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镜像治疗对脑肿瘤术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明磊 王松涛 +5 位作者 曹崇威 徐斌斌 张荣 李可钰 夏菁 邵印麟 《上海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28-30,39,共4页
目的 :观察术后早期应用镜像疗法对脑肿瘤术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神经外科脑肿瘤术后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康复组(对照组)30例和镜像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 :观察术后早期应用镜像疗法对脑肿瘤术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神经外科脑肿瘤术后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康复组(对照组)30例和镜像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镜像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U-FMA)评估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镜像治疗组治疗后2周和4周节点的U-FMA评分分别为(37.10±14.49)分和(53.77±12.31)分,显著优于常规康复组的(42.72±16.39)分和(48.70±15.7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镜像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与同时间点常规康复组的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和运动想象疗法适用于脑肿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并有较显著的效果,且简单易行和经济,患者接受度高,值得深入研究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镜像治疗 术后偏瘫 康复
下载PDF
基于镜像治疗的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岑蒙蒙 张明 +3 位作者 张秀芳 张玉明 张莉 陈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7期860-864,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镜像治疗的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12—2020-12徐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1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64例患者采取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的上肢力控制训练,B... 目的探究基于镜像治疗的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12—2020-12徐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1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64例患者采取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的上肢力控制训练,B组52例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价患者的上肢肌张力及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评价患者平衡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臂旋前肌群与臂肘屈肌群的MAS评分均下降,且A组低于B组,FMA-UE评分上升,且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平衡、BBS评分均上升,且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BI评分均上升,且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VF的上肢力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情况理想,能够有效提高其平衡功能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治疗 镜像视觉反馈 上肢力 上肢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镜像治疗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徐乐义 周颖 +3 位作者 刘美快 林玲 陈琪琪 李海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34-838,共5页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3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治疗组(n=20)。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3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治疗组(n=20)。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FES进行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下肢镜像治疗和FES进行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E、MBI评分和FAC分级均有明显改善(Z>3.002,t>7.985,P<0.01),治疗组FMA-LE评分改善更多(Z=-2.037,P<0.05),两组间FAC分级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044,Z=-1.287,P>0.05)。结论在FES基础上结合镜像治疗能进一步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但尚不足以影响步行和日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亚急性 镜像治疗 功能性电刺激 下肢 运动 步行 日常生活活动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晓钰 桑德春 王丽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7-730,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脑梗死发生于3天内的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年龄分为三组,第Ⅰ组20例,年龄45—54岁,第...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脑梗死发生于3天内的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年龄分为三组,第Ⅰ组20例,年龄45—54岁,第Ⅱ组20例,年龄55—64岁,第Ⅲ组20例,年龄65—75岁;均采用镜像治疗,连续治疗6周;NIHSS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第Ⅰ、Ⅱ、Ⅲ组治疗前梗死灶部分各向异性(FA)值分别为(0.43±0.09)、(0.40±0.05)、(0.33±0.07),明显低于对应侧正常脑组织FA值(P<0.05),经过6周镜像治疗后第Ⅰ、Ⅱ、Ⅲ组梗死灶FA值分别为(0.48±0.04)、(0.44±0.02)、(0.40±0.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FA值降低;各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DTT中CST分为1级(完整)和2级(受压或移位)两级,同组同CST分级的患者,治疗6周后其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各组CST2级的NISHH评分明显高于CST1级(P<0.05)。结论:DTT可直观地显现梗死病灶与纤维束走行之间的关系,可对神经损伤情况进行判定,结合镜像治疗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镜像治疗 脑卒中 偏瘫 大脑再塑变化
下载PDF
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侧忽略症改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侯红 吴玉霞 王彤 《中国康复》 2018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对于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镜像组12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针对偏侧忽略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中国行为性忽...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对于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镜像组12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针对偏侧忽略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CBIT-HK)量表进行评估,并分别比较常规测试评分、行为测试评分及总评分。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CBIT-HK常规测试评分、行为测试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3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镜像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短期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侧忽略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治疗 脑卒中 偏侧忽略
下载PDF
针刺结合镜像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杜灿荣 龙耀斌 +4 位作者 伍明 黄福才 覃明安 黄莲远 黎伟雄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镜像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脑血管病药...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镜像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脑血管病药物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镜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透视吞咽评估(VFSS)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及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镜像治疗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镜像治疗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下载PDF
早期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亚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徐乐义 索光虎 +2 位作者 林祖琛 金海敏 王哲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2期71-74,共4页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亚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9例,使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其...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亚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9例,使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MT+EMGBF组,14例)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EMGBF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EMGBF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伸膝和踝背屈训练,MT+EMGBF组采用下肢镜像治疗同时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上述训练。每次治疗30 min,1次/d,5 d/周,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MA-LE、BBS及MBI得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与EMGBF组比较,MT+EMGBF组在下肢运动能力和平衡功能方面显著提高(P <0.05),但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进行常规治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此基础上联合镜像训练能进一步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治疗 肌电生物反馈 脑梗死 运动控制
下载PDF
基于镜像治疗mu rhythm脑电信号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雪枫 柳维林 +1 位作者 谢秋蓉 何坚 《康复学报》 2015年第4期5-9,共5页
目的:观察在活动想象、被动活动及活动执行中进行镜像治疗的正常受试对象的mu rhythm脑电信号的变化。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14名健康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分别对每位受试对象执行活动想象、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3种方式的镜像治疗,并使... 目的:观察在活动想象、被动活动及活动执行中进行镜像治疗的正常受试对象的mu rhythm脑电信号的变化。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14名健康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分别对每位受试对象执行活动想象、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3种方式的镜像治疗,并使用Neuroscan 4.5系统采集这3种方式的镜像治疗过程中mu rhythm脑电信号,与静息状态下的mu rhythm脑电信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种方式的镜像治疗下,CZ、CPZ、P3、C3 4个电极上均出现mu suppression(μ抑制)现象;其中活动想象和主动活动方式下CZ、P3、C3电极上的μ抑制均比被动活动方式下明显(P<0.05)。结论:镜像治疗可引起mu rhythm脑电信号的变化,出现μ抑制现象,镜像治疗中活动想象与主动活动的治疗方式对mu rhythm脑电信号的变化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治疗 MU RHYTHM μ抑制 脑电信号
下载PDF
Theta爆发式磁刺激联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周静 刘雅丽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12期701-704,713,共5页
目的:探讨间断性Theta爆发式磁刺激(iTBS)联合镜像治疗(M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1例、iTBS组12例、MT组11例、联合组1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间断性Theta爆发式磁刺激(iTBS)联合镜像治疗(M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1例、iTBS组12例、MT组11例、联合组1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iTBS、MT和iTBS联合MT治疗。所有治疗均为1次/d,5 d/周,共10次。分别于治疗前(T_(0))、治疗结束后当天(T_(1))、治疗结束后1个月(T_(2))、3个月(T_(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L-FMA)、Brunnstrom分期(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组内比较,4组的UL-FMA(近端)、上肢BS、NIHSS和MBI评分在治疗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改善(P<0.05);联合组从T_(1)开始UL-FMA(远端)评分和手部B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而其他3组从T_(2)开始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发现,联合组的UL-FMA(近端)(T_(3))、上肢和手部BS分期(T_(3))、MBI(T_(2))高于对照组(P<0.05),上肢BS分期(T_(3))高于MT组(P<0.05);iTBS组的上肢BS分期(T_(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TBS联合MT治疗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治疗 Theta爆发式磁刺激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活动分析法结合镜像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留根 王健 《临床研究》 2017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 探讨活动分析法结合镜像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镜像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镜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镜像治疗,联合治疗... 目的 探讨活动分析法结合镜像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镜像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镜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镜像治疗,联合治疗组则采取活动分析法结合镜像治疗的方法,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STEF(简易上肢功能量表)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各项指标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且联合治疗组差异改变更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分析法结合镜像治疗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分析法 镜像治疗 脑卒中 康复
下载PDF
台湾地区脑卒中作业治疗的科研发展:以镜像治疗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怡君 林克忠 郑筱儒 《中国康复》 2015年第6期432-434,共3页
脑卒中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常伴随运动功能及(或)感觉异常等后遗症;将近80%的脑卒中存活者会发生上肢及(或)下肢的残疾,其中又以上肢的问题影响功能限制较剧。脑卒中后6个月仍有30%~66%的患者无法恢复上肢功能,仅有5%~... 脑卒中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常伴随运动功能及(或)感觉异常等后遗症;将近80%的脑卒中存活者会发生上肢及(或)下肢的残疾,其中又以上肢的问题影响功能限制较剧。脑卒中后6个月仍有30%~66%的患者无法恢复上肢功能,仅有5%~209/6的患者能完全恢复,因此,脑卒中除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独立生活功能外,甚至造成家人照顾上的负担,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如何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后遗症,促进运动与生活功能的恢复,是康复治疗人员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治疗 脑卒中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与镜像治疗结合的手功能康复装置的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田一 张健强 +1 位作者 邹艺莹 刘春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3-818,共6页
目的:设计一款新型的基于功能性电刺激与镜像治疗结合的手功能康复装置,辅助训练弛缓瘫期患者抓握能力,并增强镜像治疗中的视觉反馈。方法:通过健侧手佩戴传感器手套,检测手功能运动情况,并在显示终端输出同步动作三维手,同时予患手以... 目的:设计一款新型的基于功能性电刺激与镜像治疗结合的手功能康复装置,辅助训练弛缓瘫期患者抓握能力,并增强镜像治疗中的视觉反馈。方法:通过健侧手佩戴传感器手套,检测手功能运动情况,并在显示终端输出同步动作三维手,同时予患手以预设的功能性电刺激处方,刺激手臂部肌肉组织,诱发手部肌肉自主运动以达到康复功能训练,并将患者手部抓握角度信息与电刺激康复运动信息记录于后台数据库中。结果:设备能按设计要求完成功能性电刺激结合镜像治疗对患者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实现手指运动角度等数据监测及三维手部模型实时反馈的设计目标,在患者健侧手的运动数据达到程序预设参数时,给予患侧手功能性电刺激。结论:该上肢康复设备能基本实现预期功能,设计合理,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功能康复 功能性电刺激 镜像治疗
下载PDF
镜像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兴蕾 颜辉 +2 位作者 谢琪 钟娟平 豆欣蔓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4期104-109,共6页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镜像治疗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兴康复方法,其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本研究综述镜像治疗的起源与发展、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及其在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镜像治疗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兴康复方法,其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本研究综述镜像治疗的起源与发展、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及其在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中的运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等方面,以期为镜像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治疗 运动功能
下载PDF
Fugl-Meyer量表在脑卒中镜像治疗中应用及与FIM量表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4
14
作者 胡国金 孙秀丽 +5 位作者 张义发 孙李慧子 耿超 张丽 黄维 肖尧 《临床荟萃》 CAS 201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研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upper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U-FMA)在脑卒中患者镜像康复治疗中的评估作用及与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的关系。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 目的研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upper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U-FMA)在脑卒中患者镜像康复治疗中的评估作用及与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的关系。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40例)和镜像治疗组(4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镜像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及治疗8、16、24周后采用U-FMA量表评估运动功能、FIM量表评估日常独立活动能力。分析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治疗8周、16周、24周后,与治疗前U-FMA评分、FIM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FMA评分、FIM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FMA评分与FIM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镜像治疗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FMA量表、FIM量表均能较好反映卒中患者康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Fugl-Meyer量表 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 镜像治疗
下载PDF
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艳 杨建全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5380-5381,共2页
目的探讨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FM)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运动评估组和联合治疗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运动评估组在常规治疗础上辅以运动评估... 目的探讨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FM)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运动评估组和联合治疗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运动评估组在常规治疗础上辅以运动评估法配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予以运动评估法联合镜像治疗,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后FM评分、生活质量评分(GQOL)。结果入院当天各组FM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 w、1个月联合治疗组FM评分明显高于运动评估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运动评估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能够明显改善FM,缓解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加快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评估 镜像治疗 脑卒中 生活质量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镜像治疗联合分期针刺对脑梗塞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SPECT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苏 胥婧 彭力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的:通过SPECT局部脑血流分析方法,探讨镜像治疗(MT)联合分期针刺对脑梗塞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3组,每组各30例。MT组采用镜像治疗;分期针刺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 目的:通过SPECT局部脑血流分析方法,探讨镜像治疗(MT)联合分期针刺对脑梗塞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3组,每组各30例。MT组采用镜像治疗;分期针刺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联合组采用镜像治疗配合分期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个疗程后,应用SPECT观察皮质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动态改变情况,并进行NIHSS、FMA、MBI、ARAT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FMA、MBI、ARAT和NIHS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FMA、MBI、ARAT和NIHSS均有所改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联合组优于分期针刺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期针刺组与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T联合分期针刺可以较高的改善脑梗塞患者脑区的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改善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上肢FMA、MBI、ARAT评分,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的MT治疗和分期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脑血流改变而引起脑功能重组有关,是脑梗塞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治疗 分期针刺 脑梗塞 上肢运动功能 SPECT
下载PDF
镜像治疗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何爱群 曹海燕 董安琴 《中国康复》 2018年第3期253-256,共4页
镜像治疗是促进脑卒中患侧运动能力恢复的一种治疗手段。在患者的正前方垂直放置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反射出健侧手的运动,患者观察镜中反射的影像,将健侧手的影像重叠于患肢上,因而建立视幻觉,最早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Rammachandran教... 镜像治疗是促进脑卒中患侧运动能力恢复的一种治疗手段。在患者的正前方垂直放置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反射出健侧手的运动,患者观察镜中反射的影像,将健侧手的影像重叠于患肢上,因而建立视幻觉,最早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Rammachandran教授及同事提出,并首先应用于截肢后的幻肢痛患者身上,研究结果证实了镜像治疗能减轻或消除幻肢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治疗 脑卒中 运动能力
下载PDF
镜像治疗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爱群 王杨 +5 位作者 聂天翠 应其兴 叶思媚 宋秋爽 徐慧 何茂莉 《康复学报》 CSCD 2022年第1期62-67,共6页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MT)的启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方法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MT)的启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方法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30 min/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30 min/d,2组均5 d/周,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估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使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偏瘫上肢的活动表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UE评分、ARAT评分及FTHUE-HK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THUE-HK分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UE评分的提高分值(11.40±6.2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5.05±3.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ARAT评分的提高分值(6.25±3.6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3.25±2.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治疗联合并作为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启动时,其诱导的启动效应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活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镜像治疗 任务导向性训练
下载PDF
E-LINK系统联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席佳韵 蒋娴 《大医生》 2021年第17期45-46,共2页
目的评价分析脑卒中患者采用E-LINK系统进行上肢和手部康复训练并联合镜像治疗对手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患者。遵循随机数表法分配原则进行分组,就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n=... 目的评价分析脑卒中患者采用E-LINK系统进行上肢和手部康复训练并联合镜像治疗对手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患者。遵循随机数表法分配原则进行分组,就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n=43)和E-LINK系统联合镜像治疗方案(观察组,n=43)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手最大握力、捏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的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FMA)、简易上肢功能评定(STEF)、Barthel指数(B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MA、STEF、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E-LlNK评估,并联合训练系统、镜像治疗对可促进患者上肢及手部运动功能的有效改善,提升预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E-LINK系统 手部康复训练 镜像治疗
下载PDF
镜像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循证实践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爱群 聂天翠 +2 位作者 宋秋爽 黎景波 王晓云 《中国康复》 2021年第9期564-567,共4页
镜像治疗(mirror therapy,MT)源于1996年,最早是由Ramachandran等[1]作为一种缓解截肢者幻肢疼痛的治疗方法提出的。在镜像治疗中患者坐在桌子前,在他们面前的矢状面放置一面镜子,患肢放在镜子背后,患者按指示观察自己健侧肢体的镜像,... 镜像治疗(mirror therapy,MT)源于1996年,最早是由Ramachandran等[1]作为一种缓解截肢者幻肢疼痛的治疗方法提出的。在镜像治疗中患者坐在桌子前,在他们面前的矢状面放置一面镜子,患肢放在镜子背后,患者按指示观察自己健侧肢体的镜像,并把镜像想象成患肢,给患者一种患肢正在正确工作的错觉或透视[2],从而激活大脑皮层,促进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治疗 上肢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