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主要芒果产区间座壳属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1
作者 王睿 张玉杰 +5 位作者 孙文秀 唐利华 黄穗萍 郭堂勋 陈小林 李其利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4,共9页
间座壳属真菌是芒果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引起我国芒果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优势种群,本研究于2018年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和福建五个芒果主产区采集病叶,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共分离到43个间座... 间座壳属真菌是芒果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引起我国芒果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优势种群,本研究于2018年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和福建五个芒果主产区采集病叶,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共分离到43个间座壳属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多基因(ITS、HIS、TEF 1-α和TUB2)系统发育分析对其中28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8株代表菌株被鉴定为5个菌种:Diaporthe ueckerae、D.endophytica、D.tulliensis、D.yunnanensis和D.arecae,其中D.arecae是优势种,占比64%。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这些间座壳属菌株对芒果叶片均具有致病性,且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芒果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叶斑病 间座壳属 真菌鉴定 致病力
下载PDF
间座壳属产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分析研究
2
作者 王舒敏 孙进华 +3 位作者 弓德强 陈更新 李敏 胡美姣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8-2447,共10页
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内生菌及腐生菌,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本研究利用LC-MS和GC-MS法测定16株间座壳属产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的种类及产量,并通过Ward法聚类分析对不同菌株进行品质类型的分类。... 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内生菌及腐生菌,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本研究利用LC-MS和GC-MS法测定16株间座壳属产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的种类及产量,并通过Ward法聚类分析对不同菌株进行品质类型的分类。结果表明:16株菌株中均能检测到4种植物激素、3种有机酸和5种脂肪酸。植物激素分别为脱落酸(ABA,平均产量125.36µg/kg)、吲哚乙酸(IAA,平均产量40.28µg/kg)、水杨酸(SA,平均产量6.63µg/kg)和茉莉酸(JA,平均产量4.95µg/kg),ABA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植物激素。有机酸为琥珀酸(平均产量336.04µg/g)、维生素C(Vc,平均产量10.03µg/g)和莽草酸(平均产量0.58µg/g),其中琥珀酸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有机酸。脂肪酸分别为反亚油酸(平均产量58.99µg/g)、亚麻酸(平均产量28.15µg/g)、硬脂酸(平均产量21.35µg/g)、棕榈酸(平均产量17.07µg/g)和油酸(平均产量15.22µg/g)。利用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累积状况对16株间座壳属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均把D.biconispora D43菌株单独归为一个类群,该菌株的ABA(443.86µg/kg)、琥珀酸(1115.98µg/g)、莽草酸(1.21µg/g)和油酸(60.75µg/g)的产量均最高,而反亚油酸产量(7.08µg/g)最低。综合分析认为D.biconispora D43菌株在琥珀酸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一定潜力。研究结果为间座壳属真菌在食品、化工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座壳属 植物激素 有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2株间座壳属真菌培育白木香菌纹木的条件筛选实验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海珊 甘昌涛 +1 位作者 郝嘉奇 邱坚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4-188,共5页
以2株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sp.ZXH18-6及Diaporthe sp.ZXH63-4接种到灭菌与未灭菌、加糖与不加糖处理的白木香木材上,在室内和恒温箱中分别培育60 d,比较菌纹形成的效果。结果表明:未灭菌样木在培育过程中受杂菌污染,造成块状灰黑色染... 以2株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sp.ZXH18-6及Diaporthe sp.ZXH63-4接种到灭菌与未灭菌、加糖与不加糖处理的白木香木材上,在室内和恒温箱中分别培育60 d,比较菌纹形成的效果。结果表明:未灭菌样木在培育过程中受杂菌污染,造成块状灰黑色染色;经灭菌样木在接种操作过程中接触到空气中的霉菌,造成样木表面轻度的污染,但添加葡萄糖的样木可以较大概率的形成内部的菌纹,未加葡萄糖的样木内部几乎没有菌纹。葡萄糖的添加可以促进Diaporthe sp.63-4在木块上的定殖成功率,2株Diaporthe spp.真菌在室温室温6.0~24.7℃、湿度76.1%~96.4%下生长并形成菌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木 菌纹木 间座壳属 真菌 消毒条件
下载PDF
油茶间座壳叶枯病菌GZU-Y2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室内筛选
4
作者 张玙 史旭龙 +1 位作者 吴炳建 杨璟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7,共5页
为明确油茶间座壳叶枯病菌Diaporthe mahothocarpus GZU-Y2的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观察不同氮源、碳源、pH值、温度、光周期及不同培养基对GZU-Y2菌株生长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室内测定3种常用杀菌剂... 为明确油茶间座壳叶枯病菌Diaporthe mahothocarpus GZU-Y2的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观察不同氮源、碳源、pH值、温度、光周期及不同培养基对GZU-Y2菌株生长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室内测定3种常用杀菌剂对GZU-Y2菌株的毒力。结果表明:D.mahothocarpus GZU-Y2菌株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源为甘露醇,最适pH值为5,28℃、全光照培养、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有利于菌丝生长;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对GZU-Y2菌株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抑制效果,50%多菌灵WP抑菌效果最强,EC50为1.223μg/mL,可作为防治油茶间座壳叶枯病的优选药剂。该研究结果可为油茶叶枯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叶枯病 间座壳属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油茶叶内生真菌间座壳属Diaporthe两个新种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雨娟 胡江昕 +2 位作者 张春光 常晓云 陈名君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茶叶分离获得70个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菌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和5个片段序列(ITS、TEF、TUB、CAL、HIS)的系统发育分析,将8个代表性菌株鉴定为6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D.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D.eres、香港...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茶叶分离获得70个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菌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和5个片段序列(ITS、TEF、TUB、CAL、HIS)的系统发育分析,将8个代表性菌株鉴定为6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D.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D.eres、香港间座壳D.hongkongensis、梭状间座壳D.fusicola及2个新种,即祁门间座壳D.qimenensis sp.nov.和肾形间座壳D.reniformis sp.nov.。2个新种均未观察到β型分生孢子,其中肾形间座壳产生明显的肾形分生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间座壳属 新种 形态学特征 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间座壳属Diaporthe sp.真菌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蔡佳 周雯颖 +1 位作者 许光明 周小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17-1726,共10页
间座壳属Diaporthe sp.真菌是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该属真菌中发现了聚酮类、生物碱类、萜类、蒽醌类及其他类型结构新颖的代谢产物,其中相当一部分产物具有显著抗肿瘤、抗菌、抗高脂血症、抑制肺纤维化、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间座壳属Diaporthe sp.真菌是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该属真菌中发现了聚酮类、生物碱类、萜类、蒽醌类及其他类型结构新颖的代谢产物,其中相当一部分产物具有显著抗肿瘤、抗菌、抗高脂血症、抑制肺纤维化、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该文对近20年间座壳属Diaporthe sp.真菌天然产物的来源、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属真菌的天然产物深入研究与创新药物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座壳属 真菌 天然产物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蓝莓间座壳茎溃疡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媛 石凌波 +2 位作者 费诺亚 傅俊范 严雪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4,共6页
在蓝莓园进行病样采集时,发现一种蓝莓茎部病害,病斑呈红褐色,溃疡状,长椭圆形。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对病枝进行组织分离,经单孢纯化后得到菌落形态一致的7株致病菌,对供试菌株的ITS与EF1-α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Dia... 在蓝莓园进行病样采集时,发现一种蓝莓茎部病害,病斑呈红褐色,溃疡状,长椭圆形。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对病枝进行组织分离,经单孢纯化后得到菌落形态一致的7株致病菌,对供试菌株的ITS与EF1-α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Diaporthe phaseolorum处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该病原菌为Diaporthe phaseolorum。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本文首次报道Diaporthe phaseolorum引起蓝莓茎溃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间座壳属 茎溃疡病 鉴定
下载PDF
21种化学药剂对猕猴桃黑点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丽 田玉洁 +2 位作者 刘巍 黄丽丽 秦虎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2-780,共9页
旨在筛选猕猴桃黑点病防治药剂并明确其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1种不同化学药剂对猕猴桃黑点病菌的毒力,并选择其中16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烯肟·戊唑醇w=20%悬浮剂(SC)等9种药剂对黑点病菌具有极强的抑... 旨在筛选猕猴桃黑点病防治药剂并明确其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1种不同化学药剂对猕猴桃黑点病菌的毒力,并选择其中16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烯肟·戊唑醇w=20%悬浮剂(SC)等9种药剂对黑点病菌具有极强的抑菌效果,其EC_(50)值均达0.05~1.12μg/mL,表现为极度敏感;其次为抑霉唑w=20%水乳剂EW、辛菌胺醋酸盐w=1.8%水剂(AS)及腐霉利w=50%可湿性粉剂(WP),其EC_(50)值为14.02~37.37μg/mL,表现为高度敏感;氨基寡糖素w=5%(AS)、嘧环·咯菌腈w=62%水分散粒剂(WG)和吡唑醚菌酯w=25%乳油(EC)的EC_(50)值分别为118.49μg/mL、195.32μg/mL和255.18μg/mL,表现为中度敏感或低度敏感;而苯醚甲环唑w=10%(WG)等6种药剂其EC_(50)值分别远大于350μg/mL,为不敏感;供试的16种药剂在田间均表现出极显著防治效果,其中:苯甲·丙环唑w=30%(EC)450 g/hm^(2)、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w=20%(SC)600 g/hm^(2)、嘧环·咯菌腈w=62%(WG)600 g/hm^(2)、腈苯唑w=24%(SC)900 g/hm^(2)、丙环唑·嘧菌脂w=18.7%(SC)600 g/hm^(2)、啶酰·咯菌腈w=30%(SC)900 g/hm^(2)及戊唑醇w=43%(SC)450 g/hm^(2)7种药剂处理平均防效达到84.32%~90.36%;其次为烯肟·戊唑醇w=20%(SC)900 g/hm^(2)、抑霉唑w=20%(EW)900 g/hm^(2)、吡唑醚菌酯w=25%(EC)720 g/hm^(2)、腐霉利w=50%(WP)750 g/hm^(2)、寡糖·吡唑酯w=27%(EW)900 g/hm^(2)及硝酸氨钙可溶性粒剂(SG)1500 kg/hm^(2)6种药剂处理,平均防效达到64.92%~81.78%;而其他3种药剂处理防效略差。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20%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SC、62%嘧环·咯菌腈WG、24%腈苯唑SC、18.7%丙环唑·嘧菌脂SC、30%啶酰·咯菌腈SC、43%戊唑醇SC、20%烯肟·戊唑醇SC、20%抑霉唑EW、25%吡唑醚菌酯EC、50%腐霉利WP、27%寡糖·吡唑嘧菌酯EW 12种药剂及土施农用硝酸氨钙SG对猕猴桃黑点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今后防治猕猴桃黑点病的优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黑点病 间座壳属真菌 杀菌剂 室内毒力 防效
下载PDF
辽宁梨树间座壳菌枝枯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14
9
作者 徐成楠 迟福梅 +4 位作者 冀志蕊 张俊祥 王娜 田惠 周宗山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7-581,共5页
在辽宁兴城"锦丰"梨栽植园出现一种新的枝干病害,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及侧枝,主要症状为主干呈现黑斑、枝条枯萎。本研究对该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及病原物分离培养;经形态学观察、柯赫氏法则验证,ITS、EF1-α、CAL、TUB和HIS... 在辽宁兴城"锦丰"梨栽植园出现一种新的枝干病害,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及侧枝,主要症状为主干呈现黑斑、枝条枯萎。本研究对该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及病原物分离培养;经形态学观察、柯赫氏法则验证,ITS、EF1-α、CAL、TUB和HIS基因联合建树分析,确定引起"锦丰"梨枝枯病的病原菌为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nobi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枯 间座壳属
原文传递
引起我国甜樱桃叶斑病的间座壳菌种类鉴定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悦妍 张玮 +3 位作者 李兴红 冀树娴 韩昌坪 燕继晔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7-1084,共8页
为明确引起我国甜樱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9年在北京市、四川省、山东省和辽宁省对与已报道的其他叶斑病症状明显不同的一种甜樱桃叶斑病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叶,通过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EF1-α... 为明确引起我国甜樱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9年在北京市、四川省、山东省和辽宁省对与已报道的其他叶斑病症状明显不同的一种甜樱桃叶斑病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叶,通过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EF1-α、TUB2和CAL)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新发现的这种甜樱桃叶斑病通常从叶边缘产生圆形或不规则灰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有时形成穿孔。从病样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0株单孢系菌株,结合其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等,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最终将10株菌株鉴定为甜樱间座壳Diaporthe eres(5株)和大豆间座壳D.sojae(5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甜樱间座壳和大豆间座壳对甜樱桃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樱桃 叶斑病 间座壳属 病原菌鉴定
原文传递
PdbSPL28基因过量表达提高山新杨对叶斑病的抗性
11
作者 韩峭子 陈文文 +1 位作者 陈赢男 尹佟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6,共11页
【目的】SPL(SQUAMOSA promoter-binding protein-like)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天然免疫反应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在山新杨中过表达PdbSPL28基因,分析比较野生型和转基因山新杨在抗病方面的表型差异,探究PdbSPL28... 【目的】SPL(SQUAMOSA promoter-binding protein-like)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天然免疫反应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在山新杨中过表达PdbSPL28基因,分析比较野生型和转基因山新杨在抗病方面的表型差异,探究PdbSPL28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杨树抗病性的影响,为深入解析该基因调控杨树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方法】利用同源克隆获得山新杨PdbSPL28基因完整ORF序列,并利用DNA人工合成技术对该基因ORF中的miR156作用位点进行序列改造,采用酶切、连接反应分别将改造前和改造后的PdbSPL28基因序列构建过表达载体;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利用烟草叶片瞬时转化系统分析PdbSPL28蛋白亚细胞定位;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获得PdbSPL28基因过量表达的转基因山新杨,基于刺伤接种法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野生型和转基因山新杨对2种间座壳属病原菌(Diaporthe nobilis和D.cercidis)的抗性差异及叶片解剖结构变化并测定病情指数;制备病原菌D.nobilis孢子悬浮液,接种野生型和2个过表达株系的离体叶片,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点采集样品,通过液质联用方法检测茉莉酸含量变化。【结果】山新杨PdbSPL28基因ORF全长1341 bp,序列中含有1个miR156作用位点;PdbSPL28蛋白含有保守的SBP结构域,定位于细胞核。对PdbSPL28基因ORF中miR156作用位点改造后,成功获得6个该基因过量表达的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PdbSPL28过表达山新杨对2种间座壳属病原菌的抗性明显增强。茉莉酸测定结果显示:在接种前,PdbSPL28过表达株系叶片中茉莉酸含量高于WT;但在接种96 h时,过表达株系茉莉酸含量极显著低于WT。【结论】对miR156作用位点进行序列改造,可以提高获得PdbSPL28基因过量表达转基因山新杨的概率;PdbSPL28基因过表达可以提高山新杨对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叶斑病抗性,茉莉酸信号途径可能在过表达株系响应D.nobilis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新杨 SPL28基因 过量表达 叶斑病 间座壳属
下载PDF
猕猴桃黑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研究
12
作者 付博 王家哲 +4 位作者 任平 李浩 常青 李英梅 张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2期125-130,共6页
明确猕猴桃黑头病病原菌的生物学及致病特性,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体的生长特性,及其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的致病性差异,为深入开展侵染机理、流行规律及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猕猴桃黑头病的病原菌Diaporthe eres... 明确猕猴桃黑头病病原菌的生物学及致病特性,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体的生长特性,及其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的致病性差异,为深入开展侵染机理、流行规律及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猕猴桃黑头病的病原菌Diaporthe eres在15~30℃、pH 5~11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8℃,对高温敏感,高于35℃时菌体生长速度显著降低。菌体在多种碳源中均能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更易利用有机氮源,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钙离子对病原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菌体生长速度与钙离子含量呈正比。菌体不能产生有性孢子,只能以无性分生孢子进行繁殖。对‘翠香’、‘徐香’、‘瑞玉’猕猴桃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但是不侵染‘海沃德’、‘亚特’、‘秦美’猕猴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黑头病 间座壳属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培养条件 钙离子影响
原文传递
桂花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13
作者 刘向国 《东南园艺》 2024年第4期250-259,共10页
【目的】桂花叶斑病严重影响桂花的观赏价值,为明确其病原菌,并筛选出可用于防治桂花叶斑病的杀菌剂。【方法】从福州市金山公园采集桂花叶斑病样品,切片镜检,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真菌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所获菌株是否为桂花叶斑病... 【目的】桂花叶斑病严重影响桂花的观赏价值,为明确其病原菌,并筛选出可用于防治桂花叶斑病的杀菌剂。【方法】从福州市金山公园采集桂花叶斑病样品,切片镜检,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真菌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所获菌株是否为桂花叶斑病的致病菌;综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TUB、TEF、CAL和HI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鉴定到种;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明确了菌株FZ-GH-1是福州桂花叶斑病的病原菌,其被鉴定为Diaporthe grandiflori;FZ-GH-1在12 h光暗交替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最快,生长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p H值为5.0,生长所需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蛋白胨;在供试药剂中,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对FZ-GH-1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0.108 mg/L和0.053 mg/L,明显低于3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0%三唑酮乳油。【结论】确定了福州桂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Diaporthe grandiflori,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对该菌抑制作用强,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桂花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和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叶斑病 间座壳属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生物学特性 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PDF
一株产紫杉醇的南方红豆杉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昆太 彭卫福 +2 位作者 周佳 黄林 程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4-188,共5页
以南方红豆杉植株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从中开展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并借助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内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最终获得1株具有产紫杉醇能力的内生菌。根据菌株形态学观察以及1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间座壳属... 以南方红豆杉植株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从中开展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并借助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内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最终获得1株具有产紫杉醇能力的内生菌。根据菌株形态学观察以及1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间座壳属(Diaporthe sp.),间座壳属内生菌产紫杉醇尚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内生菌 间座壳属 紫杉醇
下载PDF
古树大理茶优势内生真菌1个新四氢-β-咔啉二酮哌嗪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璐瑶 陈肖学 +4 位作者 张颖君 黄永林 朱国磊 李娜 赵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52-1257,共6页
为挖掘古树大理茶优势内生真菌间座壳属菌株Diaporthe tectonigena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葡聚糖凝胶LH-20等柱层析方法,对该菌株的大米固态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HRMS、^(1)H-NMR、^(13)C-NMR、... 为挖掘古树大理茶优势内生真菌间座壳属菌株Diaporthe tectonigena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葡聚糖凝胶LH-20等柱层析方法,对该菌株的大米固态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HRMS、^(1)H-NMR、^(13)C-NMR、HSQC、HMBC和COSY等波谱分析,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1)从该菌株大米固态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鉴定为四氢-β-咔啉二酮哌嗪类生物碱,命名为tectonicgenazine A。(2)3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ans-cyclo-(D-tryptophanyl-L-tyrosyl)(2)、1H-吲哚-3-羧酸-2,3-二羟基丙酯(3)和N-羟乙基-2-乙酰基吡咯(4),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所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茶 内生真菌 间座壳属 固态发酵 二酮哌嗪
下载PDF
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被引量:5
16
作者 林宇 李增平 +1 位作者 吴如慧 张宇 《热带生物学报》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对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根据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分子鉴定分析,确定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Diaporthe musigen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 对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根据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分子鉴定分析,确定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Diaporthe musigen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合pH值为5;最适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适碳源为蔗糖。光暗交替可抑制该菌的菌丝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楝 叶斑病 拟茎点霉 间座壳属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湖南新化多花黄精叶枯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17
作者 邓惠方 王艳霞 +3 位作者 陈姝哲 金晨钟 陈勇 郭开发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61-65,共5页
为明确湖南新化多花黄精叶枯病病原菌种类组成及其致病力情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19份多花黄精叶片病样进行分离、培养和纯化,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离体叶片接种法对所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为明确湖南新化多花黄精叶枯病病原菌种类组成及其致病力情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19份多花黄精叶片病样进行分离、培养和纯化,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离体叶片接种法对所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湖南省新化县多花黄精叶枯病的病原菌为间座壳属(Diaporthe)的Diaporthe hongkongensis、Diaporthe tulliensis和Diaporthe eres这3个种;其中Diaporthe hongkongensis的致病力最强,Diaporthe eres次之,Diaporthe tulliensis的致病力最弱。选取了5种常见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对Diaporthe hongkongensis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供试药剂的EC_(50)值大小表现为25%嘧菌酯悬浮剂>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5%己唑醇悬浮剂,其中对该病菌毒力最强的杀菌剂为5%己唑醇悬浮剂,其EC_(50)值为8.932 mg/L。综上所述,湖南新化的多花黄精叶枯病是由间坐壳属真菌侵染引起的,5%己唑醇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该病菌的杀菌效果较好,可作为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叶枯病 间座壳属 鉴定 致病力测定 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PDF
柿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毒力测定
18
作者 王洁 董晓旭 +4 位作者 陈金霄 余贤美 高瑞 艾呈祥 沈广宁 《园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748,共12页
为明确引起柿(DiospyroskakiL.)叶枯病的病原菌,采集具有典型叶枯病症状的柿叶片,通过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致病性验证,获得柿叶枯病致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ITS分析和TEF-CAL-HIS-TUB多基因序列串联系统发育分析,将柿叶枯病病原菌鉴... 为明确引起柿(DiospyroskakiL.)叶枯病的病原菌,采集具有典型叶枯病症状的柿叶片,通过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致病性验证,获得柿叶枯病致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ITS分析和TEF-CAL-HIS-TUB多基因序列串联系统发育分析,将柿叶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eres。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菌株的最适生长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 6.0。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9种杀菌剂对柿叶枯病菌的菌丝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95%咯菌腈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046 mg·L^(-1);其次是95%己唑醇、80%多菌灵和97%苯醚甲环唑,EC50值分别为0.217、0.224和0.705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枯病 病原菌 分离鉴定 间座壳属 杀菌剂筛选 多基因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东北亚地区几种生长自槭树属上的核菌(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VASILYEVA Larissa 马海霞 STEPHENSON Steven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1-656,共6页
报道了采自东北亚地区的长自槭树属上几种核菌。文中对几种核菌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提供了显微结构图及与相近种的讨论。其中Eutypella albomaculata作为新种被描述。
关键词 槭树 生物地理学 间座壳属 间座壳属 分类 新种
原文传递
毛叶木姜子轮纹叶斑病的病原鉴定与药剂田间防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露 许彦 +3 位作者 黄志伟 幸荔芸 曹剑 肖静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18,共4页
为明确引起毛叶木姜子轮纹叶斑病的病原,采用组织法和单孢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按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物的致病性,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其种类,随后开展田间试验筛选适宜的防病药剂。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该植物... 为明确引起毛叶木姜子轮纹叶斑病的病原,采用组织法和单孢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按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物的致病性,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其种类,随后开展田间试验筛选适宜的防病药剂。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该植物轮纹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第2次施用后15 d的病指防效在90%左右,可作为田间防治该病的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木姜子 轮纹叶斑病 病原鉴定 间座壳属 药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