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4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银对铜绿微囊藻生物毒性的电荷效应
1
作者 雍玲丽 陈猷鹏 +3 位作者 郭劲松 方芳 孙壮壮 晏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519,共10页
探究了两种纳米银(AgNPs)即由支链聚乙烯亚胺修饰的带正电荷的纳米银(BPEI-AgNPs)和由柠檬酸盐修饰的带负电荷的纳米银(Citrate-AgNPs)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的生物毒性,以揭示AgNPs对铜绿微囊藻生物毒性的电荷依赖性.结果表明:与... 探究了两种纳米银(AgNPs)即由支链聚乙烯亚胺修饰的带正电荷的纳米银(BPEI-AgNPs)和由柠檬酸盐修饰的带负电荷的纳米银(Citrate-AgNPs)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的生物毒性,以揭示AgNPs对铜绿微囊藻生物毒性的电荷依赖性.结果表明:与带正电荷的纳米银BPEI-AgNPs相比,带负电荷的Citrate-AgNPs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0.5mg/L Citrate-AgNP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峰值(100.8nmol/mgprot))高于同浓度BPEI-AgNP组(82.5nmol/mgprot).与BPEI-AgNPs相比,相同浓度的Citrate-AgNPs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sod2基因和GPX基因的表达分别显著上调和下调,导致藻细胞中过氧化水平显著地升高.同时,与Citrate-AgNPs相比,BPEI-AgNPs显著促进藻细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0.5mg/L BPEI-AgNP组达到32.21mg/gSS(16d),EPS的包覆作用有效地抵抗了BPEI-AgNPs的毒性.0.5mg/L Citrate-AgNP组最终胞内Ag+离子释放量是0.5mg/L BPEI-AgNP组的2.13倍,藻细胞严重破裂.因此,Ag+离子的激增导致Citrate-AgNPs对细胞的剧烈损伤.此外,Citrate-AgNPs显著抑制了光合作用(rbcS和rbcL)和能量代谢(por)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表面电荷 铜绿微囊藻 生物毒性 转录组学
下载PDF
纳米塑料对硫酸铜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作用
2
作者 希日古丽·麦木提敏 土玛日斯·木合塔尔 +1 位作者 王云 努扎艾提·艾比布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66,共8页
研究了水环境中聚苯乙烯(PS)纳米塑料的共存对应急杀藻剂CuSO_(4)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影响作用。带不同基团3种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单独处理和CuSO_(4)+纳米塑料共存情况下,通过测定藻密度、叶绿素a(Chl 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 研究了水环境中聚苯乙烯(PS)纳米塑料的共存对应急杀藻剂CuSO_(4)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影响作用。带不同基团3种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单独处理和CuSO_(4)+纳米塑料共存情况下,通过测定藻密度、叶绿素a(Chl 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了聚苯乙烯纳米塑料与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S-COOH、PS、PS-NH_(2)这3种纳米塑料均能缓解CuSO_(4)对藻细胞胁迫。与空白对照组(CK)相比,CuSO_(4)、PS-COOH+CuSO_(4),PS+CuSO_(4)和PS-NH^(2+)CuSO_(4)暴露后藻密度分别抑制了42%、7%、5%、36%,Chl a含量降低了55%、6%、7%和45%,说明PS-NH_(2)与CuSO_(4)共同暴露对藻细胞生长和叶绿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与其他2种纳米塑料更为显著。相应地,PS-COOH、PS这2种纳米塑料显著缓解了CuSO_(4)对藻细胞内MDA含量、SOD活性的胁迫。与空白对照相比,PS-COOH+CuSO_(4)和PS+CuSO_(4)处理组MDA含量和SOD活性分别增加了31%、35%和7%、5%,而CuSO_(4)和PS-NH^(2+)CuSO_(4)处理后MDA含量和SOD活性分别增加了99%、66%和22%、5%。同样的,除了PS-NH_(2)外,其他2种纳米塑料均能显著降低在CuSO_(4)处理蓝藻水华过程中铜绿微囊藻胞外藻毒素(MCs)的释放。以上结果表明,带不同基团PS纳米塑料的共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CuSO_(4)的除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CuSO_(4) 铜绿微囊藻 联合作用
下载PDF
磷恢复对磷饥饿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和部分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贾滢暄 张树林 +2 位作者 张达娟 戴伟 毕相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为探究磷饥饿及磷恢复对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藻胆蛋白和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将其进行磷饥饿处理7 d后再进行磷恢复,检测磷恢复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别藻蓝蛋白(allophyc... 为探究磷饥饿及磷恢复对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藻胆蛋白和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将其进行磷饥饿处理7 d后再进行磷恢复,检测磷恢复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磷饥饿处理7 d后,藻细胞密度为2.54×10^(7)cell·mL^(-1),显著低于对照组(3.11×10^(7)cell·m L^(-1))。磷恢复144 h后,处理组藻细胞密度为4.05×10^(7)cell·mL^(-1),仍显著低于对照组(4.32×10^(7)cell·mL^(-1));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PC、APC、PE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在144 h时分别达到5.96、1.44μg·mL^(-1)和0.031、0.02、0.065 mg·L^(-1);MDA、H_(2)O_(2)含量和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48 h达到最大值,较对照组分别增加36.2%、47.7%、51.1%。由此表明,磷恢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虽呈升高趋势,但难以恢复到对照水平;MDA、H_(2)O_(2)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也说明,从磷饥饿到磷恢复后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受到氧化损伤,并对细胞膜系统产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恢复 磷饥饿 铜绿微囊藻 光合色素 胆蛋白 抗氧化酶
下载PDF
Serratia sp.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的溶藻效果
4
作者 洪桂云 汪涛 +1 位作者 朱慧 马少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目的】探讨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对富营养化水中优势蓝藻和绿藻的溶藻效果,为有害藻类的生物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将不同浓度菌液分别加至铜绿微... 【目的】探讨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对富营养化水中优势蓝藻和绿藻的溶藻效果,为有害藻类的生物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将不同浓度菌液分别加至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以及两者以浓度比1∶1混合的藻液(下称“混合藻”)中,进行溶藻实验,测定14 d内实验体系中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氨氮和总磷(TP)浓度,分析溶藻菌S6对不同藻类的溶藻效果以及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运用光谱技术分析溶藻产物特性。【结果与结论】溶藻菌S6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混合藻的溶藻效果较佳,且菌液浓度越高,溶藻效果越佳,其中3组原菌液(2×10^(9)mL^(-1))处理组14 d内的溶藻率分别为89.4%、80%、78.6%。溶藻菌S6对3种实验体系氨氮和TP浓度影响较大,原菌液处理组变化最明显,其中铜绿微囊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21.24、6.21 mg/L;斜生栅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13.19、7.54 mg/L;混合藻液中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10.81、11.85 mg/L。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铜绿微囊藻的溶藻产物中主要含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斜生栅藻的溶藻产物中主要含类色氨酸和类腐殖酸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 Serratia sp. 产物 光谱分析技术
下载PDF
不同表面特性纳米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制
5
作者 晏鹏 孙壮壮 +1 位作者 王旭 郭劲松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371-3378,共8页
银纳米粒子(AgNPs)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这些影响背后的抑制机制仍不清楚。通过测定藻细胞生物量、光合色素、氧化应激水平、细胞膜完整性及胞外聚合物含量等指标,研究了表面修饰不同涂层的AgNPs包括支链聚乙烯亚胺涂层带正电... 银纳米粒子(AgNPs)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这些影响背后的抑制机制仍不清楚。通过测定藻细胞生物量、光合色素、氧化应激水平、细胞膜完整性及胞外聚合物含量等指标,研究了表面修饰不同涂层的AgNPs包括支链聚乙烯亚胺涂层带正电的纳米银(bPEI-AgNPs)和柠檬酸盐涂层带负电的纳米银(Cit-AgNPs)对淡水藻类中的代表性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影响作用机制。数据表明,两种纳米颗粒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起到抑制作用,损害其光合作用,导致大量电子累积从而使藻细胞产生氧化胁迫,细胞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来减缓损伤,且抑制程度随着颗粒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特别是带负电荷的Cit-AgNPs对藻细胞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其抑制程度是同质量浓度带正电荷的bPEI-AgNPs的4~5倍。总的来说,该研究结果为不同表面电特性纳米银与铜绿微囊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促进了对于纳米银在淡水藻类中的抑制机制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后续研究不同表面电性纳米银颗粒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纳米银 表面特性 铜绿微囊藻 生理特性
原文传递
磷酸钙结晶与PFS混凝联用去除铜绿微囊藻和DOC 被引量:1
6
作者 廖敏妃 聂小保 +4 位作者 万俊力 孙聚龙 欧阳帅 隆院男 刘晚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66-3172,共7页
为实现藻细胞和DOC的同步高效去除,利用磷酸钙结晶预处理,强化聚合硫酸铁(PFS)混凝除藻效果,研究了磷酸钙结晶与PFS混凝联用对藻细胞和DOC的去除效果和机制,并考察了其对藻密度变化的适应性和残余磷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藻密... 为实现藻细胞和DOC的同步高效去除,利用磷酸钙结晶预处理,强化聚合硫酸铁(PFS)混凝除藻效果,研究了磷酸钙结晶与PFS混凝联用对藻细胞和DOC的去除效果和机制,并考察了其对藻密度变化的适应性和残余磷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藻密度为2.0×10^(6)cells/mL、PFS投加量为20mg/L时,Ca_(3)(PO_(4))_(2)结晶可将PFS混凝的除藻率和DOC去除率从72.5%和33.5%分别提高至91.5%和85%.Ca_(3)(PO_(4))_(2)结晶对除藻率的提升,主要通过Ca_(3)(PO_(4))_(2)均相结晶产物的共絮凝和加重剂作用来实现;对DOC去除率的提升,主要是由DOC与Ca_(3)(PO_(4))_(2)共沉淀和吸附作用实现.Ca_(3)(PO_(4))_(2)结晶与PFS联合除藻对藻细胞密度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且有望将残余磷浓度控制在20μg/L以下,可用于自来水厂蓝藻水华期间的应急除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S 磷酸钙结晶 铜绿微囊藻 DOC 同步去除
下载PDF
青蒿素缓释微粒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铮惠 李霞 +2 位作者 张建华 陈旭清 倪利晓 《环境科技》 2023年第3期30-34,41,共6页
蓝藻水华暴发具有范围广、频次高、生物量高等特征,易造成水生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衡。化感物质因其具有抑藻高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将化感物质—青蒿素制备成具有持续抑藻效果的青蒿素缓释微粒并研究其... 蓝藻水华暴发具有范围广、频次高、生物量高等特征,易造成水生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衡。化感物质因其具有抑藻高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将化感物质—青蒿素制备成具有持续抑藻效果的青蒿素缓释微粒并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0.2 g/L的青蒿素可以抑制叶绿素a合成进而抑制藻细胞光合作用;诱导藻细胞产生过量活性氧(ROS),对藻细胞膜的通透性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从而抑制藻细胞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缓释微粒 铜绿微囊藻 光合作用 活性氧
下载PDF
微电流电解产H_(2)O_(2)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研究
8
作者 张雨婷 林莉 +4 位作者 贾迪 董磊 潘雄 刘敏 赵良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31,共8页
为了探究微电流电解过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铂钛作为阳极,碳黑聚四氟乙烯(C/PTFE)气体扩散电极为阴极,在微电流电解体系中可产生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H_(2)O_(2)。探究不同电解时间、电流密度和气体流... 为了探究微电流电解过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铂钛作为阳极,碳黑聚四氟乙烯(C/PTFE)气体扩散电极为阴极,在微电流电解体系中可产生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H_(2)O_(2)。探究不同电解时间、电流密度和气体流量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电流电解的最佳条件为100 mL细胞密度为5×10^(5)个/mL的藻液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以0.4 L/min的气体流量电解60 min。藻细胞光密度OD680从0.035降至0.003,表明藻细胞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测定电解处理前后藻细胞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Ⅱ)、Y(NO)等可知,电解处理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机制已遭到完全破坏。测定电解过程中产生H_(2)O_(2)的质量浓度为79 mg/L,并且经过6次循环实验后,C/PTFE气体扩散电极产生H_(2)O_(2)质量浓度仍为首次使用产生H_(2)O_(2)质量浓度的66%(52 mg/L),说明C/PTFE气体扩散电极的稳定性良好,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可为微电流电解抑制蓝藻水华提供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扩散电极 微电流 过氧化氢 铜绿微囊藻 抑制作用
下载PDF
盐碱水中地衣芽孢杆菌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研究
9
作者 周成夷 么宗利 +7 位作者 来琦芳 袁春营 高鹏程 陆建学 李燕 周凯 刘一萌 孙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141,共6页
基于菌藻平衡原理控制蓝藻,可降低盐碱地养殖池塘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养殖生物的危害。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盐碱水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并探索其抑藻途径。结果显示,... 基于菌藻平衡原理控制蓝藻,可降低盐碱地养殖池塘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养殖生物的危害。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盐碱水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并探索其抑藻途径。结果显示,在碳酸盐碱度6.4 mmol/L、盐度3.5、pH 8.9的盐碱水中,地衣芽孢杆菌对初始密度为1.0×10^(6)、6.0×10^(6)、20×10^(6)个/mL的铜绿微囊藻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51.8%、71.1%、65.7%;地衣芽孢杆菌无菌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也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其中无菌滤液加入量为实验水体2%时的抑制效果最好,培养6 d后藻密度仅为4.5×10^(6)个/mL,处理组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组降低了58.8%,与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相关的PSBA1和PSBD1基因表达下降,光合作用途径受到抑制;盐碱水中地衣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铜绿微囊藻 类抑制 无菌滤液 盐碱水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光合活性对LED光短期暴露的响应
10
作者 邓睿 许萍萍 +4 位作者 凡盼盼 李波 张羽珩 吕海英 毕永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9,共9页
为探究LED光对蓝藻光合活性的影响,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为对象,25μmol photons/(m^(2)·s)白色荧光灯为对照,检测了不同光质光强LED处理2h的光合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50μmol photons/(m^(2)... 为探究LED光对蓝藻光合活性的影响,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为对象,25μmol photons/(m^(2)·s)白色荧光灯为对照,检测了不同光质光强LED处理2h的光合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50μmol photons/(m^(2)·s)LED红光和蓝光、25-100μmol photons/(m^(2)·s)LED白光和绿光处理下,细胞光合活性(F v/F m)显著提高。大于100μmol photons/(m^(2)·s)的LED红光和蓝光、大于200μmol photons/(m^(2)·s)的LED白光及大于500μmol photons/(m^(2)·s)的LED绿光处理对光合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电子传递速率ETR(Ⅱ)、光量子产量Y(Ⅱ)、光系统Ⅰ(PSⅠ)电子传递速率ETR(Ⅰ)、光量子产量Y(Ⅰ)随光强升高而降低;QA-和Q B间电子传递阻遏程度、PSⅡ无活性反应中心(PSⅡx)的比例及单个活性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通量(ABS/RC)、单个活性反应中心耗散的总能量(DI_(0)/RC)、细胞单位面积藻体吸收的能量(ABS/CS_(0))、单位面积藻体热耗散的能量(DI_(0)/CS_(0))随光强升高而增加;而单个活性反应中心传递的电子通量(ET_(0)/RC)、单位面积藻体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能量通量(TR 0/CS_(0))、单位面积藻体电子传递的能量通量(ET_(0)/CS_(0))随光强升高而降低(P<0.05);单个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发能量通量(TR 0/RC)无显著变化(P>0.05);在同一光强不同光质作用下,F v/F m、ETR(Ⅱ)、Y(Ⅱ)、ETR(Ⅰ)、Y(Ⅰ)的下降程度、和Q B间电子传递阻遏程度、PSⅡx、ABS/RC、DI_(0)/RC、ABS/CS_(0)、DI_(0)/CS_(0)的增加程度、ET_(0)/RC、TR 0/CS_(0)、ET_(0)/CS_(0)的降低程度均表现为红光最大,绿光最小。这些结果显示,四种LED光质在低光强下可显著提高微囊藻光合活性并保证能量分配的平衡;高光强通过影响PSⅡ反应中心、抑制PSⅡ电子传递链受体侧的电子传递来降低微囊藻光合活性,同时,细胞大量吸收的光能通过增加热耗散、降低电子传递量子产额的方式来保护和缓解强光胁迫压力。研究揭示了铜绿微囊藻光合活性对LED光的响应机制,确认高光强LED光可抑制藻细胞光合活性,是防控微囊藻暴发性增殖的可能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质 光强 光合活性 能量分配 LED 铜绿微囊藻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刘任静 蒋文涛 +4 位作者 徐凯仁 李忠友 李潇 闵磊 梁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6-903,共8页
为讨论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0.0,0.3,0.6,0.9Pa切应力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并分析了藻细胞生理指标以及藻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于0.6Pa的切应力能使藻细胞密度和光合色素含量不断增加,从... 为讨论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0.0,0.3,0.6,0.9Pa切应力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并分析了藻细胞生理指标以及藻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于0.6Pa的切应力能使藻细胞密度和光合色素含量不断增加,从而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繁殖.其中0.6Pa对藻细胞生长最有利,此条件既能提高藻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和营养盐利用率,又未过度破坏细胞结构.但0.9Pa高切应力将通过对藻细胞结构的破坏来影响膜渗透性,进而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与代谢.研究表明,流体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影响体现为“低促高抑”,即适度切应力能够增强铜绿微囊藻细胞的活性,而高切应力会抑制其生长.本文结果将为湖泊水库等水体铜绿微囊藻水华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切应力 铜绿微囊藻 光合作用 细胞膜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代谢对藻源膜污染影响和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成武 张艳 陈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3,共9页
藻细胞生长代谢受藻细胞分布形式的影响,文章为研究藻细胞在不同氮浓度下藻细胞生长代谢差异及其藻源膜污染的变化,将纯净的藻细胞预覆盖在超滤膜表面,原水中硝酸钠浓度设置为0、24.7、247和1235 mg/L,从膜表面观测、膜污染阻力变化、... 藻细胞生长代谢受藻细胞分布形式的影响,文章为研究藻细胞在不同氮浓度下藻细胞生长代谢差异及其藻源膜污染的变化,将纯净的藻细胞预覆盖在超滤膜表面,原水中硝酸钠浓度设置为0、24.7、247和1235 mg/L,从膜表面观测、膜污染阻力变化、原水水质变化、藻细胞生长代谢行为对藻源膜污染机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膜污染主要成因均为滤饼层污染,大小表现为培养基组>低氮组>无氮组>高氮组。藻细胞在低氮组、培养基组中正常生长代谢,大量藻细胞及胞外有机物(EOM)附着在膜表面,引起滤饼层厚度变厚、结构致密;无氮组藻细胞在第10天开始褪绿,褪绿状态下短期保持完整细胞形态,褪绿过程中释放胞内有机物(IOM)引起滤饼层结构致密;高氮组藻细胞生长停滞少量,少量藻细胞碎片、IOM等附着在滤饼层上引起滤饼层结构轻微改变。分析表明,藻细胞生长引起的藻细胞数目与EOM增多造成严重的藻源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铜绿微囊藻 源膜污染 滤饼层
原文传递
资源化利用牡蛎壳粉去除铜绿微囊藻
13
作者 钱凯荣 张欣怡 +7 位作者 陈斌斌 王敏 贾阳 张和 肖鹏 李仁辉 马增岭 秦文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8-613,共6页
采用牡蛎壳为控藻主要材料,通过有氧煅烧、无氧煅烧、酸处理无氧煅烧、脱乙酰处理无氧煅烧4种预处理牡蛎壳粉的方法,用于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去除,并探讨了控藻机制。结果表明,有氧煅烧和无氧煅烧的牡蛎壳粉主要抑... 采用牡蛎壳为控藻主要材料,通过有氧煅烧、无氧煅烧、酸处理无氧煅烧、脱乙酰处理无氧煅烧4种预处理牡蛎壳粉的方法,用于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去除,并探讨了控藻机制。结果表明,有氧煅烧和无氧煅烧的牡蛎壳粉主要抑藻因素为CaO,而酸处理与脱乙酰处理无氧煅烧的牡蛎壳粉主要抑藻因素为甲壳素和壳聚糖。综合而言,有氧煅烧的牡蛎壳粉抑藻效果最佳,1000℃有氧煅烧的牡蛎壳粉使抑制率达到100.00%的最少用量只要0.25 g/L,800℃有氧煅烧的牡蛎壳粉2.00 g/L的用量下抑藻率达到100.00%最快只要15 min。同时,粒径会影响牡蛎壳粉的抑藻能力,粒径越小,抑藻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壳 铜绿微囊藻 CAO 甲壳素 有氧煅烧
下载PDF
溶藻菌H6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
14
作者 邓信爽 代群威 +3 位作者 胡鸿 陈春坛 利勇 赵玉连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0-304,309,共6页
全球水华现象日益严重,微生物控藻由于具有成本低、高效、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广泛关注。以筛自河道的一株溶藻菌H6为对象,开展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H6最佳投加量(体积分数)为5%,最佳投加... 全球水华现象日益严重,微生物控藻由于具有成本低、高效、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广泛关注。以筛自河道的一株溶藻菌H6为对象,开展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H6最佳投加量(体积分数)为5%,最佳投加时机为蓝藻水华暴发初期(680 nm波长处的光密度(OD 680)为0.3),pH控制在5~11,7 d溶藻率超过70%。H6以间接溶藻为主,直接溶藻为辅,通过分泌耐高温的溶藻物质进行除藻且溶藻产物为腐殖酸类物质。H6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ceae),在宽pH范围内有较好溶藻效果,丰富了水体蓝藻水华治理方面的菌种资源;分泌的溶藻物质的耐高温特性为后续菌粉制备及生产应用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铜绿微囊藻 肠杆菌属 方式
下载PDF
不同絮凝剂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性能及机理试验
15
作者 汤婷 尚俊材 +3 位作者 郑恒 黄庆 赖涵 周耀渝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7期66-72,共7页
藻类暴发严重威胁到水质安全及水厂正常运行。研究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AS)、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硅酸铝铁(PSAF),以及PAC和有机高分子助凝剂壳聚糖季铵盐(HTCC... 藻类暴发严重威胁到水质安全及水厂正常运行。研究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AS)、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硅酸铝铁(PSAF),以及PAC和有机高分子助凝剂壳聚糖季铵盐(HTCC)、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联用对藻类及浑浊度去除效果,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以及Zeta电位分析,探讨了PAC和PDM联合投加絮凝除藻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絮凝剂除藻除浊效果排序为铁铝复合絮凝剂>铝系絮凝剂>铁系絮凝剂;在水厂常用无机絮凝剂PAC基础上,投加有机助凝剂HTCC或PDM,均可使絮体粒径明显增大,除藻率可达到97.60%或96.90%,除浊率可达到94.90%或92.54%。综合考虑絮凝效果以及投加成本,建议采用PAC和PDM联合投加。PAC的絮凝机理主要为电中和,而PAC和PDM联合投加絮凝机理主要为电中和及吸附架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无机絮凝剂 有机助凝剂 浑浊度 机理
下载PDF
氟苯尼考对铜绿微囊藻的急性和慢性毒理效应
16
作者 李慧香 杨文锋 张维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5,共9页
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产生的效应具有潜在风险,目前有关抗生素毒性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急性暴露模式,慢性暴露模式下的相关研究尚显不足。文章选择水生环境中典型的模式生物——铜绿微囊藻作为受试物种,通过急性暴露和慢性暴露实验,分别... 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产生的效应具有潜在风险,目前有关抗生素毒性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急性暴露模式,慢性暴露模式下的相关研究尚显不足。文章选择水生环境中典型的模式生物——铜绿微囊藻作为受试物种,通过急性暴露和慢性暴露实验,分别探讨了氟苯尼考对藻细胞的生长、光合色素合成、氧化应激和微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暴露期间氟苯尼考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96 h-EC_(50)为200.73μg/L,计算所得的风险熵(RQ>1.0)表明环境相关浓度氟苯尼考的潜在生态风险相当大。慢性暴露期间,3μg/L氟苯尼考暴露16 d后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率达到2.58%(p<0.05),表明氟苯尼考对水生生物构成了持久而稳定的威胁。同时还发现,较高浓度组(>25μg/L)的铜绿微囊藻表现出自我调节作用,其叶绿素a、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趋于上升以抵御胁迫。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氟苯尼考的生态风险及抗生素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氟苯尼考 铜绿微囊藻 急性暴露 慢性暴露
原文传递
一株铜绿微囊藻溶藻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17
作者 洪桂云 朱钰妮 +1 位作者 黄浚峰 朱曙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64-1368,共5页
从富营养化水体和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溶藻真菌菌株JHQ3,通过ITS序列分析对溶藻真菌JHQ3进行鉴定,并研究了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和溶藻特性。结果表明:菌株JHQ3的ITS序列与萨氏曲霉属(Aspergillus sydowii)同源性达100%,菌株J... 从富营养化水体和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溶藻真菌菌株JHQ3,通过ITS序列分析对溶藻真菌JHQ3进行鉴定,并研究了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和溶藻特性。结果表明:菌株JHQ3的ITS序列与萨氏曲霉属(Aspergillus sydowii)同源性达100%,菌株JHQ3属于萨氏曲霉属(GenBank登录号为OP363844);溶藻真菌JHQ3对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方式以直接溶藻作用为主,间接溶藻作用为辅;在30℃时菌液溶藻效果最好,溶藻率高达94.06%;在pH为7时,溶藻率最高,为83.39%;菌液浓度大于10^(-3)(即稀释10~3倍)时,其溶藻效果随菌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光暗比为12 h∶12 h时,溶藻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添加表面活性剂乙二胺四乙酸和Tween-80会抑制溶藻效果。溶藻菌株JHQ3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繁殖,在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分离鉴定 铜绿微囊藻 特性
下载PDF
预氧化混凝去除原水中铜绿微囊藻及同步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
18
作者 胡赡方 黄庆 +2 位作者 赖涵 刘惠琼 郑恒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5期60-67,共8页
湘江流域长沙段夏季藻类频繁暴发,然而常规混凝工艺对原水中的藻类及其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去除效果欠佳,对供水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预氧化混凝法由于除藻效果较好,而且不需在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增设处理构筑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湘江流域长沙段夏季藻类频繁暴发,然而常规混凝工艺对原水中的藻类及其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去除效果欠佳,对供水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预氧化混凝法由于除藻效果较好,而且不需在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增设处理构筑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中以长沙市水厂藻类暴发时的主要藻种--铜绿微囊藻为例,探讨了预氧化混凝法的除藻效果和消毒副产物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混凝时,10 mg/L聚合硫酸铝(PAS)的除藻率为92.7%,分别使用K_(2)FeO_(4)、ClO_(2)、KMnO_(4)、O_(3)或NaClO对藻类进行预氧化处理后再混凝,除藻率最高提升至100.0%、99.1%、98.2%、98.2%或96.4%。0.2 mg/L K_(2)FeO_(4)或KMnO_(4)使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率较单独混凝分别提高了12.3%和19.4%,而同等用量的ClO_(2)、O_(3)和NaClO则造成藻液中的DOC水平增加。质量浓度≤1.0 mg/L的K_2FeO_(4)、KMnO_(4)或ClO_(2)处理样品中未检出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和微囊藻毒素-LR。K_(2)FeO_(4)对三氯甲烷(TCM)、总卤乙酸(HAAs)和总三卤甲烷(THMs)的去除效果最佳,0.5 mg/L的K_(2)FeO_(4)对上述消毒副产物的去除率分别为59.8%、73.4%和59.7%。综合除藻效果、DOC去除率、藻源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控制效果,推荐水厂用0.5~1.0 mg/L K_(2)FeO_(4)+10 mg/L PAS去除铜绿微囊藻,其成本低至2.225×10^(-2)元/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混凝法 预氧化混凝法 消毒副产物 溶解性有机碳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与拟新月藻和四尾栅藻的竞争及化感作用初探
19
作者 陈璇 张达娟 +3 位作者 张树林 王泽斌 戴伟 毕相东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2-38,共7页
为研究铜绿微囊藻与拟新月藻和四尾栅藻间的竞争及其化感作用,利用逻辑斯谛方程对三种藻单培养、混合培养时的生长参数如最大环境容量(k)、生长速率(r)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利用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对微藻之间的竞争抑制参数α、β进行... 为研究铜绿微囊藻与拟新月藻和四尾栅藻间的竞争及其化感作用,利用逻辑斯谛方程对三种藻单培养、混合培养时的生长参数如最大环境容量(k)、生长速率(r)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利用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对微藻之间的竞争抑制参数α、β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对比分析,最后通过滤液培养初步探讨了滤液培养对三种藻类的生长和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培养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其中三种藻类混合培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拟新月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滤液培养试验中,拟新月藻和四尾栅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100%拟新月藻滤液组的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在试验后期均受到一定胁迫(P<0.05);浓度越增加,四尾栅藻滤液中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密度和光合作用受到的抑制和胁迫越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拟新月 四尾栅 种间竞争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壳聚糖-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胜蓝 刘文杰 臧常娟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4期87-90,94,共5页
研究壳聚糖、沸石单独絮凝除藻以及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壳聚糖,质量浓度在0.6~1.1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超过90%;单独使用沸石,沸石质量浓度小于500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 研究壳聚糖、沸石单独絮凝除藻以及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壳聚糖,质量浓度在0.6~1.1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超过90%;单独使用沸石,沸石质量浓度小于500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低于40%。经壳聚糖包覆改性后,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絮凝去除能力大幅提高。当壳聚糖质量浓度为0.5mg/L,沸石质量浓度为6~14mg/L时,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达90%以上。壳聚糖一沸石复合体适用的pH值范围在5~7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叶绿素A 铜绿微囊藻密度 壳聚糖 沸石 去除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