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源区湖泊-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益西卓玛 高佳佳 +4 位作者 拉巴 索朗卓嘎 罗骕翾 边巴次仁 格桑丹增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28-39,共12页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研究其动态变化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源区多尔索洞错-米提江占木错为研究对象,应用Landsat-5/7/8卫星和高分遥感影像,分析了1989—2021年湖泊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研究其动态变化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源区多尔索洞错-米提江占木错为研究对象,应用Landsat-5/7/8卫星和高分遥感影像,分析了1989—2021年湖泊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冰湖-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9—2021年间,多尔索洞错-米提江占木错湖泊平均面积为1011.37 km^(2),由1989年的872.07km^(2)扩张至2021年的1119.5 km^(2),平均扩张率为8.62 km^(2)·a^(-1)。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1世纪初期湖泊面积扩张最明显,尤其是在湖泊北部、西北部及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增长最为缓慢。1990—2020年各拉丹冬冰川面积从1990年的797.85 km^(2)缩小至2020年的766.19 km^(2),减少了31.66 km^(2),缩减率为1.106 km^(2)·a^(-1)。2004年之前,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融水是多尔索洞错-米提江占木错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66.8%;2004年之后,降水在多尔索洞错-米提江占木错湖泊面积变化因素中起主导作用,降水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尔索洞错-米提江占木错 气候变化 长江源区 湖泊动态 冰川动态
下载PDF
长江源区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2
作者 邵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长江源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其河川径流也随之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及长江源区5个气象站1960—2022年实测水文气象资料,分析长江源区年径流和季节性径流变化规律。利用相关分析、交叉小波变换及主成分分析... 长江源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其河川径流也随之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及长江源区5个气象站1960—2022年实测水文气象资料,分析长江源区年径流和季节性径流变化规律。利用相关分析、交叉小波变换及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径流变化与主要气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近63 a来直门达站年径流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20 a径流大幅度增加。1960—2000年期间,长江源区各季节性径流变化趋势较为平稳。2000—2022年期间,各季节性径流均呈现出增加的态势并延续至今。对直门达站径流影响最为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为降水、气温、相对湿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相关分析 交叉小波变换 主成分分析 长江源区
下载PDF
长江源区布曲流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超飞 马素萍 +1 位作者 何晓波 汪少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2,共10页
基于长江源区布曲流域23个采样点的138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探讨1 m以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布曲流域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和50~100 cm的6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 基于长江源区布曲流域23个采样点的138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探讨1 m以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布曲流域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和50~100 cm的6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0.23±4.84) g·kg^(-1)、(10.18±5.19)g·kg^(-1)、(9.34±5.20)g·kg^(-1)、(9.04±4.41)g·kg^(-1)、(8.01±4.74)g·kg^(-1)、(9.40±4.67)g·kg^(-1),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R^(2)=0.511)。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并非线性相关(P>0.05),而是在4 700~5 100 m的海拔范围内,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然后在5 000~5 100 m海拔处达到最大值后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体积含水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全氮、全磷、全钾、无机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和黏粒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表明长江源区布曲流域1 m以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土壤的pH值、碳氮比和体积含水量。研究结果可以为长江源区布曲流域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布曲流域 多年冻土 有机碳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WEP-QTP的长江源区径流组分变化及驱动机制
4
作者 李霞 周祖昊 +2 位作者 刘佳嘉 王鹏翔 贾仰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5-112,165,共9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高原寒区径流演变规律,利用WEP-QTP模型模拟了1956~2020年长江源区水循环过程,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及其组分演变规律,并基于多因素归因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径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6~2020年长江源区径流组... 为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高原寒区径流演变规律,利用WEP-QTP模型模拟了1956~2020年长江源区水循环过程,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及其组分演变规律,并基于多因素归因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径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6~2020年长江源区径流组分中降雨径流、融雪径流及融冰径流占比分别为79.4%,17.2%和3.4%。对比基准期(1956~1998年)与变化期(1999~2020年),气候影响下径流变化量为21.4亿m^(3),气温和降水对径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8.4%和108.4%。对径流组分进行分析,气候影响下降雨径流变化量为24.8亿m^(3),气温和降水对降雨径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36.2%和63.8%;气候影响下融雪径流变化量为-3.1亿m^(3),气温和降水对融雪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48.1%和-248.1%;气候影响下融冰径流变化量为-0.3亿m^(3),气温和降水对融冰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1.5%和121.5%。对径流及其组分逐月过程进行分析,气候变化对径流及其组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6~10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组分 WEP-QTP模型 径流演变 长江源区
下载PDF
2012-2021年长江源区水沙变化特征调查分析
5
作者 陈鹏 金中武 +2 位作者 周银军 汤柔馨 冯志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0-185,共6页
长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受技术条件限制,有关江源地区河流径流输沙资料较少。为了探究江源地区河流径流输沙情况,基于2012—2021年间水文站实测资料和14个野外观测点数据,分析了长江源区河流水沙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长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受技术条件限制,有关江源地区河流径流输沙资料较少。为了探究江源地区河流径流输沙情况,基于2012—2021年间水文站实测资料和14个野外观测点数据,分析了长江源区河流水沙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源区径流量与降水量、温度显著相关,输沙量与径流量相关系数达0.842,与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610;②受气温、降水等因素影响,长江源区河流径流输沙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其中2018年、2020年、2021年同期流量较大,含沙量则在2019年6月最大;③长江源区各考察点悬沙中值粒径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床沙中值粒径普遍较大,通天河干流、布曲、尕尔曲床沙中值粒径最大,各河段年际间变化规律不一致。研究成果可对无资料地区河流的径流输沙规律认识提供参考,为长江源区河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水沙变化 径流量 输沙量 分布差异
下载PDF
长江源区典型高寒沼泽草甸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郭浩楠 汪少勇 +4 位作者 叶虎林 何晓波 丁永建 洪晓峰 付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1515,共15页
广泛分布的草地是长江源区水源涵养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寒沼泽草甸显著退化,正面临着逐步消失的风险,并且目前对于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平衡过程及其演化过程的观测... 广泛分布的草地是长江源区水源涵养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寒沼泽草甸显著退化,正面临着逐步消失的风险,并且目前对于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平衡过程及其演化过程的观测不足,难以支撑进一步的机理研究。通过开展高寒沼泽草甸地区的能量平衡观测研究,深入理解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过程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和驱动力,能够为沼泽草甸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长江源区布曲冬克玛底河流域典型高寒沼泽草甸2020年涡动相关设备测量所获取的连续、高质量的能量平衡观测数据,探究了当地能量平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冬克玛底流域的气候特征呈现夏秋季温润、冬春季冷干的季节特征,下垫面土壤存在长时间的饱和状态以及明显的冻融循环过程。独特的气候及下垫面条件使高寒沼泽草甸具有独特的能量平衡特征,表现在净辐射主要被感热和潜热所消耗,分别达到全年的46.1%和55.6%,仅有1.7%转化为土壤热通量。净辐射在夏秋季主要转化为潜热,冬春季主要转化为感热,潜热通量相较于其他高寒草甸类型占比更大且更集中在夏秋季,高寒沼泽草甸年总潜热占比可达有效辐射的55%,夏秋季潜热通量可达同时期有效辐射的73%。在植被生长季,高寒沼泽草甸提高了饱和水汽压差对潜热通量带来的影响,削弱了净辐射带来的影响并使得土壤热通量表现为:生长前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高寒沼泽草甸地区存在的土壤冻融过程也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特征,主要表现在湍流通量除受净辐射控制外,在消融时期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导致了湍流通量潜热通量为主、冻结时期以感热通量为主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沼泽草甸 多年冻土 能量平衡
下载PDF
基于IHA-RAV法的长江源区生态水文情势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光录 樊立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2,50,共7页
为评估长江源区河流水文情势变化及其生态效应,选用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1年逐日流量资料,使用贝叶斯变点检验方法分析直门达水文站年平均流量突变发生时间,采用水文改变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综合评价直门达水文站在突变点... 为评估长江源区河流水文情势变化及其生态效应,选用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1年逐日流量资料,使用贝叶斯变点检验方法分析直门达水文站年平均流量突变发生时间,采用水文改变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综合评价直门达水文站在突变点前后改变程度,使用趋势坡度、Kendall趋势检验以及去趋势波动分析法评价月均流量、年极值流量时间序列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年平均流量在2004年发生变异。(2)2004年前后直门达水文站水文综合改变度为37.2%,属于中度改变。(3)月均流量综合为中度改变,各月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大了河道内水生生物栖息所需水量。(4)流量极值综合改变度为低度改变,表明极端流量事件处于一个稳定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长江源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小流量的增加更好地保障了流域生态流量。(5)极端值出现时间为低改变度,对水生生物栖息地以及鱼类洄游影响较小。(6)高、低流量脉冲频次均为低度改变,反映出长江源区干旱和洪涝发生次数减少,使得长江源区河道、河滩的受水情况趋于稳定;高、低脉冲历时变化又给源区河道及沿岸生态环境带来不确定的影响。(7)流量上升率、下降率及逆转率均为低改变度,反映出长江源区流量改变程度较低,维持在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总体而言,长江源区河道生态环境有转好的趋势,增加的生态流量有利于维持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生态流量 IHA指标 水文情势 水文改变度 去趋势波动分析
下载PDF
长江源区基流分割方法对比及基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光录 樊立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5-190,共6页
基流是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使用稳定、可靠的基流分割方法,分析基流特征值时间序列变化,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长江源区基流特征值时间变化特性,采用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0年的流量日值资... 基流是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使用稳定、可靠的基流分割方法,分析基流特征值时间序列变化,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长江源区基流特征值时间变化特性,采用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0年的流量日值资料,分别使用滤波法、BFI法和HYSEP法等基流分割方法,分析适合长江源区基流分割方法,并对基流指数、基流年内最大值、最小值、年平均值分别作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方法结果相差较大,计算各年代际基流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899和0.502。滤波法F4法方差较小、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小,认为滤波法F4法是适合直门达水文站的基流分割方法。由滤波法F4法分析结果可知,直门达基流各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且未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使用贝叶斯方法统计各指标表明长江源区直门达站基流指数BFI、年基流最大值、年基流最小值、基流年平均值分别在2002年、2004年、2017年、2004年发生显著性变异。长江源区暖湿化过程是基流变化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同时,基流指数持续增大,说明长江源区基流占年径流量比重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分割 基流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 贝叶斯变点检验 长江源区
下载PDF
长江源区典型河流及湖泊丰水期底栖动物群落格局与驱动因子分析
9
作者 阳敏 熊芳园 +7 位作者 陆颖 刘晗 王超超 程琳 李耀鹏 杨欣 吴兴华 陈宇顺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0,共10页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对气候变化敏感,存在河流径流增加、湖泊扩张淡化的趋势,研究该区域的水生生物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该研究于2017年夏季对长江西源沱沱河、南源当曲以及周围5个典型湖泊(班德湖、雅西...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对气候变化敏感,存在河流径流增加、湖泊扩张淡化的趋势,研究该区域的水生生物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该研究于2017年夏季对长江西源沱沱河、南源当曲以及周围5个典型湖泊(班德湖、雅西措、玛章错钦、格勒措、昂错钦)的底栖动物群落开展调查。湖泊水体盐度为0.96‰~14.72‰,pH为8.89~9.63。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5种,隶属于5纲7目10科。河流的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个/m^(2)和0.22 g/m^(2),优势种为恩非摇蚊属;湖泊的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74个/m^(2)和5.35 g/m^(2),优势种为直突摇蚊属,83.33%的物种为单一湖泊特有。蒙特卡罗置换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水体环境变量主要包括碱度、总悬浮性固体、浊度、pH、总溶解性固体、盐度和叶绿素a。典范对应分析排序图显示,在长江源区的湖泊水体中,底栖动物较多分布在酸碱度相对低、清澈程度高、盐度低、叶绿素高的环境中。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河流径流增加可能导致水体浑浊程度升高,进而可能会降低长江源区底栖动物群落的丰富度。今后在对长江源区的底栖动物开展研究时,应更多地关注长期的生态监测与评估以及底栖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高原湖泊 河流 底栖动物群落 气候变化
下载PDF
ENSO事件对长江源区径流演变的影响
10
作者 邵骏 钱晓燕 +3 位作者 谢珊 杜涛 汤瑶瑶 向碧为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3-179,185,共8页
以长江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沱沱河站、直门达站实测径流系列,分析两站近60年来径流演变趋势,利用海洋尼诺指数分析ENSO事件的强度与时间特征,研究两站径流丰枯变化对ENSO事件的响应规律,从海-气耦合影响大气环流角度分析ENSO事件对径流... 以长江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沱沱河站、直门达站实测径流系列,分析两站近60年来径流演变趋势,利用海洋尼诺指数分析ENSO事件的强度与时间特征,研究两站径流丰枯变化对ENSO事件的响应规律,从海-气耦合影响大气环流角度分析ENSO事件对径流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站均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00年以后径流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分析ENSO事件发生期间长江源区径流丰枯变化响应规律可知,1960—2000年期间,暖事件发生年份,无论是当年还是次年,长江源区出现径流偏枯的概率较高;冷事件发生年份,两站均呈现出在当年偏枯、次年丰枯概率基本相当的态势。2000年以后,长江源区径流偏丰态势尤为显著。在1970年以前和2000年以后,长江源区径流与ENSO事件之间的时频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ENSO事件发生后,引起纬向和经向大气环流异常,使得海洋向高原热量和水汽输送产生变化,从而影响青藏高原降水和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ENSO事件 气候指数 交叉小波分析 长江源区
下载PDF
冰川·河湖·湿地—一江源科考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之变
11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3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长江源区开展科考。23名队员在跨越约4000公里的科考行程中,采集不同样品,开展各种观测,解读江源奥秘。长江源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全球气... 2023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长江源区开展科考。23名队员在跨越约4000公里的科考行程中,采集不同样品,开展各种观测,解读江源奥秘。长江源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全球气候变暖将对江源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此次科考聚焦冰川、河湖和湿地,对长江源区水环境、水生态等进行“体检”,摸清江源生态本底,找寻江源变化规律,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更多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腹地 全球气候变暖 综合科学考察 河湖 长江源区 气候变化 生态本底
下载PDF
长江源区旱涝急转事件演变特征
12
作者 王永峰 樊立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6-190,共5页
根据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1年径流资料,使用长、短期径流旱涝急转指数(LRDFAI和SRDFAI),分析长江源区旱涝急转事件发生变化情况,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分析长江源区旱涝急转强度周期变化。结果表明: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短... 根据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1年径流资料,使用长、短期径流旱涝急转指数(LRDFAI和SRDFAI),分析长江源区旱涝急转事件发生变化情况,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分析长江源区旱涝急转强度周期变化。结果表明: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短期径流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3—9月份,“旱转涝”和“涝转旱”事件发生频次相当。发生频次在不同年代波动较大,总体上呈现“多-少-多-中-多-多”的趋势。短期旱涝急转事件中“旱转涝”事件强度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而“涝转旱”事件强度呈现微弱的递减趋势,分别存在7.1 a和12.3 a的主周期。共发生长期径流旱涝急转事件20次,“旱转涝”和“涝转旱”事件发生频次分别为8次和12次,存在8.3 a和14.2 a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旱涝急转指数 径流 周期分析
下载PDF
黄河、长江源区降水变化的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 被引量:53
13
作者 王可丽 程国栋 +2 位作者 丁永建 沈永平 江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4,共7页
利用黄河、长江源区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黄河、长江源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对黄河、长江源区典型多雨年与少雨年的500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600 hPa流场、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合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 利用黄河、长江源区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黄河、长江源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对黄河、长江源区典型多雨年与少雨年的500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600 hPa流场、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合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和长江源区的降水在近50 a的长期变化趋势都不明显,但在最近10 a黄河源区的降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长江源区的降水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江河源区在多雨与少雨年有明显的环流差异特征,在多/少雨年,500 hPa蒙古低压减弱/加强,西风风速减弱/增强,600 hPa高原辐合线偏北/南,江河源区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减少,西南季风的偏南水汽输送增加/减少.使得江河源区有较多/少的水汽来源,从而降水增多/减少;黄河和长江源区有相似的多雨与少雨年环流差异特征,只是差异程度不同,长江源区多雨与少雨年环流特征差异的强度不及黄河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水汽输送 大气环流 黄河源 长江源区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状况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5
14
作者 李娜 王根绪 +2 位作者 高永恒 王俊峰 柳林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4-1224,共11页
采用增温棚模拟增温的方法,对比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地区典型的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在两种增温梯度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增温棚内的气温和5 cm土... 采用增温棚模拟增温的方法,对比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地区典型的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在两种增温梯度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增温棚内的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高寒沼泽草甸区不封顶增温棚平均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分别较对照升高2.54℃和0.68℃,封顶增温棚平均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分别较对照提高4.99℃和1.43℃;高寒草甸区内不封顶和封顶增温棚5 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较对照提高0.31℃和3.93℃。(2)模拟增温对两种草甸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表现不一致,高寒沼泽草甸中开顶和封顶式增温棚0~5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降低,5~20 cm土层中却增加;相反的,高寒草甸中开顶和封顶式增温棚0~5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5~20 cm土层中减少。(3)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但由于封顶式增温棚增温幅度过大,抑制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导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降低。(4)模拟增温使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在两种草甸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小,蔗糖酶活性在两种草甸中表现出不一致的变化情况。同时,封顶增温棚内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增加的幅度,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减少的幅度均小于开顶式增温棚内的酶活性。两种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情况不一致,这与不同类型草甸中土壤理化性质、水热状况、土壤代谢、植物种类及土壤生物(动物和微生物)区系、数量和生物多样性等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高寒草甸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长江源区
下载PDF
SRM融雪径流模型在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45
15
作者 刘俊峰 杨建平 +1 位作者 陈仁升 阳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49-1159,共11页
冬克玛底河流域作为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区典型代表性高寒山区流域,有较大面积的冰川、积雪存在。本文以冬克玛底河流域2005年5 ̄10月的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SRM融雪径流模型对不同分带数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和不同测站气... 冬克玛底河流域作为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区典型代表性高寒山区流域,有较大面积的冰川、积雪存在。本文以冬克玛底河流域2005年5 ̄10月的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SRM融雪径流模型对不同分带数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和不同测站气温分别作为气温驱动变量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带会对SRM模型融雪径流量模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不同的气温作为驱动变量对模拟的效果影响很大,这表明SRM模型对气温驱动变量非常敏感。同样根据流域内径流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分析看到日径流量与气温相关性较好,线性相关系数最好达到0.72,而径流与降水线性相关系数为0.20。根据以上模拟实验和相关分析选择合适的分带和具有代表性的站点气温,SRM模型模拟的两个优度指标最好可达到Nash-Sutcliffe系数(R2)=0.83和体积差(Dv)=0.95%。考虑到SRM模型对气温的敏感性,利用最终选择的模拟方案并结合气温升高1oC气候情景假设来考虑气温、降水和径流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升高1oC后,(1)模拟时期内的径流总量由原来模拟的25.5×106m3增加到33×106m3;(2)冰川物质平衡线从原来的5600上升到5750米,冰川消融区从5.8km2增大到13.5km2,冰川消融量增加,对径流量的贡献明显增大。(3)气温的升高加速积雪融化并改变降水形态是径流在5 ̄6月变大的主导因素。7 ̄10月份的径流变大则主要是由于冰川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融雪径流模型 融雪径流 长江源区 青海省 冬克玛底河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齐冬梅 李跃清 +2 位作者 陈永仁 赵旋 周长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75-1086,共12页
利用1960-2011年历年逐月长江上游通天河流域直门达水文站观测的流量资料、长江源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归因.结果表明:2005年之前,长江源区年及夏、秋、冬季的平均流... 利用1960-2011年历年逐月长江上游通天河流域直门达水文站观测的流量资料、长江源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归因.结果表明:2005年之前,长江源区年及夏、秋、冬季的平均流量呈持续下降趋势,2005年以后,长江源区年及四季的平均流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以夏季平均流量的增幅最为明显,年平均流量有4 a左右及12 a左右的变化周期.高原夏季风、长江源区夏季7、8月地面感热、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及冰川和积雪融水均对长江源区流量变化有明显影响.2005年以后,长江源区年及四季的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同时,温度急剧上升导致的冰川和积雪融水增多,是2005年以来长江源区流量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长江源区 气候变化 高原季风
下载PDF
长江源区高寒生态与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2
17
作者 王根绪 李元寿 +1 位作者 王一博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近40 a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剧烈,是青藏高原增温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高寒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不断退化.采用多因素逐次甄别方法与半经验理论方法相结合,基于多年冻土的不同植被覆盖降水-径流观测场观测试验结果,分析了长江源区气候-植被-... 近40 a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剧烈,是青藏高原增温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高寒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不断退化.采用多因素逐次甄别方法与半经验理论方法相结合,基于多年冻土的不同植被覆盖降水-径流观测场观测试验结果,分析了长江源区气候-植被-冻土耦合系统中各要素变化对河川径流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源区河川径流呈持续递减趋势,年均径流量减少了15.2%,频率>20%的径流量均显著减少,而>550 m3.s-1的稀遇洪水流量发生频率增加;气候变化与高寒草甸覆盖变化对源区径流变化的影响较大,分别占5.8%和5.5%;气候与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的显著影响是与冻土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冻土环境与冰川变化对径流的贡献尚不能准确评价.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于源区河川径流的形成与稳定起到关键作用,这两类生态系统的显著退化是驱动河川径流过程中变差增大、降水-径流系数减少以及洪水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保护源区高寒草甸与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对于维护源区水涵养功能和流域水安全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高寒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径流过程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长江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产流产沙效应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元寿 王根绪 +2 位作者 沈永平 王军德 王一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9-875,共7页
在长江源区北麓河支流左冒西孔曲流域建立了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天然径流观测场, 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在相同坡度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 结果表明: 在典型高寒草甸草地30°坡面上, 相同降水条件下, 30% 覆盖度的场... 在长江源区北麓河支流左冒西孔曲流域建立了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天然径流观测场, 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在相同坡度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 结果表明: 在典型高寒草甸草地30°坡面上, 相同降水条件下, 30% 覆盖度的场地的地表径流产出量明显大于覆盖度92%和68%两个场地, 同时产沙量也显著高于两个高盖度场地的, 平均单次降水形成的泥沙量是后两种情形的2~4倍, 由此造成地表侵蚀量平均为后两种情形的3~10倍; 但在相同降水条件下, 92%高盖度场地产生的径流量比68%盖度场地产生的径流量大, 产沙量刚好相反. 不同降水形态对于下垫面产流产沙过程也具有明显影响, 无论下垫面状况如何, 在几种降水形态中, 降雪融水的产流量最大, 产沙量最小. 人工模拟的结果表明, 对于覆盖度<68%的中、强度退化草地, 次降水量在3.5 mm时, 就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径流和产沙效应. 当次降雨量达到7.2 mm, 降雨持续时间30 min, 覆盖度为30%、 68%和92%的25 m2场地分别形成2 885 mL、 2 450 mL和1 030 mL的径流量; 覆盖度<30%的退化草地泥沙含量明显高于高覆盖度的, 相同降水形成的平均泥沙含量高达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植被覆盖 产流 产沙 地表径流
下载PDF
长江源区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欣 谢自楚 +3 位作者 冯清华 阳岳龙 杨命青 林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8-502,共5页
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冰川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 冰川总面积达1 276.02 km2. 研究表明, 该区属于青藏高原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到2050年气温将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2.3~2.7 ℃, 降水增加1%~33%. 基于冰川编目资料, 采用有关对... 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冰川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 冰川总面积达1 276.02 km2. 研究表明, 该区属于青藏高原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到2050年气温将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2.3~2.7 ℃, 降水增加1%~33%. 基于冰川编目资料, 采用有关对长江源区未来50 a内的气温和降水预测数据, 应用冰川系统对气候响应的模型, 对该区未来50 a内冰川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到2010年、 2030年、 2050年该区冰川面积平均将减少3.2%、6.9%和11.6%;冰川径流平均将增加20.4%、26%和28.5%;零平衡线上升值为14 m、 30 m和50 m左右. 最后, 针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冰川 模型 变化预测
下载PDF
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化学特征、主要离子来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敏 赵良元 +7 位作者 李青云 邹靖怡 胡园 张屹哲 徐平 吴志广 邓玮 陶晶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43-1254,共12页
通过开展水环境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主要离子分布特征,揭示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化学类型及其主要控制因子,阐明了长江源区主要主要离子来源,同时评价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河流... 通过开展水环境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主要离子分布特征,揭示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化学类型及其主要控制因子,阐明了长江源区主要主要离子来源,同时评价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河流水体主要阳离子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Na^(+)>Ca^(2+)>Mg^(2+)>K^(+),其中Na^(+)和Ca^(2+)的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阳离子含量的65.9%及18.8%.主要阴离子的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Cl^(-)>HCO_(3)^(-)>SO_(4)2->NO_(3)^(-),其中Cl^(-)和HCO_(3)^(-)的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阴离子含量的47.6%及32.9%.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化学类型为Na-Cl、Ca-HCO_(3)和Ca-SO_(4).水化学特征主要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岩石风化.不同河流水化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当曲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_(3)和Ca-SO_(4),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碳酸盐溶解.沱沱河和楚玛尔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l,主要受蒸发结晶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蒸发岩的溶解.通天河主要水化学类型为Na-Cl和Ca-HCO_(3),主要受岩石风化和蒸发结晶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蒸发岩、碳酸盐和硅酸盐的溶解.长江源区河流水体硬度相对较高,当曲水质宜用于灌溉,但是沱沱河和楚玛尔河及通天河水质建议慎用于灌溉,且不宜直接饮用.研究成果以期为长江源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河流 主要离子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水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