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r15轴承钢渗碳体球化的长大机制 被引量:23
1
作者 杨洪波 王快社 +1 位作者 王庆娟 朱伏先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9-83,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渗碳体粒化后冷却至710℃保温不同时间淬火的GCr15轴承钢渗碳体的球化长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渗碳体颗粒球化长大由相变和Ostwald熟化两种机制实现,保温时间少于240 min时主要为相变机制,保温时间多于240 min...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渗碳体粒化后冷却至710℃保温不同时间淬火的GCr15轴承钢渗碳体的球化长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渗碳体颗粒球化长大由相变和Ostwald熟化两种机制实现,保温时间少于240 min时主要为相变机制,保温时间多于240 min时主要为Ostwald熟化机制;渗碳体颗粒全面起动Ostwald熟化机制的临界半径γc为0.105μm;无论是相变机制还是Ostwald熟化机制,晶界处渗碳体颗粒的平均长大速率(0.0056μm/min)高于晶粒内部渗碳体颗粒的平均长大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钢 渗碳体 球化长大机制 相变机制 Ostwald熟化
原文传递
纳米HS型沸石合成及长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高辉 卫英慧 +3 位作者 窦涛 岩本知広 市野濑英喜 许并社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073-1076,共4页
通过清夜合成法成功地合成了纳米HS沸石,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法和高分辨率透 射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其长大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包含若干个尺寸 大致相同而晶体学位向不同的亚晶,其长大机制为聚集增长机制.
关键词 沸石 HRTEM 纳米HS型 清液合成法 长大机制
下载PDF
石墨球长大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姚幸群 舒信福 邢泽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0年第5期74-79,共6页
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和分析得知 :在气泡学说中 ,石墨球长大方式主要是离心生长而不是向心生长 .在离心生长的同时碳原子通过扩散进入内腔并将其填满 .通过对石墨球最终表面的形态进行分析 ,可以获得气泡的表面并不是石墨球的最终表... 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和分析得知 :在气泡学说中 ,石墨球长大方式主要是离心生长而不是向心生长 .在离心生长的同时碳原子通过扩散进入内腔并将其填满 .通过对石墨球最终表面的形态进行分析 ,可以获得气泡的表面并不是石墨球的最终表面 ,石墨球表面主要由于受到石墨球表面各微晶长大速度不均匀性、铁水中的三大起伏、微量元素与碳原子的竟相吸附、由于浓度梯度和温度梯度所引起铁水的对流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使其表面成为凹凸起伏的形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大机制 离心生长 扩散机制 球状石墨 球墨铸铁
下载PDF
形核长大机制与恒温相变动力学时间指数 被引量:9
4
作者 雍岐龙 李永福 赵昆渝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 1990年第3期1-8,共8页
深入分析考虑了相变形率及晶核长大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提出了长大维数的概念,由此导出了恒温相变动力学时间指数与形核长大机制的对应关系,并由此提出了由实测相变时间数量级推测相变形核长大机制的方法。
关键词 相变动力学 时间指数 形核机制 长大机制
下载PDF
板条状FCC/ BCC相界结构和长大机制
5
作者 王世道 俞德刚 《金属热处理学报》 EI CSCD 1999年第2期37-45,共9页
魏氏铁素体、上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均是过冷奥氏体板条状相变产物,它们的FCC/BCC相界都接近(111)f密排面。本文用高分辨电镜在原子尺度上观察证实了板条马氏体相界台阶—位错结构,结合相变晶体学改进了板条马氏体和魏氏... 魏氏铁素体、上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均是过冷奥氏体板条状相变产物,它们的FCC/BCC相界都接近(111)f密排面。本文用高分辨电镜在原子尺度上观察证实了板条马氏体相界台阶—位错结构,结合相变晶体学改进了板条马氏体和魏氏铁素体相界结构模型,这两个模型代表了(111)f/(011)b原子界面外延匹配可能的位错配置类型,同它们各自的长大动力学相容。贝氏体不可能有上述二者之外的相界结构,应通过试验确定,它属于上述两种模型中哪一种。文中研究表明,结合相变晶体学精确地实验和分析贝氏体相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BCC 相界结构 错配位错 长大机制 贝氏体
原文传递
镍增强钨丝的晶粒长大机制
6
作者 Moon.,IH 钟培全 《钨钼材料》 1994年第3期53-60,共8页
关键词 钨丝 晶粒长大机制 烧结 灯泡
下载PDF
贝氏体相变单元及长大机制的TEM研究
7
作者 沈嵘 程巨强 康沫狂 《中国科学(E辑)》 CSCD 1998年第6期481-484,共4页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观察了Fe Ni Mn和Cu Zn Al合金贝氏体形貌和亚结构 .证实贝氏体相变单元的存在 .贝氏体通过相变单元的应力应变诱发形核伸长 ,通过沿缺陷面方向的扩展实现增厚 .贝氏体相变单元的横向尺寸差和贝氏体沿缺陷面...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观察了Fe Ni Mn和Cu Zn Al合金贝氏体形貌和亚结构 .证实贝氏体相变单元的存在 .贝氏体通过相变单元的应力应变诱发形核伸长 ,通过沿缺陷面方向的扩展实现增厚 .贝氏体相变单元的横向尺寸差和贝氏体沿缺陷面的滑移、错动形成了贝氏体 /奥氏体相界面台阶 ;台阶阶面与缺陷面对应 ,难以进行侧向迁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相变单元 TEM 奥氏体 长大机制 铜合金
原文传递
微坩埚晶体长大机制被观察到
8
作者 董丽 《现代材料动态》 2015年第6期6-7,共2页
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伯明翰大学以及日本材料科学国家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成功生长出具有恒定截面尺寸的钇钡铜氧超导体纳米丝材。它们的合成使用了所谓晶体长大的“微坩埚机制”,这是第一次对宏观金属氧化物晶须的生长做出解释,这... 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伯明翰大学以及日本材料科学国家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成功生长出具有恒定截面尺寸的钇钡铜氧超导体纳米丝材。它们的合成使用了所谓晶体长大的“微坩埚机制”,这是第一次对宏观金属氧化物晶须的生长做出解释,这个理论在1994年提出但从未找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大机制 晶体长大 坩埚 钇钡铜氧超导体 伯明翰大学 金属氧化物 研究人员 材料科学
原文传递
钢中贝氏体相变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方鸿生 杨志刚 +1 位作者 杨金波 白秉哲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9-457,共9页
简要地总结了国内近年来在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发现钢中的贝氏体超精细结构; (2)贝氏体表面浮突完全由贝氏体铁素体长大过程中形变产生,单一超亚单元对应的浮突呈帐篷型;(3)贝氏体铁素体宽面上存在三维... 简要地总结了国内近年来在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发现钢中的贝氏体超精细结构; (2)贝氏体表面浮突完全由贝氏体铁素体长大过程中形变产生,单一超亚单元对应的浮突呈帐篷型;(3)贝氏体铁素体宽面上存在三维巨型台阶,在近N-W关系下相变单元宽面接近(335)f,为扩散型界面; (4)发现钢中贝氏体碳化物在α/γ界面的γ侧形核并向奥氏体内生长; (5)建立了贝氏体激发形核-台阶长大模型,理论计算表明这种机制是合理的,它成功地解释了贝氏体的多层次复杂结构,以及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等不同形态的形成原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相变 精细结构 表面浮突 激发形核-台阶长大机制
下载PDF
贝氏体相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方鸿生 白秉哲 +3 位作者 徐平光 张弛 杨志刚 刘东雨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共8页
简要地总结了清华大学贝氏体相变研究组在贝氏体相变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①利用TEM、AFM、STM发现了钢及有色合金中的贝氏体超精细结构 ;②利用STM发现贝氏体表面浮突大多是由与超亚单元相对应的“帐篷型”小浮突群组成... 简要地总结了清华大学贝氏体相变研究组在贝氏体相变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①利用TEM、AFM、STM发现了钢及有色合金中的贝氏体超精细结构 ;②利用STM发现贝氏体表面浮突大多是由与超亚单元相对应的“帐篷型”小浮突群组成的 ;③利用TEM和STM证实了三维巨型台阶存在的普遍性和可动性 ;④发现钢中贝氏体碳化物在α/γ界面的γ侧形核并向奥氏体内生长 ;⑤概述了贝氏体的激发形核 台阶长大机制及其理论计算 ;⑥用前述相变机制解释了贝氏体的多层次复杂结构 ,以及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等不同形态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相变 研究进展 精细结构 浮突 激发形核 台阶长大机制
下载PDF
钢中珠光体相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1
作者 郭正洪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共7页
简要总结了钢中珠光体相变的机制 ,特别是珠光体形核的晶体学和长大的动力学。基于形核时的最小形核能和渗碳体与铁素体“合作”生长的要求 ,珠光体通常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并只向某一晶粒内生长 ,因而晶界珠光体与相邻晶粒存在特定取向关... 简要总结了钢中珠光体相变的机制 ,特别是珠光体形核的晶体学和长大的动力学。基于形核时的最小形核能和渗碳体与铁素体“合作”生长的要求 ,珠光体通常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并只向某一晶粒内生长 ,因而晶界珠光体与相邻晶粒存在特定取向关系而与生长进入的晶粒无特定取向关系。晶体学研究表明 ,珠光体形核的领先相与碳浓度及渗碳体与铁素体间的取向关系 (分别为Pitsch Petch、Bagaryatsky或Isaichev)无关。最近的研究发现 ,具B1结构的非共格杂质粒子界面是过共析钢中晶内珠光体形核的有效位置 ,初步的结果表明 ,晶内珠光体形核的原因在于杂质粒子生长造成的局部区域碳贫化及低能的珠光体 杂质界面取代高能的奥氏体 杂质界面。特定过冷度下的层片间距与正向界面推移速率的关系是珠光体生长动力学的主要问题。基于珠光体与奥氏体间的无序界面假设和稳态扩散方程分别发展了以体扩散控制和以界面扩散控制为主的动力学理论。两种理论均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但后者似更合理。最近的实验在珠光体中发现了生长台阶与结构台阶 ,表明生长动力学方程需要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光体相变 形核机制 长大机制 晶体学 动力学
下载PDF
Fe-Ni合金贝氏体长大原位观察
12
作者 杨柳 朱德贵 +1 位作者 张筠 陈荐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A334-A347,共14页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Fe—30wt—%Ni合金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界面结构,并利用透射电镜高温样品台对贝氏体铁素体台阶长大进行了原位动态观测。结果表明,铁素体呈台阶长大形态,在铁素体/奥氏体宽面上存在Burgers矢是...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Fe—30wt—%Ni合金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界面结构,并利用透射电镜高温样品台对贝氏体铁素体台阶长大进行了原位动态观测。结果表明,铁素体呈台阶长大形态,在铁素体/奥氏体宽面上存在Burgers矢是为[111]b型的刃型错配位错,铁素体台阶的增厚速率与按Zener—Hillert方程计算结果相符。为关于贝氏体生长台阶长大机制提供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镍合金 贝氏体 台阶长大机制
下载PDF
浅析晶体长大规律
13
作者 何耀民 《科技咨询导报》 2007年第22期129-129,共1页
本文主要从晶体长大条件、液固界面结构、长大机制、液固界面温度梯度及晶体长大形态五个方面分析纯金属晶体长大规律,有助于理解金属材料金相显微组织的形貌特征。
关键词 晶体 长大条件 液固界面 长大机制 长大形态
下载PDF
大尺寸高质量CH_(3)NH_(3)PbCl_(3)钙钛矿单晶的生长机理、相转变与光学性能
14
作者 南瑞华 武春燕 +3 位作者 刘腾 罗家欣 魏永星 坚增运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21-229,共9页
在传统逆温差结晶法基础上,通过引入高质量籽晶,采用籽晶诱导逆温差结晶法生长出尺寸为11mm×11mm×2mm的CH_(3)NH_(3)PbCl_(3)钙钛矿单晶.X射线衍射和Rietveld精修结果表明,室温下CH3NH3PbCl3单晶是立方相,其空间群为Pm3m,晶... 在传统逆温差结晶法基础上,通过引入高质量籽晶,采用籽晶诱导逆温差结晶法生长出尺寸为11mm×11mm×2mm的CH_(3)NH_(3)PbCl_(3)钙钛矿单晶.X射线衍射和Rietveld精修结果表明,室温下CH3NH3PbCl3单晶是立方相,其空间群为Pm3m,晶格常数a=0.56877 nm.偏光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CH3NH3PbCl3单晶的生长机理遵循光滑界面的台阶横向长大机制,并沿着台阶的外法线方向长大.变温拉曼光谱研究表明CH3NH3PbCl3单晶在温度160 K发生了正交-四方相转变,但四方相结构不稳定,存在的温度区间非常狭窄,故再次转变为立方相(Pm3m).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谱研究表明,CH_(3)NH_(3)PbCl_(3)单晶的吸收截止边约在波长442 nm,光致发光峰为450 nm,通过拟合计算得到其带隙值约为2.93 eV,稍大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理论带隙值(2.55 eV),分析认为这与籽晶的引入有关,因为籽晶作为异质形核的核心被引入晶体生长过程中,使晶格对称性下降,引起CH_(3)NH_(3)PbCl_(3)带隙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3NH3PbCl3单晶 籽晶诱导逆温差结晶法 台阶横向长大机制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纳米金颗粒熔化与烧结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茂 常玲玲 +3 位作者 崔亚男 陈晓玮 何新波 曲选辉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5-782,共8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采用嵌入原子势能模型,研究不同尺寸的纳米Au颗粒的熔化及烧结过程。结果表明,纳米金颗粒的熔点低于其块体材料的熔点,熔化过程从表面向内部进行。根据烧结颈的长大曲线确定不同尺寸的纳米Au颗粒的起始烧结温...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采用嵌入原子势能模型,研究不同尺寸的纳米Au颗粒的熔化及烧结过程。结果表明,纳米金颗粒的熔点低于其块体材料的熔点,熔化过程从表面向内部进行。根据烧结颈的长大曲线确定不同尺寸的纳米Au颗粒的起始烧结温度,颗粒的最佳烧结温度范围为起始烧结温度至纳米颗粒完全熔化的温度,且升温过程中颗粒的表面熔化温度和熔点等特征温度与N-1/3成线性关系(N为Au纳米颗粒的原子数)。纳米颗粒烧结过程中原子的迁移和烧结颈长大主要有表面扩散、晶界扩散或粘性流动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嵌入原子势能模型 纳米颗粒 烧结 烧结颈长大机制
下载PDF
贝氏体相变理论新进展及学术分歧 被引量:6
16
作者 方鸿生 王家军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A481-A490,共10页
介绍了贝氏体相变领域切变和扩散控制台阶长大理论的核心内容;论述了贝氏体相变理论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争论焦点:涉及贝氏体定义、转变不完全性、溶质拖曳及类拖曳效应、表面浮突的形态、特征及本质、相变产物的晶体学、贝氏体铁素... 介绍了贝氏体相变领域切变和扩散控制台阶长大理论的核心内容;论述了贝氏体相变理论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争论焦点:涉及贝氏体定义、转变不完全性、溶质拖曳及类拖曳效应、表面浮突的形态、特征及本质、相变产物的晶体学、贝氏体铁素体初始碳含量、贝氏体“中脊”、下贝氏体碳化物来源及形成模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扩散 台阶长大机制 切变机制 金属学
下载PDF
微观相场法合金显微组织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褚忠 陈铮 +2 位作者 王永欣 卢艳丽 李永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10期204-206,共3页
对合金沉淀早期的计算机模拟有利于探明固态相变的规律,其方法有多种,介绍了近年兴起的2种相场模型: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和连续相场动力学模型。分析讨论了合金沉淀过程中有序化和相分离过程,利用长程序参数(LRO)和短程序参数(SRO)... 对合金沉淀早期的计算机模拟有利于探明固态相变的规律,其方法有多种,介绍了近年兴起的2种相场模型: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和连续相场动力学模型。分析讨论了合金沉淀过程中有序化和相分离过程,利用长程序参数(LRO)和短程序参数(SRO)可描述合金沉淀机制。基于微观相场模型,模拟了Ni—Cr—Al三元合金有序化和相分离过程,结果显示低饱和度合金为形核长大机制,高饱和度合金中等成分有序化和相分离同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组织模拟 微观 相场法 动力学模型 显微 相场模型 分离过程 程序参数 计算机模拟 有序化 固态相变 沉淀过程 分析讨论 沉淀机制 三元合金 长大机制 高饱和度 金沉淀 相分离 Al Cr
下载PDF
下贝氏体碳化物形态及来源
18
作者 王家军 方鸿生 杨志刚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3-37,共5页
用TEM观察了Fe-1.08C-3.95Cr合金下贝氏体碳化物(θ)的形态,发现θ呈棒状或楔状。实测碳化物的主轴方向近似与[100]*θ或[010]*θ平行,楔根源于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界面,或部分深入铁素体内部而形... 用TEM观察了Fe-1.08C-3.95Cr合金下贝氏体碳化物(θ)的形态,发现θ呈棒状或楔状。实测碳化物的主轴方向近似与[100]*θ或[010]*θ平行,楔根源于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界面,或部分深入铁素体内部而形成在相界面钉扎的特殊形态。提出铁素体(α)可能按激发形核—扩散控制台阶(SNLG)机制长大,θ与α竞争长大,α的形成过程决定了θ的形态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竞争长大机制 碳化物 SNLG机制
下载PDF
Al脱氧钢中Al_2O_3夹杂物形态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俊波 《安徽冶金》 2014年第4期19-23,共5页
讨论了Al脱氧反应和使用Al脱氧后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概述总结了Al脱氧后钢液中[Al]和[O]含量、过饱和度、Al2O3粒子的长大机制及反应时间与Al2O3夹杂物形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Al脱氧 Al2O3形态 Al和O含量 过饱和度 长大机制 反应时间
下载PDF
化学镀Ni包覆TiC复合粉体的制备及显微组织 被引量:5
20
作者 于鹏超 易丹青 +1 位作者 胡彬 刘会群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9-447,共9页
采用化学镀工艺,以联氨为还原剂制备纯Ni包覆的TiC复合粉体,并优化化学镀过程的工艺参数;采用DSC、XRD、SEM、EDS等测试方法对优化的工艺参数下制备的Ni包覆TiC粉体的表面形貌、形核长大机制和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TiC装载量为10... 采用化学镀工艺,以联氨为还原剂制备纯Ni包覆的TiC复合粉体,并优化化学镀过程的工艺参数;采用DSC、XRD、SEM、EDS等测试方法对优化的工艺参数下制备的Ni包覆TiC粉体的表面形貌、形核长大机制和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TiC装载量为10 g/L,施镀温度为70℃、pH=10、联氨浓度为100 mL/L时,可得到覆镀速度和镀层质量都比较高的镀层。在优化的工艺参数下,单位质量TiC上平均反应速率为0.013 g/min、平均覆镀量为0.8 g、反应时间约为60 min。TiC表面预处理后形成的台阶状区域成为Ni非均匀形核的活化区域。胞状Ni颗粒长大并彼此接壤后,形成均匀致密的Ni层。温度的变化强烈地影响着镀层的形貌,当施镀温度从70℃升高至95℃时,镀层从致密的胞状结构转变为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化学镀后得到的Ni层为晶态和非晶态的混合体,经500℃保温1 h后,结晶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Ni包覆TiC复合粉末 显微组织 形核长大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