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芷晗 刘研萍 +2 位作者 郭荣欣 郑旭升 邹德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67,272,共7页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紫外老化法增加微塑料表面粗糙度、孔隙体积和含氧官能团。动力学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微塑料和老化微塑料对Cr(Ⅵ)和Pb(Ⅱ)的吸附分别以单层的物理吸附和多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特点与微塑料种类有关。可生物降解微塑料PLA对Cr(Ⅵ)和Pb(Ⅱ)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乳酸 金属cr() 金属Pb(Ⅱ) 吸附特征
下载PDF
以NH_(2)-MIL-53(Al)为前驱体制备多孔掺碳Al_(2)O_(3)吸附剂及其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
2
作者 王兵 曾瑶 +2 位作者 李爽 熊明洋 邱瑞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9-358,共10页
铬是污染性金属元素,铬含量是水质污染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Cr(Ⅵ)的毒性最大,且易被人体吸收.本研究以水中的Cr(Ⅵ)吸附传质分离为目标,利用以铝为金属源水热法合成的铝基MOFs为前驱体,600℃煅烧后制备了多孔掺碳Al_(2)O_(3)吸附材... 铬是污染性金属元素,铬含量是水质污染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Cr(Ⅵ)的毒性最大,且易被人体吸收.本研究以水中的Cr(Ⅵ)吸附传质分离为目标,利用以铝为金属源水热法合成的铝基MOFs为前驱体,600℃煅烧后制备了多孔掺碳Al_(2)O_(3)吸附材料,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微观结构表征,探究了其吸附作用能力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XRD、SEM、BET等表征手段证明了NH_(2)-MIL-53(Al)与多孔掺碳Al_(2)O_(3)结构的成功合成.前驱体NH_(2)-MIL-53(Al)和煅烧后的衍生物多孔掺碳Al_(2)O_(3),在形貌上相似,且多孔掺碳Al_(2)O_(3)材料(180.24 m^(2)·g^(-1))的比表面积要大于NH_(2)-MIL-53(Al)(116.73 m^(2)·g^(-1)).多孔掺碳Al_(2)O_(3)材料对Cr(Ⅵ)的平衡吸附量最大可达到671.56 mg·g^(-1).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多孔掺碳Al_(2)O_(3)材料对Cr(Ⅵ)的吸附行为与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更加拟合.研究显示,多孔掺碳Al_(2)O_(3)材料可以作为除Cr材料实现对Cr(Ⅵ)的高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s衍生物 吸附 金属cr() 吸附动力学
原文传递
GO/CS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
3
作者 刘帅 吴再坤 +1 位作者 胡思泉 朱天容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7-25,共9页
重金属六价铬离子对环境有着严重的污染,研发一种高效的吸附剂很有必要。采用相转变法制得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GO/CS)。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的结构、表面形貌等进行... 重金属六价铬离子对环境有着严重的污染,研发一种高效的吸附剂很有必要。采用相转变法制得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GO/CS)。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的结构、表面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复合微球的滴球温度、吸附剂加入量、Cr(Ⅵ)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吸附溶液pH、微球粒径等因素对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球温度为30℃,吸附剂加入量为0.3 g、Cr(Ⅵ)溶液初始浓度为40 mg/L、吸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120 min、吸附溶液pH=4的条件下,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球对Cr(Ⅵ)的吸附性能达到最高,最大吸附率达84.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氧化石墨烯 GO/CS 复合材料 金属cr() 吸附剂
下载PDF
改性花生壳生物质炭对土壤中Cr(Ⅵ)的吸附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严云 李坤 +1 位作者 罗献清 蹇育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21-228,共8页
为了提高土壤中重金属Cr(Ⅵ)的去除率,采用简单高效的吸附法,筛选廉价且吸附效果好的吸附剂成为土壤中重金属去除的研究热点.以农业废弃物花生壳为原料,用FeCl_(3)和ZnCl_(2)改性得到改性花生壳生物质炭(MPS),将其用于土壤中重金属Cr(Ⅵ... 为了提高土壤中重金属Cr(Ⅵ)的去除率,采用简单高效的吸附法,筛选廉价且吸附效果好的吸附剂成为土壤中重金属去除的研究热点.以农业废弃物花生壳为原料,用FeCl_(3)和ZnCl_(2)改性得到改性花生壳生物质炭(MPS),将其用于土壤中重金属Cr(Ⅵ)吸附研究实验中.考察pH值、投加量、反应温度、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吸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pH值为3时,MPS添加量为土壤质量的5%,反应温度为30℃,初始质量浓度为120mg·L^(-1),反应时间为120min,得到的最高去除率为98.23%.参数拟合结果表明,改性花生壳生物质炭Langmuir吸附模型的相关系数R^(2)高达0.993,准二级动力学拟合的相关系数R^(2)为0.987,表明是单分子层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花生壳生物炭 土壤 金属cr() 吸附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铝吸附溶液中Cr(Ⅵ)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志勇 成文 方战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5,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铝,所制备的氧化铝为γ型纳米氧化铝,颗粒直径在7~10nm,比表面积为117.986m2/g.以纳米氧化铝作为吸附剂,研究了纳米氧化铝对溶液中的Cr(Ⅵ)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的投加量为2g/L, Cr(Ⅵ)的初始质...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铝,所制备的氧化铝为γ型纳米氧化铝,颗粒直径在7~10nm,比表面积为117.986m2/g.以纳米氧化铝作为吸附剂,研究了纳米氧化铝对溶液中的Cr(Ⅵ)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的投加量为2g/L, Cr(Ⅵ)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5mg/l,初始pH2时吸附效果最好,在4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去除率达96.1%.纳米氧化铝对溶液中的Cr(Ⅵ)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达0.945以上.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相关系数接近1.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过程,在低温条件下更有利于纳米氧化铝吸附溶液中的六价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铝 金属cr() 比表面积 吸附
下载PDF
黄钾铁矾类矿物沉淀去除Cr(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长秋 马生凤 鲁安怀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5-338,共4页
为探讨黄钾铁矾类矿物沉淀对Cr(Ⅵ)的去除效果,利用黄钾铁矾类矿物沉淀对模拟含Cr(Ⅵ)废水进行了初步实验处理,结果表明,黄钾铁矾类矿物沉淀对含Cr(Ⅵ)废水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都在70%以上,最高可达85%。黄钾铁矾与黄... 为探讨黄钾铁矾类矿物沉淀对Cr(Ⅵ)的去除效果,利用黄钾铁矾类矿物沉淀对模拟含Cr(Ⅵ)废水进行了初步实验处理,结果表明,黄钾铁矾类矿物沉淀对含Cr(Ⅵ)废水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都在70%以上,最高可达85%。黄钾铁矾与黄铵铁矾沉淀对Cr(Ⅵ)的去除率差别不大;溶液酸碱度对去除率有明显影响,在pH值为2.5~3.2时,时间相同,较高的pH值比低pH值的去除率高。黄钾铁矾类矿物的沉淀过程可用来处理矿山及其他工业废水,去除S、Fe和Cr(Ⅵ)等有毒有害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钾铁矾 黄铵铁矾 金属离子cr()
下载PDF
三种不同固化剂对Cr(Ⅵ)污染土壤固化试验研究
7
作者 韩云婷 杨利香 张景 《建筑科技》 2018年第5期65-69,共5页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浸出毒性试验,研究硅酸盐水泥固化剂、二灰固化剂和高效复合固化剂等3种固化剂对铬污染土壤固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硅酸盐水泥固化剂、二灰固化剂和高效复合固化剂的最佳掺量分别为6%、30%和10%;掺加3种固化剂的...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浸出毒性试验,研究硅酸盐水泥固化剂、二灰固化剂和高效复合固化剂等3种固化剂对铬污染土壤固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硅酸盐水泥固化剂、二灰固化剂和高效复合固化剂的最佳掺量分别为6%、30%和10%;掺加3种固化剂的固化稳定土,早期强度良好,后期强度无倒缩,符合相关标准对道路基层或底基层的强度要求。且Cr(Ⅵ)的浸出浓度<5 mg/L,符合相关标准中对Cr(Ⅵ)浸出浓度的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cr()污染 污染土壤固化 固化剂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水质Cr(Ⅵ)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玥琪 胡敬芳 +1 位作者 邹小平 高国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816-4823,共8页
针对我国水质重金属六价铬(Cr(Ⅵ))污染问题突出,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水质Cr(Ⅵ)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电化学方法还原氧化石墨烯,构建石墨烯纳米材料修饰金电极(r GO/Au)。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 针对我国水质重金属六价铬(Cr(Ⅵ))污染问题突出,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水质Cr(Ⅵ)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电化学方法还原氧化石墨烯,构建石墨烯纳米材料修饰金电极(r GO/Au)。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表征了r GO/Au的表面形貌和结构;采用方波伏安法、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Cr(Ⅵ)在r GO/Au表面的直接电催化还原行为,优化了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还原电位和还原时间,以及支持电解质pH、浓度和检测电位等实验参数;采用计时电流法,在无须预富集的条件下,考察了Cr(Ⅵ)浓度与r GO/Au响应电流之间的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材料对Cr(Ⅵ)有明显的电催化还原活性,计时电流响应值与Cr(Ⅵ)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5~2000μg·L-1,最低检测限为0.5μA·L-1(S/N≥3)。所制备的r GO/Au具有对常见其他重金属干扰离子(Cr(Ⅲ)、Ni(Ⅱ)、Cu(Ⅱ)、Mg(Ⅱ)和Mn(Ⅱ))较好的抗干扰性能,11次连续测定后,响应值相对初始值下降幅度小于10%,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研究提出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环保以及可重复使用的优点,能够应用于水质重金属Cr(Ⅵ)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材料 金属cr() 电催化还原 电化学 传感器
下载PDF
树脂负载PEI复合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去除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吴丽瑞 严园园 +2 位作者 胡煜 王海玲 聂广泽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为了克服溶解性的聚乙烯亚胺(PEI)吸附重金属离子后难于从水中分离的应用难点,本文将PEI大分子通过戊二醛进行交联,使之固定到树脂的网状结构当中,制备负载PEI的纳米复合吸附剂(PEI-CMPS),并通过序批式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其对水中重金属Cr... 为了克服溶解性的聚乙烯亚胺(PEI)吸附重金属离子后难于从水中分离的应用难点,本文将PEI大分子通过戊二醛进行交联,使之固定到树脂的网状结构当中,制备负载PEI的纳米复合吸附剂(PEI-CMPS),并通过序批式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其对水中重金属Cr(Ⅵ)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PEI-CMPS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更好地吸附Cr(Ⅵ),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并且在14 h左右达到平衡,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模型;在Cl^-、NO3^-、SO4^2-等竞争离子存在下,PEI-CMPS对Cr(Ⅵ)具备良好的吸附选择性。该复合吸附剂用NaOH进行脱附后可重复使用,但再生后的材料对Cr(Ⅵ)的吸附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PEI) 纳米复合吸附剂 金属cr() 废水处理 吸附
下载PDF
Modelling and Fixed Bed Column Adsorption of Cr(Ⅵ) onto Orthophosphoric Acid-activated Lignin 被引量:3
10
作者 Ahmad B.Albadarin Chirangano Mangwandi +3 位作者 Ala'a H.Al-Muhtaseb Gavin M.Walker Stephen J.Allen Mohammad N.M.Ahmad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69-477,共9页
The advantage of using an available and abundant residual biomass, such as lignin, as a raw material for activated carbons is that it provides additional economical interest to the technical studies. In the current in... The advantage of using an available and abundant residual biomass, such as lignin, as a raw material for activated carbons is that it provides additional economical interest to the technical studies. In the current investigation,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adsorption of Cr(VI) from aqueous systems onto HaPO4-acid activated lignin has been achieved via microcolumns, which were operated under various process conditions. The practice of using microcolumn is appropriate for defining the adsorption parameters and for screening a large number of poten- tial adsorbents. The effects of solution pH (2-8), initial metal ion concentration (0.483-1.981 mmol.L-1), flow rate (1.0-3.1 cm3-min-1), ionic strength (0.01-0.30 mmol-L-1) and adsorbent mass (0.11 0.465 g) on Cr(VI) adsorption were studied by assessing the microcolmnn breakthrough curve. The microcolumn data were fitted by the Thomas model, the modified Dose model and the BDST model. As expecte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increased with initial Cr(VI) concentration. High linear flow rates, pH values and ionic strength led to early breakthrough of Cr(VI). The model constan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for the design of pilot scale adsorp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LIGNIN hexavalent chromium ADSORPTION fixed bed column
下载PDF
原位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中试实验
11
作者 刘海华 吴奇 +2 位作者 李瑞娟 金文 马宁 《工业催化》 CAS 2020年第2期76-80,共5页
针对重金属Cr(Ⅵ)污染土壤,采用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测量土壤粒径范围、渗透率、强制通风条件下液体在土壤中分布,并进行Cr(Ⅵ)污染物的微生物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经过25 d微生物修复,各层土壤中的Cr(Ⅵ)均得到不同程度去除,Cr(Ⅵ)不会下... 针对重金属Cr(Ⅵ)污染土壤,采用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测量土壤粒径范围、渗透率、强制通风条件下液体在土壤中分布,并进行Cr(Ⅵ)污染物的微生物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经过25 d微生物修复,各层土壤中的Cr(Ⅵ)均得到不同程度去除,Cr(Ⅵ)不会下渗到距土壤表层40 cm及以下。在含水量相同、通气量为0.3 m^3·h^-1条件下,比较不同碳源时的Cr(Ⅵ)去除率,有葡萄糖和蛋白胨存在时,Cr(Ⅵ)去除率最大,26 d监测到Cr(Ⅵ)去除率高达95%;而苯酚存在时,Cr(Ⅵ)去除率最低,26 d监测到Cr(Ⅵ)去除率仅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工程 原位生物修复 金属cr()污染 中试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