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铸铜技术初步研究
1
作者
任向坤
《天工》
2022年第19期78-80,共3页
近些年,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有序开展,河南荥阳官庄遗址被发现,经过考古专家、相关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该遗址成功出土见日。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铸铜遗物,这些文物的出现,有效填补了我国在城市史、冶金史及货币史研究上的空白,为我国相关...
近些年,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有序开展,河南荥阳官庄遗址被发现,经过考古专家、相关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该遗址成功出土见日。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铸铜遗物,这些文物的出现,有效填补了我国在城市史、冶金史及货币史研究上的空白,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考古等提供了无数珍贵的实证。河南官庄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另外官庄遗址的出土发现,使我国对春秋早期的铸铜技术和应用的金属资源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荥阳
官庄遗址
铸铜技术
遗存文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偃师二里头》有关铸铜技术的探讨——兼谈报告存在的几点问题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李京华
《中原文物》
2004年第3期29-36,共8页
通过对《偃师二里头》报告中分散的熔炉、泥范、铜渣、铜器等铸铜资料系统地整理可知 ,夏代已有液态熔炼、液态铸造成形、泥范造型与烘范等较为完善的铸铜技术。但也发现此报告中有一些缺点和问题 ,影响了对二里头文化铸铜技术的深入了...
通过对《偃师二里头》报告中分散的熔炉、泥范、铜渣、铜器等铸铜资料系统地整理可知 ,夏代已有液态熔炼、液态铸造成形、泥范造型与烘范等较为完善的铸铜技术。但也发现此报告中有一些缺点和问题 ,影响了对二里头文化铸铜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二里头》
铸铜技术
夏代
二里头文化遗址
熔炼
技术
原文传递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铸铜技术与金属资源变迁初步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张吉
郜向平
+2 位作者
丁思聪
赵昊
陈建立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73,共12页
对荥阳官庄遗址近年发掘的部分铸铜遗物进行显微物相及成分分析,铜渣块均为青铜熔炼渣,产品以铅锡青铜为主,部分样品锡含量较低,与春秋早期中原各诸侯国青铜器的合金技术面貌近同。官庄遗址大部分熔炼渣及铜器与同出的纯铅块具有一致的...
对荥阳官庄遗址近年发掘的部分铸铜遗物进行显微物相及成分分析,铜渣块均为青铜熔炼渣,产品以铅锡青铜为主,部分样品锡含量较低,与春秋早期中原各诸侯国青铜器的合金技术面貌近同。官庄遗址大部分熔炼渣及铜器与同出的纯铅块具有一致的铅同位素比值;铸铜生产最早及最晚阶段的少数实例,分别与扶风李家及新郑中行铸铜作坊的铅同位素比值特征一致,填补了春秋早期金属资源序列的缺环。综合合金技术、铅料资源及已报道的制范技术,能够初步探讨春秋早中期铸铜作坊技术与资源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春秋
铸铜技术
金属资源
变迁
原文传递
高强度铸铜材料CuAl11Fe6Ni6的试验研究
4
作者
刘宝安
高祥
胡静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2,110,共4页
高速铁路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中对重要铸造铜零件的强度要求高,为满足这种特殊需求,以有关理论为指导,通过试验研究,对铜铸件化学成分和铸造工艺方法实现优化,并对批量生产的CuAl11Fe6Ni6铸铜零件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结果表明达...
高速铁路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中对重要铸造铜零件的强度要求高,为满足这种特殊需求,以有关理论为指导,通过试验研究,对铜铸件化学成分和铸造工艺方法实现优化,并对批量生产的CuAl11Fe6Ni6铸铜零件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结果表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
铸
铜
材料
铸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晚商-西周早期铸铜活动的沉积地层记录
5
作者
李训鹏
林森
王张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青铜器的使用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作为生产青铜器的场所,铸铜作坊在铸造过程中会在当时环境中遗留下许多痕迹。然而,目前还较少有关于铸铜活动沉积地层记录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在浙江余杭跳头铸铜遗址(30°15′00″N,119°53′3...
青铜器的使用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作为生产青铜器的场所,铸铜作坊在铸造过程中会在当时环境中遗留下许多痕迹。然而,目前还较少有关于铸铜活动沉积地层记录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在浙江余杭跳头铸铜遗址(30°15′00″N,119°53′39″E)选取T1614S(总长400 cm)和T1510S(总长255 cm)两个剖面的沉积物样品,结合遗址附近的现代河道样品,运用AMS^(14)C、粒度、磁化率、有机地球化学和重金属元素分析,试图探究埋藏古河道的演变过程,探讨古代社会铸铜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T1614S剖面的埋藏古河道在1045~830 BC(晚商-西周早期)期间,平均粒径(Mz)相较前一个阶段的13.0μm增大至23.5μm,分选变差,砂组分(4.7%~19.0%)增大,但整体上水动力较弱,推测是先越人为铸铜开挖的蓄水池或水沟;830 BC(西周晚期)之后,水动力增强,随后动力环境与现代铜山溪河道相似;85 A.D.(东汉)后,河道中堆积洪水地层;最后古河道消失,成为湖泊环境。在1045 BC时,TOC、C/N和δ^(13)C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也同步发生突变,阶段平均值分别从0.21%、3.39和-21.05‰变为6.70%、14.38和-27.74‰,同时伴随Cu、Zn元素含量分别从21.90 ppm和88.62 ppm突然增加到33.60 ppm和136.63 ppm。上述结果表明,晚商时期先越人在跳头遗址开挖古河道、使用大量燃料,并开始铸铜活动;Pb元素含量稍晚也从6.46 ppm突增至23.40 ppm,可能反映了先越人铸铜技术的进步;T1510S剖面晚商至西周文化层的χ_(fd)%达到6.82%~8.13%,反映了铸铜作坊区的用火行为,但是其重金属元素含量在西周文化层才持续增高,反映铸铜遗址不同功能区的地层记录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跳头遗址铸铜活动结束后。两个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持续呈现高值,反映遗址上游的铜山溪流域在历史时期也许一直存在采矿甚至冶炼活动,同时余杭地处钦杭成矿带,因此本研究推测跳头遗址商周时期的铜矿可能也来源于铜山溪流域。对比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推测跳头遗址铸铜活动的兴衰主要与社会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粒度
重金属元素
铸铜技术
铜
山溪流域
采矿
原文传递
偃师商城铜器及冶铸遗物的科技分析研究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颖
刘煜
+2 位作者
陈国梁
曹慧奇
谷飞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70,共11页
本文以偃师商城出土铜器及冶铸遗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了偃师商城遗址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制作技术特点以及矿料来源等相关问题。金相组织分析显示这些铜器仍然以铸造成形为主,但工匠已经掌握了多...
本文以偃师商城出土铜器及冶铸遗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了偃师商城遗址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制作技术特点以及矿料来源等相关问题。金相组织分析显示这些铜器仍然以铸造成形为主,但工匠已经掌握了多种冷热加工技术,锻造样品组织均匀,此时已有较成熟的锻造工艺。容器都是铸造成形的,但工具及兵器制作选择并没有显示出规律性,铸、锻皆有,可能尚未形成对某一类产品的固定加工模式。合金技术分析显示偃师商城遗址继承了二里头时期工具兵器重锡的配比技术,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改善。冶铸遗物分析显示偃师商城遗址存在铸铜行为,小件铜器在本地制作的可能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商城
铜
器
冶
铸
遗物
铸铜技术
原文传递
江苏镇江孙家村遗址出土青铜器及铸铜遗物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
6
7
作者
张吉
何汉生
+2 位作者
徐征
田建花
陈建立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孙家村遗址自西周中晚期出现铸铜活动,春秋早期后铸铜业繁荣,铸铜遗物中砷青铜及铅青铜减少,铅锡青铜稳定为基本合金类别。春秋中期铸铜活动减退,铸铜遗物及青铜器中的锡青铜尤其是高锡青铜明显增多。遗址利用的铅资源主要来自皖江铜陵...
孙家村遗址自西周中晚期出现铸铜活动,春秋早期后铸铜业繁荣,铸铜遗物中砷青铜及铅青铜减少,铅锡青铜稳定为基本合金类别。春秋中期铸铜活动减退,铸铜遗物及青铜器中的锡青铜尤其是高锡青铜明显增多。遗址利用的铅资源主要来自皖江铜陵等地,出土陶范掺入大量植物性材料,也与同时期皖江地区的陶范相似。通过铜、铅、砷金属物料的流通,皖江与宁镇地区吴文化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年形成了冶金共同体,但伴随春秋中期锡资源的广泛流通及吴与中原的交往,长江下游铸铜技术及铸铜业格局明显变化。孙家村铸铜生产变迁与大港吴国遗址群的兴衰大致同步,是长江下游地区周代铸铜业的缩影,见证了吴越特色高锡合金技术的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
孙家村遗址
西周
春秋
铸铜技术
原文传递
题名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铸铜技术初步研究
1
作者
任向坤
机构
荥阳市文物保护中心
出处
《天工》
2022年第19期78-80,共3页
文摘
近些年,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有序开展,河南荥阳官庄遗址被发现,经过考古专家、相关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该遗址成功出土见日。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铸铜遗物,这些文物的出现,有效填补了我国在城市史、冶金史及货币史研究上的空白,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考古等提供了无数珍贵的实证。河南官庄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另外官庄遗址的出土发现,使我国对春秋早期的铸铜技术和应用的金属资源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河南荥阳
官庄遗址
铸铜技术
遗存文物
分类号
J526 [艺术—艺术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偃师二里头》有关铸铜技术的探讨——兼谈报告存在的几点问题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李京华
机构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中原文物》
2004年第3期29-36,共8页
文摘
通过对《偃师二里头》报告中分散的熔炉、泥范、铜渣、铜器等铸铜资料系统地整理可知 ,夏代已有液态熔炼、液态铸造成形、泥范造型与烘范等较为完善的铸铜技术。但也发现此报告中有一些缺点和问题 ,影响了对二里头文化铸铜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关键词
《偃师二里头》
铸铜技术
夏代
二里头文化遗址
熔炼
技术
Keywords
Erlitou site in Yanshi,Xia dynasty,casting brome,melting furnace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铸铜技术与金属资源变迁初步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张吉
郜向平
丁思聪
赵昊
陈建立
机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73,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520205、2020YFC1521606)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中原地区古代青铜冶铸体系的形成过程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7ZDA219)的资助。
文摘
对荥阳官庄遗址近年发掘的部分铸铜遗物进行显微物相及成分分析,铜渣块均为青铜熔炼渣,产品以铅锡青铜为主,部分样品锡含量较低,与春秋早期中原各诸侯国青铜器的合金技术面貌近同。官庄遗址大部分熔炼渣及铜器与同出的纯铅块具有一致的铅同位素比值;铸铜生产最早及最晚阶段的少数实例,分别与扶风李家及新郑中行铸铜作坊的铅同位素比值特征一致,填补了春秋早期金属资源序列的缺环。综合合金技术、铅料资源及已报道的制范技术,能够初步探讨春秋早中期铸铜作坊技术与资源的变迁。
关键词
官庄遗址
春秋
铸铜技术
金属资源
变迁
Keywords
Guanzhuang Si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ronze casting technology
Metal resources
Change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高强度铸铜材料CuAl11Fe6Ni6的试验研究
4
作者
刘宝安
高祥
胡静
机构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
出处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2,110,共4页
文摘
高速铁路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中对重要铸造铜零件的强度要求高,为满足这种特殊需求,以有关理论为指导,通过试验研究,对铜铸件化学成分和铸造工艺方法实现优化,并对批量生产的CuAl11Fe6Ni6铸铜零件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结果表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
高强度
铸
铜
材料
铸铜技术
Keywords
high intensity
copper casting material
casting technology of copper
分类号
U270.41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晚商-西周早期铸铜活动的沉积地层记录
5
作者
李训鹏
林森
王张华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古环境和人地关系研究”(批准号:2020YFC1521605)资助。
文摘
青铜器的使用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作为生产青铜器的场所,铸铜作坊在铸造过程中会在当时环境中遗留下许多痕迹。然而,目前还较少有关于铸铜活动沉积地层记录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在浙江余杭跳头铸铜遗址(30°15′00″N,119°53′39″E)选取T1614S(总长400 cm)和T1510S(总长255 cm)两个剖面的沉积物样品,结合遗址附近的现代河道样品,运用AMS^(14)C、粒度、磁化率、有机地球化学和重金属元素分析,试图探究埋藏古河道的演变过程,探讨古代社会铸铜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T1614S剖面的埋藏古河道在1045~830 BC(晚商-西周早期)期间,平均粒径(Mz)相较前一个阶段的13.0μm增大至23.5μm,分选变差,砂组分(4.7%~19.0%)增大,但整体上水动力较弱,推测是先越人为铸铜开挖的蓄水池或水沟;830 BC(西周晚期)之后,水动力增强,随后动力环境与现代铜山溪河道相似;85 A.D.(东汉)后,河道中堆积洪水地层;最后古河道消失,成为湖泊环境。在1045 BC时,TOC、C/N和δ^(13)C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也同步发生突变,阶段平均值分别从0.21%、3.39和-21.05‰变为6.70%、14.38和-27.74‰,同时伴随Cu、Zn元素含量分别从21.90 ppm和88.62 ppm突然增加到33.60 ppm和136.63 ppm。上述结果表明,晚商时期先越人在跳头遗址开挖古河道、使用大量燃料,并开始铸铜活动;Pb元素含量稍晚也从6.46 ppm突增至23.40 ppm,可能反映了先越人铸铜技术的进步;T1510S剖面晚商至西周文化层的χ_(fd)%达到6.82%~8.13%,反映了铸铜作坊区的用火行为,但是其重金属元素含量在西周文化层才持续增高,反映铸铜遗址不同功能区的地层记录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跳头遗址铸铜活动结束后。两个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持续呈现高值,反映遗址上游的铜山溪流域在历史时期也许一直存在采矿甚至冶炼活动,同时余杭地处钦杭成矿带,因此本研究推测跳头遗址商周时期的铜矿可能也来源于铜山溪流域。对比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推测跳头遗址铸铜活动的兴衰主要与社会因素有关。
关键词
古河道
粒度
重金属元素
铸铜技术
铜
山溪流域
采矿
Keywords
paleo-river channel
grain size
heavy metal
copper casting technique
Tongshanxi basin
mining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偃师商城铜器及冶铸遗物的科技分析研究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颖
刘煜
陈国梁
曹慧奇
谷飞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处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70,共11页
基金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课题“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关键阶段核心聚落综合研究·商代都邑的资源与技术”(课题编号:2022YFF090360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以偃师商城出土铜器及冶铸遗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了偃师商城遗址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制作技术特点以及矿料来源等相关问题。金相组织分析显示这些铜器仍然以铸造成形为主,但工匠已经掌握了多种冷热加工技术,锻造样品组织均匀,此时已有较成熟的锻造工艺。容器都是铸造成形的,但工具及兵器制作选择并没有显示出规律性,铸、锻皆有,可能尚未形成对某一类产品的固定加工模式。合金技术分析显示偃师商城遗址继承了二里头时期工具兵器重锡的配比技术,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改善。冶铸遗物分析显示偃师商城遗址存在铸铜行为,小件铜器在本地制作的可能性较高。
关键词
偃师商城
铜
器
冶
铸
遗物
铸铜技术
Keywords
Yanshi Shang City site
Bronze artifact
Smelting and casting remain
Casting technology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TG24 [金属学及工艺—铸造]
原文传递
题名
江苏镇江孙家村遗址出土青铜器及铸铜遗物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
6
7
作者
张吉
何汉生
徐征
田建花
陈建立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浙大城市学院
镇江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镇江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17BKG016)
2020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项目“江苏镇江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出土冶铸遗物的检测分析及相关研究”(BRA202016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孙家村遗址自西周中晚期出现铸铜活动,春秋早期后铸铜业繁荣,铸铜遗物中砷青铜及铅青铜减少,铅锡青铜稳定为基本合金类别。春秋中期铸铜活动减退,铸铜遗物及青铜器中的锡青铜尤其是高锡青铜明显增多。遗址利用的铅资源主要来自皖江铜陵等地,出土陶范掺入大量植物性材料,也与同时期皖江地区的陶范相似。通过铜、铅、砷金属物料的流通,皖江与宁镇地区吴文化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年形成了冶金共同体,但伴随春秋中期锡资源的广泛流通及吴与中原的交往,长江下游铸铜技术及铸铜业格局明显变化。孙家村铸铜生产变迁与大港吴国遗址群的兴衰大致同步,是长江下游地区周代铸铜业的缩影,见证了吴越特色高锡合金技术的成型。
关键词
镇江
孙家村遗址
西周
春秋
铸铜技术
Keywords
Zhenjiang
the Sunjiacun site
the Western Zhou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ronze casting technology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铸铜技术初步研究
任向坤
《天工》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偃师二里头》有关铸铜技术的探讨——兼谈报告存在的几点问题
李京华
《中原文物》
2004
14
原文传递
3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铸铜技术与金属资源变迁初步研究
张吉
郜向平
丁思聪
赵昊
陈建立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9
原文传递
4
高强度铸铜材料CuAl11Fe6Ni6的试验研究
刘宝安
高祥
胡静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晚商-西周早期铸铜活动的沉积地层记录
李训鹏
林森
王张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6
偃师商城铜器及冶铸遗物的科技分析研究
张颖
刘煜
陈国梁
曹慧奇
谷飞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7
江苏镇江孙家村遗址出土青铜器及铸铜遗物的分析研究
张吉
何汉生
徐征
田建花
陈建立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