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角蟾亚科精子形态比较及分类学讨论(两栖纲:锄足蟾科) 被引量:5
1
作者 郑中华 费梁 +2 位作者 叶昌媛 谢锋 江建平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7-172,共6页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角蟾亚科短腿蟾属、拟角蟾属和角蟾属 3属 18种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并通过计算机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 ,结果表明角蟾亚科精子的共同特征是 :精子主要由头和尾两部分组成 ,头部呈螺旋状 ,尾部为...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角蟾亚科短腿蟾属、拟角蟾属和角蟾属 3属 18种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并通过计算机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 ,结果表明角蟾亚科精子的共同特征是 :精子主要由头和尾两部分组成 ,头部呈螺旋状 ,尾部为波状或弯曲状。但精子的量度和头部形状在属间和种间存在明显差别 ,角蟾亚科的精子可分为 3类。该亚科精子形态的差异与成体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 ,精子形态的差异可为该亚科属、种的划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锄足蟾 亚科 精子形态 分类 属间关系 中国
下载PDF
中国角蟾属一新种(两栖纲:锄足蟾科)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应洲 谷晓明 孙爱群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462-466,共5页
采自贵州省水城县凤凰乡的一种大形角蟾 ,因其外部形态与角蟾属Megophrys已知种有一些特异之处 ,尤其是鼓膜显露 ;上颌内缘无栉齿状突 ;头后部有由痣粒组成的“”形棕褐色斑 ;背部痣纹呈“”形 ;有犁骨棱 ;雄性无声囊等特征与大花角蟾M ... 采自贵州省水城县凤凰乡的一种大形角蟾 ,因其外部形态与角蟾属Megophrys已知种有一些特异之处 ,尤其是鼓膜显露 ;上颌内缘无栉齿状突 ;头后部有由痣粒组成的“”形棕褐色斑 ;背部痣纹呈“”形 ;有犁骨棱 ;雄性无声囊等特征与大花角蟾M .gigantica明显不同。据此认为该角蟾为一新种 ,定名水城角蟾MegophrysshuichengensisTian ,GuetSun ,sp .no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锄足蟾 新种 水城角
下载PDF
中国角蟾属精子的形态学研究(两栖纲:锄足蟾科) 被引量:6
3
作者 郑中华 费梁 叶昌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1-165,共5页
采用光镜与电镜结合 ,对角蟾属 16个种 18个居群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测量和计算 .结果表明 :角蟾属的精子主要包括头和尾两部分 ,头部呈螺旋状 ,尾部为波状或弯曲状 .根据精子的头部... 采用光镜与电镜结合 ,对角蟾属 16个种 18个居群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 ,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测量和计算 .结果表明 :角蟾属的精子主要包括头和尾两部分 ,头部呈螺旋状 ,尾部为波状或弯曲状 .根据精子的头部形状和量度 ,角蟾属的精子可分为 2类 .角蟾属内种 (或亚种 )间精子存在一定的差别 ,但同种不同地理居群和不同个体的精子形态相同 ,仅长度略有变化 .本文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 ,可为该属物种的分类提供新的佐证 .图 1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锄足蟾 精子形态
下载PDF
中国两种掌突蟾(锄足蟾科Pelobatidae,无尾目Anura)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树深 费梁 叶昌媛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6期495-499,共5页
本文对分布于云南境内的两种Leptolalax——L.ventripunctatus和L.alpinus的常规Giemsa核型、C-带和Ag-NORs作了研究,结果表明L.ventripunctatus的2n=22,20M+2T,NF=42,1对Ag-NORs位于5(?),并呈现异形现象,该区域亦显C-带正染;L.alpinus ... 本文对分布于云南境内的两种Leptolalax——L.ventripunctatus和L.alpinus的常规Giemsa核型、C-带和Ag-NORs作了研究,结果表明L.ventripunctatus的2n=22,20M+2T,NF=42,1对Ag-NORs位于5(?),并呈现异形现象,该区域亦显C-带正染;L.alpinus 2n=24,14M+4SM+6T,NF=42,1对Ag-NORs位于No.8短臂端部,并有随体联合现象。两种的着丝点区域均呈现C-带正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突 锄足蟾 细胞遗传学 核型
下载PDF
中国锄足蟾科掌突蟾属的分类探讨暨一新种描述(Amphibia:Pelobatidae) 被引量:8
5
作者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45-253,共9页
本文讨论了掌突蟾属名Leptolalax和Carpophrys的有效性,认为Leptolalax应为有效属名。同时对中国福建、浙江、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L.pelodytoides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前五个地区的标本应改订为新种福建掌突蟾L.liui;... 本文讨论了掌突蟾属名Leptolalax和Carpophrys的有效性,认为Leptolalax应为有效属名。同时对中国福建、浙江、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L.pelodytoides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前五个地区的标本应改订为新种福建掌突蟾L.liui;云南勐养标本仍保留为L.pelodyto-ides此外,峨山掌突蟾L.oshanensis特征明显,不应作为L.pelodytoides的亚种,应保留为种级;文后简述了新种L.liui的主要特征和生态习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锄足蟾 掌突 分类 新种
下载PDF
中国五种锄足蟾科无尾两栖动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树深 胡健生 费梁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73-178,共6页
本文对中国5种锄足赡科无尾两栖动物的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作了细胞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核型、Ag-NORs和C-带。研究结果表明景东角蟾:Zn=26(20M+4SM+2ST),5+8,SC和Ag-NORs位于6p(pe... 本文对中国5种锄足赡科无尾两栖动物的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作了细胞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核型、Ag-NORs和C-带。研究结果表明景东角蟾:Zn=26(20M+4SM+2ST),5+8,SC和Ag-NORs位于6p(per),同时呈C-带正染。C-带以着丝点区域正染为主;粗皮角蟾:Zn=26(20M+6SM),5+8,Ag-NORs在6q(inter),以着丝点C-带为主,但Nos.12,13有明显的端位C-带;小口拟角蟾:Zn=26(24M+ZSM),6+7,SC和Ag-NORs位于5p(inter),有十分发达的着丝点C-带;利川齿蟾:Zn=26(22M+4SM),6+7,SC和Ag-NORs位于时6q(inter),以着丝点C-带为主;沙巴拟髭蟾:2n=26(22M+4SM),6+7,SC和Ag-NORs位于6q(inter),着丝点C-带为主,有明显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有雌雄二性个体做实验的3个种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锄足蟾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亚洲高海拔锄足蟾的地理分布特点、起源与演化、分化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6
7
作者 费梁 叶昌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4期295-302,共8页
本文在探讨亚洲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齿蟾属Oreolalax和齿突蟾属Scutiger所隶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共计29种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作了概括性的综述;并探讨了他们的起... 本文在探讨亚洲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齿蟾属Oreolalax和齿突蟾属Scutiger所隶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共计29种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作了概括性的综述;并探讨了他们的起源和演化途径;横断山系地区可能是它们的主要分化中心和物种形成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锄足蟾 起源 地理分布 演化
下载PDF
四川省贡嘎山齿突蟾属一新种描述(两栖纲:锄足蟾科) 被引量:2
8
作者 费梁 叶昌媛 +1 位作者 江建平 陈素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72-177,共6页
1980和1984年在四川省贡嘎山西侧九龙县采到Scutiger(Aelurophryne)标本1种,经与该属其他物种的形态学特征对比研究,表明九龙标本与Scutiger(Aelurophryne)的其他物种均不相同... 1980和1984年在四川省贡嘎山西侧九龙县采到Scutiger(Aelurophryne)标本1种,经与该属其他物种的形态学特征对比研究,表明九龙标本与Scutiger(Aelurophryne)的其他物种均不相同,此外九龙标本与S.(A.)mammatus,S.(A.)glandulatus,S.(A.)tuberculatus的肌肉蛋白聚丙烯酰胺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的谱带也不相同,其结果与形态分类相吻合。因此确定九龙县的猫眼蟾为一个新种,即九龙猫眼蟾Scutiger(Aelurophryne)jiulongensisFei,YeandJiang,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锄足蟾 齿突 九龙猫眼 新种
下载PDF
亚洲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亲缘关系、分化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20-428,共9页
本文在研究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所属的齿蟾属Oreolalax、齿突蟾属Scutiger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和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的成体外形和骨骼、蝌蚪的形态以及核型等24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在研究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所属的齿蟾属Oreolalax、齿突蟾属Scutiger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和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的成体外形和骨骼、蝌蚪的形态以及核型等24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讨了属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齿蟾属较原始,齿突蟾属较特化,它们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原始齿蟾。在齿突蟾属中猫眼蟾亚属比齿突蟾亚属更为特化,后者与齿蟾属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它们的分化与青藏高原的抬开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锄足蟾 分类 分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亚洲高海拔锄足蟾属间分类研究(Amphibia:Pelobatidae) 被引量:5
10
作者 费梁 叶昌媛 李树深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4期381-389,共9页
本文比较研究了高海拔锄足蟾类29种成体和蝌蚪的外形,25种的骨骼,8种的核型和带型,9种的眼晶体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图谱等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习性等因素综合而较全面地对中国锄足蟾科Pelobatidae的齿突蟾属Scutiger,猫眼... 本文比较研究了高海拔锄足蟾类29种成体和蝌蚪的外形,25种的骨骼,8种的核型和带型,9种的眼晶体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图谱等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习性等因素综合而较全面地对中国锄足蟾科Pelobatidae的齿突蟾属Scutiger,猫眼蟾属Aelurophryne和齿蟾属Oreo-lalax三个类群的属间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齿蟾属Oreolalax应为有效属,不宜作为齿突蟾属Scutiger的亚属;猫眼蟾属Aelurophryne与齿突蟾属Scutiger应同归一属,前者应为后者之亚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锄足蟾 形态学 分类
下载PDF
大巴山区锄足蟾科齿蟾属一新种——南江齿蟾的描述(两栖纲:无尾目) 被引量:2
11
作者 费梁 叶昌媛 李成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对大巴山区四川南江的一种齿蟾标本作了深入研究,认为与我国已知齿蟾属Oreolalax物种均不相同,其形态特征与宝兴齿蟾O.popeiLiu,1947相近,但又有明显区别,南江标本曾在胡淑琴(1966)一文中被归入浦氏... 对大巴山区四川南江的一种齿蟾标本作了深入研究,认为与我国已知齿蟾属Oreolalax物种均不相同,其形态特征与宝兴齿蟾O.popeiLiu,1947相近,但又有明显区别,南江标本曾在胡淑琴(1966)一文中被归入浦氏短齿蟾ScutigerpopeiLiu(即宝兴齿蟾Oreolalaxpopei)。现经过详细的形态学比较和数值分类学的典型判别分析研究。被确定为新种,即命名为南江齿蟾Oreolalaxnanjiangensis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无尾目 锄足蟾 齿 南江齿 新种
下载PDF
中国锄足蟾科角蟾属二新种的描述(两栖纲:无尾目) 被引量:3
12
作者 费梁 叶昌媛 黄永昭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2年第1期5-12,共8页
1975年和1987年分别在湖南宜章和云南景东采到角蟾属Megophrys标本2种。经与角蟾属已知种对比,特别是与相近种白颌大角蟾M.lateralis(Anderson)在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方面的深入研究,其差异明显,被确定为2新种,即莽山角螗M.mangshanensi... 1975年和1987年分别在湖南宜章和云南景东采到角蟾属Megophrys标本2种。经与角蟾属已知种对比,特别是与相近种白颌大角蟾M.lateralis(Anderson)在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方面的深入研究,其差异明显,被确定为2新种,即莽山角螗M.mangshanensis和腺角蟾M.glandulosa。本文对2新种的形态和生态资料作了记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锄足蟾 分类学 新种
下载PDF
福建武夷山二种锄足蟾科无尾类的核型和银染观察
13
作者 李树深 胡健生 +1 位作者 费梁 叶昌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18,共3页
本文观察了福建武夷山地区二种锄足蟾的核型和银染,结果如下:福建掌突蟾2n=24(14M+2SM+8T),6+6,NF=40,Nos.9-12四对为T,SC和银染在6pper.淡肩角蟾2n=26(20M+6SM),6+7,NF=52,银染位于6pper,并和安徽地理居群作了比较.
关键词 掌突 淡肩角 银染 锄足蟾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中国五种高山锄足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树深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3期315-323,共9页
作者用核型、Ag-NORs和C-带,对分布于川、滇两省的二属(齿突蟾、齿蟾)五种(胸腺齿突蟾、圆疣齿突蟾、凉北齿蟾、秉志齿蟾、疣刺齿蟾)锄足蟾作了属间和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齿突蟾和齿蟾两属间... 作者用核型、Ag-NORs和C-带,对分布于川、滇两省的二属(齿突蟾、齿蟾)五种(胸腺齿突蟾、圆疣齿突蟾、凉北齿蟾、秉志齿蟾、疣刺齿蟾)锄足蟾作了属间和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齿突蟾和齿蟾两属间在核型和带型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演化途径主要的可能是含有重复DNA染色体片段的相互易位或臂间倒位;(2)属内不同种之间带型无显著差异,但某些对应染色体对间,其相对长度和臂比值差异明显,十分可能是常染色质片段的易位和臂间倒位所致;(3)凉北齿蟾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多态现象;(4)五种锄足蟾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锄足蟾 核型 Ag-NOR3 C带
下载PDF
云南三种齿蟾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锄足蟾科Pelobatidae,无尾目Anura)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树深 费樑 叶昌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16-223,共8页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 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 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锄足蟾 齿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宁陕齿突蟾雄性的发现(无尾目:锄足蟾科)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刚 雷富民 方荣盛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4期92-93,共2页
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sis Fang于1985年以一只雌性发表以来,雄性未见报道.1988年5月20日晚作者在与雌性标本相同的地方(宁陕县平河梁),海拔1970m的溪流中采获一只齿突蟾.经鉴定为宁陕齿突蟾雄性成体(No.SXTU 88017),标本现保存... 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sis Fang于1985年以一只雌性发表以来,雄性未见报道.1988年5月20日晚作者在与雌性标本相同的地方(宁陕县平河梁),海拔1970m的溪流中采获一只齿突蟾.经鉴定为宁陕齿突蟾雄性成体(No.SXTU 88017),标本现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 雄状 无尾目 锄足蟾
下载PDF
中国角蟾属一新种的描述(两栖纲,锄足蟾科)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应洲 孙爱群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11-15,共5页
1994年4月至6月和1995年5月至7月,作者先后在贵州省水城县采到角蟾属Megophrys标本一种,经与角蟾属已知种比较,特别是与相近种大花角蟾Megophrys giganticus(Liu,Hu et Yang)在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方面的深入研究,其差异明显,被确定为新... 1994年4月至6月和1995年5月至7月,作者先后在贵州省水城县采到角蟾属Megophrys标本一种,经与角蟾属已知种比较,特别是与相近种大花角蟾Megophrys giganticus(Liu,Hu et Yang)在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方面的深入研究,其差异明显,被确定为新种,即水城角蟾M·shuichengensis。本文对新种的形态特征及生态资料作了记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锄足蟾 水城角新种 分类学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白颌大角蟾的核型、C-带及Ag-NORs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万兆 杨大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8-151,共4页
比较了云南高黎贡山地区的贡山独龙江和腾冲大蒿坪白颌大角蟾(Megophryslateralis)两个地理种群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两个地理种群在核型和带型上都有差异两个地理种群的核型均为2n=26,NF=52染色体形态差异不明显,而... 比较了云南高黎贡山地区的贡山独龙江和腾冲大蒿坪白颌大角蟾(Megophryslateralis)两个地理种群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两个地理种群在核型和带型上都有差异两个地理种群的核型均为2n=26,NF=52染色体形态差异不明显,而次缢痕的位置完全不同,贡山独龙江标本的次缢痕位于No.2的长臂上近着丝点处,腾冲标本的次缢痕位于No.5的短臂上近着丝点的部位在腾冲标本中发现一雄性个体中有一条额外的染色体,可能是B染色体两地标本的C-带差异不太显著,贡山独龙江标本的C-带相对较为显著.贡山独龙江标本的Ag-NORs位于No.2长臂近着丝点处,与次缢痕的部位对应,两条同源染色体上大小有显著差异.腾冲标本的Ag-NORs位于No.5短臂上近着丝点处,与次缢痕的部位对应依据核型和带型的比较,对白颌大角蟾的分类和进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目 锄足蟾 白颌大角 核型 C-带 AGNORS
下载PDF
Mating Calls of Six Forms of Pelobatid in Wawu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Sichuan,China (Anura:Pelobatidae) 被引量:17
19
作者 江建平 谢锋 +2 位作者 费梁 叶昌媛 郑明全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94,共6页
The mating calls of six forms belonging to four genera Megophrys,Oreloalax,Scutiger and Leptolalax were recorded in Wawu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using cassette tape recorder (Aiwa) and ... The mating calls of six forms belonging to four genera Megophrys,Oreloalax,Scutiger and Leptolalax were recorded in Wawu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using cassette tape recorder (Aiwa) and Sony tape with an external microphone.All recordings were analyzed with an IBM PC based 'SIGNAL' software analysis system (Engineering Design,USA).The range of analyzed frequency was set as 0-10 kHz.Acoust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ominant frequency of L.oshanensis,M.minor,M.sp.,S.(S.)chintingensis,O.omeimontis,and O.schmidti is 4521.9,3456.4,2293.8,1076.5,1071.0 and 1849.4 Hz on average respectively;the note duration is 46.2,90.8,99.6,72.2,78.8 and 110.3 millisecond on average respectively;the note interval is 140.4,253.0,681.4,1517.7,461.3 and 619.5 millisecond on average respectively.One-Way ANOVA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analyzed six forms on the dominant frequency,the note duration,and the note interval (P<0.01).Multiple comparisons using 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 of the dominant frequency between S.(S.) chintingensis and O.omeimontis is not significant (P=0.917>0.05);on the note duration,only L.oshanensi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M.minor,M.sp.,O.omeimontis and O.schmidti (P<0.01);on the note interval,L.oshanensis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M.minor,the same with M.sp.versus O.schmidti and O.omeimontis versus O.schmidti (P>0.05).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the three acoustic characters of dominant frequency,note duration and note interval,and two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he elev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P>0.05) except that the note interval is significantly linear correlated with the elevation (r=0.943,P=0.005<0.01).In the light of above,it is suggested that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lls are useful in distinguishing forms;the change of the note interval with the elevation may be a kind of strategy of re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analysis Mating call Leptolalax oshanensis Megophrys minor M.sp. Scutiger (S.) chintingensis Oreolalax omeimontis O.Schmidti
下载PDF
我国三种两栖动物在广西的新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莫运明 周天福 谢志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2-94,共3页
在广西发现了 3种两栖动物 ,它们分别是锄足蟾科的高山掌突蟾 (Leptolalaxalpinus)、景东角蟾(Megophrysjingdongenis)、大角蟾 (M .major)。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广西 高山掌突 锄足蟾 景东角 大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