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3篇文章
< 1 2 1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棘孢木霉与30%霜霉·嘧菌酯协同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
1
作者 刘畅 李小杰 +6 位作者 张梦丹 陈玉国 苗淑月 邱睿 白静科 尚颐茹 李淑君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3,共6页
为筛选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高效、安全的复配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防棘孢木霉Tr-0111、化学杀菌剂30%霜霉·嘧菌酯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及两者的相容性,同时测定两者混配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系数,并通过... 为筛选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高效、安全的复配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防棘孢木霉Tr-0111、化学杀菌剂30%霜霉·嘧菌酯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及两者的相容性,同时测定两者混配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系数,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其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霜霉·嘧菌酯和棘孢木霉Tr-0111对尖孢镰刀菌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其EC50值分别为0.0643 mL/L、2.36×10^(2)cfu/mL,且两者相容性好。除V30%霜霉·嘧菌酯∶V_(Tr-0111)=4∶6时无增效作用,其他8个混配比例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V_(30%霜霉·嘧菌酯)∶V_(Tr-0111)=7∶3时增效比率最高,为1.16,抑菌率为68.37%。盆栽试验结果表明,V_(30%霜霉·嘧菌酯)∶V_(Tr-0111)=5∶5时,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效最好,为78.18%,其次为7∶3和1∶9,防效分别为77.27%和72.73%,均显著高于单一使用30%霜霉·嘧菌酯和棘孢木霉Tr-0111。因此,可以将0.0643 mL/L 30%霜霉·嘧菌酯和2.36×10^(2)cfu/mL棘孢木霉Tr-0111以5∶5比例混匀复配应用于烟田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30%霜霉·嘧酯悬浮剂 棘孢木霉 复配
下载PDF
镰刀菌毒素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2
作者 王立雯 王江坤 +3 位作者 王冰冰 徐剑宏 史建荣 刘馨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和根腐病是威胁多种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真菌病害,可引起粮食减产和谷物品质降低。田间受镰刀菌感染的谷物也会在仓储过程中造成粮食劣变和毒素污染等问题。镰刀菌通过形成侵染结构、合成细胞壁降解酶(cellwalldegradi... 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和根腐病是威胁多种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真菌病害,可引起粮食减产和谷物品质降低。田间受镰刀菌感染的谷物也会在仓储过程中造成粮食劣变和毒素污染等问题。镰刀菌通过形成侵染结构、合成细胞壁降解酶(cellwalldegradingenzyme,CWDE)及毒素抵御宿主防御反应破坏植物组织完成侵染。毒素是病原真菌的重要致病因子,植物通过化学修饰和化学分隔等形式将毒素与基质结合、泵出胞外以降低毒素的植物毒性。通过杂交育种或转基因技术对解毒基因进行改良利用是防控镰刀菌病害及毒素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综述了侵染过程中毒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在病原菌和植物互作及病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植物抗病育种和镰刀菌病害及毒素防控新策略的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毒素 侵染过程 次生代谢产物 镰刀菌 小麦赤霉病
下载PDF
康乃馨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诱变技术
3
作者 王丽花 蒋亚莲 +5 位作者 许凤 杨秀梅 黄望启 苏艳 张丽芳 张艺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枯萎病是康乃馨鲜切花种植过程中较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该病的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康乃馨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dianthi),培育和合理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康乃馨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真菌毒素... 枯萎病是康乃馨鲜切花种植过程中较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该病的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康乃馨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dianthi),培育和合理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康乃馨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真菌毒素加压筛选技术,可以定向培育康乃馨抗病育种材料并加快抗病品种选育速度,为康乃馨抗病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获得抗枯萎病的康乃馨育种中间材料,以感枯萎病的康乃馨多花品种紫蝴蝶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进行悬浮培养建立悬浮培养系,再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后添加尖孢镰刀菌毒素粗提液筛选抗病细胞系。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宜的培养基是Murashig-Skoog培养基+麦草畏1.0 mg/L;筛选出EMS最佳处理组合为0.4%处理4 h;在80.0%的粗毒素培养基上培养10 d是康乃馨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筛选较适宜的选择压;诱导康乃馨再生植株较好的激素组合是苄氨基腺嘌呤(BA)0.5 mg/L+噻苯隆(TDZ) 0.1 mg/L+萘乙酸(NAA)0.1 mg/L;经人工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抗病性鉴定后发现,紫蝴蝶抗病无性系的病情指数为45,为中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乃馨 尖孢镰刀菌 诱变 毒素 无性系
下载PDF
饲粮污染串珠镰刀菌对雏鸡生长性能、脏器发育、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伟 李安平 +2 位作者 刘华伟 邱慧玲 陈甫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0,共7页
为探索饲粮污染串珠镰刀菌对雏鸡生长性能、脏器发育、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海兰褐雏母鸡3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4组分别饲喂低、中、高剂量串珠镰刀菌污染饲粮,黄曲霉... 为探索饲粮污染串珠镰刀菌对雏鸡生长性能、脏器发育、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海兰褐雏母鸡3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4组分别饲喂低、中、高剂量串珠镰刀菌污染饲粮,黄曲霉毒素B1(AFB1)浓度为5μg/kg、8μg/kg、10μg/kg,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串珠镰刀菌污染饲粮能显著降低雏鸡平均日采食量、末重、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提高料重比(P<0.05),显著提高雏鸡肌胃指数、腺胃指数(P<0.05),引起消化和免疫器官病变,显著降低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体与新城疫病毒抗体水平(P<0.05)。研究表明饲粮污染中、高剂量串珠镰刀菌(AFB1≥8μg/kg)能引起雏鸡消化和免疫器官损伤,导致机体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镰刀菌 雏鸡 生长性能 免疫力
原文传递
尖孢镰刀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生物学特性及表达转录组的影响
5
作者 易杏盈 肖月 +3 位作者 张东华 刘丽 闫晓慧 伍建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9,共9页
【目的】探讨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vsporum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方法】将尖孢镰刀菌活性孢子和灭活孢子分别与秀丽隐杆线虫共培养,测定C.elegans寿命、体... 【目的】探讨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vsporum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方法】将尖孢镰刀菌活性孢子和灭活孢子分别与秀丽隐杆线虫共培养,测定C.elegans寿命、体长、运动能力、繁殖力以及咽泵运动速率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GO和KEGG分析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和生物学功能。【结果】尖孢镰刀菌活性分生孢子与线虫共培养可导致线虫寿命下降,虫体显著缩短,线虫繁殖力显著降低;但共培养并未对线虫的咽泵运动速率及运动能力产生明显影响。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先天免疫反应和氧化还原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方面;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外源性物质的细胞色素P450和脂肪酸代谢等通路。【结论】尖孢镰刀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基本生命活动有不利影响,这为深入探讨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的天然免疫机制及与植物免疫的相似性,从而寻找植物相关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秀丽隐杆线虫 生物学特征 天然免疫 转录组 致病机制
下载PDF
外源氨基酸对层出镰刀菌菌丝生长和伏马毒素合成的影响
6
作者 梁文豪 胡时开 +7 位作者 圣忠华 魏祥进 焦桂爱 邵高能 谢黎虹 王玲 唐绍清 胡培松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由层出镰刀菌引起的水稻穗腐病,不仅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而且因产生真菌毒素而导致稻米品质下降。本研究通过在生长培养基中添加外源氨基酸,评价其对层出镰刀菌菌丝生长和伏马毒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氨基酸和不同添加量对菌丝生长... 由层出镰刀菌引起的水稻穗腐病,不仅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而且因产生真菌毒素而导致稻米品质下降。本研究通过在生长培养基中添加外源氨基酸,评价其对层出镰刀菌菌丝生长和伏马毒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氨基酸和不同添加量对菌丝生长均有影响。与未添加氨基酸的对照相比,在MM培养基上添加L-精氨酸、L-谷氨酸、L-脯氨酸和L-瓜氨酸,在PDA培养基上添加L-谷氨酸,均抑制菌丝生长。添加氨基酸显著提高了伏马毒素含量,且随着氨基酸浓度升高,在PDA中产毒量减少,在MM中则呈增加趋势。外源氨基酸明显改变了伏马毒素生物合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但基因表达模式与毒素含量并不一致。综合分析表明,外源氨基酸会影响层出镰刀菌菌丝生长和伏马毒素含量,且不同氨基酸组分与菌丝生长和伏马毒素合成的关联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腐病 层出镰刀菌 外源氨基酸 丝生长 伏马毒素
下载PDF
砖红镰刀菌菌株Pa2对草莓黑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分析
7
作者 李晓倩 史冰柯 +5 位作者 王卓妮 覃艮红 王丽 涂洪涛 袁洪波 侯珲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目的】探究内生真菌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菌株Pa2对草莓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效果,为开发草莓黑斑病生防菌剂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草莓黑斑病为防治对象,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以及SYTOX绿... 【目的】探究内生真菌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菌株Pa2对草莓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效果,为开发草莓黑斑病生防菌剂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草莓黑斑病为防治对象,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以及SYTOX绿菁染色法分析菌株Pa2对草莓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离体果实与叶片测定砖红镰刀菌菌株Pa2对草莓黑斑病菌的防治效果,初步探讨砖红镰刀菌Pa2对草莓黑斑病的抑制活性与防效。【结果】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菌株Pa2对草莓黑斑病菌生长抑制效果达80.96%。菌株Pa2上清液不仅可以破坏菌丝细胞膜,而且对病菌菌丝生长以及孢子萌发的抑制能力随上清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同时,菌株Pa2能够显著抑制草莓黑斑病菌在果实与叶片上的侵染能力。【结论】砖红镰刀菌菌株Pa2对草莓黑斑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草莓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黑斑病 砖红镰刀菌 抑制活性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砖红镰刀菌菌株Pa2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8
作者 史冰柯 李晓倩 +6 位作者 王卓妮 覃艮红 范洋洋 王丽 涂洪涛 袁洪波 侯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5,共9页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草莓灰霉病是草莓栽培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严重降低食用以及经济价值。本研究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测定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 Pa2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防治效果以及草莓病...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草莓灰霉病是草莓栽培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严重降低食用以及经济价值。本研究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测定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 Pa2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防治效果以及草莓病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Pa2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其上清液可以破坏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泄露。离体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a2对草莓叶片灰霉病、草莓果实灰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9.13%、54.29%。经菌株Pa2上清液处理24h后草莓果实病程相关基因FaPR1、FaPR4、FaGR分别上升19.05、24.64、3.69倍。综上所述,砖红镰刀菌菌株Pa2是一种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新型生防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灰霉病 砖红镰刀菌 病程相关基因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侵染枸杞根系的转录组分析
9
作者 张生懂 李捷 +3 位作者 冯丽丹 孙涛 张煦 李永晖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7,共12页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枸杞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究尖孢镰刀菌侵染枸杞的分子致病机制,并挖掘其关键致病基因,通过尖孢镰刀菌侵染‘宁杞1号’枸杞根系,于侵染第7天刮取菌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培养菌株相比,在...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枸杞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究尖孢镰刀菌侵染枸杞的分子致病机制,并挖掘其关键致病基因,通过尖孢镰刀菌侵染‘宁杞1号’枸杞根系,于侵染第7天刮取菌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培养菌株相比,在侵染第7天的尖孢镰刀菌中共发现了189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242个,下调表达基因650个;GO富集分析表明,分子功能分类的跨膜转运蛋白和ATP酶活性以及生物学过程分类的跨膜转运可能在尖孢镰刀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KEGG富集分析表明,鞘脂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和ABC转运蛋白是尖孢镰刀菌侵染过程的主要代谢途径。此外,通过对比分析编码碳水化合物酶与植物-病原互作相关基因在尖孢镰刀菌侵染前后的表达量,筛选到10个关键致病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尖孢镰刀菌 枸杞 差异表达基因 富集分析
下载PDF
基于表达元件优化提高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解毒酶DepB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水平
10
作者 严茹雪 李越 +4 位作者 牛家峰 陆兆新 孟凡强 朱萍 吕凤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7,共7页
本研究实现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解毒酶DepB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RIK 1285中的异源表达,但DepB较低的发酵水平限制了其在食品加工和饲料中的应用,可采用转录和翻译相结合的策略提高DepB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水平。首先,... 本研究实现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解毒酶DepB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RIK 1285中的异源表达,但DepB较低的发酵水平限制了其在食品加工和饲料中的应用,可采用转录和翻译相结合的策略提高DepB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水平。首先,选择9个单启动子替换原始启动子P43,其中单启动子P_(spoVG)介导的重组菌经发酵后酶活力最高,酶活力为29.59 U/mL。其次,选择4个具有较高DepB表达水平的启动子(P43、PsacB、P_(spoVG)和P_(aprE))构建16个双启动子系统,其中,DepB在双启动子P_(aprE^(-))P_(spoVG)的介导下活力达到最高,为48.87 U/mL。此外,通过对启动子P_(aprE^(-))P_(spoVG)的核心区域(-35和-10区)进行优化,Mutant-5酶活力高达69.17 U/mL,是原始菌株(14.45 U/mL)的4.79倍。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启动子P_(spoVG)的核糖体结合位点序列,进一步提高了DepB的表达水平,RBS15酶活力为115.15 U/mL,是原始菌株的7.97倍。研究结果表明,转录和翻译相结合策略是提高重组蛋白发酵水平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枯草芽孢杆 表达元件 启动子 核糖体结合位点
下载PDF
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卓梦霞 刘思文 +1 位作者 李春雨 胡位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56-69,共14页
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 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进而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相关病症。已有研究表明,镰刀菌侵染植物后产生的不同种类真菌毒素不仅毒害植物细胞,引起植物组织的坏死,还会加速病原菌的侵染;同时,针对病原菌产生的毒素,植物会激活防御酶并启动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将致病毒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并转运到胞外,或通过分泌次生代谢物直接抑制病原菌毒素的生物合成。为全面解析镰刀菌毒素在病原菌侵染植物中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该文综述了镰刀菌属真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以及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植物对真菌毒素的防御反应策略,以期为镰刀菌毒素致病机制和病原菌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毒素 毒性机理 病原与植物互作 解毒酶 转运蛋白 次生代谢物
下载PDF
环糊精强化镰刀菌修复土壤污染生态环境中高环多环芳烃的研究
12
作者 张萌 祁明月 +5 位作者 张光伟 高佳圆 李家辉 王小敏 宁国辉 杨志新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207-214,共8页
以煤矿区高环芳烃(HMW-PAHs)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环糊精且接种镰刀菌ZH-H2试验,研究镰刀菌ZH-H2处理、环糊精处理及二者组合处理对污染老化土壤5环和6环6种单体PAHs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镰刀菌单一处理对5环和6环PAHs的去除率... 以煤矿区高环芳烃(HMW-PAHs)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环糊精且接种镰刀菌ZH-H2试验,研究镰刀菌ZH-H2处理、环糊精处理及二者组合处理对污染老化土壤5环和6环6种单体PAHs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镰刀菌单一处理对5环和6环PAHs的去除率在14.37%~22.85%之间;在不同剂量环糊精处理下(J1、J2、J3),J2处理(1 g/kg)对6种HMW-PAHs单体的去除率表现最高,为13.51%~28.43%;在ZH-H2-环糊精2因素处理中,H+J3处理对6种HMW-PAHs单体(BbF、BkF、BaP、DbA、InP、BghiP)及总量的去除效果最佳,其去除率分别为24.61%、25.15%、23.14%、34.18%、25.76%、23.46%、25.29%,比ZH-H2单一处理分别提高了71.33%、66.68%、28.94%、49.58%、44.94%、55.88%、60.71%(P<0.05)。就5环HMW-PAHs去除率,H+J3处理显著高于H+J1处理,H+J2与H+J3之间差异不显著;针对6环HMW-PAHs去除率,H+J3处理显著高于H+J1、H+J2处理。从土壤酶活性来看,ZH-H2-环糊精2因素处理下土壤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与5环、6环芳烃去除率大体上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来看,ZH-H2(1 g/kg)-环糊精(5 g/kg)处理是高效修复5~6环芳烃的优势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镰刀菌 高环多环芳烃 去除率 酶活性
下载PDF
大田玉米接种禾谷镰刀菌的不同方法比较
13
作者 刘建 陈旭 +6 位作者 李新新 邹文玉 唐国来 张东鹤 苏培森 徐瑞斌 叶海龙 《中国种业》 2024年第2期88-92,共5页
禾谷镰刀菌是危害玉米田间种植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研究玉米禾谷镰刀菌的接种规律对于了解玉米禾谷镰刀菌病害的发生机制及培育和鉴定抗禾谷镰刀菌玉米品种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灌根法、注射法和喷雾法对苗期、拔节期和抽穗... 禾谷镰刀菌是危害玉米田间种植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研究玉米禾谷镰刀菌的接种规律对于了解玉米禾谷镰刀菌病害的发生机制及培育和鉴定抗禾谷镰刀菌玉米品种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灌根法、注射法和喷雾法对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玉米进行禾谷镰刀菌田间接种,结果表明在玉米抽穗期采用注射法进行接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禾谷镰刀菌 接种方式 灌根法 注射法 喷雾法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4
作者 周晓丽 韩奥辉 +3 位作者 焦岩 付瑞琪 刘润强 周锋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由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当前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但由于生产上缺乏对小麦赤霉病稳定的高产抗病品种,因此当前对其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控为主.由于小麦长时间、大量及不科学地施用杀菌剂,因此当前已有很多关于禾谷镰刀菌... 由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当前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但由于生产上缺乏对小麦赤霉病稳定的高产抗病品种,因此当前对其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控为主.由于小麦长时间、大量及不科学地施用杀菌剂,因此当前已有很多关于禾谷镰刀菌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论文综述禾谷镰刀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抗药性监测、分子机制及交互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这一研究为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控提供指导,对保障小麦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三唑类杀 抗药性监测 分子机制 交互抗性
下载PDF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优势种的代谢表型特征
15
作者 黄玉凤 李菲 +3 位作者 汪汉成 蔡刘体 陈兴江 邱学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132,共9页
为明确烟草镰刀菌根腐病(tobacco Fusarium root rot)病原生物学特性和代谢表型特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活体接种法分别测定了3种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 为明确烟草镰刀菌根腐病(tobacco Fusarium root rot)病原生物学特性和代谢表型特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活体接种法分别测定了3种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不同温度、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同时采用Biolog代谢表型技术测定其优势种腐皮镰刀菌的碳氮源、渗透压和pH值下的代谢表型。结果表明,3种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均为25~30℃,木贼镰刀菌M417菌丝生长速率最快,可达10.71 mm/d;腐皮镰刀菌F421产孢量最高,可达9.15×10^(6)个/cm^(2);连续黑暗条件均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尖孢镰刀菌J419和腐皮镰刀菌F503致病力较强,7 d时的病斑面积分别为1.05 cm^(2)和1.35 cm^(2)。代谢表型结果表明,腐皮镰刀菌碳氮源代谢能力强,可高效代谢丙三醇、D-甘露醇、D-松二糖等54种碳源,以及L-鸟氨酸a-氨基-N-戊酸、L-鸟氨酸等大部分氮源;其pH值适应范围为3.5~8.5,最适pH值为6,表现出强脱羧酶活性和弱脱氨酶活性;在1%~5.5%NaCl、5%~10%乙二醇、1%甲酸钠、2%~3%尿素、7%~9%乳酸钠、10~50 mmol/L硫酸铵(pH值=8)、10~100 mmol/L硝酸钠、10~40 mmol/L亚硝酸钠等环境下均可正常生长。研究结果揭示了3种镰刀菌属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发现优势种腐皮镰刀菌的营养需求广、具有较强的渗透压和pH值环境适应能力,为镰刀菌根腐病灾变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根腐病 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代谢表型
下载PDF
粉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及田间防效
16
作者 周锋 韩奥辉 +5 位作者 崔伟伟 李涛 王佳 徐莉 郭小艳 刘润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64-69,共6页
【目的】探明粉唑醇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为粉唑醇在小麦安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粉唑醇颗粒剂对小麦茎基腐病致病菌假禾谷镰刀菌18-HX-16、19-HA-4、20-XX-13等10个菌株的室内毒力,每个菌株设... 【目的】探明粉唑醇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为粉唑醇在小麦安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粉唑醇颗粒剂对小麦茎基腐病致病菌假禾谷镰刀菌18-HX-16、19-HA-4、20-XX-13等10个菌株的室内毒力,每个菌株设置3次重复,培养48 h后计算粉唑醇对不同菌株的毒力回归方程及EC_(50)值,分析粉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采用田间随机小区试验法,1%粉唑醇颗粒剂设置3个施药量(20 g/667m^(2)、30 g/667m^(2)、50 g/667m^(2))拌种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粉唑醇对供试假禾谷镰刀菌的EC_(50)在0.050~0.894μg/mL,平均为0.400μg/mL;1%粉唑醇颗粒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在49.98%~74.59%,其中,1%粉唑醇颗粒剂施药量为50 g/667m2时,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率低至16.00%、病情指数低至5.87,防效高达74.59%,显著优于对照药剂(1%噁霉灵颗粒剂)的防治效果。【结论】粉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对田间小麦茎基腐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1%粉唑醇颗粒剂以50 g/667m2用量与复合肥混匀施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粉唑醇 活性 田间防效
下载PDF
镰刀菌真菌毒素的分类与研究
17
作者 林文凤 暴怡雪 张木清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72-77,共6页
镰刀菌是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它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导致的病害,是当今世界上的一大生产防治难题。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伏马菌素(Fumonisin)是当前研究中最受关注、影响极为广泛的三种镰刀... 镰刀菌是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它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导致的病害,是当今世界上的一大生产防治难题。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伏马菌素(Fumonisin)是当前研究中最受关注、影响极为广泛的三种镰刀菌毒素。本文阐述了甘蔗梢腐病病原镰刀菌所产毒素的主要种类、危害及相关研究,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甘蔗真菌性病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毒素 分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欣 刘畅 +1 位作者 宋居易 陈惠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75-179,共5页
尖孢镰刀菌是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对其在农业、工业生产、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要用于生物防控植物病害和杂草、农药研发及植物促生长等研究;在工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要用于生产... 尖孢镰刀菌是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对其在农业、工业生产、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要用于生物防控植物病害和杂草、农药研发及植物促生长等研究;在工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要用于生产有机酸、酶及其他代谢产物,还可用于工业污染处理及食品安全等研究。近年来针对尖孢镰刀菌应用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综述了尖孢镰刀菌在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促进之后实际生产中尖孢镰刀菌的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生物防控 生物 工业发酵 食品安全
下载PDF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解毒酶研究进展
19
作者 孙晶 赵程程 +3 位作者 杜稳 韩杨莹 赵一凡 刘虎军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镰刀菌属(Fusariums spp.)产生的剧毒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污染小麦、玉米等粮食及其制品,导致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风险。目前生物酶法去除DON的技术研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国内外关于DO...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镰刀菌属(Fusariums spp.)产生的剧毒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污染小麦、玉米等粮食及其制品,导致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风险。目前生物酶法去除DON的技术研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国内外关于DON生物转化的生物酶类型、降解机制、产物结构特征、解毒酶挖掘策略,以及解毒酶分子改造等研究现状,并对人工智能应用于真菌毒素解毒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和饲料中DON的生物脱毒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生物酶 生物降解 分子改造 食品安全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Fgβ2 S138A对多菌灵和噻菌灵敏感性的影响
20
作者 蒋凡 吕俊博 +2 位作者 赵彦翔 张迎新 黄金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18,共13页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毁灭性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使用较为广泛,其作用靶...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毁灭性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使用较为广泛,其作用靶标为β微管蛋白。禾谷镰刀菌有2个β微管蛋白,通过分子对接结果发现β2微管蛋白第138位氨基酸位点可能为多菌灵结合位点。本研究对β2第138位丝氨酸位点进行突变研究,以明晰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Fgβ2S138A突变后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显著增加,EC50值由0.617 mg/L降至0.290 mg/L,但不影响对噻菌灵的敏感性,EC50值为0.950 mg/L左右,并且该突变不影响禾谷镰刀菌菌丝营养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和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在生产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小麦赤霉病 药剂敏感性 定点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