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牡蛎壳橙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雨露 徐成勋 +2 位作者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是结合群体选育与种内群体间杂交方法,以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3代选育获得的新品系。本研究以第1代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G1)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建立了48个混养家系,共获得863个个体。利用... 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是结合群体选育与种内群体间杂交方法,以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3代选育获得的新品系。本研究以第1代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G1)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建立了48个混养家系,共获得863个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混养家系进行了系谱分析,并基于REML法评估了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63个个体中,有851个个体被准确鉴定其所属家系;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颜色参数指标a*(红绿轴色品指数)、b*(黄蓝轴色品指数)和ΔE(色差)等均具中高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0.47±0.23、0.42±0.21和0.56±0.29。4个颜色参数指标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79~0.86和−0.45~0.48。壳色性状与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较低,分别为−0.33~0.17和−0.04~0.11。研究表明,在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育种过程中,对壳色性状进行选育可以得到预期的改良效果。此外,壳橙性状与生长性状应分别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协同选择,以实现同时改良两个性状的目的。本研究可为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壳色 性状 微卫星 遗传参数
原文传递
升温与聚苯乙烯微塑料复合暴露对长牡蛎血细胞功能、免疫基因表达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2
作者 杜蕴超 任晶莹 +3 位作者 滕佳 赵建民 张天宇 王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为阐明全球气候变暖和微塑料复合胁迫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免疫应答、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个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水平[无微塑料、小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SPS-MPs,6μm)和大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LPS-MPs,50... 为阐明全球气候变暖和微塑料复合胁迫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免疫应答、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个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水平[无微塑料、小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SPS-MPs,6μm)和大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LPS-MPs,50~60μm)]和2个温度水平(20℃和25℃)对长牡蛎进行了为期21 d的单一和复合暴露,检测分析了各组长牡蛎血细胞功能[吞噬活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糖原含量以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SPS-MPs暴露能增加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ROS含量,降低血细胞吞噬活性,揭示SPS-MPs毒性作用更强。升温与微塑料的协同作用增加了长牡蛎消化腺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升温与SPS-MPs复合暴露组长牡蛎消化腺组织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90,HSP90)、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κB)和p53基因表达量进行免疫应答;升温与微塑料的拮抗作用增加了鳃组织p53基因表达量,揭示p53基因参与了鳃组织免疫调控。总之,升温与微塑料复合暴露能影响长牡蛎的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升温与SPS-MPs长期暴露可能对长牡蛎的种群维持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微塑料 升温 免疫 能量代谢
下载PDF
乳山长牡蛎共附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3
作者 蒋之琛 刘明坤 +3 位作者 王文岐 吴富村 李莉 张德超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培养2020年6—9月采自山东省威海市乳山牡蛎养殖区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胃和鳃部位共附生可培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多样性分析,同时筛选副溶血性弧菌的拮抗菌。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细菌...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培养2020年6—9月采自山东省威海市乳山牡蛎养殖区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胃和鳃部位共附生可培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多样性分析,同时筛选副溶血性弧菌的拮抗菌。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细菌422株,删除重复后共获得不同批次细菌258株,主要包括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4个类群,分别占比72.2%、12.6%、11.8%和3.4%,共囊括了6个纲,63个属和119个种,并分离到1个潜在新种。分离的不同种类弧菌可能与牡蛎夏季高死亡率有关,并筛选出一株杀鱼假交替单胞菌ML-231对副溶血性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乳山长牡蛎共附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发现多种致病性弧菌,并获得1株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对今后乳山长牡蛎的生产管理及弧菌防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共附生细菌 多样性 弧菌 拮抗菌
下载PDF
长牡蛎AMPK基因在三倍体性腺发育中的表达特性及调控机制
4
作者 王朔 于红 +1 位作者 李琪 王庆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7,共10页
为探究三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对AMPK基因及其靶基因在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进行研究。长牡蛎AMPK包含AMPKα、AMPKβ和AMPKγ三个亚基。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这三个亚基的mRNA表达量在二倍... 为探究三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对AMPK基因及其靶基因在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进行研究。长牡蛎AMPK包含AMPKα、AMPKβ和AMPKγ三个亚基。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这三个亚基的mRNA表达量在二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在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二倍体长牡蛎性腺中AMPKα亚基Thr172位点磷酸化(p-AMPKα)水平在增殖期高,到成熟期几乎完全消失,这说明在长牡蛎性腺发育早期AMPK基因可能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在三倍体长牡蛎中,不育型三倍体(3nβ)的p-AMPKα水平显著高于可育型三倍体(3nα),推测AMPKα亚基磷酸化增强可能与三倍体不育密切相关。AMPKα亚基活性蛋白主要定位在滤泡细胞、精原/精母细胞和卵原/卵母细胞,说明该蛋白可能参与调控长牡蛎配子发生的早期过程。对AMPK潜在靶基因(GCS、CREB、SREBP1、ACC和Raptor)进行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长牡蛎中p-AMPKα可能参与了CREB和SREBP1基因表达的调控。推测在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早期AMPK基因可能调控促进糖原和脂质的分解,为生殖细胞分裂和分化提供能量;而在不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中由于生殖细胞分裂不旺盛,AMPK基因表达未被抑制,AMPK发挥维持体内能量稳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性腺发育 AMPK基因 三倍体 调控机制
下载PDF
GI.5和GII.4诺如病毒P蛋白的克隆表达及与长牡蛎类HBGAs的结合特性
5
作者 佟利惠 杨敏 +3 位作者 王珊珊 王大军 王明丽 周德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为明确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oV)与长牡蛎类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的结合特性,本实验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克隆表达了基因簇I.5(genogroup I.5,GI.5)和GII.4 HuNoV P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研究H... 为明确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oV)与长牡蛎类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的结合特性,本实验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克隆表达了基因簇I.5(genogroup I.5,GI.5)和GII.4 HuNoV P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研究HuNoV P蛋白与唾液HBGAs和长牡蛎类HBGAs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GII.4 HuNoV与唾液A型、B型、AB型和O型HBGAs均有较好的结合,而GI.5 HuNoV与B型HBGAs结合较弱,与O型HBGAs具有明显的结合优势。GI.5和GII.4 HuNoV在长牡蛎鳃、消化腺和外套膜中均可富集,其中在消化腺中富集最多,二者主要与类A型和H1型HBGAs结合,GII.4HuNoV与类Lea型、Leb型、Lex型和Ley型HBGAs有不同程度的结合,而GI.5 HuNoV与类Leb型HBGAs仅微弱结合,与类H1型HBGAs具有明显结合优势。综上,不同型别HuNoV与HBGAs的结合特性不尽相同,GII.4HuNoV具有广谱结合特性,GI.5HuNoV具有选择结合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诺如病毒 P蛋白 长牡蛎 组织血型抗原 结合特性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长牡蛎“海大1号”二倍体和三倍体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6
作者 张海宁 徐成勋 李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为确定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最适条件,本研究设置4个温度梯度(20、25、30和35℃)和5个盐度梯度(20、25、30、35和40),分析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长牡蛎“海大1号”二倍体和三倍体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为确定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最适条件,本研究设置4个温度梯度(20、25、30和35℃)和5个盐度梯度(20、25、30、35和40),分析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长牡蛎“海大1号”二倍体和三倍体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度25℃和盐度30时,长牡蛎“海大1号”二倍体和三倍体幼虫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变态率最高。不同温度处理下,三倍体幼虫的生长速度和累计存活率始终高于二倍体幼虫。随着温度升高幼虫生长速度增加,但存活率下降,在25℃时三倍体幼虫存活率最高(52.00%±6.56%),温度为30℃时,三倍体幼虫壳高增长最快(14.82μm·d^(-1))。不同盐度下,三倍体幼虫的生长速度和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二倍体幼虫。幼虫的存活率随着盐度升高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三倍体幼虫累计存活率在盐度30时最高(52.00%±6.56%);幼虫的生长速度随着盐度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三倍体幼虫壳高在盐度20时增长最快(18.22μm·d^(-1))。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海大1号”三倍体幼虫比二倍体幼虫表现出更强的温度、盐度的耐受性;长牡蛎“海大1号”三倍体苗种培育的适宜盐度为20~30,适宜温度为20~25℃。本文可为长牡蛎“海大1号”三倍体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三倍体幼虫 温度 盐度 存活 海大1号
下载PDF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7
作者 李寅 鲁林基 +4 位作者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10)—(0.59±0.13)和(0.30±0.08)—(0.59±0.13),为中高等遗传力,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25±0.06)—(0.41±0.11),为中低等遗传力。不同日龄的壳高和壳长遗传相关(0.429—0.828)均大于表型相关(0.192—0.611),除180日龄时,遗传和表型相关为低度正相关,其余各阶段均为中高度正相关;生长与存活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38—0.380)和(–0.073—0.512),表现为中低度相关性。研究中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4—0.68)和(0.32—0.50),均小于0.7,表明乳山和荣成海区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此对长牡蛎弧菌抗性进行选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研究为长牡蛎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选育 长牡蛎
下载PDF
基于RNA-seq数据分析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天然免疫的可变剪接事件
8
作者 李若晖 张琳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大部分无脊椎动物缺乏基于经典抗体和记忆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因而天然免疫在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可变剪接正是产生天然免疫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重要途径。牡蛎(Crassostrea)是全球范围内的大宗养殖贝类和我国产量最高... 大部分无脊椎动物缺乏基于经典抗体和记忆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因而天然免疫在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可变剪接正是产生天然免疫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重要途径。牡蛎(Crassostrea)是全球范围内的大宗养殖贝类和我国产量最高的海水养殖贝类,理解其天然免疫系统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对牡蛎病害防治和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不同病原诱导以及诱导后不同时间的转录组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长牡蛎天然免疫应激反应的可变剪接事件。发现在弧菌诱导下可变剪接事件的总数显著增加,表明弧菌的感染会诱导长牡蛎可变剪接事件的产生。对病原诱导后可变剪接体的组成类型及表达量显著变化的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免疫系统相关功能被显著富集,病原感染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病原感染后可变剪接体的组成类型和表达量均不一致,表明长牡蛎免疫系统可通过可变剪接产生免疫响应的特异性和多样性。研究结果为长牡蛎等无脊椎动物天然免疫多样性和特异性提供了典型实例,也为长牡蛎病害防御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可变剪接 病原体诱导 天然免疫
下载PDF
夏季北黄海贝类养殖区环境因子、长牡蛎糖原和免疫指标变化的调查
9
作者 高磊 孔宁 +10 位作者 刘冉阳 赵俊彦 邢镇 张子杨 赵宝 李庆嵩 付强 王文彪 李磊 王玲玲 宋林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70,共12页
为解析夏季环境胁迫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实验针对2021年北黄海夏季高温降雨期的长牡蛎养殖海区开展了2次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海区表层水温分别为25.3和24.9℃,盐度分别为26.41和27.87;表层海水中硅藻丰度分别为3.6×... 为解析夏季环境胁迫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实验针对2021年北黄海夏季高温降雨期的长牡蛎养殖海区开展了2次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海区表层水温分别为25.3和24.9℃,盐度分别为26.41和27.87;表层海水中硅藻丰度分别为3.6×10^(3)和3×10^(3)个/L,低于往年平均水平,甲藻多样性增加,表层海水中细菌的总丰度分别为2.10×10^(9)和2.77×10^(10)个/L,弧菌丰度分别为3.37×10^(8)和5.40×10^(8)个/L;长牡蛎肝胰腺糖原含量分别为40.96和31.58 mg/g、闭壳肌糖原含量分别为6.63和8.91 mg/g;鳃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13.74和8.69 nmol/mg prot、鳃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为0.46和0.77 U/mg prot;海区养殖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IL17-5和CgTNF-1的mRNA表达量在第一次调查时相对室内暂养长牡蛎均剧烈升高;血淋巴细胞中Cg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2021年北黄海贝类养殖区在经历6—7月夏季高温降雨期后出现水温升高和盐度降低现象,硅藻丰度较往年平均水平下降而甲藻多样性增加,细菌总丰度较入夏前水平降低而弧菌丰度显著升高。与室内暂养对照组长牡蛎相比,海区养殖长牡蛎的糖原含量下降,并发生轻度氧化应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夏季养殖环境的变化规律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为预防夏季大规模死亡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高温 降雨 糖原 免疫 北黄海
原文传递
CgLOX4基因在长牡蛎幼虫发育中的表达特征
10
作者 胡悦 冷金源 +2 位作者 孙洁洁 王玲玲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为研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LOX4基因(CgLOX4)在幼虫发育中的表达特征,采用PCR技术扩增CgLOX4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和整体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gLOX4在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CgLOX4的cDNA全长为1 862 bp,... 为研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LOX4基因(CgLOX4)在幼虫发育中的表达特征,采用PCR技术扩增CgLOX4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和整体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gLOX4在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CgLOX4的cDNA全长为1 862 bp,开放阅读框为834 bp,可编码277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36,预测其氨基酸序列只含有一个保守的HOX结构域;CgLOX4在长牡蛎成体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闭壳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胰腺、鳃、血淋巴、性腺和唇瓣组织(P<0.05);CgLOX4在所检测的早期胚胎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受精卵和4细胞期的表达量相对较高;CgLOX4阳性信号主要分布在担轮幼虫壳形成区、D型幼虫内脏团和壳顶幼虫消化腺中。研究表明,CgLOX4是长牡蛎早期发育过程中较早激活的转录因子之一,可能在调控幼虫壳形成和消化器官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LOX4 幼虫发育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野生与选育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11
作者 李妍 姚健涛 +6 位作者 张恩烁 孙泽轩 孙国华 李彬 杨建敏 冯艳微 王卫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2-470,共9页
为了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2个壳长性状(掌心形)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4、LY2-K7)、1个壳高性状(速生型)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11)和6个野生群体(QHD、LS、HD、ZH、WD、KTD)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用21对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 为了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2个壳长性状(掌心形)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4、LY2-K7)、1个壳高性状(速生型)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11)和6个野生群体(QHD、LS、HD、ZH、WD、KTD)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用21对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引物对9个长牡蛎群体的269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2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了460个等位基因(Na),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905;21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选育群体LY2-K11的遗传多样性最低(Na=13,I=2.128,He=0.831,PIC=0.825),野生群体KTD的遗传多样性最高(Na=29,I=3.112,He=0.941,PIC=0.938);189个群体位点组合有66%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表明这些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9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12~0.064,处于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个体内;PCoA分析结果与UPGMA聚类树一致,LY2-K11群体单独聚为一类,QHD和HD群体聚为一类,其他6个群体聚为一类。综上所述,长牡蛎3个选育群体和6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高,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选育群体LY2-K11多样性略有下降,选育过程中应保证亲本的数量及质量,防止因近交衰退造成遗传多样性降低,苗种抗逆性变差。该结果将为长牡蛎新品种的选育和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选育群体 野生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长牡蛎外套膜组织着色区和无色区的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分析
12
作者 谢超伊 宋宏策 +4 位作者 董美云 张钰煊 高凯利 魏磊 王晓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典型的开管式软体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开闭壳的行为习惯,易使大量海水成分进入体内。因此,海水中的微生物极易附着于长牡蛎的软体部表面。本研究利用16S rRNA对长牡蛎外套膜着色区和无色区以及其生活区域海水进行了微生... 典型的开管式软体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开闭壳的行为习惯,易使大量海水成分进入体内。因此,海水中的微生物极易附着于长牡蛎的软体部表面。本研究利用16S rRNA对长牡蛎外套膜着色区和无色区以及其生活区域海水进行了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牡蛎外套膜表面的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均高于海水。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长牡蛎外套膜着色区与无色区的共同优势菌类,而海水中优势菌类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水平上,主要发现了弧菌(Vibrio)、假交替单孢菌(Pseudoalteromonas)和海洋单胞菌(Marinomonas)在内的28个菌属。此外,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显示,外套膜着色区与无色区的微生物标志物存在差异。着色区的主要标志物为螺旋体科未分类属(norank_f_Spirochaetaceae),而无色区的主要标志物为弧菌(Vibrio)。综上,长牡蛎外套膜组织表面与海水之间的微生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外套膜着色区和无色区来自同一组织,但二者之间仍存在多个微生物标志物的差异。本研究揭示了长牡蛎外套膜着色、无色区以及海水之间微生物群落差异,为今后深入阐释不同着色组织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外套膜 微生物 16S rRNA
下载PDF
长牡蛎Wnt5b基因的鉴定及在黑色素生成中的作用
13
作者 霍春草 杨文豪 +7 位作者 蔡帅 于涛 刘晨 张海坤 韩怡静 张国光 刘雅琼 王晓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63,共11页
Wnt基因家族编码一类保守的分泌型糖蛋白,广泛参与细胞分化与增殖、细胞运动、凋亡、免疫调控以及色素生成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鉴定了一个长牡蛎Wnt家族基因——CgWnt5b,比较了黑、白壳色长牡蛎中CgWnt5b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对其在... Wnt基因家族编码一类保守的分泌型糖蛋白,广泛参与细胞分化与增殖、细胞运动、凋亡、免疫调控以及色素生成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鉴定了一个长牡蛎Wnt家族基因——CgWnt5b,比较了黑、白壳色长牡蛎中CgWnt5b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对其在调控黑色素生成方面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CgWnt5b编码序列全长1116bp,编码37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CgWnt5b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2KDa,等电点为9.28。对CgWnt5b与哺乳动物Wnt基因家族19个成员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CgWnt5b为哺乳动物Wnt5a和Wnt5b的同源基因。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长牡蛎外套膜、鳃、消化腺、闭壳肌、性腺、唇瓣以及血淋巴组织中CgWnt5b的mRNA分布,结果显示,CgWnt5b在外套膜、闭壳肌和唇瓣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较高,在消化腺、鳃、血淋巴和性腺组织中相对表达量较低。黑壳长牡蛎中CgWnt5b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白壳长牡蛎,且siRNA敲降CgWnt5b的表达后,多个黑色素生成相关酪氨酸酶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综上,本研究在长牡蛎中鉴定了一个Wnt家族成员CgWnt5b,可能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关键基因TYR的表达抑制长牡蛎中黑色素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Wnt5b 黑色素 酪氨酸酶基因
下载PDF
长牡蛎中I84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的扩张和功能分化
14
作者 吴钱江 刘圣 +5 位作者 鲁佳丽 范聪灵 叶静 阮紫燕 林志华 薛清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62,共10页
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极其多样的蛋白质或多肽,能抑制蛋白酶的水解活性。研究发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通过抑制病原蛋白酶活性,从而抑制病原的入侵。I84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是MEROPS数据库中新增的一个家族,其部分成员在免疫防御过程中的作用得... 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极其多样的蛋白质或多肽,能抑制蛋白酶的水解活性。研究发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通过抑制病原蛋白酶活性,从而抑制病原的入侵。I84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是MEROPS数据库中新增的一个家族,其部分成员在免疫防御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揭示。为探究I84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在长牡蛎中的分布和功能状况,实验鉴定了长牡蛎中23个潜在的I84家族基因,根据系统进化树分析,挑选了5个同源基因进行时空表达和功能分析。首先,利用克隆技术验证了长牡蛎中5个I84家族同源基因CgSi3、CgSi5、CgSi6、CgSi16和CgSi19可表达性。结果显示,5个基因在外套膜、闭壳肌、性腺、血淋巴细胞、肝胰腺和鳃等6个组织中均表达,但肝胰腺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同时,5个基因在长牡蛎幼体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模式不同,其中各基因在受精卵时期均不表达,CgSi3表达量则在眼点幼虫期显著上升后下降,而CgSi6在壳顶幼虫期开始表达后,表达量随长牡蛎发育而持续增加。另外,对牡蛎进行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s)注射后,5个基因也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LPS和PGN注射后CgSi6表达量变化明显,而poly(I:C)和GLU注射后CgSi3表达量变化明显,且CgSi3和CgSi6在不同刺激下表达模式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I84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在长牡蛎中发生了明显的家族扩张,而且扩张形成的同源基因在功能上产生分化。本研究为全面认识I84家族蛋白酶抑制因子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I84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 基因鉴定 基因表达 功能分化
原文传递
长牡蛎“海大1号”与壳橙品系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
15
作者 梁园鑫 徐成勋 +2 位作者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8-106,共9页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11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8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和OH[O(♀)×H(♂)],...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11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8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和OH[O(♀)×H(♂)],分析了4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显示,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4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高亲优势HHO和H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率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优质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有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率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存活率 杂种优势 完全双列杂交 配合力
原文传递
长牡蛎Htatip2的表达及其在不育三倍体雌性中的DNA甲基化
16
作者 孙东方 于红 李琪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为探究DNA甲基化在长牡蛎性腺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长牡蛎Htatip2的同源性、系统进化、组织表达以及三倍体性腺可育型和不育型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长牡蛎Htatip2的保守结构域与美洲牡蛎的H... 为探究DNA甲基化在长牡蛎性腺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长牡蛎Htatip2的同源性、系统进化、组织表达以及三倍体性腺可育型和不育型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长牡蛎Htatip2的保守结构域与美洲牡蛎的Htatip2-like的保守结构域同源性最高。qPCR分析显示,Htatip2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雌性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此外,该基因的表达量在可育型三倍体牡蛎性腺中随着性腺发育成熟而升高,在不育型三倍体牡蛎性腺中表达量变化不显著。BS-PCR分析显示,该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随着性腺发育成熟而降低,与基因表达水平成负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显示,甲基化的Htatip2启动子片段与未甲基化的片段相比,显著抑制了荧光素酶的活性。研究表明,长牡蛎Htatip2的DNA甲基化可能通过抑制基因表达参与了性腺成熟调控。本研究为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参与牡蛎性腺发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三倍体不育 DNA甲基化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南麂海域“海大系列”长牡蛎新品种筏式笼养效果评估
17
作者 黄俊杭 陈舜 +5 位作者 房景辉 倪孝品 陈万东 谢尚微 于瑞海 郑小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32,共9页
为探究在南麂海域进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筏式笼养的效果,本研究选用“海大系列”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在南麂海域马祖岙海区开展筏式笼养实验。按月份进行周年跟踪测定该海域的环境因子和长牡蛎个体的生长... 为探究在南麂海域进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筏式笼养的效果,本研究选用“海大系列”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在南麂海域马祖岙海区开展筏式笼养实验。按月份进行周年跟踪测定该海域的环境因子和长牡蛎个体的生长指标。研究表明:南麂海域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10.50~28.12℃,盐度平均为29.14,pH平均为7.93;叶绿素a含量为0.42~6.64μg/L,颗粒有机物含量为2.41~11.32 mg/L;海水中氮磷比范围为2.51~39.06。实验结束时,三个品种中,海大1号和海大3号长牡蛎的湿质量显著高于海大2号(P<0.05),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均在1月最高,肥满度在6月最高。三个品种的湿质量增加量均与水温、盐度和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铵盐含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模型对三个品种的湿质量变化曲线拟合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麂海域筏式笼养“海大系列”长牡蛎新品种具可行性,其中,海大1号长牡蛎新品种的养殖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海域 长牡蛎 新品种 筏式养殖 效果评估 模型
下载PDF
环境激素壬基酚对长牡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李玲玲 陈伟 +9 位作者 董凯琦 刘茜 桑秀秀 刘文娟 王蕾 李方舒 董娟 黄宝玉 王晓通 邱盛尧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65,共7页
壬基酚(Nonylphenol,NP)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高亲脂性、难降解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其广泛应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本研究选取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关注壬基酚暴露后长牡蛎免疫相关基因的转... 壬基酚(Nonylphenol,NP)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高亲脂性、难降解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其广泛应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本研究选取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关注壬基酚暴露后长牡蛎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以探索壬基酚暴露对海洋贝类免疫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的抗氧化酶(SOD、CAT和GPX)、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以及NF-κB蛋白家族有关基因在壬基酚刺激后的表达显著提高。实验初步证明了壬基酚刺激可显著影响长牡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以后结合病原刺激实验解析贝类大规模死亡原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为明晰海洋贝类壬基酚胁迫响应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壬基酚 免疫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细胞松弛素B和低盐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的效果比较
19
作者 周建民 姜高伟 +2 位作者 徐成勋 李永国 李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7-623,共7页
为探索细胞松弛素B(CB)和低盐抑制第一极体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的最佳条件,研究了CB浓度(0.2、0.4、0.6和0.8 mg/L)、低盐(6、8、10和12)及诱导持续时间(10min、15min、20min和25min)对卵裂率、孵化率、四倍体率和诱导效率指数... 为探索细胞松弛素B(CB)和低盐抑制第一极体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的最佳条件,研究了CB浓度(0.2、0.4、0.6和0.8 mg/L)、低盐(6、8、10和12)及诱导持续时间(10min、15min、20min和25min)对卵裂率、孵化率、四倍体率和诱导效率指数的影响,并分析了幼虫生长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在CB浓度为0.6 mg/L,诱导持续时间为15min时,四倍体率为(65.69±2.47)%,诱导效率指数最大;在盐度为8,诱导持续时间为15min时,四倍体率为(38.77±2.69)%,诱导效率指数最大。CB和低盐诱导组前期壳高大于对照组,后期小于对照组,CB诱导组壳高显著大于低盐诱导组(P<0.05),CB和低盐诱导组幼虫平均日增长量分别为(14.2±1.08)和(10.49±0.60)μm/d,均小于对照组(15.43±1.08)μm/d;2个诱导组存活率始终低于对照组,低盐诱导组前期存活率高于CB诱导组,后期低于CB诱导组。综合来看,CB诱导法在四倍体率、诱导效率指数、12d存活率和生长速度等方面效果较好,适用于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率 细胞松弛素B 低盐 诱导效率指数 长牡蛎
下载PDF
6-DMAP和低渗诱导长牡蛎“海大2号”三倍体的研究
20
作者 程庚 徐成勋 +1 位作者 李永国 李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0,共7页
为探索低渗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最佳条件以及6-DMAP和低渗配合使用诱导三倍体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低渗、6-DMAP以及6-DMAP与低渗配合三种方法诱导长牡蛎“海大2号”三倍体。研究显示,低渗处... 为探索低渗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最佳条件以及6-DMAP和低渗配合使用诱导三倍体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低渗、6-DMAP以及6-DMAP与低渗配合三种方法诱导长牡蛎“海大2号”三倍体。研究显示,低渗处理组中,当第一极体(PB1)出现40%时,在盐度为8的低渗海水中持续处理15 min,综合评价指数最高,为34.33%,此时2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3.77%±1.89%和45.78%±6.23%,8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0.65%±4.89%和21.17%±5.54%。6-DMAP处理组中,当PB1出现40%时,75 mg/L的6-DMAP持续处理15 min,综合评价指数最高(36.52%),此时2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4.81%±0.68%和46.30%±1.54%,8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60.37%±0.61%和30.25%±2.85%。6-DMAP和低渗配合组中,当PB1出现40%时,在盐度为8的低渗海水中,以50 mg/L的6-DMAP持续处理15 min,综合评价指数最高(36.18%),此时2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4.34%±3.49%和45.07%±4.41%,8日龄长牡蛎的三倍体率和存活率分别为68.23%±2.52%和40.42%±4.30%。综合比较以上三种方法,通过6-DMAP和低渗配合诱导获得三倍体的倍率更稳定,幼虫存活率更高。研究结果可为长牡蛎“海大2号”三倍体培育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海大2号” 三倍体 低渗 6-二甲基氨基嘌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