCF)、转运系数(translocation fac... 为探究尾矿库重金属元素Cr、Ni、Cu、Mn、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迁移过程以及植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对居民的影响,文章以铜陵市杨山冲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BCF)、转运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TF)及美国环境保护署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壤Cu、Cd的平均质量比分别是铜陵市土壤背景值的1.40~1.85、2.91~4.54倍,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的1.9~2.3、4.2~7.5倍;从土壤重金属纵向迁移变化来看,从表层至底层,Mn、Ni质量比呈降低—增加—降低的特点,Cr质量比呈增加—降低—增加—降低的特点,Cu、Cd质量比从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植物中Cr质量比高于一般植物范围值,地上部分16%的BCF和33%的TF值高于1;摄入该地区植物对成人和儿童的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均大于10,Cd的危害商(hazard quotient,HQ)值最大。因此,该地区土壤以Cu、Cd污染为主,植物中Cr质量比超过一般值,且食用该区域植物对人体存在严重的慢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山冲尾矿 重金属迁移 土壤-植物系统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张家港市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潇潇 李建龙 +3 位作者 刚成诚 陈奕兆 潘斌 何正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68-73,共6页
为评价张家港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的分布现状,对其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及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空间迁移特征展开研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PLAND、PD、LPI、ED等景观指数,重点对该市农业用地景观指数做进一步研究;对城区外农田进... 为评价张家港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的分布现状,对其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及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空间迁移特征展开研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PLAND、PD、LPI、ED等景观指数,重点对该市农业用地景观指数做进一步研究;对城区外农田进行随机抽样,分析土壤和水稻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张家港市农业用地整体性良好,但抗干扰能力较弱;农业用地土壤质量良好,能够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空间迁移 农用地景观指数 粮食质量安全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搪瓷制品中11种重金属迁移量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伟 马俊辉 +3 位作者 张晓飞 徐文 周良春 李双琦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4期6430-6436,共7页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ICP-AES)同时检测食品接触用搪瓷制品中11种重金属(铝、砷、钡、镉、钴、铬、锰、镍、铅、锑、锌)迁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4%(V:V)乙...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ICP-AES)同时检测食品接触用搪瓷制品中11种重金属(铝、砷、钡、镉、钴、铬、锰、镍、铅、锑、锌)迁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4%(V:V)乙酸溶液,在特定迁移试验条件下,避光浸泡试样,优化仪器参数和实验条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浸泡液中11元素迁移量。结果方法检出限为0.001~0.010 m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2.2%~105.5%,相对标准偏差为0.91%~3.65%。结论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好,灵敏度高、检出限低,为食品接触用搪瓷制品中多种痕量有害元素迁移量进行合理产品风险评估提供一种高效、可行的手段。针对国标GB 480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搪瓷制品》中理化指标与迁移试验提出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用搪瓷制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杯边要求 特定迁移试验 重金属迁移 重复使用制品
原文传递
污水处理污泥掺配水煤浆气化重金属迁移研究及灰渣排放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东元 王亚红 +2 位作者 扈广法 孙育滨 常春然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26-1828,1837,共4页
以典型炼油企业污水车间产出的污泥及气化灰渣为研究对象,对其组成进行分析,对掺配油泥水煤浆气化灰渣的排放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对煤及油泥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在气化处置过程中的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配5%污泥水煤浆的灰渣其... 以典型炼油企业污水车间产出的污泥及气化灰渣为研究对象,对其组成进行分析,对掺配油泥水煤浆气化灰渣的排放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对煤及油泥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在气化处置过程中的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配5%污泥水煤浆的灰渣其灰分组成基本不变,重金属含量符合排放标准。油泥及煤中的重金属在气化过程中主要迁移至细灰及粗渣中,通过气化炉高温气化反应,可实现重金属的固化。油泥掺配水煤浆气化处置,对灰渣排放无影响,能够实现对油泥的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泥 重金属迁移 气化 灰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