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锆离子(Ⅳ)-羧基金属配位键的高强高韧羧基丁腈橡胶
1
作者 朱绍伊 乔云河 +1 位作者 刘英俊 杜爱华 《合成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4-209,共6页
基于羧基丁腈橡胶(XNBR)中的羧基与Zr^(4+)的配位作用,将ZrOCl_(2)·H_(2)O、硫黄及其他硫化剂与XNBR共混后进行热压硫化,制备了高强高韧的XNBR。结果表明,在硫黄交联的XNBR网络中形成了Zr^(4+)-羧基金属配位键;随着ZrOCl_(2)·... 基于羧基丁腈橡胶(XNBR)中的羧基与Zr^(4+)的配位作用,将ZrOCl_(2)·H_(2)O、硫黄及其他硫化剂与XNBR共混后进行热压硫化,制备了高强高韧的XNBR。结果表明,在硫黄交联的XNBR网络中形成了Zr^(4+)-羧基金属配位键;随着ZrOCl_(2)·H_(2)O用量的增加,硫化胶的拉伸强度、300%定伸应力和断裂能显著提高;当Zr^(4+)与XNBR中羧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时,硫化胶的拉伸强度、300%定伸应力和断裂能分别为不含Zr^(4+)硫化胶的250%、400%和250%。究其原因主要是当硫化胶受到拉伸时,Zr^(4+)-羧基金属配位键作为弱键会优先于共价键断裂,在此过程中耗散了大量的能量,从而显著提高了胶料的拉伸强度和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丁腈橡胶 离子() 金属配位键 力学性能 增强 增韧
下载PDF
锆(Ⅳ)-偶氮胂Ⅲ褪色光度法测定茶叶和尿样中的草酸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瑛 郭启华 +2 位作者 谷学新 邹洪 邰超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3-165,共3页
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及选择性好的测定茶叶和尿样中草酸的方法。该法基于在1.3mol/L的HCl介质中,锆(Ⅳ)与偶氮胂Ⅲ形成配比为1∶1的蓝绿色络合物,草酸的加入使溶液的吸光度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草酸的浓度与吸光度的降低成正比。草酸... 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及选择性好的测定茶叶和尿样中草酸的方法。该法基于在1.3mol/L的HCl介质中,锆(Ⅳ)与偶氮胂Ⅲ形成配比为1∶1的蓝绿色络合物,草酸的加入使溶液的吸光度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草酸的浓度与吸光度的降低成正比。草酸浓度在5.5×10-6~1.1×10-4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7,检出限(S/N=3)为2.30×10-6mol/L。方法用于一些生物样品中草酸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本法简便、快速,易被一般实验室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尿样 草酸 含量测定 () 偶氮胂Ⅲ 褪色光度法 尿结石
下载PDF
2,3,7-三羟基-9-(3,5-二氯-4-羟基)苯基荧光酮的合成及其与锆Ⅳ的显色反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应平 张华山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94-894,共1页
关键词 2 3 7-三羟基-9-(3 5-二氯-4-羟基)苯基荧光酮 合成 () 显色反应 测定
下载PDF
槲皮素-锆(Ⅳ)-柠檬酸-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荧光光度法测定槲皮素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湛昌 黄宝华 +1 位作者 刘千钧 韩榕顺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517-519,528,共4页
在 0 .5 4 mol/L盐酸介质中 ,有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存在下 ,槲皮素与锆 ( )和柠檬酸形成多元荧光配合物 ,其组成比为槲皮素∶锆 ( )∶柠檬酸 =1∶ 2∶ 2。配合物的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432和 495 nm时 ,槲皮素浓度在 1 .0× 1 0 -6... 在 0 .5 4 mol/L盐酸介质中 ,有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存在下 ,槲皮素与锆 ( )和柠檬酸形成多元荧光配合物 ,其组成比为槲皮素∶锆 ( )∶柠檬酸 =1∶ 2∶ 2。配合物的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432和 495 nm时 ,槲皮素浓度在 1 .0× 1 0 -6~ 1 .0× 1 0 -5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2 .34× 1 0 -7mol/L。该法用于鸡骨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 十二烷基磺酸钠 柠檬酸 鸡骨草 荧光光度法 黄酮类化合物
下载PDF
蓝光锆(Ⅳ)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史林芳 陈倩 +4 位作者 杨平 李兵 王雨香 张丽君 叶媛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6-931,共6页
合成了一系列蓝光锆(Ⅳ)配合物[Zr(NN)(DBM)3]Cl(DBM=二苯甲酰基甲烷,NN=1,10-邻菲罗啉1;2,9-二甲基-1,10-邻菲罗啉2;4,4’-二甲基-2,2’-联吡啶3;1-乙基-2-(1-萘基)-1H-咪唑-4,5-f-1,10-邻菲罗啉4),以波长为355 nm的紫外光激发,4个配... 合成了一系列蓝光锆(Ⅳ)配合物[Zr(NN)(DBM)3]Cl(DBM=二苯甲酰基甲烷,NN=1,10-邻菲罗啉1;2,9-二甲基-1,10-邻菲罗啉2;4,4’-二甲基-2,2’-联吡啶3;1-乙基-2-(1-萘基)-1H-咪唑-4,5-f-1,10-邻菲罗啉4),以波长为355 nm的紫外光激发,4个配合物的最大发射峰均位于445 nm左右,半峰宽只有36~45 nm。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配合物1的蓝光发射强度最大,量子效率最高,其原因是结构刚性强,能够有效地减少非辐射跃迁造成的能量损失。而且,配合物1~3的热稳定性很好,分解温度均在200℃以上,可以用于制作有机发光器件,不会在器件的制作过程中发生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蓝光发射 热稳定
下载PDF
7-(4-安替吡啉偶氮)-8-羟基喹啉与锆(Ⅳ)的显色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于秀兰 张嘉月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研究了7-(4-安替吡啉偶氮)-8-羟基喹啉与锆(Ⅳ)的显色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pH为4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中,7-(4-安替吡啉偶氮)-8-羟基喹啉与锆(Ⅳ)形成一种橘黄色的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48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43×104... 研究了7-(4-安替吡啉偶氮)-8-羟基喹啉与锆(Ⅳ)的显色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pH为4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中,7-(4-安替吡啉偶氮)-8-羟基喹啉与锆(Ⅳ)形成一种橘黄色的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48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43×104 L·mol-1·cm-1,在25mL溶液中,锆质量在0~40μg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安替吡啉偶氮)-8-羟基喹啉 分光光度法 () 显色反应
下载PDF
利用对三溴偶氮胂-锆(Ⅳ)络合物的置换反应光度法测定草酸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伟华 翟庆洲 王馨莹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2-354,共3页
在0.20 mol·L^-1盐酸介质中,锆(Ⅳ)与三溴偶氮胂形成1∶1蓝紫色络合物,加入草酸可置换络合物中的三溴偶氮胂,使显色溶液的吸光度升高,草酸的浓度与吸光度升高值成正比。在506 nm波长处,草酸浓度在1.0×10^-4-6.5×10^-4m... 在0.20 mol·L^-1盐酸介质中,锆(Ⅳ)与三溴偶氮胂形成1∶1蓝紫色络合物,加入草酸可置换络合物中的三溴偶氮胂,使显色溶液的吸光度升高,草酸的浓度与吸光度升高值成正比。在506 nm波长处,草酸浓度在1.0×10^-4-6.5×10^-4mol·L^-1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方法的表观摩尔吸光率5ε06 nm=1.23×10^3L·mol^-1·cm^-1,检出限为0.074 mg·L^-1。方法已直接用于地下水以及西红柿样品中草酸含量的测定,所得结果与文献[7]的方法结果相符。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3)均小于2%,所测得的回收率在95.7%-103.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度法 草酸 () 三溴偶氮胂 水样 西红柿
下载PDF
半卡巴腙锆(Ⅳ)、锡(Ⅳ)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8
作者 尹冬冬 江炎兰 王志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432-432,共1页
关键词 金属配合物 半卡巴腙 配合物的合成 北京师范大学 合成与表征 生理活性 () 分析表征 水杨醛 金属有机
下载PDF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溴邻苯三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锆(Ⅳ)
9
作者 丁鲁刚 哈斯其木格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0年第4期24-25,27,共3页
研究了锆在 Tritonx- 1 0 0存在下与溴邻苯三酚红的显色反应条件 ,在 PH=5.75~ 8.0 0范围内 ,Zr( ) - BPR- Tritonx- 1 0 0形成稳定的兰色三元络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λmax=6 75nm,摩尔吸光系数ε675=9.1× 1 0 4 较二元络合物提高 ... 研究了锆在 Tritonx- 1 0 0存在下与溴邻苯三酚红的显色反应条件 ,在 PH=5.75~ 8.0 0范围内 ,Zr( ) - BPR- Tritonx- 1 0 0形成稳定的兰色三元络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λmax=6 75nm,摩尔吸光系数ε675=9.1× 1 0 4 较二元络合物提高 1 .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溴邻苯三酚红 ()
下载PDF
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分离富集光度法测定锆和铪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慧芝 寿崇奇 巍琴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9-520,516,共3页
研究了 2 0 1× 7型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在硫酸和高氯酸介质中对锆和铪的吸附行为 ,讨论了 2 0 1× 7型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对锆和铪的吸附和洗脱的最佳条件 ,分离后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方法灵敏、准确。用于多种样品的测定结果令... 研究了 2 0 1× 7型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在硫酸和高氯酸介质中对锆和铪的吸附行为 ,讨论了 2 0 1× 7型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对锆和铪的吸附和洗脱的最佳条件 ,分离后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方法灵敏、准确。用于多种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碱性阴离子树脂 () 铪()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啉酮/盐液-固体系分离Zr(Ⅳ)- Cu(Ⅱ)、Bi(Ⅲ)- Sc(Ⅲ)的萃取机理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成智 孙小梅 李步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质量浓度 2 0 %的聚乙烯吡咯啉酮 (PVP)水溶液与 1.5 15 m ol· L- 1硫酸铵混合 ,能形成聚合物固相和盐水相 .研究了溴邻苯三酚红 (BPR)及其与 Zr( )、Cu( )、Bi( )、Sc( )形成的螯合物在两相的分配行为 .该相系借 BPR作萃取剂在 p ... 质量浓度 2 0 %的聚乙烯吡咯啉酮 (PVP)水溶液与 1.5 15 m ol· L- 1硫酸铵混合 ,能形成聚合物固相和盐水相 .研究了溴邻苯三酚红 (BPR)及其与 Zr( )、Cu( )、Bi( )、Sc( )形成的螯合物在两相的分配行为 .该相系借 BPR作萃取剂在 p H1.5 0和 2 .5 0的萃取酸度下分别实现了 Zr( ) - Cu( )和 Bi( ) - Sc( )的定量萃取分离 .采用连续变化法测定了 BPR螯合物的摩尔比 ,并探讨了 PVP固相萃取的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吡咯啉酮 溴邻苯三酚红 液-固萃取 () 铜(Ⅱ) 铋(Ⅲ) 钪(Ⅲ)
下载PDF
5-(4-安替吡啉偶氮)水杨醛分光光度法测定锆(Zr)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秀兰 张嘉月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8-530,共3页
研究了5-(4-安替吡啉偶氮)水杨醛与锆(Zr)的显色反应条件,建立了测定锆(Zr)的分光光度法。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2.0的HCl-KCl缓冲溶液中,Zr(Ⅳ)与5-(4-安替吡啉偶氮)水杨醛形成浅黄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60nm,表观摩尔吸光系... 研究了5-(4-安替吡啉偶氮)水杨醛与锆(Zr)的显色反应条件,建立了测定锆(Zr)的分光光度法。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2.0的HCl-KCl缓冲溶液中,Zr(Ⅳ)与5-(4-安替吡啉偶氮)水杨醛形成浅黄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6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36×104 L·mol^(-1)·cm^(-1),Zr(Ⅳ)质量浓度在0~1.6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4-安替吡啉偶氮)水杨醛 () 分光光度法 测定
下载PDF
ZrO2陶瓷中Zr^4+和Y^3+近邻结构的EXAFS研究
13
作者 郑秀华 胡天斗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年报》 1997年第1期98-103,共6页
采用EXAFS方法研究了经中温等温和低温LN2处理的2mol%Y2O3-ZrO2陶瓷中Zr^4+和Y^3+离子的近邻结构。结果表明,与中温等温试样相比,LN2处理的试样中Zr-O层和Zr-Zr(Y)层的配位数显著减少,平均键长明显缩短;Y-O层配位数减少,Y-Zr(Y... 采用EXAFS方法研究了经中温等温和低温LN2处理的2mol%Y2O3-ZrO2陶瓷中Zr^4+和Y^3+离子的近邻结构。结果表明,与中温等温试样相比,LN2处理的试样中Zr-O层和Zr-Zr(Y)层的配位数显著减少,平均键长明显缩短;Y-O层配位数减少,Y-Zr(Y)层平均键长伸长;各配位层畸变程度均增大。两个试样的Y-O层配位数均高于Zr-O层配位数,表明点阵中的氧空位倾向于与Zr离子为邻。分析认为,该试样Zr-O配位层中较多的氧空位主要来源于从高温快速冷却时所保留下来的Schottky缺陷,对四方相稳定性和中温相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陶瓷 近邻结构 EXAFS 氧化陶瓷 () 钇(Ⅲ)
下载PDF
Removal of fluoride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to Zr-loaded garlic peel (Zr-GP) particles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凯 邵久刚 +1 位作者 朱鸿民 Inoue Katsutosh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448-1453,共6页
Garlic peel,as the raw material,was modified by loading with zirconium(IV),exhibiting quite good uptaking behaviour for fluoride anion.The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batch shaking vessels,and the proce... Garlic peel,as the raw material,was modified by loading with zirconium(IV),exhibiting quite good uptaking behaviour for fluoride anion.The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batch shaking vessels,and the process wa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pH value.The adsorption fits Langmuir model well,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at equilibrium pH 2 and 6 are evaluated to be 1.10 and 0.89 mol(fluoride)/kg of Zr-loaded garlic peel gel,respectively.The evaluation of effects of coexisting anions such as nitrate,sulfate and phosphate shows that nitrate and sulfate have no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dsorption of fluoride,while phosphate has a little effect.Adsorption kinetics of fluoride is well described by pseudo-second-order rate equation,and the corresponding adsorption rate constant is calculated to be 3.25×10?3 g/(mg·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氟阴离子 大蒜 去皮 LANGMUIR模型 水溶液 ZR 颗粒
下载PDF
Removal of trace arsenic(V) and phosphate from water by a highly selective ligand exchange adsorbent 被引量:3
15
作者 Md. Rabiul Awual Sherif A. El-Safty Akinori Jy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1947-1954,共8页
A highly selective ligand exchange type adsorbent was developed for the removal of trace arsenic(V) (As(V)) and phosphate from water. This adsorbent was prepared by loading zirconium(IV) on monophosphonic acid resin. ... A highly selective ligand exchange type adsorbent was developed for the removal of trace arsenic(V) (As(V)) and phosphate from water. This adsorbent was prepared by loading zirconium(IV) on monophosphonic acid resin. This adsorbent was able to remove toxi canions efficiently at wide pH ranges. However, low pH was preferable for maximum breakthrough capacity in an adsorption operation.The effect of a large amount of competing anions such as chloride, bicarbonate, and sulfate on the adsorption systems of As(V) andphosphate anions wa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As(V) and phosphate uptakes were not affiected by thesecompeting anions despit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and total adsorption. Phosphate anion was slightly preferablethan As(V) in their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y the adsorbent. The adsorbed As(V) and phosphate on the Zr(IV)-loaded resin werequantitatively eluted with 0.1 mol/L 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 and the adsorbent was regenerated by 0.5 mol/L sulfuric acid. Duringseveral cycles of adsorption-elution-regeneration operations, no Zr(IV) was detected in the column efluents. Therefore, the Zr(IV)-loaded monophosphonic acid resin is an effective ligand exchange adsorbent for removing trace concentrations of As(V) and phosphatefrom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再生 配位体交换 磷酸盐 砷(V) () 氢氧化钠溶液 吸附操作
原文传递
Synthesis, spectral, optic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complexes derived from 2-aminobenzohydrazide with some rare earths 被引量:2
16
作者 Nasser Mohammed Hosny El Sayed A.El Morsy Yousery E.Sherif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758-764,共7页
Three new metal complexes derived from Er(III), Dy(III) and Zr(IV) with 2-aminobenzohydrazide(ABH)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IR, 1H-NMR, ES-M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Three new metal complexes derived from Er(III), Dy(III) and Zr(IV) with 2-aminobenzohydrazide(ABH)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IR, 1H-NMR, ES-M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The morphology and the particle size were determined by 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gand acted as neutral bi-dentate coordinating to the metal ions through the carbonyl oxygen and amidic amino nitrogen. The aromatic amine group remained inert towards coordination. The optical band gap was measured and found to be 3.3, 3.5 and 4.3 e V for Er(III), Dy(III) and Zr(IV), respectively. The optical band gap values indicated a semi-conducting nature of the investigated complexes.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activities of the tested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standard meloxi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光学带隙 抗炎活性 红外光谱 合成 透射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镜观察 ()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