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随葬铜器墓看周代莒国贵族埋葬制度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伟华 《文博》 2009年第3期3-11,共9页
莒国是先秦时期东夷少昊部落建立的国家,其贵族埋葬制度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集中反映在随葬铜器墓中。莒国随葬铜器墓可以分为四期。据此,莒国贵族的埋葬制度相应的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形成期、鼎盛期、消亡期,其年代为:西周中... 莒国是先秦时期东夷少昊部落建立的国家,其贵族埋葬制度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集中反映在随葬铜器墓中。莒国随葬铜器墓可以分为四期。据此,莒国贵族的埋葬制度相应的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形成期、鼎盛期、消亡期,其年代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战国中期。莒国贵族的埋葬制度吸收东夷文化的因素,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受到了齐、楚等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墓 周代 莒国 贵族埋葬制度
下载PDF
屯溪八墓与东南区铜器墓的年代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一哲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36,共13页
屯溪土墩墓的年代判断过去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对随葬品摆放位置的分析,判断屯溪墓葬皆为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其随葬品的下葬时间应为同时。然后将墓葬出土铜器分为中原型、融合型、地方型后依次进行年代讨论,认为同墓内... 屯溪土墩墓的年代判断过去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对随葬品摆放位置的分析,判断屯溪墓葬皆为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其随葬品的下葬时间应为同时。然后将墓葬出土铜器分为中原型、融合型、地方型后依次进行年代讨论,认为同墓内能够进行断代的铜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年代差异,因此铜器年代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墓葬的年代,而非如一些观点认为的铜器年代与墓葬年代不同时。接着结合对墓葬出土原始瓷器的全面分析,认为目前证据已有把握说明M3属于西周中期早段,M1属于西周中期晚段,M4、M6、M7属于西周晚期早段,M2、M5、M8属于西周晚期晚段,下限或已进入春秋初期。再辨析以往关于屯溪墓葬年代争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后指出要以整合材料的视角处理东南区铜器墓的年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溪土墩 东南区 铜器墓 西周 年代研究
原文传递
中原地区东周铜器墓分类新论 被引量:6
3
作者 滕铭予 张亮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6-85,2,共10页
根据用鼎状况及组合形式,中原地区东周铜器墓可分为九组,再参考墓室面积、铜礼器组合形式、棺椁重数、车马(器)随葬、乐器、玉器等因素,这些墓葬又分为甲类高等级铜器墓、乙类中等级铜器墓和丙类低等级铜器墓。这样分类以鼎的组合为主... 根据用鼎状况及组合形式,中原地区东周铜器墓可分为九组,再参考墓室面积、铜礼器组合形式、棺椁重数、车马(器)随葬、乐器、玉器等因素,这些墓葬又分为甲类高等级铜器墓、乙类中等级铜器墓和丙类低等级铜器墓。这样分类以鼎的组合为主要标准,既考虑到了列鼎数量,又兼顾非列鼎的象征意义和东周用鼎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东周 铜器墓 葬分类
原文传递
晋南地区东周时期铜器墓葬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亮 滕铭予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100,共14页
晋南地区东周铜器墓随葬器物的组合及形制等方面呈现出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墓葬面积、棺椁重数、铜容器数量、车马器、青铜兵器、青铜工具等的差异,显示出高、中、低等级铜器墓之间存在差别,以及这些墓葬在文化面貌和社会层次结构方面的... 晋南地区东周铜器墓随葬器物的组合及形制等方面呈现出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墓葬面积、棺椁重数、铜容器数量、车马器、青铜兵器、青铜工具等的差异,显示出高、中、低等级铜器墓之间存在差别,以及这些墓葬在文化面貌和社会层次结构方面的变化。政治因素是造成墓主人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地区 铜器墓 东周 社会阶层
原文传递
山西保德林遮峪铜器墓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0
5
作者 常怀颖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3-74,2,共12页
晚商时期,在黄河中游南流段两岸存在一群具有地区特色的青铜器。对这批铜器年代与族属的认识,核心问题在于山西保德林遮峪所出青铜器的年代。林遮峪墓葬出土的可确定年代的铜器大都属于殷墟时期,下限并未进入西周。黄河中游南流段两岸... 晚商时期,在黄河中游南流段两岸存在一群具有地区特色的青铜器。对这批铜器年代与族属的认识,核心问题在于山西保德林遮峪所出青铜器的年代。林遮峪墓葬出土的可确定年代的铜器大都属于殷墟时期,下限并未进入西周。黄河中游南流段两岸所见的晚商时期铜器群应归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它们与李家崖文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遮峪铜器墓 黄河中游南流段铜器 晚商时期 李家崖文化
原文传递
论殷墟铜器墓中陶器的使用方式 被引量:4
6
作者 唐锦琼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95,共8页
殷墟的高等级墓葬多是通过随葬的铜礼器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铜器墓中或多或少还随葬有一定数量的陶器,以往学者似乎并未对随葬的陶器加以关注,只是一并将它们归入随葬品叙述了事,并未对这些陶器在随葬品组合中起到的... 殷墟的高等级墓葬多是通过随葬的铜礼器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铜器墓中或多或少还随葬有一定数量的陶器,以往学者似乎并未对随葬的陶器加以关注,只是一并将它们归入随葬品叙述了事,并未对这些陶器在随葬品组合中起到的作用做过多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铜器墓 陶器 丧葬礼仪
原文传递
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的五座铜器墓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小三 王晓毅 +6 位作者 狄跟飞 王进 李夏廷(绘图) 孙先徒(绘图) 陶彦辰(绘图) 李建生(摄影) 厉晋春(摄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87,共46页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东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吕梁...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东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吕梁山南麓地区春秋时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该墓地的发现,不仅对于认识东周时期晋文化向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土的青铜器对于认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生产流通也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选取其中的五座铜器墓(M18、M20、M21、M22、M36)进行报道。这组墓葬,年代范围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阶段,涵盖了该墓地已发掘墓葬的时间范围,对于整体认识该墓地具有特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时期 瓦窑坡 铜器墓
原文传递
略谈晚商太行山南麓及临近地区的铜器墓 被引量:4
8
作者 常怀颖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70,共13页
自殷墟向南沿太行山南麓至崤函故道的交通线,是晚商时期安阳与关中地区间的主干道。这一交通线与黄河南岸郑洛地区的晚商时期铜器墓,年代与等级研究长期模糊。在葬俗文化认同接近安阳,可视为被商王朝控制的背景下,上述与安阳空间距离有... 自殷墟向南沿太行山南麓至崤函故道的交通线,是晚商时期安阳与关中地区间的主干道。这一交通线与黄河南岸郑洛地区的晚商时期铜器墓,年代与等级研究长期模糊。在葬俗文化认同接近安阳,可视为被商王朝控制的背景下,上述与安阳空间距离有别的铜器墓,在不同区域内的表现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出商王朝管理重心乃至晚商地方经略体系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商 太行山南麓 郑洛地区 铜器墓 地方经略
原文传递
融合与固守——鲁南东周铜器墓复杂性解析
9
作者 毕经纬 孙战伟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7,共8页
鲁南地区的东周青铜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一个奇特存在。其境内的列国铜器墓葬无论形制、葬俗,还是出土铜器与陶器的形制、组合、纹饰等都各具特色,至少可以分为七个区域,各区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固守性。但各区之间器物的类别、... 鲁南地区的东周青铜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一个奇特存在。其境内的列国铜器墓葬无论形制、葬俗,还是出土铜器与陶器的形制、组合、纹饰等都各具特色,至少可以分为七个区域,各区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固守性。但各区之间器物的类别、形制等也多有相近之处,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融合与固守共同组成了鲁南东周铜器墓葬多元的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南地区 东周时期 铜器墓 复杂性
原文传递
郑州商城铜器墓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4-45,共12页
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考古中的重要遗址,本文以《郑州商城》一书中发表的铜器墓为基础,增补近年公布的相关考古资料,对遗址内铜器墓的年代进行了核校。在此基础上,还对铜器墓的等级性、阶段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郑州商城 铜器墓 铜器窖藏
原文传递
西周早期铜器墓的分类与族属——兼论“分器”现象
11
作者 张懋镕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通过对西周早期铜器墓葬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分为三大类:商制墓、周制墓、土著墓。分类的依据是在西周早期有明显的两大族群:殷遗贵族与周系贵族,还有一些不属于殷遗贵族也不属于周系贵族的土著贵族。并提出推断西周早期墓葬族属的... 通过对西周早期铜器墓葬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分为三大类:商制墓、周制墓、土著墓。分类的依据是在西周早期有明显的两大族群:殷遗贵族与周系贵族,还有一些不属于殷遗贵族也不属于周系贵族的土著贵族。并提出推断西周早期墓葬族属的五点意见。第一,要注意与研究对象相邻的其他墓葬的文化属性。第二,腰坑与殉犬是我们推定墓葬族属的首选指标。第三,商制墓与周制墓的陶器组合不同。第四,商制墓与周制墓的青铜器组合不同。第五,使用日名、族徽来区分墓葬的族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早期铜器墓分类 族属
原文传递
长治分水岭墓地铜器墓年代综论
12
作者 滕铭予 《边疆考古研究》 2022年第2期139-159,共21页
一对长治分水岭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始自20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山西省文物考古工作部门对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发掘东周时期墓葬165座,其中铜器墓25座。在发掘报告出版之前,发掘者曾对当年发掘的墓葬进行报道[1],也有仅发表... 一对长治分水岭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始自20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山西省文物考古工作部门对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发掘东周时期墓葬165座,其中铜器墓25座。在发掘报告出版之前,发掘者曾对当年发掘的墓葬进行报道[1],也有仅发表少数铜器墓材料的情况[2]。同时,亦有很多研究者根据已发表的材料对一些铜器墓的年代进行判断,或在此基础上探讨墓地的国别和文化归属等问题[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工作 铜器墓 长治分水岭 发掘者 发掘报告 文化归属 东周时期
原文传递
2022年山西闻喜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M4、M5发掘简报
13
作者 荆泽健 田建文 +4 位作者 王金平 陈海波 刘泽鹏(绘图) 王涛(摄影) 解宙鹏(摄影) 《文物季刊》 2023年第4期41-68,共28页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2年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6座墓葬,其中M4和M5两墓并列,间距2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2年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6座墓葬,其中M4和M5两墓并列,间距2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期晋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 铜器墓 春秋晚期
下载PDF
三至六世纪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南朝铜器的科技考古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贺云翱 翟忠华 +3 位作者 夏根林 冈村秀典 广川守 向井佑介 《南方文物》 2013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西亚地区的响铜技术何时传入中国及东亚列国,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经对江苏句容、江都及南京出土的南朝铜器作科技考古研究,发现最迟在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来自西亚的新型的响铜技术已经在中国南北方地区立足,此后可能相继传入韩国... 西亚地区的响铜技术何时传入中国及东亚列国,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经对江苏句容、江都及南京出土的南朝铜器作科技考古研究,发现最迟在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来自西亚的新型的响铜技术已经在中国南北方地区立足,此后可能相继传入韩国(百济),并进而到达日本地区。过去,响铜及黄铜(输石)技术的考古学研究作为相对独立的领域在日本受到重视.但中国考古界则鲜有研究。新发现的这批南朝响铜器及黄铜制品时研究3-6世纪时期东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响铜和黄铜(输石)工艺的传播乃至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容春城元嘉十六年铜器 江都大桥窖藏铜器 铜器 黄铜(鍮石)
下载PDF
上马墓地M13铜器群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萍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0-179,共10页
春秋中期,青铜器风格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转变。本文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铜器墓——上马墓地M13独立讨论,通过分析墓中出土34件青铜礼乐器的形制、纹饰及组合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细致明确地论证该墓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在此基础上观察... 春秋中期,青铜器风格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转变。本文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铜器墓——上马墓地M13独立讨论,通过分析墓中出土34件青铜礼乐器的形制、纹饰及组合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细致明确地论证该墓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在此基础上观察到春秋中期的铜器在器类、形制、纹饰、工艺、区域特征这些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也有助于理解从春秋早期统一风格到晚期列国风格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马地M13 春秋中期 铜器墓
原文传递
略论晚商殷墟北部邻境地区的铜容器墓 被引量:3
16
作者 常怀颖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0-75,F0002,共17页
今安阳以北、太行山东西两侧的晚商时期铜器墓,可通过随葬器物、墓葬形制和墓地布局进行年代与等级研究。这批墓的葬俗文化认同接近安阳,反映了商王朝控制下,区域内铜器墓整体趋同商礼制,地域间有差异。这反映了商王朝的经略体系乃至晚... 今安阳以北、太行山东西两侧的晚商时期铜器墓,可通过随葬器物、墓葬形制和墓地布局进行年代与等级研究。这批墓的葬俗文化认同接近安阳,反映了商王朝控制下,区域内铜器墓整体趋同商礼制,地域间有差异。这反映了商王朝的经略体系乃至晚商的国家形式;器用与葬制的细节体现了地方管理模式或人群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铜器墓 器用制度 晚商时期
原文传递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57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龙正 王胜利 +10 位作者 袁俊杰 李莉 刘全伟 张明力 郑永东 王利彬 陈钦龙 谢春娟 陈英 祝贺 翟超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1,I0001-I0003,共16页
M257是平顶山应国墓地的1座小型贵族墓。该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木质单棺单椁,随葬器物分别放置在棺椁之间与棺内两处。随葬器物共计115件(片),包括礼器、兵器、车器、马器、生活器皿、礼玉、殓玉等。M257墓主人应是一位... M257是平顶山应国墓地的1座小型贵族墓。该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木质单棺单椁,随葬器物分别放置在棺椁之间与棺内两处。随葬器物共计115件(片),包括礼器、兵器、车器、马器、生活器皿、礼玉、殓玉等。M257墓主人应是一位身份为士一级的贵族,是应侯家族内的一位成员。M257的发掘为研究应国历史与西周时期中低级贵族的丧葬礼制,乃至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姻提供了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顶山 应国 M257 铜器墓 西周
原文传递
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M17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8
作者 狄跟飞 王晓毅 +5 位作者 王进 陈小三 李夏廷(绘图) 孙先徒(绘图) 李建生(摄影) 厉晋春(摄影)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38,共9页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吕梁山地南缘,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7座,其中铜器墓11座。本文主要报道春秋晚期铜器墓M17,该墓出土铜、陶、玉石、漆木、骨器等约20余件(套),青铜礼器具...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吕梁山地南缘,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7座,其中铜器墓11座。本文主要报道春秋晚期铜器墓M17,该墓出土铜、陶、玉石、漆木、骨器等约20余件(套),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晋文化特征。这批材料对认识晋文化和晋国向北部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隰县 瓦窑坡M17 铜器墓 春秋晚期
原文传递
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春秋墓葬M23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9
作者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1 位作者 临汾市文物局 隰县文物旅游局 李夏廷(图) 孙先徒(图) 李建生(摄影) 乔铮(摄影) 周瑜(拓片) 南普恒 陈小三 王晓毅 狄跟飞 王进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2,F0002,F0003,共11页
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和隰县文物旅游局在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北3公里的瓦窑坡墓地清理了17座重要的春秋时期墓葬。其中,M23出土遗物较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年代大体相当于春秋晚期,为春秋时期晋国青铜器的生产流通和... 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和隰县文物旅游局在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北3公里的瓦窑坡墓地清理了17座重要的春秋时期墓葬。其中,M23出土遗物较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年代大体相当于春秋晚期,为春秋时期晋国青铜器的生产流通和风格演变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隰县 瓦窑坡 土坑竖穴 春秋晚期 铜器墓
原文传递
河南新郑市侯家台墓地三座东周墓
20
作者 李龙俊 樊温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4-78,共15页
2014~2015年,为配合新郑市的城市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郑市城关乡乔庄村侯家台自然村南苑小区发掘点(图一),清理古墓葬1200余座,其中以东周墓葬为主,数量超过1000座(图二)。这批东周墓葬,年代从春秋早期延续到战国晚期,涵盖了... 2014~2015年,为配合新郑市的城市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郑市城关乡乔庄村侯家台自然村南苑小区发掘点(图一),清理古墓葬1200余座,其中以东周墓葬为主,数量超过1000座(图二)。这批东周墓葬,年代从春秋早期延续到战国晚期,涵盖了东周时期的各个阶段,尤以春秋中晚期墓葬居多。东周墓葬以竖穴土坑墓为主,葬具多寡不一,两椁一棺、一椁一棺、单棺和无椁无棺均有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新郑市 侯家台 铜器墓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