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8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血栓管理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吕少诚 贺强 《器官移植》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抗凝治疗的指征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门静脉血栓目前已不再认为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但是复杂的门静脉血栓会增加肝移植围手术... 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抗凝治疗的指征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门静脉血栓目前已不再认为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但是复杂的门静脉血栓会增加肝移植围手术期风险,如何恢复门静脉系统血流是临床手术方案决策的难点,合理的术前分型、手术规划和门静脉重建方式是保障肝移植受者远期良好预后的关键。本文就门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分型与鉴别,肝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管理和术中处理,以及门静脉血栓对肝移植结局的影响进行综述,为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血栓的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 分型 血管重建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出血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新进展
2
作者 张明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被定义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延伸至脾静脉或/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1,2]。PVT的出现给肝硬化患者后续治疗,不论是急性出血、腹水还是肝移植,都带来更多技术上的困难。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被定义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延伸至脾静脉或/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1,2]。PVT的出现给肝硬化患者后续治疗,不论是急性出血、腹水还是肝移植,都带来更多技术上的困难。因为PVT的存在可导致肝门静脉灌注减少和实质萎缩,还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进一步加重和肝功能恶化,发生失代偿事件和死亡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影响预后[3]。这类患者发生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时,控制急性出血失败的风险较无PVT者增加3倍。在规律内镜治疗过程中,消除静脉曲张的时间也更长。本文就肝硬化并发PVT做一介绍,供相关专业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下载PDF
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3
作者 刘壮 陈纪宏 +2 位作者 祁兴顺 许向波 诸葛宇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门静脉血栓(PVT)是指在肝外门静脉主干和/或肝内门静脉分支内发生的血栓栓塞。PVT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PVT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方法。本文根据不同的动物种类,对现有PVT动物模型的... 门静脉血栓(PVT)是指在肝外门静脉主干和/或肝内门静脉分支内发生的血栓栓塞。PVT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PVT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方法。本文根据不同的动物种类,对现有PVT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疾病模型 动物 发病机制
下载PDF
TIPS联合置管溶栓(或联合局部处理)治疗门静脉血栓临床疗效
4
作者 崔婷 王涛 +7 位作者 张裕 张丹 岳振东 王磊 范振华 吴一凡 董成宾 刘福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联合置管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7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成功行TIPS联合留置导管溶栓的临床疗效。通过术中测量分流前后下腔静脉压...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联合置管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7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成功行TIPS联合留置导管溶栓的临床疗效。通过术中测量分流前后下腔静脉压力(inferior vena cava pressure,ICVP)、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分别计算分流前、分流后(溶栓前)及溶栓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ortal pressure gradient,PPG)(PPG=PVP-IVCP),通过再次DSA下行门静脉造影观察PVT消失程度及分流道是否通畅。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1年。结果分流前、分流后(溶栓前)及溶栓后平均PPG分别为(24.50±6.91)mmHg、(18.51±5.11)mmHg及(10.17±3.97)mmHg,溶栓后PPG明显低于溶栓前PPG,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307例患者中,PVT完全消失者占72.3%(221/307)、显著减少者占27.7%(86/307)、无无效病例;分流道血流完全通畅者占85.7%(261/307),部分通畅者占14.3%(46/307);发生合并症42例,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随访1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或完全消失。其中17例患者(5.5%)血栓较术后增加,经TIPS分流道对血栓进行局部处理联合置管溶栓,全部患者分流道恢复至第一次术后水平。肝性脑病发生情况:术后1年内发生显性肝性脑病(OHE)17.6%(54/307)。生存情况:术后9个月及11个月因肝功能衰竭及脑出血分别死亡1例,其他患者全部生存。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合并PVT患者行TIPS联合置管溶栓效果良好,安全。应加强全流程系统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TIPS 留置导管 溶栓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监测及抗凝管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靳珂珂 丁惠国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6,共4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指形成于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1]。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36%对5.24%,P=0.04),并...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指形成于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1]。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36%对5.24%,P=0.04),并发PVT者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比例显著高于无PVT者(47.33%对19.63%,P<0.001)[2]。当肝移植患者并发血栓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时,术后病死率增加[3]。PVT形成会影响肝脏血流,增加门静脉压力,进而可能增加EVB、腹水、肠缺血坏死等临床并发症的风险。但是,关于肝硬化并发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肝病进展和病死率的影响仍未完全阐明,肝硬化并发PVT患者的风险监测及抗凝治疗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抗凝治疗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研究
6
作者 董雯迪 杨佳妮 +4 位作者 朱婕 全玉杰 张金晶 刘妍 张海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2-556,共5页
背景门静脉血栓(PVT)和消化道出血均是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且PVT可加重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两者的治疗相互矛盾,是临床工作的又一难题。目的探讨肝硬化PVT形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10-01—2021-... 背景门静脉血栓(PVT)和消化道出血均是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且PVT可加重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两者的治疗相互矛盾,是临床工作的又一难题。目的探讨肝硬化PVT形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10-01—2021-09-30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诊断为肝硬化PVT患者279例,根据本次入院有无呕血、黑便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127)和非出血组(n=152)。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并发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手术史等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回顾性调查5807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合并PVT患者350例,PVT发生率为6.0%。279例肝硬化PVT患者中肝功能Child B级并发PVT最常见[146例(52.3%)]。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病因、血管受累情况、黄疸、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胃静脉曲张、白细胞计数(WBC)、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细胞容积(HCT)、总胆红素(TBiL)、纤维蛋白原(FIB)、腹腔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升高(OR=2.555,95%CI=1.318~6.542)、HCT下降(OR=0.511,95%CI=0.247~0.925)、FIB下降(OR=0.085,95%CI=0.005~0.661)、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OR=27.873,95%CI=1.452~1335.715)是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WBC升高、HCT下降、FIB下降、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实行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诊治思维探讨
7
作者 刘永刚 薛丹 +3 位作者 周嘉迪 南然 马小兵 常占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门静脉血栓(PVT)是发生于门静脉及其所属分支的血栓,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PVT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且发病率随肝硬化严重程度而增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发生率约为25%,具有隐匿的致死性[2,3]。肝硬化门静脉血栓(C... 门静脉血栓(PVT)是发生于门静脉及其所属分支的血栓,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PVT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且发病率随肝硬化严重程度而增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发生率约为25%,具有隐匿的致死性[2,3]。肝硬化门静脉血栓(CPVT)的形成,加剧了门静脉血液瘀滞,导致门静脉压力骤增,进而引起肝损伤并促进肝纤维化形成,并可延伸至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引起小肠缺血坏死[4],而CPVT的产生可能与肝功能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脾切除术等有关[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肝硬化 气/瘀/痰/饮 血脉痹阻 化瘀通络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白莆菥 韩文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894-899,共6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硬化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进而引发严重后果,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和肝性脑病等,影响其预后和生活质量。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人们对门静脉血栓的逐渐重视,肝硬化门静脉血...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硬化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进而引发严重后果,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和肝性脑病等,影响其预后和生活质量。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人们对门静脉血栓的逐渐重视,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机制 临床表现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因素分析
9
作者 李慧国 李涛 杨道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67-0070,共4页
分析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7月之间在南昌市第九医院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102例患者,依据是否合并PVT划分为PVT组与无PVT组,每组各有51人。并对术后门静... 分析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7月之间在南昌市第九医院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102例患者,依据是否合并PVT划分为PVT组与无PVT组,每组各有51人。并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因素展开分析。结果 PVT组Child-Pugh评分、D-二聚体、FDP、脾栓塞率、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腹水发生几率、各项全身炎症标志物均高于非PVT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评估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时,可将Child-Pugh评分、脾栓塞率、D-二聚体、FDP、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腹水发生几率、各项全身炎症标志物等指标数据作为预测因素,以及时发现门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动脉栓塞 门静脉血栓 预测分析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标志物变化
10
作者 吴大海 刘其林 +1 位作者 卢杰夫 梁玉梅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94-39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标志物变化。方法2018年9月~2022年10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5例,经医院HIS系统采集病例资料,使用超声检查诊断PVT。;采用ELISA法检测血...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标志物变化。方法2018年9月~2022年10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5例,经医院HIS系统采集病例资料,使用超声检查诊断PVT。;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瓜氨酸组蛋白H3(CitH3)水平。结果经超声检查,本组发现PVT患者21例(38.2%);PVT组MELD评分、Child C级和脾切除术史占比分别为18.2(17.6,19.5)分、52.4%和42.9%,显著高于非PVT组【分别为13.2(9.3,16.8)分、14.7%和2.9%,差异显著(P<0.05);PVT组血清总胆红素、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PO、NE和CitH3水平分别为25.6(21.6,36.0)μmol/L、1095.0(532.5,2202.5)ng/ml、2.3(1.9,4.2)、42.4(20.7,78.9)ng/ml、2468.2(1344.8,5620.6)ng/ml和79.2(44.8,126.2)ng/ml,均显著大于非PVT组【分别为18.9(16.5,28.3)μmol/L、390.0(280.0,680.0)ng/ml、1.9(1.2,2.6)、10.8(5.6,16.0)ng/ml、623.5(241.4,1006.3)ng/ml和28.8(10.4,39.6)ng/ml,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1.5±5.8)g/L,显著低于非PVT组【(35.4±5.8)g/L,P<0.05】。结论脾切除手术可能诱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术后,可能纠正了血细胞降低,但血清NETs标志物水平升高可能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需要密切随访,以期早期发现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切除 门静脉血栓形成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下载PDF
抗凝治疗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董若男 赵凯 +6 位作者 官佳轮 冯丽娜 夏苏红 张瑜 张明玉 黄宇杰 廖家智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定义为门静脉主干腔内血栓形成,可延伸到肝内或肝外静脉分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是晚期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流行病学相关调查显示,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相对风险是普通人群...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定义为门静脉主干腔内血栓形成,可延伸到肝内或肝外静脉分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是晚期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流行病学相关调查显示,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相对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在肝硬化患者中,PVT患病率高达26%,年发病率高达17%^([2])。PVT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一系列与门脉高压和肝功能失代偿相关的表现,包括静脉曲张出血、腹水等,同时PVT显著降低了肝移植后的存活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硬化 抗凝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剂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佳 肖潇 +1 位作者 万晓强 郑伟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的关系,并了解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9年10月于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首次诊断PVT的肝硬化患者84例作为PVT组,并选取同期肝硬化不伴PVT的患...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的关系,并了解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9年10月于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首次诊断PVT的肝硬化患者84例作为PVT组,并选取同期肝硬化不伴PVT的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住院前、后服用NSBB的情况,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住院前使用NSB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后PVT组使用NSBB比例高于对照组(χ^(2)/P=4.372/0.037)。PVT组患者有腹部手术史、脾切除术及既往内镜治疗比例高于对照组(χ^(2)/P=5.224/0.022、17.154/<0.001、7.992/0.005),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t/P=3.360/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脾切除术、既往内镜治疗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2.483(2.819~55.284)、2.753(1.319~5.747)],血红蛋白高是其保护因素[OR(95%CI)=0.985(0.975~0.995)]。PVT组发生腹水、消化道出血比例高于对照组(χ^(2)/P=10.618/0.001、21.965/<0.001),但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NSBB是肝硬化进展、门静脉压力增高所致的结果,而非PVT形成的原因。脾切除术、既往内镜治疗、血红蛋白低是PVT形成的高危因素,PVT可增加患者腹水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门静脉血栓行TIPS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莹 石彭宇 张曼曼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3期218-221,共4页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门静脉血栓行TIPS治疗临床效果。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92例,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8),观察组接受TIPS治疗,对照组给予门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门静脉血栓行TIPS治疗临床效果。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92例,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8),观察组接受TIPS治疗,对照组给予门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及手术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同时分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改善、再出血发生、肝性脑病发生、病死率差异。观察组术后门静脉压力梯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为84.09%。观察组和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门静脉血栓治疗中,TIPS治疗能明显改善门静脉压力水平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门静脉置管溶栓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下载PDF
健脾化湿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年内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影响
14
作者 孟培培 刘晓利 +5 位作者 吴桐 周洋 冀晓敏 杨玉英 于浩 侯艺鑫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877-880,共4页
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年内门静脉脉血栓(P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1例,随访1年。根据1年内是否发生PVT,分为PVT组与非PVT组;通过L... 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年内门静脉脉血栓(P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1例,随访1年。根据1年内是否发生PVT,分为PVT组与非PVT组;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P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观察健脾化湿方对PVT的预防作用。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因、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WBC、Alb、TBil、INR、APTT、FIB、PT、MEL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上消化道出血史、PLT升高、门静脉宽度增宽、未应用中药治疗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1∶1倾向性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后,健脾化湿方组患者1年内PVT发生率8.2%,对照组为18.5%,健脾化湿方组患者PVT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有上消化道出血史、PLT升高、门静脉宽度增宽、未应用中药治疗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健脾化湿方能够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年内P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中医药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15
作者 胡文艳 夏莉 +1 位作者 赖俐伶 刘华宝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74-377,共4页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主要与血流缓慢、局部血管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本文就肝硬化PVT的危险因素、中医证候特点及中西医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综述。1流行病学门静脉血栓(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和(或)门静脉左、右分支...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主要与血流缓慢、局部血管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本文就肝硬化PVT的危险因素、中医证候特点及中西医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综述。1流行病学门静脉血栓(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和(或)门静脉左、右分支发生血栓,伴或不伴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血栓形成[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中医证候特点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李静 陆申新 陈洁 《中国临床医学》 2023年第3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试验评价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据是否合并PVT分组。比较PVT组与非PVT组TEG参数、常规凝血指...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试验评价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据是否合并PVT分组。比较PVT组与非PVT组TEG参数、常规凝血指标、相关临床资料等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99例患者,PVT组82例(41.2%)、无PVT组117例(58.8%)。两组患者TEG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061,95%CI 1.389~6.744,P=0.005)、脾切除史(OR=5.740,95%CI 1.876~17.568,P=0.002)、D-二聚体升高(OR=1.533,95%CI 1.182~1.989,P=0.001)是PVT的独立相关因素;Child B+C级(OR=12.844,95%CI 2.452~67.263,P=0.003)、R时间缩短(OR=0.526,95%CI0.294~0.942,P=0.031)、血小板增多(OR=1.013,95%CI 1.005~1.021,P=0.001)是门脉海绵样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TEG检测有助于预测PVT患者门脉海绵样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凝血试验 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脉海绵样变
下载PDF
抗凝药物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成本-效果分析
17
作者 王晓剑 张志琪 +3 位作者 徐菀佚 徐烨 刘冉佳 崔向丽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0-1085,共6页
目的对不同抗凝药物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选择具有经济性的肝硬化PVT抗凝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从医疗机构角度构建决策树模型,比较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方案治疗肝硬化PVT的经济性。以治疗成功率作为健... 目的对不同抗凝药物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选择具有经济性的肝硬化PVT抗凝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从医疗机构角度构建决策树模型,比较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方案治疗肝硬化PVT的经济性。以治疗成功率作为健康产出,成本数据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真实医疗环境的价格。对各抗凝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并对结果稳健性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非抗凝组相比,华法林方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1204.70元,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方案的ICER为2600.73元,低分子肝素(LMWH)方案的ICER为17689.32元。在意愿支付阈值(WTP)为14590.90元的情况下,DOACs治疗方案最具有经济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DOACs抗凝药物每日成本对结果的影响最大。当DOACs日成本高于21.03元时,华法林比DOACs更有经济性。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显示,WTP为14590.90元时,DOACs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53.7%。结论DOACs治疗肝硬化PVT的方案较华法林和LMWH方案更有经济性,该结论还需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物 门静脉血栓 肝硬化 成本-效果分析
下载PDF
门静脉血栓及肝动脉-门静脉瘘诊治再认识
18
作者 史海涛 鲁晓岚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60-163,共4页
1 门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和(或)其肝内分支发生血栓,伴或不伴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血栓,导致门静脉系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1.1 原因及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相似,PVT发生... 1 门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和(或)其肝内分支发生血栓,伴或不伴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血栓,导致门静脉系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1.1 原因及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相似,PVT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也可归纳为“Virchow三角”,即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或内皮损伤)、高凝状态[1]。PVT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肝动脉-门静脉 肝功能损害 门静脉高压
下载PDF
中医药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干预作用及用药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亚楠 顾宏图 +6 位作者 赵长青 慕永平 袁继丽 邢枫 陶艳艳 吕靖 刘成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究中医药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干预作用及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89例,根据是否联用中医药治疗分为中药组59例,对照组30例。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实验室... 目的探究中医药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干预作用及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89例,根据是否联用中医药治疗分为中药组59例,对照组30例。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手术史、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用药情况及随访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中药干预处方进行药物效应聚类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OR=3.144,95%CI:1.221~8.094)、PVT范围波及PV+SMV(OR=51.667,95%CI:3.536~754.859)、PV+SV+SMV(OR=13.271,95%CI:2.290~76.928)、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OR=11.896,95%CI:1.172~120.696)及中药干预(OR=0.348,95%CI:0.129~0.938)是肝硬化PVT结局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随访结果显示,中药组PVT进展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95%vs 56.67%,P<0.001)。中药组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47%vs 33.33%,P<0.001)。使用频率较高的有效中药为补虚类359次(34.6%)、活血化瘀类202次(19.5%)、利水渗湿类180次(17.3%)等;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57次(8.7%)、当归50次(7.6%)、水蛭48次(7.3%)等;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为黄芪+当归、黄芪+水蛭、当归+水蛭、黄芪+当归+水蛭等。结论黄芪、当归、水蛭等益气活血破血中药可促进肝硬化PVT的稳定或再通,减少门静脉高压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中医疗法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临床评估与治疗:当前观点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乐 郭晓钟 祁兴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6,共9页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是肝硬化PVT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肝病病因、严重程度、止血状态、炎症和免疫机制也可能与肝硬化PVT的发生相关。肝硬化PVT的自然病史包括改善、稳定、进展和复发;非阻塞性...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是肝硬化PVT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肝病病因、严重程度、止血状态、炎症和免疫机制也可能与肝硬化PVT的发生相关。肝硬化PVT的自然病史包括改善、稳定、进展和复发;非阻塞性PVT及肝功能改善可能与肝硬化PVT自发性改善有关。不同PVT的阻塞程度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并不一致;非阻塞性PVT可能不会显著影响患者预后,但阻塞性PVT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累及肠系膜静脉时还可导致肠缺血及肠梗死。肝硬化PVT的临床管理策略包括观察(暂无干预)、抗凝、溶栓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PVT程度<50%且未累及肠系膜静脉时,可暂不干预;对于需治疗的肝硬化PVT,抗凝是一线治疗方式,而溶栓和TIPS主要用于存在抗凝禁忌证或抗凝无效的患者。本文就肝硬化PVT的临床评估、预测因素、自然病史、对预后的影响、治疗和预防等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预防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