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5篇文章
< 1 2 1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牛轭湖湿地含水层沉积物中铁和有机质组成对砷赋存形态的影响
1
作者 李门楼 金戈 +2 位作者 李甜 徐泽龙 汪倩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5,共14页
以长江中游天鹅洲故道牛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江中游牛轭湖湿地内外侧C3、C5两个典型钻孔沉积物中砷、铁赋存形态和有机质组成差异,并结合内外侧沉积环境的差异,查明了牛轭湖湿地内外侧不同沉积环境中铁-有机质耦合作用对含水层... 以长江中游天鹅洲故道牛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江中游牛轭湖湿地内外侧C3、C5两个典型钻孔沉积物中砷、铁赋存形态和有机质组成差异,并结合内外侧沉积环境的差异,查明了牛轭湖湿地内外侧不同沉积环境中铁-有机质耦合作用对含水层沉积物中砷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轭湖湿地外侧C3钻孔0~<10m浅层沉积物中含有更多的吸附在无定形铁氧化物和腐殖质类有机质上的强吸附态砷,牛轭湖湿地内侧C5钻孔沉积物中含有更多与硅酸盐铁结合的低活性砷;牛轭湖湿地外侧浅层沉积物中富含黏土矿物以及粒径偏细、风化程度较高的湖相沉积环境使得铁-有机质-砷共同富集,牛轭湖湿地内侧沉积物粒径偏粗、风化程度偏低的河流相沉积环境不利于活性砷和黏土矿物、有机质的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牛轭湖湿地 沉积物 砷形态 铁氧化物 有机质
下载PDF
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基于江西与粤港澳、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视角
2
作者 李小玉 邱信丰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位居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了赣深电子信息产业... 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位居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了赣深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承接长三角数字产业转移示范区、赣湘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为江西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但是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协同规划缺乏、协同层次偏低、协同结构失衡、产业数字化滞后、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弱和数据要素共建共享不畅等问题。这需从强化规划引领、提高协同层次、优化协同结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和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共用等方面加以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协同发展 江西 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 长江中游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推进建议
3
作者 罗旭华 陈相圆 陈利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7-66,共10页
交通一体化能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整合,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内循环顺利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不仅建立完备的由铁路、公路、地铁、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而... 交通一体化能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整合,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内循环顺利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不仅建立完备的由铁路、公路、地铁、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而且在交通管理与服务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但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存在政府与市场配合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跨区域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效率低下,智能交通建设落后等困难与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政府一体化建设积极性与市场参与度,破除行政壁垒,建立一体化管理协调机制,发展多式联运促进互联互通,增强交通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等,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内循环和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一体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 经济内循环 智慧交通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uper-SMB和Tobit模型
4
作者 杨丞娟 《长江论坛》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Super-SMB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主要城市2010—2019年的生态效率作出了量化测算,并基于T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其与人口密度、(以第三产业占比表示的)产业结构、政府科...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Super-SMB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主要城市2010—2019年的生态效率作出了量化测算,并基于T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其与人口密度、(以第三产业占比表示的)产业结构、政府科技支出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四种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在10年观察期内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各城市之间差异显著;影响因素方面,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分别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呈显著和微弱的负相关关系,政府科技支出、对外开放水平则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生态效率 Super-SMB 模型 TOBIT 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分布动态演进
5
作者 郑准 黄斓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6-45,共10页
基于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测算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和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 基于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测算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和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趋于均衡。(2)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武汉城市圈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区域内差异波动下降;三大区域之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均呈下降趋势;从差异来源看,三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是由区域之间的超变密度构成。(3)从核密度曲线的分布特征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和三大子区域的核密度曲线均呈现“长尾起峰”的态势,并且三大子区域内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扩大趋势。基于上述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全力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各城市应因地制宜进行数字经济的差异化和特色化产业布局,并加强数字经济产业的跨区域政策沟通和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Dagum基尼系数 核密度估计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方云皓 赵丽元 +2 位作者 窦碧莹 王书贤 周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研究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有助于为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建成区面积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PM_(2.5)数据系统分析城市群PM_(2.5... 研究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有助于为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建成区面积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PM_(2.5)数据系统分析城市群PM_(2.5)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林地、草地、耕地、湿地、水体等5种绿色基础设施为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作用探测,探索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浓度的削减效应。同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以及约束线方法,进一步剖析城市化水平对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的约束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年均PM_(2.5)浓度在时序上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级差化递减的分异特征。(2)2000—2020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存在削减效应,但历年削减率均不超过4%,其中扩张区的削减效应显著高于老城区。(3)因子探测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绿色基础设施因子对PM_(2.5)浓度的解释力在老城区总体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湿地、水体的规律,而在扩张区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水体>湿地的规律;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林地与湿地、林地与草地、林地与水体是削减PM_(2.5)浓度较为显著的交互组合,其交互解释力在老城区与扩张区均达到0.5以上。(4)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浓度的削减效应受到城市化水平约束,其约束线形态在老城区与扩张区均为指数型。本研究有助于在城市群尺度为以自然为本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的落实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PM_(2.5) 削减效应 约束效应 地理探测器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融合星载LiDAR系统GEDI数据与Sentinel-2影像的长江中游洲滩典型禾本科植物高度动态研究
7
作者 石希 夏军强 +1 位作者 周美蓉 辛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2-574,共13页
植物是大型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但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洲滩禾本科植物高度不断发生调整,进而影响洲滩生境和河道防洪安全,故需长期监测。近年来,伴随着星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的发展,应用LiDAR卫星数据反演洲滩禾本科植物... 植物是大型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但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洲滩禾本科植物高度不断发生调整,进而影响洲滩生境和河道防洪安全,故需长期监测。近年来,伴随着星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的发展,应用LiDAR卫星数据反演洲滩禾本科植物高度成为一种可能。本文融合新一代星载LiDAR系统GEDI数据与Sentinel-2影像,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了考虑物候、累积温度与光合有效辐射指标的洲滩典型禾本科植物高度外推模型,同时利用Attention-UNet算法搭建了洪淹区域识别模型。随后以长江中游洲滩为例,探明了星载LiDAR技术在获取洲滩植株高度方面的性能,分析了各指标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并初步得出了洲滩典型禾本科植物高度对不同淹没条件的响应模式。主要结论包括:(1)星载LiDAR系统GEDI具有准确探测洲滩植物高度的能力,与无人机航测数据相比RMSE=0.43 m;(2)运用GEDI数据构建禾本科植物高度外推模型时,考虑物候和累积温度等指标可有效提升模型精度,提升幅度为6.8%~10.7%;(3)利用无人机航测数据对模型外推植物高度进行评价,RMSE=0.80 m。同时从模型外推结果中可知,受2020年流域尺度洪水影响,中游各河段平均植物高度下降了0.03~0.24 m;(4)在2020年流域尺度洪水作用下,淹没历时≤10天的洲滩禾本科植物,其次年株高整体呈增长趋势;而淹没历时>10天时,其次年株高平均下降了2.3%~3.1%。此外,对于日均淹没水深与株高的比值>0.95的洲滩,随着比值增加,洪水对禾本科植株高度的负面作用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激光雷达 GEDI 植被高度 长江中游洲滩
下载PDF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对干流顶托作用变化规律
8
作者 杨春瑞 邓金运 +2 位作者 陈立 郑柠辉 赵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11,共14页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对干流的顶托作用直接关系到区域防洪安全。通过构造支流顶托强度指标并结合Copula函数,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两湖出流对长江干流顶托强度的变化和异同,讨论干支流流量分布和地形变化对两湖顶托强度变...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对干流的顶托作用直接关系到区域防洪安全。通过构造支流顶托强度指标并结合Copula函数,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两湖出流对长江干流顶托强度的变化和异同,讨论干支流流量分布和地形变化对两湖顶托强度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干流顶托强度变化方面,汛期洞庭湖变化不大、鄱阳湖明显减弱;枯水期洞庭湖略有增强、鄱阳湖变化不大。②干支流流量分布导致的汇流比变化和江湖交汇区地形调整综合影响导致了两湖蓄水后顶托强度变化的差异;三峡水库蓄水后,干支流流量分布变化使洞庭湖、鄱阳湖对干流平均顶托强度分别减弱5.11%和13.45%;干流河床冲刷加剧导致的交汇区干支流河床高程差增大使洞庭湖、鄱阳湖对干流平均顶托强度分别增强6%和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托作用 汇流比 COPULA函数 长江中游 洞庭湖 鄱阳湖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
9
作者 杨欣 肖豪立 王艺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0-309,318,共11页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2.67×10^(4)km^(2)下降到2020年的2.29×10^(4)km^(2),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区、江西、湖南交界处的山脉及鄱阳湖流域等地区。生态廊道数量由69条下降为42条,总长度由1.53×10^(4)km下降到1.16×10^(4)km。研究区内生态阻力逐渐上升,网络重心由湖北省转移至湖南省,形态上由“三横两纵”的条带式分布转变为集中组团式分布。生态网络全局集程度、网络连通性均在减弱,总体上呈现结构收缩、功能减弱的变化趋势。网络周围5,15 km范围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2)在网络优化中,基于生态网络与交通网络交汇识别102个断裂点,基于源地间距离设置17个踏脚石。在生态网络5,15 km的范围设立“核心保护带”和“生态控制带”,总长1505 km。[结论]在协同治理中,省级层面上湖北、江西两省应当完善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湖南、江西两省应当强化协同机制实施中的司法保障;市级层面上针对管理重点实行差别化管控,通过规划潜在生态廊道推进市域层面协同治理。优化后的生态网络集程度由0.22提升至0.30,有效提升区域间生态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MSPA MCR模型 网络评价 协同治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福祉耦合的时空特征
10
作者 张超正 杨钢桥 +1 位作者 陈丹玲 张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8,共13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与居民福祉的相互复杂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研究中重要的交叉科学问题,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多发领域。然而,已有研究更为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对居民福祉的贡献,忽...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与居民福祉的相互复杂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研究中重要的交叉科学问题,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多发领域。然而,已有研究更为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对居民福祉的贡献,忽视了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以及供需平衡对居民福祉的影响。选择长江中游地区作为研究靶区和2000—2018年作为研究时段,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量化矩阵测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采用年度组合赋权法和线性函数加权法评估居民福祉,引入弹性系数模型划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福祉耦合关系类型,并进一步研究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福祉耦合关系可划分为“供需改善-福祉增加”“供需恶化-福祉增加”“供需改善-福祉减少”以及“供需恶化-福祉减少”4种,分别对应最优、次优、次差以及最差耦合关系类型;2)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综合福祉耦合关系表现为以权衡关系为主导且逐渐增强,其中“供需恶化-福祉增加”县域单元占比由2000—2010年的81.99%增至2010—2018年的91.57%;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福祉耦合关系会随着福祉类型、服务类型、空间尺度、时间范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表现出不同形式的反馈。长江中游地区各县域单元和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尽可能地规避“生态诅咒”或“生态魔咒”效应,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祝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平衡 居民福祉 长江中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陈飞 刘清泉 +1 位作者 朱李灵 黄子琦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随着工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重要的趋势。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熵权法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指数,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水平... 随着工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重要的趋势。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熵权法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指数,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升级、数字化创新升级及数字化效益升级对于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制造业数字化水平 影响因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长江中游干流河段洲滩民垸行蓄洪能力研究
12
作者 毕祯珊 李昌文 +2 位作者 伍岳 黄艳 张维奇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4期41-46,共6页
长江中下游洲滩民垸具有巨大行蓄洪能力,对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起重要作用。但是,洲滩民垸点多面广,地形数据缺乏,无法充分利用并有效构建数学模型分析行蓄洪作用。基于长江中下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构建长江中游干流河段洲滩民垸... 长江中下游洲滩民垸具有巨大行蓄洪能力,对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起重要作用。但是,洲滩民垸点多面广,地形数据缺乏,无法充分利用并有效构建数学模型分析行蓄洪作用。基于长江中下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构建长江中游干流河段洲滩民垸数字高程模型,以生产水位-面积-容积关系成果,分区分类研究洲滩民垸的行蓄洪能力。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干流洲滩民垸行蓄洪能力强,但空间分布差异大,其中,荆江河段洲滩民垸面积及蓄洪容积占比最高,在面临大洪水时调度运用多。研究成果能够直观有效呈现长江中游干流洲滩民垸的行蓄洪能力,为洲滩民垸的调度运用打牢数据基础,为科学准确制定防洪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洲滩民垸 行蓄洪能力 水位-面积-容积关系 遥感影像 长江中游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及驱动因素
13
作者 陆杉 熊娇 李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99-3212,共14页
厘清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长江中游地区3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MINDS)模型测度各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运用... 厘清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长江中游地区3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MINDS)模型测度各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进行识别,进而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揭示其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关联网络具有高通达性且等级结构趋于松散,但网络稳定性却趋于下降;(2)武汉市和长沙市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居核心地位,既扮演中心行动者角色又兼具“中介”和“桥梁”功能;岳阳市、黄石市等省际边界地级市在网络中则扮演边缘行动者角色;(3)空间关联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由“十五”时期的“大聚集、小分散”演变为“十三五”时期的“大分散、小聚集”,核心区由中部聚集转变为向四周发散;(4)地理空间的邻接、地区农业产业地位、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近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差异均有助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 长江中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DPSIRM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
14
作者 吕添贵 邱蓉 +3 位作者 赵巧 李锐 陈安莹 肖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目的]客观识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M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剖析了研究区2... [目的]客观识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M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剖析了研究区2006—2020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其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对应提升路径。[结果](1)在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不断提升,生态安全等级存在空间差异,但总体差距不大;(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障碍度排序结果为管理因素>影响因素>压力因素>响应因素>驱动力因素>状态因素。其生态安全水平受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人均水资源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人均GDP共同制约;(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江西省中部形成高值集聚区,而在湖北省中部形成低值集聚区;(4)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多处于临界安全等级(Ⅲ),距离整体达到安全等级(Ⅴ)状态仍有较大差距。[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向好态势,需要多关注经济对策响应、生态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制度建设管理方面,助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时空演化 障碍模型 DPSIRM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阶段划分和特征测度
15
作者 张超正 杨钢桥 +3 位作者 孙小宇 靳亚亚 陈丹玲 罗万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1-241,共11页
[目的]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视角,探究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过程特征和轨迹特征。[方法]通过分析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和地学信息图谱等特征。[结果](1)2000—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划分为“由初级产品生产阶... [目的]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视角,探究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过程特征和轨迹特征。[方法]通过分析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和地学信息图谱等特征。[结果](1)2000—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划分为“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II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城镇化缓慢发展与人口严重外流期”和“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与人口持续回流期”2大阶段。(2)就变化总体特征而言,以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草地、湿地面积明显减少,未利用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为主。(3)就变化过程特征而言,2000—2010年以耕地和林地相互转化,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以及水域向湿地转化为主;2010—2018年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相互转化,林地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化,以及湿地向水域转化为主。(4)就变化轨迹特征而言,以前期变化型为主,后期变化型和反复变化型次之,持续变化型所占比例较小。[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不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规模与方向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数量与空间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总体特征 过程特征 轨迹特征 长江中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游LNG接卸码头结构形式研究
16
作者 黄高新 徐甜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3期56-60,共5页
长江中游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区域。目前,长江LNG接卸码头尚无营运案例。针对长江中游建设条件,通过工程实例,开展了LNG接卸码头浮码头及直立式码头结构形式对比分析,提出了长江中游直立式LNG接卸码头关键技... 长江中游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区域。目前,长江LNG接卸码头尚无营运案例。针对长江中游建设条件,通过工程实例,开展了LNG接卸码头浮码头及直立式码头结构形式对比分析,提出了长江中游直立式LNG接卸码头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并首次将快速脱缆钩、靠泊辅助系统应用于内河油气化工码头。研究表明:直立式LNG接卸码头更加安全可靠,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合理可行,切实解决行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大水位差 LNG接卸码头 浮码头 直立式码头
下载PDF
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研究
17
作者 李杰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0-54,共5页
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不断发挥通江达海优势,奋力打造湖南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具备区位与交通、产业、绿色等发展优势,但亦存在产业结构不... 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不断发挥通江达海优势,奋力打造湖南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具备区位与交通、产业、绿色等发展优势,但亦存在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园经济发展不快、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在多重政策叠加、港口一体化建设、省域区域城市竞争等背景下,岳阳应紧跟国家政策、依托发展规划;强化基础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发挥区域优势,激发开放源泉;明确绿色底线,筑牢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阳市 对接 长江中游城市群 省域区域城市竞争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18
作者 严飞 《环境经济研究》 2024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不到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建成区及其周边地区水土气污染依然严重,农村面源污染较多,生态环境风险隐患较大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健全全民环境治理参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美丽中国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
下载PDF
长江中游熊城段水流特性研究
19
作者 雷雪婷 李瀛 +2 位作者 单敏尔 范淑琴 陈怡君 《水运工程》 2024年第4期114-118,共5页
针对长江中游熊城段碍航水流问题,采用数学模型对该河段水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河道弯曲狭窄、洲滩不高,且受洞庭湖出流影响,熊城段水流三维特性明显,存在横流、环流、回流等多种水流结构,对船舶航行影响大;在干线来流量2.5万~3.... 针对长江中游熊城段碍航水流问题,采用数学模型对该河段水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河道弯曲狭窄、洲滩不高,且受洞庭湖出流影响,熊城段水流三维特性明显,存在横流、环流、回流等多种水流结构,对船舶航行影响大;在干线来流量2.5万~3.0万m3/s且洞庭湖水位偏高时,易发生船舶事故,应提醒船舶谨慎航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熊城段 三维水流结构 碍航特性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下好“一盘棋”,打造新增长极
20
作者 郭志强 《中国经济周刊》 2024年第3期37-39,共3页
千埠并起,因水而生。坐拥黄金水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点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十四... 千埠并起,因水而生。坐拥黄金水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点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 中部地区崛起 黄金水道 城镇化战略 新增长极 协同发展 长株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