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枯草提取物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株Karpas 299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李伟明 张凯新 +3 位作者 薛伟丽 付晓瑞 孙振昌 张明智 《中医研究》 2024年第3期73-77,共5页
目的:研究夏枯草提取物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株Karpas 299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Karpas 299细胞,采用CCK8方法计算各治疗组对Karpas 299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各治疗组对细胞... 目的:研究夏枯草提取物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株Karpas 299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Karpas 299细胞,采用CCK8方法计算各治疗组对Karpas 299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各治疗组对细胞凋亡的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治疗组作用细胞后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Bcl2关联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的表达变化。结果:夏枯草提取物能够抑制Karpas 299细胞增殖,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作用48 h的半抑制浓度IC50最低,为(33.2±1.8)mg/L;夏枯草提取物和长春新碱作用Karpas 299细胞后,会促进细胞凋亡;凋亡蛋白Bcl-2表达有所降低、凋亡蛋白Bax表达有所升高。结论:夏枯草提取物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来抑制Karpas 299细胞的增殖,治疗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提取物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Karpas 299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
2
作者 程平 许海敏 +2 位作者 张蕾 胡丽娟 李传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系统性ALK^(-)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行HE、免疫组化染色、FISH和NGS检测,并复... 目的探讨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系统性ALK^(-)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行HE、免疫组化染色、FISH和NGS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系统性ALK^(-)ALCL好发于老年男性,常位于进展期,以淋巴结病变为主,结外原发部位包括原发胰腺、原发胸椎;形态学显示17例呈普通型,1例呈“霍奇金样”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CD30均弥漫强阳性(>75%),CD2(16/17)、CD3(13/18)、CD5(4/18)、CD7(8/18)、CD4(14/18)、TIA-1(16/18)、CD8(2/16)、GATA-3(10/12)、EMA(3/5)、MUM1(12/12)、CD43(6/6)和CD56(2/8)不同程度阳性,Ki67增殖指数30%~90%,PD-L1(22C3)(TPS=0~100%),ALK、CD15、CD79α和CD20均阴性;FISH检测:5例TP63缺失,2例DUSP22缺失。NGS检测:16例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频率0~11个,平均4.2个基因突变;伴TP63重排的ALK^(-)ALCL更易发生于女性,多发于淋巴结,临床分期晚,易伴p53基因异常。结论伴TP63重排的系统性ALK^(-)ALCL与诸多不良因素相关,临床过程多呈侵袭性,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阴性 临床病理 TP63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EEF1G/ALK 融合基因的鉴定与检测
3
作者 何竞 刘丰 +3 位作者 张彩艳 郭丽改 刘英 郑勤龙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360-365,377,共7页
目的明确1例伴少见ALK融合基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的分子诊断,建立该融合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基于锚定多重PCR的二代测序技术,鉴定患儿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组织中ALK基因的伙伴基因。建立EEF1G/ALK融合基因实时... 目的明确1例伴少见ALK融合基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的分子诊断,建立该融合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基于锚定多重PCR的二代测序技术,鉴定患儿腹股沟肿大淋巴结组织中ALK基因的伙伴基因。建立EEF1G/ALK融合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方法的重复性、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性能评价。在此基础上检测此患儿肿瘤组织、骨髓、外周血和脑脊液EEF1G/ALK融合基因的表达。结果经二代测序鉴定该患儿肿瘤细胞EEF1G/ALK融合基因阳性,Sanger测序验证为EEF1G Exon 6和ALK Exon 20的融合。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最低定量限为40拷贝/体系;弱阳性标本和强阳性标本的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0.52%和0.17%;批间精密度CV分别为1.32%和1.14%,重复性好;检测其他ALK融合阳性标本结果为阴性,特异性好。复发时送检的淋巴结穿刺组织和外周血的融合基因定量检测结果为138.92%和0.0039%,其余检测为阴性。结论明确此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为少见EEF1G/ALK融合基因阳性。建立的EEF1G/ALK融合基因定量检测方法特异性、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完全满足融合基因MRD监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EEF1G/ALK融合基因 二代测序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乳腺原发性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4
作者 郑国娜 杜倩 +3 位作者 刘阳 潘红然 康林 张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7-768,共2页
患者女性,59岁。2020年6月体检发现乳腺肿物,超声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大小1.2 cm×0.9 cm×0.8 cm的极低回声结节,边界尚清,内见血流信号(BI-RADS 4A类),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患者未重视,2021年4月自觉乳腺肿物增大,鸡蛋大... 患者女性,59岁。2020年6月体检发现乳腺肿物,超声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大小1.2 cm×0.9 cm×0.8 cm的极低回声结节,边界尚清,内见血流信号(BI-RADS 4A类),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患者未重视,2021年4月自觉乳腺肿物增大,鸡蛋大小,且腋下见一鹌鹑蛋大小结节,并出现腋下疼痛、憋胀,放射至右上肢,遂行乳腺及腋下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右侧乳腺及腋下淋巴结穿刺组织)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阳性 病例报道
下载PDF
裸细胞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闫景远 李文生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1603-1610,共8页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胸壁裸细胞型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该患者为51岁女性,因40 d前发现胸壁包块入院。超声示:左侧胸壁肌层内囊实性包块,大...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胸壁裸细胞型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该患者为51岁女性,因40 d前发现胸壁包块入院。超声示:左侧胸壁肌层内囊实性包块,大小约为8 cm×6 cm×3 cm;腹腔及后腹膜多发异常增大淋巴结,腹腔积液。行胸壁包块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小条穿刺组织镜下所见:纤维组织内有弥漫性小圆细胞浸润,细胞质嗜酸性,核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核偏位,呈“马蹄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细胞角蛋白、CD2、CD3、CD5、CD7、CD20、CD38、CD138、CD56及细胞周期蛋白D1均为阴性,ALK和CD30均为强阳性。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阳性。病理诊断为裸细胞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该肿瘤非常罕见,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进行综合判断,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细胞 病理诊断
下载PDF
维布妥昔单抗(cd30)治疗难治性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移植后并发VOD 1例
6
作者 赵德芳 邢宏运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775-777,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汉族,因“发现双侧颈部包块,伴皮肤瘙痒、盗汗3^(+)月”于2021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前就诊于外院甲乳外科,行左侧颈部包块活检,考虑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免疫组化:CD5(-),CD20(散在、+),AE1/AE3(-),Ki67(+、8... 1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汉族,因“发现双侧颈部包块,伴皮肤瘙痒、盗汗3^(+)月”于2021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前就诊于外院甲乳外科,行左侧颈部包块活检,考虑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免疫组化:CD5(-),CD20(散在、+),AE1/AE3(-),Ki67(+、80%),CD8(弥漫、+),TIA-1(-),CD4(-),CD7(+),CD79a(散在、+),Pax-5(散在、+),EBV(-),CD3(-),CD79a(散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颈部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颈部包块 Ki67 皮肤瘙痒 CD7 入院前 CD20
下载PDF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分析
7
作者 李印 张子杰 师晨阳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620-1623,I0011,共5页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阴性SALCL)穿刺针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经穿刺活检标本确诊为ALK阴性SALCL4例,对其中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例进行...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阴性SALCL)穿刺针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经穿刺活检标本确诊为ALK阴性SALCL4例,对其中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例进行分析并行文献复习。结果病例1,女性,69岁,首发为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2,男性,72岁,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高倍镜下可见标志性肿瘤细胞,细胞质丰富淡染,核包括肾形、马蹄形等多种形态。病例1细胞具有显著多形性;病例2低倍镜下见单行性瘤细胞呈片巢状黏附性生长,形态似尿路上皮癌。免疫组化染色2例均LCA(阳性),CD30(阳性),ALK(阴性),CK(阴性),CD20(阴性),PAX5(阴性),CD45RO(阴性).经分子检测,2例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病例1检测到TP63基因重排,病例2有DUSP22-IRF4基因重排。结论ALK阴性SALCL临床少见,穿刺活检易误诊为低分化癌等多种低分化恶性肿瘤,熟悉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识别出标志性肿瘤细胞,合理选择免疫组化抗体是确诊该肿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细胞 变性 变性淋巴激酶阴性 穿刺针活检 病理学
下载PDF
ALK阴性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8
作者 麦镜明 谢映霞 +2 位作者 钟慧琳 黎兆军 孙澍彬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5期611-615,共5页
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ALK阴性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79岁,因“全身皮肤丘疹、结节1月”,于2023年2月就诊于我科。皮肤科情况:头顶部、胸腹部、背部、四肢可见大量红色丘疹、结节,大小不等,部分丘疹可相互融合,最大直径4 cm,质... 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ALK阴性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79岁,因“全身皮肤丘疹、结节1月”,于2023年2月就诊于我科。皮肤科情况:头顶部、胸腹部、背部、四肢可见大量红色丘疹、结节,大小不等,部分丘疹可相互融合,最大直径4 cm,质地坚实,表面光滑,境界清楚,个别结节顶部破溃、结痂,基底红润。组织病理:(腹部皮损)真皮内可见大量多形肿瘤细胞与淋巴细胞增生,肿瘤细胞体积大,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及吞噬现象,未见亲表皮现象。(左腹股沟淋巴结)原有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大片状浸润,肿瘤细胞较腹部皮损处更大,胞质丰富,核大偏位,可见肾形、马蹄形,病理性核分裂及吞噬现象更多及明显,肿瘤细胞间夹杂散在少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CD30(>95%+),CD2、CD3、CD4阳性,CD5(部分+),CD8(少数+),ALK、CD20、EMA、TIA-1、Gr-B、CD56、CD7、TdT阴性,Ki67(约90%+)。原位杂交:EBER(-)。诊断:ALK阴性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Ⅳ期A组。治疗:予CHOP方案分段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原文传递
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晓静 安晓静 +2 位作者 马恒辉 吴波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1,平均年龄40.6岁。发生部位包括胃2例,胰、十二指肠1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2例术后进行化疗。5例中有4例随访3至12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健在。ALCL形态表现多样,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扭曲、肾形、马蹄形及花环状,甚至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免疫表型:5例ALCL均阳性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和CD45RO,而不表达CKpan、CD20、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 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在胃肠道罕见,有必要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腺癌、胃肠道上皮样间质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姜锦贵 朱伦 +5 位作者 石群立 周晓军 安晓静 杨杰 马恒辉 吴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方法对13例原发性皮肤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原发性皮肤ALCL中,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方法对13例原发性皮肤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原发性皮肤ALCL中,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7岁。临床表现为皮肤斑块、结节、肿块;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示CD30均(+),大多数CD3和/或CD43(+),部分EMA、GranB和perforin(+),ALK、CKpan、CD20、CD79a、HMB45、CD68、CD15和CD117(-)。13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病变,再辅助以化疗和∕或放疗;9例随访时间5~55个月,1例死亡。结论原发性皮肤ALCL是低度恶性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本病应与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黑色素瘤、低分化腺癌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1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德亮 勇威本 +3 位作者 朱军 郑文 张运涛 王小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41-742,共2页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诊断标准 细胞免疫表型标志
下载PDF
原发性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锦贵 安晓静 +4 位作者 石群立 杨杰 马恒辉 吴波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对29例原发性淋巴结外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淋巴结外A... 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对29例原发性淋巴结外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淋巴结外ALCL共29例,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6.2岁。发生于皮肤12例、消化道7例、骨5例、口鼻黏膜3例、肺及乳腺各1例。29例患者中随访12例,随访时间3~45个月。29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病变或脏器,大部分再辅以化疗和放疗。12例随访病例中,手术切除病变后接受单纯化疗7例,放化疗者2例,未经放化疗者3例。其中8例死亡。ALCL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29例ALCL均表达CD30,大多数表达CD3和(或)CD43(26/29),部分表达EMA、ALK-1、GranB和Perforin;不表达CKpan、CD20、CD79α、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发生在淋巴结外的ALCL并非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淋巴结外(除外皮肤)的ALCL预后相对较差。该病应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低分化腺癌及胃肠道上皮样间质肿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淋巴结外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累及胃肠道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健 周皎琳 +1 位作者 陈杰 卢朝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8-233,共6页
目的总结累及胃肠道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整理4例累及胃肠道的ALCL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4例病例... 目的总结累及胃肠道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整理4例累及胃肠道的ALCL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4例病例中,肿瘤细胞均以多形性大细胞为主,归为普通型ALCL;均表现为弥漫、较强地表达CD30,且至少表达1种细胞毒性抗原;2例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ALCL;4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且均存在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结论累及胃肠道的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小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耿舰 朱梅刚 +2 位作者 丁彦青 兰海梅 韩慧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2,46,共2页
关键词 细胞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分析 ALCL 外周 变型 CD30 异型 分化 形态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与clust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文涛 陆永明 +5 位作者 周晓燕 李小妹 姚晓红 李百周 张太明 金爱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39-443,共5页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特点、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0例淋巴瘤组织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其中包括47例ALCL及对照组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CL-u)22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1例.结果:ALK在ALCL、PTCL和C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0%(28/47)、0和0;clusterin在三者中的阳性率分别81%(38/47)、27%(6/22)和14%(3/21),ALK和clusterin在ALCL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clusterin在ALK阴性的ALCL中的阳性率为68%(13/19),也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ALK阳性的ALCL中位年龄20岁(3~70岁),显著低于ALK阴性者(P<0.05),阴性中位年龄48岁(4~71岁),ALK阳性与否与发生部位、性别无关(P>0.05).clusterin的表达与否与年龄、部位和性别均无关(P>0.05).结论:ALK在ALCL中的特异性表达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并可能对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clusterin作为一新的分子标志物,在ALCL中的相对特异性高表达对ALCL的诊断、特别是对ALK阴性的ALCL与PTCL和CHL的鉴别诊断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IN 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志毅 程静 +3 位作者 石群立 周晓军 马恒辉 周航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17-420,I0010,共5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随访7~45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原发性ALCL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组织形态上,肿瘤细胞弥漫浸...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随访7~45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原发性ALCL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组织形态上,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骨组织,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象多;免疫组化标记示CD30和EMA(+),ALK-1和粒酶B(+)较多。4例患者中,2例分别在随访7个月和11个月时死亡。结论骨原发性ALCL十分罕见,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其预后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鉴别诊断 预后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百周 徐天蓉 范钦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在光镜下对ALCL分型 ,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AL CL的免疫表型特点 ,使用的抗体有CD4 5、CD3、CD4 5RO、CD2 0、CD79、CD30、CD15、EMA、ALK1、CD6 8、S 10 0蛋白、CK、HMB4 5... 目的 :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在光镜下对ALCL分型 ,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AL CL的免疫表型特点 ,使用的抗体有CD4 5、CD3、CD4 5RO、CD2 0、CD79、CD30、CD15、EMA、ALK1、CD6 8、S 10 0蛋白、CK、HMB4 5。结果 :2 8例ALCL均强烈表达CD30 ,除 5例为B细胞性外 ,18例为T细胞性 ,5例为裸细胞性。其中多形性 7例 ,单形性 7例 (包括原发皮肤ALCL 2例 ) ,淋巴组织细胞性 4例 ,富于粒细胞性 5例 ,。结论 :ALCL具有较广的细胞学范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ALCL
下载PDF
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雷军 姚丽青 +1 位作者 吴在增 齐兴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标记分为ALK+组和ALK-组,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ALK、T细胞标记、细胞毒相关抗原、EMA、Galectin-3的表达特点。结果 ALCL患者以男性多见,ALK+病例明显多于ALK-,青少年患者多为ALK+,ALK-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形态学上ALK+和ALK-较难鉴别,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两组CD45RO、Galectin-3、CD43、细胞毒相关抗原表达无差异,多为(+)。ALK+者多表达EMA,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2、CD4、CD45RO,CD5、CD7(-),CD8、CD3常(-);ALK-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3、CD2、CD4、CD5,少数表达CD8、EMA;EBV+的ALK+组和ALK-组各1例,两者Ki-67增殖指数均>7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形态学相同的ALCL,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LK蛋白可将其分为ALK+和ALK-两个独立的分子亚型,二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 免疫表型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涂片细胞形态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陶英 浦权 +3 位作者 刘薏芝 赵丽群 杨莲萍 李晓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86,共2页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骨髓涂片 细胞形态
下载PDF
对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新认识 被引量:7
20
作者 唐晓文 施晓兰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511-516,共6页
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虽然具有和ALK+ALCL相似的形态学特征,CD30亦呈强阳性,但缺乏相对特异的ALK蛋白表达。近来研究表明,两种ALCL不仅在分子和遗传学水平上存在实质性区别,而且在治疗反应,预后和长期生存等方面,ALK-A... 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虽然具有和ALK+ALCL相似的形态学特征,CD30亦呈强阳性,但缺乏相对特异的ALK蛋白表达。近来研究表明,两种ALCL不仅在分子和遗传学水平上存在实质性区别,而且在治疗反应,预后和长期生存等方面,ALK-ALCL远远差于ALK+ALCL,如ALK-ALCL的受累人群一般为老年人,大部分患者合并B组症状,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较高,常规治疗疗效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49%等。鉴于此,本文对ALK-ALCL的基础细胞形态和组织病理、免疫麦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靶以及诊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D3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