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藏南错那洞穹窿地壳结构
1
作者 蔡蔚 卢占武 +8 位作者 黄荣 李文辉 罗银河 王光文 穆青 程永志 陈司 王冠 陈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本文以近年新发现的错那洞穹窿为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通过远震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错那洞穹窿区域地壳结构。结果表明:错那洞穹窿区域的地壳结构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壳内速度间断面存在多处不连续现象,局部区域甚至发生界面错断;而在错那裂谷和错那洞穹窿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区。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使喜马拉雅东南缘岩石圈经历过地壳尺度拉伸变形。在地壳增厚及持续的高温变质作用下,中、上地壳随藏南拆离系伸展减压发生部分熔融,而熔融岩浆沿着藏南拆离系薄弱处不断上涌并在错那洞穹窿下方聚集,并使错那洞穹窿及错那裂谷中、上地壳弱化,促进区域东西向伸展,进而发生岩浆底辟形成错那洞穹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窿 短周期密集台阵 远震P波接收函数 共转换叠加成像 地壳结构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错那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性评价
2
作者 韩永强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5期22-25,共4页
在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等工作成果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以及野外数字数据勘查、测绘和采集等在错那市全境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系统总结了错那市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基于地质灾害易发性和人员财产分布的... 在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等工作成果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以及野外数字数据勘查、测绘和采集等在错那市全境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系统总结了错那市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基于地质灾害易发性和人员财产分布的加权平均计算模型,完成了错那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划分出高、中、低3个危险性等级;结合区域位置,进一步划分为6个高危险亚区、6个中危险亚区、3个低危险亚区。西藏自治区错那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较为系统,危险性区划结果有助于后期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调查 危险性评价 危险性分区 错那
下载PDF
藏南错那拆离断层的活动时间限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灼 董汉文 +2 位作者 王亚莹 李广旭 费镕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72-3584,共13页
藏南拆离系(South Tibet Detachment System,STDS)是沿喜马拉雅造山带走向发育的一套伸展拆离系统,其形成过程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历史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是研究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构造变形作用的重要对象。错那拆离断层(C... 藏南拆离系(South Tibet Detachment System,STDS)是沿喜马拉雅造山带走向发育的一套伸展拆离系统,其形成过程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历史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是研究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构造变形作用的重要对象。错那拆离断层(Cuona Detachment,CD)为STDS在错那地区的出露部分,其为一数千米宽的韧性剪切带,带内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淡色花岗岩,本文在野外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在CD内识别出两期淡色花岗岩:早期同构造淡色花岗岩和晚期构造后淡色花岗岩,并分别对两期淡色花岗岩进行锆石LA MC-ICP-MS U-Pb分析测试。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CD在20Ma仍在持续活动,直到14.8~16.5Ma左右停止活动。同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错那地区STDS演化过程以及其沿造山带走向上的差异性规律。沿着喜马拉雅造山带走向,不同地区的STDS的活动时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本文认为STDS停止时间主要表现出由西构造结向东(如错那地区)逐渐变年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错那拆离断层 淡色花岗岩 变形 锆石U-PB年代学
下载PDF
基于综合遥感识别方法的藏南错那地区地质灾害识别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蒋文学 李益敏 +2 位作者 杨一铭 计培琨 赵志芳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以藏南错那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与PS-InSAR识别技术等综合遥感识别方法获取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数量及分布特征,分析典型隐患区在其时间序列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光学遥感影像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135处,整体识别... 以藏南错那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与PS-InSAR识别技术等综合遥感识别方法获取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数量及分布特征,分析典型隐患区在其时间序列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光学遥感影像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135处,整体识别率76.3%,识别正确率93.1%;PS-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47处,整体识别率26.6%,识别正确率97.9%;综合遥感识别方法共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137处,其中崩塌76处、滑坡30处、泥石流18处、冰湖溃决13处,整体识别率为77.4%;(2)光学遥感影像和PS-InSAR技术在识别地质灾害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二者均能较好地识别出崩塌与滑坡灾害;对于泥石流与错那地区典型的冰湖溃决地质灾害,基于光学遥感影像识别比基于PS-InSAR技术识别具有更好的效果;(3)通过综合利用光学遥感影像与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分析典型地质灾害隐患区发育规律,可为藏南错那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 PS-INSAR 藏南错那地区 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识别
下载PDF
藏南错那洞中新世早期淡色花岗岩岩石成因:全岩地球化学、矿物学特征约束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春梅 李光明 +3 位作者 付建刚 梁维 张志 王艺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92,共19页
为进一步揭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成因以及对稀有金属成矿的作用,本文选取了喜马拉雅东段错那洞Be-W-Sn多金属矿床内的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和独居石年代学、微量元素分析,以及主要矿物原位成... 为进一步揭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成因以及对稀有金属成矿的作用,本文选取了喜马拉雅东段错那洞Be-W-Sn多金属矿床内的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和独居石年代学、微量元素分析,以及主要矿物原位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为同一期次岩浆作用,形成年龄分别为(20.1±0.3) Ma和(20.7±0.2) Ma;全岩地球化学表现出富Si、富Al的特征,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的全岩地球化学以及独居石均出现稀土四分组效应;矿物分析显示,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斜长石An牌号更低,均为钠长石,白云母较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更富FeO、MnO、F,石榴子石中锰铝榴石组分明显增高。综合以上特征分析,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比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具有更高的演化程度,其来源很可能是晶粥体分离结晶形成的粒间高演化熔体/流体,而二云母花岗岩则是高演化熔体/流体不完全抽取后的剩余晶粥体。错那洞约20 Ma的高分异淡色花岗岩促使Be、Sn等成矿元素初始富集,是后期成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淡色花岗岩 岩石成因 岩浆演化 四分组效应 稀有金属成矿
下载PDF
西藏错那洞穹窿同构造矽卡岩特征及相关铍钨锡稀有金属矿化的成矿时代 被引量:12
6
作者 付建刚 李光明 +5 位作者 王根厚 张林奎 梁维 张小琼 焦彦杰 董随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4-1322,共19页
错那洞穹窿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的东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穹窿构造。穹窿由内向外依次由核部、滑脱系和盖层三部分组成,错那洞铍钨锡稀有金属矿化主要赋存在穹窿滑脱系的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矿体产在含石榴子石十字... 错那洞穹窿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的东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穹窿构造。穹窿由内向外依次由核部、滑脱系和盖层三部分组成,错那洞铍钨锡稀有金属矿化主要赋存在穹窿滑脱系的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矿体产在含石榴子石十字石云母片岩中,与强烈变形的淡色花岗岩或伟晶岩密切相关,部分矽卡岩矿物呈定向排列,具强烈的剪切特征;淡色花岗岩与矽卡岩的接触关系部分呈渐变接触,部分呈突变关系,表明矽卡岩与该期岩浆关系密切,矽卡岩与淡色花岗岩属于同构造的产物。本次研究获得错那洞穹窿滑脱系含石榴子石十字石云母片岩中黑云母Ar-Ar坪年龄为(16.6±0.3)Ma,反等时线年龄为(16.7±0.3)Ma,该年龄代表第二期由南向北伸展构造变形时间,即藏南拆离系(STDS)在错那洞穹窿的活动时间;含白云母的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16.9±0.2)Ma,与含石榴子石十字石云母片岩中黑云母Ar-Ar年龄一致,代表同构造矽卡岩的形成时间,也是错那洞铍钨锡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时间。错那洞铍钨锡稀有金属矿床形成于由藏南拆离系强烈活动引起的伸展减薄构造背景,减压熔融形成的岩浆沿着构造通道上涌侵位,并与围岩交代反应形成同构造矽卡岩及其中的富铍钨锡矽卡岩型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构造矽卡岩 稀有金属 Ar-Ar测年 错那洞穹窿 错那洞铍钨锡稀有金属矿床 北喜马拉雅
下载PDF
西藏错那洞穹隆祥林铍锡多金属矿地质特征
7
作者 贾军峰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12期102-104,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种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各种矿产开采工程越来越多,对矿产资源开采需求不断增加。错那洞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东部,位于大型麻岩穹隆构造当中,金矿矿藏含有钨、锡、铍等矿产资源,属于矽卡岩型,内部矿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种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各种矿产开采工程越来越多,对矿产资源开采需求不断增加。错那洞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东部,位于大型麻岩穹隆构造当中,金矿矿藏含有钨、锡、铍等矿产资源,属于矽卡岩型,内部矿物主要包括白钨矿、锡石和硅铍石,还有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铋矿、辉钼矿等,具有较强的铀矿成矿潜力,要了解该地区金属矿地质特征,才能为后续矿产开采作业顺利进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错那 多金属矿 地质特征
下载PDF
藏南错那-沃卡裂谷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特征 被引量:30
8
作者 吴中海 张永双 +2 位作者 胡道功 赵希涛 叶培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4-160,共17页
地表调查发现,位于西藏南部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地堑-半地堑——沃卡、邛多江和错那-拿日雍错地堑(从北到南),并构成了该区重要的近SN向控震构造带。该裂谷带整体的展布方式及其中各地堑主边界断裂带的正断层活动指... 地表调查发现,位于西藏南部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地堑-半地堑——沃卡、邛多江和错那-拿日雍错地堑(从北到南),并构成了该区重要的近SN向控震构造带。该裂谷带整体的展布方式及其中各地堑主边界断裂带的正断层活动指示了100°±2°的区域伸展方向。各边界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分析表明,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3-1.9mm/a。其中,末次盛冰以来合理的活动速率估算值为1.2-1.5mm/a,而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活动速率只有(0.6±0.3)mm/a,暗示该裂谷带的断裂活动行为可能类似于地震的丛集活动,存在间歇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中-下地壳物质的近EW向伸展或流动所导致的上地壳均匀拉张模式可能是该裂谷带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错那-沃卡裂谷带 第四纪 正断层作用 近SW向伸展
下载PDF
藏南错那淡色花岗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9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1 位作者 闫淑玉 刘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103,共13页
藏南错那淡色花岗岩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部。对其进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结晶年龄为17.7±0.3Ma,代表中新世的地壳深熔作用。淡色花岗岩样品具有高的Si O2(74.46%~75.57%)、Al2O3(14.07%~14.64%)和K2O(4.19%~4.8... 藏南错那淡色花岗岩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部。对其进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结晶年龄为17.7±0.3Ma,代表中新世的地壳深熔作用。淡色花岗岩样品具有高的Si O2(74.46%~75.57%)、Al2O3(14.07%~14.64%)和K2O(4.19%~4.85%)含量,高的K2O/Na2O值(1.09~1.31)和A/CNK值(1.15~1.25),富集Rb、Th和U,亏损Ba、Nb、Sr、Zr等元素,显示高的Rb/Sr值(17.75~29.50)和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18~0.26),属于壳源成因的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样品具有高的Isr值(0.78982~0.79276)和低的εNd(t)值(-19.5^-18.2),可与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GHC)中的变泥质岩对比,暗示其来自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样品的Isr值较高,而Sr浓度较低,且随着Ba浓度的增加,Rb/Sr值逐渐降低,表明淡色花岗岩是无水条件下白云母部分熔融的产物,部分熔融可能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导致的构造减压有关。错那淡色花岗岩的形成反映了地壳伸展减薄背景下,构造减压导致的中下地壳中含水矿物脱水熔融,并沿STDS上升侵位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淡色花岗岩 LA-MC-ICP-MS 锆石U-PB定年 SR-ND同位素 形成机制 藏南
下载PDF
西藏错那-拿日雍错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中海 张永双 +2 位作者 胡道功 赵希涛 叶培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242,共11页
青藏高原内部的近东西向伸展变形在藏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近南北向裂谷带,对其中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南段错那-拿日雍错地堑调查结果表明,它是第四纪活动明显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控制该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断裂带是近南北走向、倾向... 青藏高原内部的近东西向伸展变形在藏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近南北向裂谷带,对其中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南段错那-拿日雍错地堑调查结果表明,它是第四纪活动明显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控制该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断裂带是近南北走向、倾向东侧和长80—110km左右的盆地西缘正断层,是区域内N90°-92°E方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断裂活动速率的多种估算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2—0.9mm/a之间;MIS 8和MIS 6以来的断裂平均活动速率的合理估计值是0.6±0.2mm/a;但末次冰期盛冰阶以来的断裂平均活动速率明显增加,介于1.0—2.1mm/a之间,合理的估计值为1.3±0.3mm/a,末次冰盛期以来断裂垂直活动速率的增加极可能是该断裂带进入地震丛集期的反映。该地堑近于严格的南北走向及其与当雄-羊八井地堑相似的活动强度,指示了下地壳物质侧向流动所产生的纵向拉张作用最有利于该区近南北向裂谷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错那-拿日雍 第四纪 正断层 近南北向裂谷
下载PDF
西藏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34
11
作者 林彬 唐菊兴 +8 位作者 郑文宝 冷秋锋 林鑫 王艺云 孟展 唐攀 丁帅 徐云峰 袁梅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1-406,共16页
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是西藏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具有富硅(SiO_2含量为74.20%~74.52%)、贫铁(Fe_2O_3含量为0.04%~0.20%,FeO含量为0.40%~0.58%)、贫镁(MgO含量为0.06%~0.14%)、钙碱性(σ为2.15~2.... 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是西藏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具有富硅(SiO_2含量为74.20%~74.52%)、贫铁(Fe_2O_3含量为0.04%~0.20%,FeO含量为0.40%~0.58%)、贫镁(MgO含量为0.06%~0.14%)、钙碱性(σ为2.15~2.32)、强过铝质(A/CNK为1.11~1.15)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为47.24×10^(-6)~57.59×10^(-6)),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为39.85×10^(-6)~49.23×10^(-6)),重稀土元素亏损(HREE为6.91×10^(-6)~8.68×10^(-6)),有明显负Eu异常(0.49~0.80);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形成中新世(21 Ma),属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晚阶段峰值期(24~12 Ma)产物。锆石εHf(t)值为负值,且变化较大(-3.92^-17.64),说明其岩浆源区为壳源,以变泥质岩为主,可能存在多种物质组分的混合。初始岩浆结晶温度应不超过675~702℃,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板片快速折返过程中发生减压熔融而形成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错那 西藏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片麻岩穹隆新成员与穹隆控矿新命题 被引量:29
12
作者 张志 张林奎 +5 位作者 李光明 梁维 夏祥标 付建刚 董随亮 马国桃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4-766,共13页
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侧,靠近藏南拆离系,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最新发现的新成员。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首次全面介绍了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的结构组成,同时进行了片麻岩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侧,靠近藏南拆离系,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最新发现的新成员。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首次全面介绍了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的结构组成,同时进行了片麻岩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由核-幔-边三部分组成,核部由花岗片麻岩及淡色花岗岩组成,并可见大量伟晶岩脉穿插;幔部为一套强变质变形的二云母片岩,从内至外具有夕线石+石榴石→蓝晶石+石榴石→十字石+石榴石→石榴石+十字石+堇青石→堇青石+石榴石的变质分带特征;边部主要为浅变质沉积岩系,可见较多因穹隆隆升而形成的A型褶皱。花岗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99.7±3.4)Ma(MSWD=0.025),与NHGD其它穹隆核部片麻岩时代基本一致,均为泛非—早古生代造山活动的产物。在本次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中发现了矽卡岩型钨锡铍工业矿体以及铜金矿化体,同时在伟晶岩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绿柱石等宝石矿产,这样的成矿作用与矿化组合在NHGD中尚属首次发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控矿新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穹隆 花岗片麻岩 变质分带 错那 北喜马拉雅
下载PDF
西藏错那—沃卡裂谷带中段邛多江地堑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吴中海 张永双 +2 位作者 胡道功 赵希涛 叶培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297-306,共10页
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结果显示,位于西藏曲松县境内的邛多江盆地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端的错那一沃卡裂谷的中段。它是在该区近东西向逆冲构造带停止活动之后,上地壳沿N108~115°E方向发生引张作用所形成的第四纪半地堑式... 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结果显示,位于西藏曲松县境内的邛多江盆地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端的错那一沃卡裂谷的中段。它是在该区近东西向逆冲构造带停止活动之后,上地壳沿N108~115°E方向发生引张作用所形成的第四纪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控制晚第四纪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正断裂带位于盆地西缘,总体呈NNE走向,向东倾,长40km左右。断裂活动位移测量和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该边界正断层带在5Ma左右就已开始活动,总累计垂直位移量至少为2.6~2.8km,最小长期平均垂直活动速率约0.5mm/a。末次冰期盛冰期以来,该断裂平均活动速率的最合理的估计值为1.2±0.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第四纪 错那-沃卡裂谷 邛多江地堑 正断层作用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的建立:来自藏南错那洞穹隆的厘定 被引量:23
14
作者 付建刚 李光明 +4 位作者 王根厚 黄勇 张林奎 董随亮 梁维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3-802,共20页
错那洞穹隆属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的东南部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研究首次发现并确立的穹隆构造。穹隆位于藏南扎西康矿集区南部,由外向内被两条环形断裂划分为三个岩石-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上部单元、中部单元以... 错那洞穹隆属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的东南部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研究首次发现并确立的穹隆构造。穹隆位于藏南扎西康矿集区南部,由外向内被两条环形断裂划分为三个岩石-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上部单元、中部单元以及核部,其中内侧断裂为下拆离断层,外侧为上拆离断层。上部单元主要由侏罗系日当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和片岩组成,由外向穹隆中心靠近,根据变质矿物组合特征,其岩性呈较明显的渐变过程,即含或者不含变质矿物的泥质粉砂质板岩、含堇青石粉砂质板岩、含石榴石堇青石粉砂质板岩和含石榴石黑云母粉砂质板岩;中部单元从上至下岩石变质程度逐渐加深,构造变形依次增强,岩性依次为日当组低-高变质的片岩(包括含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含蓝晶石-十字石二云母石英片岩、含矽线石二云母二长片麻岩)、含电气石(化)花岗质黑云母片麻岩、石榴石云母片麻岩和糜棱状石英二云母片麻岩,其典型变质矿物有石榴石、十字石、矽线石和蓝晶石;核部主要由糜棱状花岗质片麻岩夹少量的副片麻岩和错那洞淡色花岗岩组成。错那洞穹隆主要发育四期线理构造:近N-S向逆冲、N-S向伸展线理、近E-W向线理和围绕核部向四周外侧倾伏线理,分别对应了穹隆构造经历的四期主要变形:初期向南逆冲、早期近N-S向伸展、主期近E-W向伸展和晚期滑塌构造运动,其中主期近E-W向伸展对应于错那洞穹隆的形成,其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印度板块斜向俯冲及由俯冲引起的中地壳向东流动双重作用。错那洞穹隆的发现和确立丰富了NHGD近E-W向伸展构造,进一步将NHGD划分为由近N-S向伸展所形成的穹隆带(简称NS-NHGD)和近E-W向伸展所形成的穹隆带(EW-NH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隆 E-W向伸展 错那 扎西康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
下载PDF
西藏安多-错那湖地堑的第四纪地质、断裂活动及其运动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吴中海 赵希涛 +4 位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马志邦 叶培盛 江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0-502,共13页
地表调查和初步的沉积物年代测试结果表明,晚第四纪期间,在安多-错那地堑中主要发育了分别形成于44.2kaB.P.和9~7kaB.P.左右的两套湖泊沉积物和约42kaB.P.以来的5套冲、洪积物。在安多-错那地堑的边界主要发育了包括安多南缘断裂、北... 地表调查和初步的沉积物年代测试结果表明,晚第四纪期间,在安多-错那地堑中主要发育了分别形成于44.2kaB.P.和9~7kaB.P.左右的两套湖泊沉积物和约42kaB.P.以来的5套冲、洪积物。在安多-错那地堑的边界主要发育了包括安多南缘断裂、北缘断裂、错那湖东缘断裂和西缘断裂共4条第四纪正断层。其中活动强度最大的为安多北缘断裂,其第四纪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02mm/a;其次为安多南缘断裂和错那湖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它们的最小垂直速率分别为0.19mm/a,0.12~0.16mm/a和0.10~0.12mm/a。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41±0.22mm/a的安多北缘断裂带的西段。安多及邻区现今的地表构造格局及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符合近南北向地壳缩短背景下由于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而引发的菱形断块发育模式。根据断层的活动速率估算结果,晚第四纪期间安多-错那地堑的平均伸展速率为0.25±0.15mm/a,而整个羌塘块体总的东西向伸展变形速率可能达到11±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安多-错那 第四纪 伸展变形 正断层作用
下载PDF
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错那洞超大型铍锡钨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11
16
作者 李光明 张林奎 +8 位作者 焦彦杰 夏祥标 董随亮 付建刚 梁维 张志 吴建阳 董磊 黄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3-1008,共6页
经过地质调查工作在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扎西康矿集区南部新识别出由花岗片麻岩、强变形片岩和弱变质板岩组成的错那洞大型片麻岩穹隆构造系统。穹隆核部侵入的淡色花岗岩主体为含电气石和石榴子石的二云母花岗岩,具多期侵入的特征,... 经过地质调查工作在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扎西康矿集区南部新识别出由花岗片麻岩、强变形片岩和弱变质板岩组成的错那洞大型片麻岩穹隆构造系统。穹隆核部侵入的淡色花岗岩主体为含电气石和石榴子石的二云母花岗岩,具多期侵入的特征,其中与成矿有关的中细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6.64±0.38)Ma。在岩体边部强变形的片岩带中新发现了环穹隆展布,层位稳定的矽卡岩带和厚大的铍多金属工业矿体。预查工作通过稀疏地表工程控制,证实铍达到超大型规模,共生的锡、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揭示出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除原有的铅锌、金锑等矿种外,铍锡钨多金属还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该首次发现和报道的超大型铍锡钨多金属矿床对再认识喜马拉雅成矿带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指导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超大型铍锡钨多金属矿床 新发现 错那 喜马拉雅成矿带
下载PDF
藏南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年代学研究及其对藏南拆离系活动时间的限定 被引量:18
17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1 位作者 孟元库 易治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741-3752,共12页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内保存了大陆碰撞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的构造变形、高级变质、陆壳深熔作用等重要信息,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深部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深部岩浆活动乃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等大陆动力学过程...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内保存了大陆碰撞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的构造变形、高级变质、陆壳深熔作用等重要信息,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深部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深部岩浆活动乃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等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部位。本文对藏南错那洞穹窿内淡色花岗岩进行锆石LA MC-ICP-MS U-Pb、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和白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表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形成于19.5±0.3Ma^19.7±0.7Ma,冷却年龄为15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与以Manaslu为代表的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一致,而不同于具有加厚地壳的埃达克岩的特征的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其形成于与南北向拆离相关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错那洞穹窿 淡色花岗岩 年代学 喜马拉雅追山带
下载PDF
藏南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成因:来自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的约束 被引量:27
18
作者 黄春梅 李光明 +4 位作者 张志 梁维 黄勇 张林奎 付建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195,共14页
藏南错那洞穹隆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淡色花岗岩是其核部组成部分之一.对其中的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其结晶年龄分别为(20.6±0.3) Ma和(16.7±0.2) Ma,属于喜马拉雅... 藏南错那洞穹隆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淡色花岗岩是其核部组成部分之一.对其中的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其结晶年龄分别为(20.6±0.3) Ma和(16.7±0.2) Ma,属于喜马拉雅中新世淡色花岗岩.错那洞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和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均具有富硅(w(SiO2)为71.6 %~74.6%)、富铝(w(Al2O3)为14.5%~16.1%)、富钾(w(K2O)为4%~4.7%)及高铝饱和指数(A/CNK=1.16~1.22)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并且两类花岗岩都富集Rb、U、K、Pb,相对亏损Nb、Ta、Zr、Ti.但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29~0.46),而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Eu的负异常相对较弱(Eu/Eu*=0.58~0.80).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的Rb/Sr值为2.4~3.5,Ba含量为(200~253)×10-6,TiO2含量相对较低,表明错那洞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是在无水条件下由变泥质岩中的白云母脱水熔融而形成,并且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的产生可能与藏南拆离系(STDS)启动造成的构造减压有关.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的K/Rb、Zr/Hf、Nb/Ta、WHo值呈现出非球粒陨石异常,稀土四分组效应和异常高的Rb/Sr值(18.6~22.2)表明错那洞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是经过岩浆高度演化而形成的.高度演化的岩浆有利于W、Sn、Be等稀有金属成矿.错那洞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与错那洞穹隆的W-Sn-Be矿具有相邻的空间位置,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而错那洞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与扎西康Pb-Zn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很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错那洞淡色花岗岩 岩石成因 高分异花岗岩 白云母脱水熔融 扎西康Pb-Zn矿床
下载PDF
藏南错那洞铍稀有多金属成矿时代:来自热液白云母Ar-Ar年龄的约束 被引量:18
19
作者 梁维 李光明 +3 位作者 张林奎 付建刚 黄勇 张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1期76-81,共6页
特提斯喜马拉雅是继华南和新疆阿尔泰之后又一条新发现的大型稀有金属成矿带,其成矿时代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代表性矿床错那洞铍稀有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挑选出矽卡岩型矿化体中的热液白云母,利用Ar-Ar同位素定年的方式测定热液活... 特提斯喜马拉雅是继华南和新疆阿尔泰之后又一条新发现的大型稀有金属成矿带,其成矿时代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代表性矿床错那洞铍稀有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挑选出矽卡岩型矿化体中的热液白云母,利用Ar-Ar同位素定年的方式测定热液活动时间,以此限制成矿时代。结果显示错那洞穹窿矽卡岩型矿体中白云母Ar-Ar同位素坪年龄为14.21±0.22Ma,对应的40Ar/36Ar-39Ar/36Ar的等时线年龄为14.21±0.27Ma,与错那洞穹窿中具有高分异特征的白云母花岗岩浆侵位时间(~14Ma)一致,表明错那洞矽卡岩型铍稀有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4Ma,而与穹窿内高分异白云母花岗岩一致的年龄暗示了该高分异花岗岩为该期矽卡岩型稀有金属矿化的成矿母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 成矿时代 AR-AR 年龄 特提斯喜马拉雅
下载PDF
藏南错那洞穹隆早渐新世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的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志 李光明 +6 位作者 张林奎 董随亮 梁维 付健刚 黄勇 曹华文 夏祥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4-30,共17页
错那洞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发育钨锡-铍稀有金属成矿作用。错那洞穹隆由上(边部)、中(幔部)、下(核部)3个构造层组成,分别以上、下拆离断层为分界线,其中在幔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套同构造变形的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 错那洞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发育钨锡-铍稀有金属成矿作用。错那洞穹隆由上(边部)、中(幔部)、下(核部)3个构造层组成,分别以上、下拆离断层为分界线,其中在幔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套同构造变形的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表明,该套伟晶岩形成于33.7±0.4Ma(MSWD=1.12),为早渐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明显早于穹隆中目前发现的淡色花岗岩(20~14Ma)。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1)错那洞早渐新世花岗伟晶岩为过铝质高钾富钠花岗质岩石,具有较高SiO 2(>69.74%)、高Al 2 O 3(>14.58%)及较低的CaO、MgO、MnO、TiO 2的特征;(2)高场强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均呈现高度变化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3)Sr同位素初始值(0.696308~0.751604)与Nd同位素初始值(-11.48^-12.05)总体在角闪岩与泥质片麻岩之间,εHf(t)值介于-5.4~0.1之间(主要集中在-5.4^-1.8)。综合研究表明,错那洞早渐新世含绿柱石伟晶岩是角闪岩与泥质片麻岩混熔的结果,其中泥质片麻岩的部分熔融起主导作用,其形成与藏南拆离系(STDS)的活动密切相关,表明错那洞地区新生代地壳深熔作用主要源岩在早渐新世已完成了从角闪岩向泥质片麻岩的转变。该同构造变形含绿柱石伟晶岩的发现,揭示错那洞穹隆的成穹作用至少在早渐新世便已开始。铍稀有金属可能在早渐新世已有了初始富集,而在中新世大规模岩浆活动中实现了巨量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 穹隆 伟晶岩 部分熔融 特提斯 喜马拉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